自从2017年出现8.0分的《无证之罪》和高达9.0分的《白夜追凶》后,国产悬疑剧越来越吃香,口碑渐硬。 两年后《长安十二时辰》(2019年,8.2分)成为了当年的大爆款,也彻底激起悬疑剧的大爆发。 仅隔一年的2020年,就有《摩天大楼》(8.0分);《隐秘的角落》(8.8分);《沉默的真相》(9.1分)频频拉高分值,爆了又爆,让悬疑剧在电视剧市场中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如今,可以说悬疑剧是真⽕了。 随着各视频平台推出专门的"悬疑剧场",近几年的悬疑剧是一部接一部的火,几乎都获得了⾼评分或者高口碑。剧火,也连带着演员火,前有"不知名演员"凭悬疑剧大火,比如张颂文。 后有"⼤流量"演员凭悬疑剧为自己演技"正名",比如...... 总之,近些年来偶像剧从被追捧到逐渐遇冷,穿越剧从⾼收视到逐渐消失,似乎只有悬疑剧出⼀部⽕⼀部,像捅着爆款窝儿了似的。 那么,#近年悬疑剧为什么越来越火# ? 因为,一个悬疑故事未必能讲成一个好故事,但所有好故事的本质其实都是悬疑故事。 当然,如此有见地的话不是我说的,是被誉为"悬念大师"的希区柯克在一场演讲中提到的(原文见:"情节剧和悬念"希区柯克演讲的文字实录)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我认为几乎所有故事都能使用悬念。甚至一个爱情故事也可以有悬念。过去我们总认为悬念就是把某人从断头台上救下来,诸如此类,但是一个男人能否得到那个女孩也是悬念。我真的觉得悬念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与观众自身的欲望或期盼相关。 翻译,翻译,就是说,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一个悬念。只有悬念才会让观众有好奇,有期待,有看下去这个故事的欲望。 还没看过希区柯克的朋友们,咱们就是说真的可以补一遍《后窗》,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用实践解释"悬疑"的极致。钓观众钓得最好,一口吞下钩子就再没松口,一直到被拎出水面。 好了,能看到这里的朋友想必都是真正的悬疑剧爱好者,我作为一名重度悬疑爱好者,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下面上干货。 为啥悬疑剧越来越火?因为它满足了人类的两种生理需求。 01 悬疑剧满足了"对故事进⾏⾃主解读"的需求 悬疑剧之所以这么招人疼,是因为它更能带给观众"对故事进⾏⾃主解读"的满足感,或者说是深度参与感。 可以说,一部好的悬疑剧就像是剧里的角色在与荧幕前的观众玩一场"剧本杀"。还拿希区柯克举例,他在营造悬念上总结过一个经典且著名的"定时炸弹理论"。 牌桌下有一颗定时炸弹,观众知情而三个人玩儿扑克牌的人不知情。 看,就一句话的故事,但它会在你脑海中衍生出多少种可能性?炸弹爆没爆?什么时候爆?这三人能发现吗?他们还能活吗? 如果再加上一句,这时一个玩牌的人出去了,另一个人牌掉了,他弯腰去捡呢?可能性就更多了对吧。 比如那个出去的人还回来吗?他能幸免吗?弯腰捡牌的人会不会发现定时炸弹...... 注意,这些可都不是创作者直接讲出来的,全是我们自觉地对故事进⾏的不同⾃主解读。 因而,从这一点上看,悬疑剧与其它剧的最大区别就是,你不仅得带脑子观看,在看的过程中脑子还在高速运转。 这就是所谓的"烧脑",而大脑高速运转就会兴奋,兴奋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多巴胺,它会让你感觉到爽。就是人们常说的爽感。 而这种爽感,跟你喝酒喝开心了,听到最喜欢的音乐,享受到很美味的食物,甚至是跟爱人独处时的爽感基本差不多。 所以说,看好的悬疑剧,真的会让人的生理上有爽感。 同时,这也让观众在看剧的时候得以全⾝⼼地投⼊,对剧中的⼩细节进⾏多元解读,因而具有了相当⼤的参与感。 比如前不久的《谁是凶手》,剧名便是悬念,也是剧情的核心,因而刚一播出就引发全网乐此不疲地分析,猜测谁是凶手? 还有爆火的《开端》,别管它循环往复多少回,那都是外包装,说穿了故事的核心还是让观众猜,车上的凶手到底是谁? 记得当年看《白夜追凶》时,当时的女友就身陷于猜凶手的乐趣中,作为当年的奥数小公主,理科学霸一枚的她在观看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我: 是他?是他?就是他! 我只好忍不住地唱到:我们的朋友小哪吒。也因此差点挨了一巴掌。 这也许就是猜凶手的"魔力"吧。 其实,让观众猜凶手,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手法,这种手法几乎是所有悬疑故事和推理小说赖以生存的法宝。 这样的玩法与推理小说名家埃勒里·奎因(表兄弟二人的共同笔名)的"挑战读者"环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奎因的小说中,案件写到后期,当读者与书中的侦探得到同样多的信息后,作者便向读者直接发出挑战,看你能不能比侦探破案还快。 就是这个"挑战"在当时大大引发了读者的参与热情,仔细在书中搜寻线索,与侦探展开一场推理竞赛。埃勒里·奎因也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理小说家之一。 所以,一般来说猜凶手的悬疑剧要做到好看,一方面,创作者必须诚实地将所有线索摆在观众面前,绝不能刻意隐藏,或有低级的逻辑Bug。这就需要编剧,导演具有很强的"藏叶于林"的能力。 另一方面,这些线索经过数道逻辑链条后,必须只能指向唯一的真凶,不然就是脑洞流而不是严密的逻辑流了。比如你给出很多线索,兜兜转转半天,最后你告诉观众凶手是一名路人,碰巧把人给杀了,这就必然会挨骂。 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是开头就告诉观众凶手是谁,但警察不知道的,比如《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玩的就是标准的"定时炸弹理论"。 这也是希区柯克的经典故事模式。 从影片的一开始他就告诉观众们,在某个地方发生了一起什么样的案件,谁是凶手或坏人,谁是侦探人或好人,并让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展开对话。 此时观众们的心里就会出现大致这几种方向: 一种是趋近于好人的,他们会为好人的不够睿智被坏人骗了而着急,并为片中的角色捏一把汗; 另一种是趋近于坏人的,他们会不断的提着心吊着胆,就好像自己是片中的凶手一样,必须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的说着谎言,生怕被对方抓住破绽。 当然,一定也会有不把自己代入到任何一方的观众,而他们往往会在心里反复掂量着,最后是凶手逃脱了?还是侦探胜利了?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观众都已经在不自觉中"着了魔",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对故事进⾏⾃主解读。其过程同样是"脑嗨"的。 02 悬疑剧满足了"对抗式解读"的需求 悬疑剧在故事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在故事本身的悬念之外,反映的都是世间万象和人生百态。 换句话说,这人世间有阳光普照的地方,也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暗处。而悬疑剧的故事往往反映的是世界上的某一处暗面,它的故事离不开犯罪题材。 比如《沉默的真相》中,主角之一的检察官江阳在开篇便被谋杀,此后警官严良通过线索抽丝剥茧,还原了10年前的案件真相,这里面包含着官商勾结掩盖丑闻,以及公检法工作人员办案时面对的重重阻挠与压力。 《隐秘的角落》照见了社会突出的未成年人成长问题。 《无证之罪》和《白夜追凶》则通过诸多陈年旧案突出了"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的主题。 这些点,其实是满足了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对抗式解读"的需求。什么叫"对抗式解读"?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从原始欲望到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漫长过程,也是人类从仅凭原始欲望肆意妄为,到逐渐克制欲望,遵守规则的进化。 所以,自古以来对于犯罪是禁止的,因为这是对规则最赤裸裸地挑衅,被公认为是阻碍人类文明进程的一种错误行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DNA中,内心深处却都留存有最初的原始欲望,虽然在克制,但也有发泄的需求。 人类的天性又会对自己被规定不能做的事情产生好奇。所以悬疑剧中所展示的阴暗面,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也满足了人类一种窥探犯罪,凶案,以及很多阴暗面的原始需求,也可以说就是寻求刺激,释放压力。 悬疑剧就是让观众浅尝辄止地"凝视深渊",窥探罪恶,感受人性中非正面的东西。 有句名言,当你凝望着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出自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原话为: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翻译,翻译,就是说,当人们过久地关注罪恶或者负面的事物时,本身也有被罪恶和负面的事物反噬的风险。 那么,悬疑剧适当地展现,在尺度之内的展现,以正能量,审视,反思的角度去展现"罪恶"。就是满足人类DNA深处的那么一丝原始欲望。而不至于让你去真的尝试什么。 有时悬疑剧为什么会以"尺度大",甚至是"险些不过审"来做宣传噱头呢?这就更能给观众带来⼀种"对抗式解读"的快感——你不给我看,我偏要看。 比如《谁是被害者》(2020年,8.0分)。这部剧的尺度真的不是噱头,而是真的胆小勿看。 所有被害人的身份,凌厉地掀起了企业压榨,性别认同,校园霸凌,甚至虐待老人等这些岛内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可以说不论从剧情,主题还是视觉效果,它在尺度之内达到了最大的一种"对抗式解读"。我们看看女主角许玮甯在花絮采访中说的话: 这就是悬疑剧第二个让人无法自拔的一点——这个社会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这个社会也有着阴暗的⼀⾯。它满足了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对抗式解读"需求。 但所有悬疑剧的主题又都是正能量的——每个社会都有阴暗的⼀⾯,但这个社会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不但没那么坏,它还很美好。 其实悬疑剧满足"对抗式解读",缓解压力的同时,也通过剧情和故事中的人物在时刻提醒着我们。 几乎所有悬疑剧中的犯罪分子,哪怕隐藏身份,也总有被识破的一天,瞒得过一时,却瞒不过自己,也瞒不过法律。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悬疑剧中的犯罪来映射自身。想象一下剧中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就能想象到一但跨越法律的底线,人性道德的准绳,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处境,能给自己以警示作用。 所以说,悬疑剧在给予大家"对抗式解读"的快感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窥探到自己内心的黑暗,让自己通过剧情中的极端事件,看到人没有控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在这一方面,悬疑剧比较深刻地表现了部分犯罪行为与家庭矛盾及社会矛盾之间的相关性,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疗愈方法的思考。 同时,也探讨了犯罪与追凶、作案与破案、生与死、救赎与被救赎等震撼人心的人性主题,引导人们维护正向价值观,有力地彰显了警示作用与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