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从儿子的被窝里搜出手机了。 我生气地质问儿子: "为什么我说的话你永远都记不住? 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明白,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你只有把学习搞好,你将来才能有自由玩手机的资格……" 儿子懒洋洋地睁开眼睛,不耐烦地瞄了我一眼,用被子蒙上头,继续睡觉。 我掀开儿子的被子,强迫他继续听着我的唠叨,等待着他像以前那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哪怕只是敷衍。 然而,这次儿子连敷衍都不肯了,他狠狠地把被子扔在我的脚下,瞪着眼睛大声跟我吼道: "你说够了没有,你凭什么觉得你说得都对,我又凭什么必须听你的……" 看着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我当场石化。 然而,更让我不可置信的是,第二天儿子竟然不上学了。 不管我在门外如何催促,如何苦心相劝,儿子都紧闭房门。 就这样,我和儿子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冷战。 而我也在这段难挨的沉默时光里,反复地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才会这么恨我,又或许,这样的"恨"早已持续很多年……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直到一次偶然,我从武志红老师的讲座里听到这么一句话: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越不愿意和你沟通。" 我才明白: 原来,是我引以为傲的"良言诤语",把儿子养废了。 原来,只会跟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给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 其实,我早就应该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 比如,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经常跟孩子说: 吃饭挑食,对身体不好;吃冰淇淋太多,肠胃会不舒服;吃糖太多,容易蛀牙...... 我们是真心关心孩子,可孩子依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讲人生、讲得失、讲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 可结果呢? 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我们怪孩子难管、叛逆,其实是错怪了孩子。 曾看过一段很有趣的视频: 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吵吵闹闹的,爸爸好声好气地跟女孩说:请保持安静。 女孩不仅不听,还生气地对爸爸发火: "你嫌我吵,就是不爱我了!" 女孩的神逻辑让爸爸哭笑不得。 同时,也再次验证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研究结果: "孩子听不进道理,原因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 我们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理智脑,下层是情绪脑。 而孩子的发育规律是先下层,后上层。 也就是说,对于大脑尚未发展完善的低龄孩子来说,我们讲的道理,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听懂。 除此之外,心理学上还有个"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变形计》里的郑子豪,非常喜欢玩电脑游戏。做律师的爸爸看不惯,一抓住机会,就会滔滔不绝地跟郑子豪讲各种大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 而郑子豪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不但对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闻,反而更加痴迷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居高临下地给孩子说教,很难让孩子从心底里去认可。 孩子不认可父母的大道理,父母讲得再多,再掏心掏肺,也都是无效的努力。 有时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也许是父母的"控制欲"作祟。 很多时候,儿子越是听不进去,我就越是喋喋不休地跟儿子讲道理。 我坚信只要不停地说,总有"顽石点头"的那一天。 但事实是:有的时候,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记得有一次,我和儿子一起观看综艺节目《一路成年》。 节目里,"达康书记"吴刚非常关心儿子阳阳,他要求阳阳的大小事件都要打电话汇报。 他还总是在节目里以"父亲"和"前辈"的双重身份,指导阳阳如何演绎角色,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戒骄戒躁。 节目第二期,他因为要去拍戏退出了节目。 临走时,不停地跟阳阳交代: "做任何事,要往最坏的考虑。你要学会坚持,学会忍耐,别人有需要帮忙的,你就伸一把手,要有团队精神……" 阳阳虽然一边听着一边点头,但表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看到这里,儿子突然盯着我说: "妈,你不停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跟阳阳一样痛苦。" 当时,我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这么说,但是现在我明白了。 就像一位心理学老师说的那样: "父母的唠叨,看似是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因为,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 这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打击和消磨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曾看到过一位网友的倾诉: "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唠叨个不停。我越躲,妈妈的指责越严厉。我越跟妈妈对抗,妈妈的惩罚越严重。 "终日与愤怒、沮丧、自卑为伍,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学习的乐趣何在,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不知道活着的乐趣何在!" 父母无休止的唠叨和说教,带给孩子的伤害无异于打击、贬低等语言暴力所带来的。 正面管教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当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说教,给予孩子尊重和认同,孩子才能获得自信,变得越来越好。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扎心: "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表现密切相关。" 如果孩子错了,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所以,把儿子养废后,我决定换个思路育娃。 1. 用体验代替讲道理 看过这么一句话: "体验和对比是最好的老师,太多东西,你没有体验过,就永远无法理解。"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在孩子身上。 杭州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痴迷于游戏,不想上学。 爸爸跟他讲道理,他不听。 然后,爸爸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 带着儿子去逛逛凌晨4点的菜市场,看看那些想睡却没法睡的菜农; 看看那些为了赚钱,为了生活辛苦忙碌的商贩们; 看看成年人的世界有多么残酷和艰辛; 再想想自己安逸的生活背后,父母都付出了什么? 结果,男孩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父母的艰辛,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也学着这位杭州爸爸,带着儿子看看工厂流水线上的年轻人,带着儿子看看凌晨2点的写字楼,带着儿子体验搬一天砖,捡一天瓶子能赚多少钱。 结果如我所愿,儿子主动上交了手机,下决心努力读书。 蒙特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教育孩子,就是一个让孩子慢慢体会的过程。 空泛的理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只有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明白一些道理。 2.用以退为进代替硬碰硬 儿子特别喜欢玩游戏。 不管我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大发雷霆地吼他、骂他,还是强行拔掉家里的网线,儿子都不听。 有时,甚至会像对待仇人一样跟我大打出手。 直到我偶然看到奥运冠军邓亚萍的一段视频,我才发现: 与其跟孩子硬碰硬,不如以退为进。 邓亚萍的儿子有段时间也非常痴迷游戏。 邓亚萍没有责备他,也没有强迫他戒掉游戏,而是温和地告诉他: "你如果真的喜欢打游戏,你可以去走电竞这条路。" 之后,邓亚萍专门带着儿子考察了两家顶级电竞俱乐部,让儿子了解他们的作息,看看他们是怎么训练的。 结果,儿子一听到电竞一天要训练12个小时,立马放弃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和孩子对抗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 要想让孩子愿意与我们合作,"以退为进"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强硬地跟孩子讲道理,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让孩子朝着反向发展。 但向孩子传递我们的支持、尊重、接纳和认可,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则会比任何建议和帮助都有效。 3.用幽默代替严厉的说教 国外有一段特别火的视频。 14岁的女儿想穿超短裤去学校,爸爸为了阻止女儿,特地穿了一条超短裤演示给女儿看: "把你的短裤拿出来,看看到底有多短?比一比谁的短!" "你现在要是穿它去上学,我就每天穿着这裤衩接你放学。" 爸爸滑稽的样子,让女儿笑歪了,同时也完美地化解了一场父女间的冲突。 回想我跟儿子针尖对麦芒似的争执,开批斗大会似的批评,"神圣不可侵犯"的命令,我不得不承认: "幽默才是解除敌意最好的办法。" 因为,幽默的沟通,会让孩子看见父母的真心实意,会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自动解除敌意,轻松接纳父母的建议。 对于孩子来说,如春风般温柔的爱,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可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是一个成长型的父母。 只要我们愿意从错误中反思,愿意从现在起改变,愿意把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放在父母权威之上,我们就一定能够养出一个内心有爱,眼里有光,不负期望的孩子。 作者:夏天。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