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奶业协会向伊利、蒙牛、三鹿等知名奶企发了一封" 书面警告信 ", 结果如石沉海底。 那天,一位工作人员在日记中写道: 奶企迟早会出大事! 3年后,《东方早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名为 《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 的新闻稿。 仅仅过了7天, 国内知名奶企的抽检中均被曝出含有"三聚氰胺"。其中,三鹿集团所有产品都有该物质,超出"人体耐受量"40倍。 轰动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此爆发,"毒奶粉"迅速上升为全球关注的公共事件。 在此后10年,为了限制奶粉抢购,沿海特区甚至搞出了" 16岁以上成人,携带超过2罐奶粉出关罚款50万港元、坐牢2年 "的奇葩事件。 但真正抽丝剥茧,重新审视"三鹿事件",才能发现背后是一场乳制品行业的争夺战。灰暗、残酷、围剿相互交织,共同勾勒了一副行业乱象的底色,至今依旧在重演。 1、草莽时代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乳业诞生了两位根正苗红的"始祖", 一个是上海的光明乳业,一个是北京的牛奶总站 (后更名三元食品)。 三元分公司 但牛奶行业的形成,却被"延迟"到了40年后。 90年代初,做食品无菌包装的瑞典利乐派代表,带着一个艰巨的任务进入大陆: 想办法让中国人喝牛奶。 彼时,普通人喝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奶农提着桶走街串巷"打奶";一种是厂家杀菌后,装入可回收的玻璃瓶,但却成本高昂。 两种方式都有一个致命缺陷—— 保质期短 。 无论桶装,还是瓶装,在常温下保质期都超不过一天。而当时冰箱、冷链运输还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整个产业呈现出 上游分散,牛奶销售半径极小的特征,导致牛奶始终无法形成行业化。 利乐操心中国人喝奶,无疑为行业成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8年,利乐联合三元搞了一场"中国牛奶科学论坛",200多位专家聚在一起讨论: 为什么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上一代高10厘米。 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 日本人长得高,全靠喝牛奶。 利乐的无菌包装专利,就这样踩着"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的口号,走进了千家万户, 常温奶的保质期,也从几个小时延长到了几个月。 至此,中国牛奶行业走向成熟,但一场腥风血雨也在此刻埋下了伏笔。 2、分化背后的乱象与繁荣 无菌包装技术的使用,催生了中国牛奶市场的首次分化: 常温奶、低温奶 。 常温奶又名"UHT奶",经过了140℃的灭菌工艺,细菌和蛋白质被一并消灭,保质期长达6-12个月,价格便宜,但 缺点是营养少、口味差异小 。 市面上的UHT(左)和巴氏奶(右) 低温奶又名"巴氏奶",在85℃进行杀菌,营养高、口味差异较大,但 缺点是保质期只有7天,严重依赖冷链运输,价格是常温奶的3倍左右。 同时,牛奶的上下游环节也有着巨大的割裂: 70%的牛奶产自内蒙古草原,70%的消费却在北京和南部沿海 。 90年代末,随着利乐专利的普及,产地与终端的分化催生出了两条主线: 做常温奶的伊利和蒙牛,做低温奶的光明和三元 。 光明乳业的低温奶,凭借上海和华东地区的消费力迅速崛起。 到了2002年,光明乳业的产销量、市占率均达到了全国第一,主攻北京市场的三元紧随其后,排在老二。 但高昂的冷链运输成本,叠加7天的保质期短板,也将光明和三元的影响力限制在了华东和北京地区,给了对手"抄底"的机会。 新世纪初,伊利和蒙牛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一边抢市场,一边抢奶厂。 2005年,两位后起之秀首次走出内蒙古,进入河北争夺三鹿的奶站。 作为反击,三鹿在全国范围内收拢奶农、奶厂。 至此,牛奶行业第一场争夺战全面爆发, 奶源也从买方市场进入了卖方市场。 轰动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 反观获得话语权的奶站,为了谋取高利润,开始稀释牛奶,并用"三聚氰胺"造成了蛋白质充足的"假象"。 最终,引爆了3年后的丑闻,三鹿则成了遭受唾弃的主角。 但在这个惊悚民众的08年,常温奶领域却是一片欣欣向荣,成功"脱身"的伊利和蒙牛瓜分了常温奶 80%的市场 。 反映在业绩上,就是从2005年开始"双巨头"首次超越光明。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回顾,能发现 巨头的崛起总是充斥着腥风血雨和灰色因素,也是资本的最佳注脚。 当然,这都是后话。 因为,中国乳业即将迎来第二场战争... 3、商业铁律 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又陷入了股权纠纷的尴尬境地,蒙牛则抓紧机会在全国扩张,营收连续3年超过伊利。 与常温奶"双寡头"的格局不同,作为低温奶的头部玩家, 光明和三元仅有20%的市场份额 ,如何破局才是当务之急。 2009年,光明推出了全国首款常温酸奶" 莫斯利安 ", 保质期长达5个月,主打"长寿村的秘密"。 莫斯利安突破了低温奶销售半径和无法全国布局的短板,也踩上了缺少同类竞品的红利期,成了光明最大的爆款单品。 上市一年,莫斯利安销售额就达到了 1.6亿 。 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 79.3亿 ,莫斯利安几乎垄断了整个酸奶行业。 但随着伊利内部矛盾趋向平缓,常温奶从山头林立到寡头主导的白刃战,也注定在酸奶领域重新上演。 消费品领域有一个铁律: 一个可重复使用的销售网络,决定着拓展新品类的成败。 伊利(左)和蒙牛的全国布局 在过去10年,伊利和蒙牛用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将销售网络渗透到了各地,完成了全国的渠道布局。在此基础上, 每推出一个新产品几乎都是纯利润。 而全国的销售网络,恰恰是光明的短板,意味着伊利和蒙牛走过的路,光明还要回过头重走一遍。 直到今天, 光明的经销商数量也只有伊利的1/3。 在业内,有一个很形象的段子: 2010年,伊利砸20亿在光明家门口赞助世博会,机构问光明:为什么不参与? 光明负责人回答:销售网点无法覆盖20亿成本。 2014年,伊利推出" 安慕希 ",蒙牛推出" 纯甄 "。 光明、伊利、蒙牛的酸奶销量 2年后,光明再次被拉下王座... 至此,常温奶、酸奶悉数成为伊利和蒙牛的中门对狙,唯有低温奶还保持着地方奶企称雄的格局。 但即便是光明和三元最后的"自留地",也很快变得模糊起来。 4、卷起来! 当一个领域的增量市场被完全瓜分,行业将进入极致内卷的增量时代 ,2016年后的常温奶领域便是如此。 随着酸奶市场饱和,伊利和蒙牛也从联手围剿,进入了肉搏阶段。 高端常温奶出现了金典大战特仑苏,儿童奶出现了QQ星大战未来星,风味奶出现了谷粒多大战酸酸乳。 这样做的结果是, 两大巨头的销售费用逐年攀升,常温奶增速连续3年下滑。 蒙牛、伊利、光明的销售费用 相比之下,反倒是做低温奶的光明、三元较为滋润,只要守住本地市场就能实现业绩增长。 然而,无论是双寡头的血拼,还是光明们的好日子,都因一个新名词出现了转折。 2020年," 高温杀菌乳 "5个字首次出现在新版食品生产目录中。 高温杀菌乳俗称" 中温奶 ", 杀菌温度比高温奶略低,又比低温奶略高,保质期15-25天。 相较于保质期只有7天的低温奶,中温奶多出来的一周时间,搭配冷链物流的发展,具备了在全国布局的可能性, 生生从低温奶和常温奶中间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 一时间,明治的 "醇壹" 、味全的 "严选牧场 "、光明的 "新鲜牧场" 、三元的 "72℃" 、蒙牛的 "每日鲜语" 等产品瞬间铺满了超市。 整个中温奶领域都在打折促销,买一送一、加1块送第二瓶.... 但背后,却是整个行业在争夺最后一块增量市场,或许也是牛奶行业最后一场"汰小留大"的战争。 中国人的"鲜奶自由",取决于这场战争能持续多久。 5、乳业的两条主线 其实, 中国牛奶行业诞生之初就形成了两条泾渭分明的主线。 一边是以光明、三元为首的"情怀+骚操作"派系,一边是以伊利、蒙牛为首的资本化派系。 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三元是唯一没有出现丑闻的奶企,却不顾舆论和指责吞下了三鹿。 次年,净利润暴跌 415.9% ,全年亏损1.29亿元。 2011年,三元再次出手,兼并了在外资操纵下背负骂名的太子奶,此后 连亏6年 。 纵览光明乳业,固然两次坐上王座,却也两度败落。 然而,光明硬是坚持 17年不涨价 ,以至于2018年出现了"网友跪求光明冷饮涨价"的轰动性事件。 网友求光明涨价 对此,光明只有一句令人复杂的回复: 我们国产老品牌,针对的群体对价格非常敏感,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感情因素。 相比之下,火速出圈的伊利和蒙牛,则是"三国杀"的范本。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曾是伊利的中流砥柱,却被时任董事长郑俊怀逼退; 郑俊怀作为伊利的"帝王",又在" 独董事件 "中折戟。 2008年,走出"小黑屋"的郑俊怀,再度将伊利拉入股权纠纷的泥潭。 10年后,郑俊怀又 被辛勤培养的接班人亲手举报 。 郑俊怀和牛根生(右) 奶站争夺战、三聚氰胺事件、常温奶血博、酸奶大战、中温奶博弈,背后都交织着"双寡头"的身影。 但如果你深入剖析,又能发现他们生来就有着不同的基因。 一方是国营企业的责任、考量与收缩,一方是民营资本的杀伐、乱斗与进攻,共同勾勒了中国奶业的20年格局和三场战争。 而在牛奶大战的背后,也是中国消费品隐藏在人口分布里的发展逻辑: 在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一线城市只有8000万人口,本土品牌的主战场永远不在一线城市,而在广袤的底线城市与农村。 农村包围城市诞生的百年间,已经从军事战略转变成为了商业战略,任何一个行业实际上做的只有一件事—— 将产品卖给数量庞大的那10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