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费800和3000区别到底有多大?
本文授权转载自壹课
ID:yikeshare
蹦跶着开学的表妹周末回家在饭桌上就支支吾吾说自己已经把一个月生活费花的差不多了。刚开学又是采购又是缴各类费用,粗算算早就亏空了。
小妮子因为看到网上热议的" 大一女生每月要4500的生活费被拒" 的新闻而迟迟不敢开口,好奇之下找了原新闻一看究竟。
评论区倒是炸开了花,有指责这个女生享乐攀比,也有说根据自己家庭的富裕程度来看,富裕家庭的高消费没有问题……
那么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多少最合适?
在网上找到一张图不靠谱非官方的全国各地大学生生活费统计图。
周围大多数朋友的大学生活费都在1000到2000之间,最低的是600,最高的有8000+。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妈一般会在开学初给我一学期的生活费。在我有别于常人早用早享受的脑回路下,我始终贯彻着先苦后甜的思想。
大一大二开学初,零食能带绝不买,衣服能穿就不买,而到了快放假前的我,就开始了贤者模式,聚餐K歌逛商超,我就是寝室最靓的崽崽。
到了大三大四偶尔有了外快后生活倒是松快了不少,只是开支也随之加大,到了毕业,仍然是一穷二白。
想想当时的自己,在校衣服靠淘宝,出门全靠公交。如果运气不好在夏天碰上没有空调的老式公交,闷热窒息的厢体内夹杂着汗味腥臭味,吸一口就能赶走夏日的疲乏,直冲天灵盖。回到宿舍后又暗暗后悔,明明有钱为什么舍不得打的。
大学四年,我主动开口问爸妈要钱的次数寥寥无几,多靠了我妈的未雨绸缪和我的还算节约,倒也没有经历过没钱的窘况。
而我的舍友,则和我相反,本身就不高的生活费,在月初就能霍霍完,经常月末啃馒头。
有的时候碰到个别突发情况没了余粮,又不好意思和爸妈开口,就只能在我们这先筹借江湖救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最后的最后,姐妹们也只能在帮她带馒头的时候送包榨菜。
她也交钱让兼职头目帮忙介绍了几次兼职,大都是烈日下发传单这样的体力活,折合才七八块钱一个小时,除去车费餐饮,半天兼职赚的不过三四十,最后堪堪把300元的介绍费赚了回来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但不管有钱没钱,她的心态一如既往地乐观。
那我们的生活费到底都去了哪呢?
据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同学给出的表格,我们来粗略算算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的走向:
餐饮费占据生活费的大头,早午晚三餐按照食堂费用来算,加上零食的费用大概是25-30/天,即28*31=868元;
通讯费、网费、水费和电费等在校内不算贵的开支通算¥100;
牙膏洗衣液卫生纸等日用品有些并不需要每月采购,通算每月¥100元;
所以在这些基础开销下,每月的生活费就已经达到1068元,不带任何娱乐和购买支出。
而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还透露了一个新词: 裸活 。
所谓裸活就是减少一切除生活必需外的所有开支,在没有开源的情况下做到最大化节流。
但裸活有意思吗?
除去了一切社交和可能,将年轻气盛的自己生生磨得和清晨公园遛鸟的老大爷似的无欲无求,像是在宿舍安度晚年。
出去玩要钱,听网课要钱,谈朋友要钱,考证要钱……于是就想等将来有钱了定把这些事儿都做一遍,但等你有钱了才发现,哦豁,我没有了时间。
最后你会发现,你想学的永远是你想学的,没钱仍然是没钱,唯有一样改变了,那就是再也没有可以肆意挥霍的大把时光。
大学,人生可供支配最充足的时间大抵就在这四年。在父母能力范围内去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可用余额,这部分支出用来丰盈自己,我想,大多数父母是不会反对的。
大学生活费只是用来保障生活的温饱,并不是用来享乐的。同样一笔钱用来挥霍还是用来投资自我,带来的效益自然天差地别。
大学同学在读完本专业的同时苦练画功,当我们还为微薄的实习工资点头哈腰时,她已进入知名画社开始自己的大触生涯。
如果她在校期间成天纠结颜料、数位板、教程太贵这类问题,想必现在的她也不过是人群中碌碌无为的一个。喜欢的事情,大多是需要金钱的支撑的。
那如果父母已经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最多的了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在上文也有提到过,兼职。
可能是家里条件还算可以,我并没有接触过发传单或是在餐厅兼职的经验,我的第一份兼职就是运营微博,一个月寥寥几百的工资,但却为我换来了一张新浪的实习证明。
我不能大言不惭地说不建议大家去做重复的劳力工作,但如果有机会,找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既然赚些补贴生活零用,也能给自己的简历添上一笔还算可观的经历。
归根结底,都是能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了,消费毕竟是个弹性很大的词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又各有不同。所以想要的就自己去争取,不管是靠父母还是靠自己,但总要给个结果。
最后结尾的时候附赠尼采的一句话,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