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我国的酒文化逾千年,但如果说白酒的历史,也不过短短数百年的时间,而近几十年来,白酒行业可谓是高速发展,当然,发展从来都避免不了动荡和泥沙俱下。 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些白酒一路高歌猛进、气势如虹,也有些白酒曾站在了"金字塔顶端",却又无法保持名声不坠。 在我国的白酒历史上,有这么3款"倒霉酒",曾经也是声名显赫、家喻户晓的存在,如今却风光不再,只屈居在超市角落,无人问津。 1.张弓酒 1973年,张弓酒攻克了白酒降度的难题,成为了首个研制出38度低度酒的酒企,开创了白酒界的先河,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名声乍现,在国外也有了不小的声望。 后来电视广告走进了千家万户,1994年,"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的广告词,随着央视广告走进了千家万户,从此销量大增。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亚洲金融危机来袭,众多酒企风雨飘摇,张弓酒也被打回了老家河南,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2003年,张弓被一分为二地拍卖,一是1988年所建的新厂,人称"北厂",拿下了张弓的商标;而是原厂,也就是南厂,以"张弓老酒"的名义,拿下了设备建筑等资产。 之后的日子,这两家酒厂就如同当年的3家杜康一样,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到了后来更是连河南省内的市场也守不住了,销量惨淡异常。 2.西凤酒 如果说张弓酒是时运不济,那西凤酒多多少少就有点"自作自受"的意思了。 曾经的西凤酒,在5届全国评酒会中,拿下了4届名酒称号,何其风光,而唯一落榜的那届,居然还是因为选错了香型。 可就是这样的西凤酒,在今天却成为了"买不得也不敢买"的存在——因为贴牌酒太多。 最早的时候,四大名酒还能齐头并进,可西凤酒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活活把一个"行业巨头"开成了"沙县小吃",只要给钱,品牌随便用。 不仅如此,它一个自成一派的凤香型白酒,还要跟风去做浓香,风格全无不说,还有些不伦不类。 虽然如今的西凤酒已经壮士断腕,停止了贴牌酒的要货计划、也关停了浓香酒厂,可它这"一醉"毕竟是70年的时光,想要重回四大名酒的"牌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木台厚道酒 早年间的它,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散酒作坊,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假酒也开始层出不穷,为了保护商标,便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它的酿造人是素有"茅台八仙之一"之称的冯小宁,作为茅台老厂长李兴发的嫡传弟子,冯老在茅台厂深耕数十年,对于酿酒、勾调有着很严格的要求,也有着很深的感情。 而出自于她手的这款酒,正是采用了和茅台同样的12987的古法酿造工艺,需要在1年的时间里,经历2次投料、9次蒸熟、8次发酵和7次取酒。 这7个轮次的取酒,需要由冯老以不同比例进行小批量的精细勾调,来保证酒体的平衡和酒质的稳定。并且在这之后,还需要存放至少5年的时间才能面世。 照理来说,这样的酒是有着先天的优势的,只要在宣传上下些功夫,就能轻而易举地火遍全国。 可惜对于老一辈酿酒人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金科玉律,冯老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至今,这款酒也没有在宣传上下过功夫。 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埋头做酒或许能走得远,但没有宣传就一定走得慢。对于我们来说,它或许籍籍无名,但是对于贵州的老酒腻子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好酒。 没能跟上时代,恐怕就是它最大的倒霉了吧! 其实类似上面3款的酒,在我国的白酒历史上还有很多,秦池酒、全兴大曲、董酒、宋河粮液等等,那么你还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