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数百年来《红楼梦》中的那些离奇片段之"也"说(42) 北静王,在《红楼梦》中也算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他虽出场次数不多,但对红楼梦背后情节的发展变化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如果没有北静王,很可能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隐写大主线,就是由于元春进宫升妃过程中有舞弊操作最后酿成红楼梦碎魂断宫墙。 (送宝玉念珠串中的"字符") 这个北静王,正是元春进宫的关键举荐人,才有书中的所谓" 惟北静王功高 "之写。 若单就这样一句,还不足以把秦可卿葬礼为什么那般隆重与北静王为什么要参加她的葬礼说得明白,更不足以把北静王还偏要在此种环节中送宝玉念珠香串这个主题相关联。要想讲清楚这些个细节,还得先捎带地简略回顾一下本"也说"《红楼梦》系列在前面已经解读过的两个问题,以作过渡。 (真假宝玉的演绎) 一个是关于真假宝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红楼梦》第2回里,当冷子兴演说到荣国府的政老爹的嫡妻王氏时有一段令许多读者摸不着头脑的看似"矛盾"的表述: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注:目前有些版本认为"次年"不合情理,改成了"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这里所谓的"一落胎胞 ",就是隐寓宝玉与他姐姐元春虽实际上相差了竟20来岁,但在书中用贾宝玉 去影射贾府视元春为"真宝玉 "的暗写环节作比时,却仿佛只比他姐姐晚生一年半载,更像是"一对准龙凤双胎 "。其矛盾点正是那"新奇异事 "在"时间错误 "上的特意伏笔。 假如这一跳脱与贴近穿插混用的特殊蒙面笔法(类似于当今的蒙太奇艺术),真的是出现在了第80回之后,又不知有多少人说是"胡写",后四十回"没法看",云云! ——这才是"真假"宝玉之间的书中之隐晦: 原来,是利用 宝玉 所衔的那块玉,作为了元春姐姐的伴影! 因此,书中有时像是写的宝玉,其实 暗中却说的是宫中" 红玉 "。甚至有时又用乖戾的" 黛玉 "作假托,有时还用生尘的" 宝钗 "去影射,即以"宝、钗、黛"作为元春的一生的外形、附贵、悲贱的离合转承。 这才有那宝玉"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的描述,其中一半儿是用于隐写他的姐姐元春,这就是为什么宝玉经常穿一些大红大紫的奇装艳服的缘故。此为所谓真假宝玉之间的转换,也是下面即将要讲到的北静王要见宝玉的关键曲笔点 。 另一个则是秦可卿葬礼上为何那么多皇亲国戚? 原来,秦可卿葬礼其实隐含有元春葬礼的倒叙。 因此才有其规制是那么超高,还用到了所谓的"樯木 "(嫱人之用木),这正是其娘家仅是小官僚出身的秦可卿那位贾府冢孙媳的一场葬礼,竟然有一众顶级达官显贵都前去棚祭的一系列怪异,其背后又是用秦氏是从"养生堂抱"来的再蒙上了一层元春身世存疑之谜。 由此才有第14回的八公四王参加秦可卿葬礼之写: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牛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爵牛继宗,…… 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有了上面两点的提示,再切换到本篇的主题,就顺理成章了。请接着看书中表述—— (红楼梦剧照:北静王) 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近闻宁国公冢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由书中对于北静王水溶"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闪而来"的描述可知,他到贾府吊祭秦可卿,是报请皇家认可的,并非擅作主张,更不是像有的帖子所言疑有和贾府结党欲与朝廷对抗之嫌,更何况四王都参加了!要不然,纵然他是皇族亲王,也不敢如此张狂!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代表皇家来参加秦可卿葬礼的。然而,真正的秦可卿与皇家并无沾亲带故或者有什么关系往来,她也仅仅是贾府孙头媳妇。按常理,朝廷不可能因她之死就派出如此豪华阵容为其吊祭。 因此可以推断,秦可卿葬礼,对皇家来说,就是"情可亲 ",只是因为贾元春 毕竟是曾经的"贤德妃 "嘛。其实,她们之间的关联,就是所谓秦可卿是警幻仙姑(正是元妃)的妹妹之写(详细解读见本系列的秦可卿葬礼一篇)。其中暗含元妃虽曾是为"凤藻宫尚书 ",但其身为下贱,仍属于草莽之流,她的非法升妃过程也只不过像是"凤爪功上树",弄得后宫多了一个毒蛇妖精之流,于是才有北静王身穿"白蟒袍"、宝玉身着"白蟒箭袖"服饰的影射。 (红楼梦剧照:"秦可卿") 这就是因为贾元春由于其身世不纯(贾赦所生),已被皇家识破,最后被服药宫薨,把一个所谓曾经的"甄家仆"被"包蛹"遣返变回"贾家奴"。 有书中第95回里假妃死前的描写为证—— 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 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极其注重血统的纯正,即便皇家遇到这种窘境,也是有口难言,也需顾及自身颜面,不便公开隐情。既然假妃都归西了,因此也只好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体面风光地解决这类既大又小的尴尬囧事,不入妃陵而撵回娘家也算是圆满收场。 这就是水溶与贾家所谓"未以异姓相视,不以王位自居 "的更深一层的隐意。 而"当日惟北静王功高 ",则是借在面上颂扬他祖上曾经的功劳,来暗写因为当初元春进宫及封妃环节时,正是原来的北静王与贾府的祖上有世交,现在的水溶利用了他与皇上还是近亲的这一层特殊关系,在其中给贾家荣府送了个顺水大人情,帮其搭建了个欲利用元春从宫中捞取金银宝玉 的平台。 要不然,一个年未弱冠的世袭北静王水溶,其曾经的"当日"之功,能高到哪里去? (红楼剧照:贾宝玉红妆素面) 经过这一来二去的弯弯绕绕,就可回到为什么北静王要在秦可卿葬礼上送宝玉 念珠香串 的正题上了。 原来,这送宝玉念珠香串 ,就是隐写北静王给元春 进宫体检发入门证 ,就有点像现在的某些权贵、名人或高知为某人写推荐函。 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文中有王熙凤操持秦可卿葬礼时,在北静王到来之前,还插入了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闲笔": 又有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禀叩母亲并带往之物;又有迎春染病,每日请医服药。 (红楼梦剧照:王熙凤) 这北静王的"一来 ",与王仁及家眷的"一往 "回"男"——给舅舅王子腾(不是母亲)带话,就构成了元春进宫时,由于贾家与王家娘舅的密谋,再通过北静王出于不知底细的好心撮合,促成了元春进宫升妃的成功。而迎春的染病,就是影射元春入宫是不够条件的"带病"封妃(用"元春 "与"迎春 "本是一个初春 时节来做借代)。 这也是薛宝钗选聘宫中女史未成,后来周瑞家的把宫花送予了贾家姑娘戚女之隐。其中第7回还有一段最后给黛玉,而黛玉不接的精妙暗讽!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做戏。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王善保家的送宫花) 原来,那宫花虽好看,却是假的,所以黛玉不接。 她口中所谓别人挑剩下的,就与后面的"宝钗生病"之说两相映照,面上嫉妒调侃的是宝钗,暗中针对的却是元春的隐情。这才是该段前面"黛玉不在自己房中,而在宝玉房中解九连环"的盖帽总写之笔。之所以送黛玉两枝都是假花,一枝影射原来未能进宫的宝钗,一枝则是暗指新进宫的元春。 ——原来,这段水溶 " 见宝玉 "情节的背后,其隐写的"正解"就是北静王对 元春进宫的面试环节。 经过这么一转换,您再阅读有关段落,就不会再觉得是:要嘛非常神秘,要嘛只是闲趣,要嘛无关大局。若不信,再看该回的最后一段: 水溶十分谦逊,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宝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见反来叫他,自是欢喜。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内,好个仪表人材。 (真假宝玉) 看见了吗?北静王与宝玉"坐"下来之后,首先关心的是宝玉所衔的那块"通灵宝玉 ",而并不是宝玉本人!由前面的铺垫可知,也就是借此补叙对他姐姐元春 的面试细节。 其中,可以揣摩出在这之前,是贾家联合王家托人求了好几次,但都由于各种原因,水溶都未能及时予以回应。这段时间恐怕更多的是看看到底有哪些人家的姑娘有进宫的诉求,再看看宫廷内还有什么新的标准和要求,需要初步甄别大致遴选粗筛一番再作定夺。这次,由于秦可卿("情可亲")之故,不得不了解办理一下那桩拖了好长时间的心头大事。 其正式程度,可由北静王的服饰可见一斑。原来说的是脱去朝服,换上素服,前去祭吊。然而,现场的打扮却是一身官服正装。即便是皇宫贵族,在那种场合,跟众人普通的素服相比,也仍然有些不合时宜,太过扎眼了,当然与他尽显谦逊低调的风格严重不符! 这才有第15回的描述: 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在肃穆之间,北静王又有一副面试官的威严庄重,俨然是替宫廷把关来的! 再看看那"宝玉"的一身打扮: 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宝玉"也似乎同样是早有准备,双方相得益彰。"她"与北静王水溶的皇家官服和容貌还算是匹配的,大有几分鸳鸯装亲兄弟的气息! 再看其正式面试的程序—— 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因问:"衔的那宝贝在那里?"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水溶细细的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贾政忙道:"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水溶一面极口称奇道异,一面理好彩绦,亲自与宝玉带上,又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宝玉一 一的答应。 (红楼梦剧照:贾宝玉另一模样)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时的"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简直就是一副女郎形象。 相互见面之后,就直奔主题,问道那玉到底灵不灵——最关心的是,到底是真货还是赝品! 原来,一开始,就有隐含质疑元春的身世不纯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才有" 念珠 "——" 念及贾珠之早死 "( 乃代善之后,暗含从荣府里贾政的长子算起,就有血统不正的根由)之缩略,这一点,根据贾政对通灵宝玉"未曾试过"的回答就很耐人寻味了。尽管如此,北静王还是执意对其理好彩绦,为宝玉"带"上。这就意味着 元春的初步面试已通过 ,并预示着后来的 进宫升妃 无疑。 之所以在秦氏葬礼上安排这一情节,就意味着有什么因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果,其结局的悲惨早就注定了,由于审查不严为后来埋下了祸患——!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如果说在前面此时的"宝玉"是暗隐"元春"还有疑惑的话,那么,上面的"雏凤清于老凤声 "就明显是"阳转阴 "了,其指向就不知不觉地由"宝 "转向所含的那块"玉 "了。"问几岁,读何书",就是在盘问细节,看看是否符合当宫女的诸如芳龄月貌、学识修养是否具备等基本条件。 其中的"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言外之意,就是后宫中就像是海上仙境,里面如花似玉的宫女多着呢,你若到那般温柔富贵乡花柳繁华地,整个一生将大有裨益,学识技艺也必定得到空前提升,天底下想去的人家多着呢。 尽管让不让去的决定权在宫廷一方,但客套话还是要说的,譬如: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环境就是这么个环境,然而选择是双向性的,你也可琢磨琢磨去还是不去? (红楼梦剧照:贾政) 当时是以"贾政忙躬身答应 "以"欣"(悻)然结束。 还有那"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也是暗示元春一旦选上宫女,有可能前途无量啊! 然而,丑话还是要说在前头。这北静王的一番以"昔小王曾蹈此辙"的自身败落已隐居幽静之处作比,也是在委婉告诫贾府,元春进宫虽是喜事,但弄得不好,可能也会像他一样被"边缘化",最后归隐"林中",因为她原本就只是一块"黛玉"而已,并非是"林中红玉"。 事实证明,"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的警示一语成谶,贾府去宫中的女郎元春,并不是什么"宝玉",只属"艹"字头的贱物,最后黄粱一梦魂归故里,此即秦可卿葬礼上的此番情节特意安排。 其隐情的根本原因,在前面的第14回"贾珍急命前面驻紥,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的一句,早就有深深的伏笔: (元春封妃却是贾赦急忙入朝) 原来,贾赦才是元春的生物学之父,而贾政只是形象上的父亲,其中的 真假则竟由" 贾珍"悄然转换。 既然初试已通过,接下来就得进入严格筛查的体检环节了,如何得以进宫?发通行证吧!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是前日圣上亲赐蕶苓(注:目前,有的版本如此排印,有的版本则改为"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贾政与宝玉一齐谢过。于是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贾赦等见执意不从,只得告辞谢恩回来,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方让水溶回舆去了。不在话下。 其通行证到底是什么样式? 那就是"此是前日圣上亲赐 ▉ 苓香念珠 "一串,从水溶的胳膊上撸下来,本要戴在"宝玉"手上,可这时的"宝玉",却不知哪里来的那份乖巧与理智兼老辣,即便自己是非常喜欢,可奇怪的是,并没有立马戴在自己手上,而是直接交予了老爹贾政。这就是在暗示,并非贾宝玉要这圣上所赐之物,而是需经贾政转给元春备进宫之用。 ("蕶苓"变"鹡鸰"前的原版手抄字符)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北静王在现场面对面给宝玉的香串到底是什么"材质",字体是怎么写的,在抄本里,大致是如上图的书写模样。然而,此处,在现在的印刷版本中,或是"蕶苓 ",或是" "(删去后成留白,似以模糊形式,去应对后面第16回由作者故意在暗中变成的"鹡鸰 ")。 这种或改或删的简单处理方式,仅仅可能是由于抄本中的"字"没有找到相应的印刷体,就用了一个形近字代替,或是干脆不定义其香串"材质"去迎合后面的所谓"鹡鸰"?也许是根本就没有吃透其中暗含的寓意!其改删细节不得而知。 其实,这转赠宝玉的念珠香串,其材质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北静王要拿它做什么正经的重大用途。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信物",更不是北静王斗胆把圣上所赠之物,擅自转让他人之举。 (甲戌本中的初现) 原来,这个所谓的"▉苓 ",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汉字,而只是类似"令牌 "一样的符号, 是由皇上签发准许由北静王这一方面推荐招聘的进宫女史的这一支系的 标记 。其中间部分就含有像是"北 "的记号,整个字符的主体部分更类似于"眷 "字而又不是眷的意味,表示元春并非宫廷近亲家眷,而只是类似眷属的"近关系人",上面的艹字头隐有影射元春实为"贱辈"之流。 后面的那个"苓 ",也含有"令牌"的"令 "威严,同样是那个"艹"字头的重复附加,都只不过是暗影"草荊情 "的预埋,也正对应了草字辈孙媳 "秦氏 "的伏笔。 (庚辰本) 这才是北静王在秦氏葬礼上送宝玉" ▉苓 "的真正寓意。 其实,这种用"符号 "去讲一段背后难以"名言"故事的手法,在《红楼梦》中并不是仅此一例。类似地,第19回,在写到宝玉撞见茗烟与一位"不知姓名"的大姑娘亲热时,也有一段描写。 宝玉因问:"那丫头十几岁了?"茗烟道:"大不过十六七岁了。"宝玉道:"连他的岁属也不问问,别的自然越发不知了。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又问:"名字叫什么?"茗烟大笑道:"若说出名字来话长,真真新鲜奇文,竟是写不出来的。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头卍字的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卍儿。"宝玉听了笑道:"真也新奇,想必他将来有些造化。"说着,沉思一会。 这个"不断头的卍 ",就是影射元春她妈的姓氏"王 "字的变异符。 "卍儿"就是隐指贾府的王夫人,才有"缝姐儿"的家奴近音叫"旺儿"之名。因此,才有书中的"说来话长,写不出来"之隐,这才是"花解语"背后的故事。 (红楼梦剧照:花袭人) 原来她就是所谓" 花大姐 " 的妈妈 , 也是王夫人一个劲儿地叫花袭人"我的儿呀"的缘故。 之所以送类似令牌一样功能的香串,是以便于在后来聘选宫女的进一步面试体检时,让其戴在腕上,考官一看就知道是谁介绍推举来的,主要功能还是怕招聘过程中有未经初审的混入作假。具体讲来,用上它,可能一则是宫廷可掌控大局把握平衡 之用,二则有类似"谁推荐谁负责 "的可追诉制度,当然也就保留有其来源可查证追溯 的后手。尽管如是,也仍不能绝对排除其中有个别人利用其暗箱操作把隐有表面上看不出瑕疵而暗地里"履历不明"的姑娘,比如贾元春之例推入宫中的个案。 也就是说,那"念珠香串 ",正是北静王根据圣上的旨意,初试合格后发放的入门通行证 ,准其进到皇宫参加进一步遴选。这才是送念珠香串在所谓随意的初次见面的贺礼背后的隐写。 如此看起来,当时北静王送宝玉的那香珠串的"字符",还是保留其原有形状为好,因为它既不是" 蕶苓 "之物,也不是后来的" 鹡鸰 "之类,因为两者都不符合既定暗写故事发展的安排,还可能模糊或淡化深层的情节走势。也就是说看似那么简单的一改,就"文不达意"了。 (红楼梦中的姑娘们作画) 需特别提示的是,北静王对元春的审查环节,由于未走访贾府上下相关人等,没有对其内在因素如身世、品质进行深入考察,用今天话讲,就多少有点像是未对其进行群众公示程序,放了她一马。然而,书中还是丑话说在了前头,用以备注。 "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一句,就隐含有:北静王水溶推举了你元春进宫,具体细节你得自己负责,剩下的就是你们自己怎样往下进行了。至于后事如何,我虽属皇亲王室,也是势力有限,有些忙我能帮,至于更大的忙恐怕就帮不上了。 那前面的所谓"北静王年未弱冠 ",就是有责备他办事欠妥的留笔。俗话说得好,"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嘛。 以此暗写举荐元春进宫审核程序中有瑕疵,为后来元妃遭遇不测作了伏脉。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后来到了第16回里,偏偏在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节骨眼时刻—— 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之物取了出来,转赠黛玉。 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特别注意 : 此时的北静王所赠物件却莫名其妙真的变成 " 鹡鸰 "了,这是由于随着暗写情节的发展,元春入宫封妃事件至此起了质的变化,改用这"鹡鸰"就含有" 鸡肋 "的味道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因为此时元妃实为假娘娘,经长时间详细查证确属野鸡之龟女,是鸠占鹊巢的产物。 这就间接证实了北静王在秦氏葬礼上相会的宝玉却是"假宝玉——曾经的 宫中红玉假娘娘 贾元春" (甲戌本中的演变) 同时也是在表明,此黛玉非彼"黛玉"。明里暗里又是在交代,元妃虽已封妃,已属" 红玉 "之贵,但仍有" 黑玉"之嫌。 (红楼梦中林黛玉) 与之对应的,还有在贾府上下轰轰烈烈长蛇巨阵去清虚观打醮前的第28回里,宫中元妃送贾府的礼物,也有随之与宝玉对白的变异之笔: "红麝香珠两串……你的同宝姑娘一样。" 此时,原来的香串 也已经不是"▉ 苓 ",而是"红麝 "了,这就与"鹡鸰"之变吻合了,由此就确实意味着由于元春身世不纯已被宫中发现并持续展开调查,准备继而弃之了,因此贾府才有去清虚观打平安醮的必要,这就证明了因为元妃已感到"不平安"了,"红麝香珠 "就是"宫中桂香红玉被射 "可能株连贾府了,原来进宫面试本可留作身份证明的"▉ 苓 "已被没收了,这就是只有宝玉与宝姐姐(借所谓元妃暗许薛宝钗与贾宝玉婚配之托,去背后影射元春与宝钗一样,都是原本应为宫选不中的明暗双写)才有的隐喻。这多么像她的妈妈王夫人在自检自抄大观园时,把"五彩绣香囊 "暗中换成了"十锦如意香袋 "的笔法! 在《红楼梦》中,类似这样通过改变字符,利用前后不一的"笔误"来暗示情节演变的,还有比如:绛雲轩→绛芸轩。这种修辞手法,不妨叫着"渐变飞白"。 由此看来,《红楼梦》无闲笔之说,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往往是一笔双花多蕙! (江崖海水图) 至于北静王为什么名为" 水溶 ",他的为人处世是否是一以贯之," 近看时又是怎样 ",且听下篇分解。 注 :本"也说"系列文章,始终敬囿于一百二十回原文,其解读谨以书中叙述为基本线索,前后连贯,环环相扣,篇章之间相互反复印证,不随意妄加揣测,也不与任何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相勾连。 * 文中图片普通下载自网络,如有不妥,一旦知会,即可删除。 (待发:续篇三 北静王与柳湘莲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冷郎冷面之勾勾连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