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出狱后被选为中央委员,当时有人反对,毛主席表示我同意
1943年8月1日,时任中共太岳区委书记的薄一波,收到一份太行分局转来的电报。电报是延安党中央发来的,上面的内容是:"党的七次代表大会决定在年底举行,并决定彭德怀、罗瑞卿、薄一波、聂荣臻等同志来延安出席大会……"
薄一波从参加革命开始,一直在基层工作,从没有参加过中央举行的高层会议。所以接到这份电报后,35岁的薄一波心情特别激动,一连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
1943年11月初,薄一波到达延安,被组织上安排住在杨家岭。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坡,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而这些窑洞,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在延安的住所。
一、
住进杨家岭的第二天,毛泽东就派人将薄一波请到自己的住处,说是要见一见这个年轻人。
这是薄一波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虽然在此之前,薄一波就曾多次阅读过毛泽东的讲话和报告,对毛泽东也是仰慕已久,但由于之前一直在基层工作,所以一直没有见过毛泽东。
薄一波第一次听到毛泽东这个名字,是在1929年。当时他在顺直省委军委工作,从党的秘密刊物《中央通讯》上,看到了毛泽东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16字方针,以及关于井冈山斗争和建立红色政权的论述,深为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所折服。
在仔细研读了毛泽东的著作后,薄一波曾对其他同志说:"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能在大革命失败后,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和第一个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开创井冈山道路,为革命指明了方向,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薄一波三步并作两步,一溜小跑来到了毛泽东的窑洞外,看到了早就等候在门外的毛泽东。一见到薄一波,毛泽东主动伸出手去:"你就是薄一波同志吧?你这个姓不多见,我记得你们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历史上叫做薄昭的,应该算是薄姓的名人了!"
毛泽东提到的薄昭,是西汉时期一位有名的外戚,也是汉文帝的舅舅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曾出任车骑将军等重要职务,封轵侯。后来因骄纵不法,干涉朝政,逐渐引起汉文帝的不满,后被汉文帝赐死。
虽然薄一波不见得就是薄昭的后人,但薄一波还是从毛泽东的这句开场白上,领略到了毛泽东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毛泽东接着又说:"这个薄昭后来虽然被赐死,但他也做过一些好事。周勃被人陷害时,是他在姐姐薄太后面前力保周勃,才让周勃无罪释放的。所以《旧唐书》上说他‘亦有大勋,与无忌不别’,我们共产党人看一个人是好是坏,应该一分为二,是不是啊,薄一波同志?"
第一次见面,毛泽东巧妙地从"薄昭"这个历史人物入题,一下子就让薄一波摆脱了初次见面的拘束。
在这里要说个花絮。其实在和毛泽东这次谈话之前,薄一波对"薄姓"的来历,以及"薄昭"这个历史人物了解得并不深入,但主席的这番话,却引起了薄一波研究薄姓来历的兴趣。
半个世纪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薄一波查阅了《元和姓纂》、《吕氏春秋》、《福建通志》等书籍,了解到薄姓原来是殷商的一支,周灭商后,殷商的这支后人徙到今天的安徽省亳,以地名为氏。因"亳"与"薄"同音,为了躲避追杀,就将姓写作了"薄"。
接下来,毛泽东对薄一波详细地讲了党内整风的情况,并听取了薄一波的工作汇报后,又同薄一波谈起了白区的工作。
毛泽东说:过去我对你们的活动不怎么了解,你们在白区,我们在苏区,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你的名字还是听刘少奇同志和彭真同志说的。你们在白区工作的同志,真的很不容易!
见主席夸奖自己,薄一波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谦逊地说:"我入党时间短,人也年轻,没有为党做过什么贡献。就是凭一股热情,认定只有革命才有出路......"毛泽东马上用手势打断了薄一波:"革命就是需要年轻人的嘛!你们年轻人要多读读书,你平时读过什么书?"
薄一波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什么书都读,《三民主义》读过,《胡适文存》、《独秀文存》也读过,也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但很肤浅。"
听薄一波说读过这么多书,毛泽东哈哈大笑:"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也是什么都信过,小时候还同母亲一起到南岳去拜过佛,后来才信了马克思主义。"
二、
薄一波和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两人整整聊了8个小时。从这时起,毛泽东记住了面前的这位三十五岁的年轻人。
薄一波原名薄书存,1908年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小商人之家,1925年在太原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曾领导过太原的学生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薄一波受组织委派,转入秘密战线,来到天津、唐山一带搞兵运工作。1931年7月因叛徒出卖,薄一波在北平被捕。在狱中,他与刘澜涛、杨献珍共产党人率领难友,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8月,薄一波被组织营救出狱,组织上将他派往山西,进行抗日活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盘踞山西的阎锡山想请一位共产党人来帮他发动民众,经赵戴文、梁化之的介绍,薄一波被阎锡山聘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政委。
为了更好地把阎锡山团结在抗日的阵营之中,薄一波提出了"戴阎锡山的帽子,说山西话,做党的抗日救亡工作等三条方针,把阎锡山的"牺盟会"办成了我党实际领导下的群众性抗日组织。
为了保住山西老巢,阎锡山打算在山西发展30万军队,扩充自己的实力。而扩充军队首先需要大量的基层干部,因此阎锡山将训练基层干部的任务交给了得到了器重的薄一波。
薄一波知道培训基层军官和干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能利用这个机会,在阎锡山的军队里发展党组织,将会为抗日救亡工作重要作用。
所以招收了一大批有志抗日的进步青年,通过培训向他们传输共产主义思想和我党的抗日救亡主张,这些人中的很多人,日后都成了抗日战线上的骨干,不少人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我党在山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
薄一波到达延安后,由于七大还没有召开,薄一波于是请求组织上将他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了一段时间。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胜利召开,薄一波出人意料地当选为最年轻的中央委员。其实在酝酿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名单时,薄一波本来是作为候补中央委员的人选的,但有同志认为薄一波在敌人的监狱里呆过五年,这几年没有对党做出什么大的贡献,所以当候补中央委员难以服众,于是向周恩来和刘少奇反映了这个情况。
刘少奇是薄一波的老上级,对薄一波十分了解。得知这个情况后,刘少奇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件事,并且对薄一波在狱中的表现向主席作了汇报。
薄一波入狱后,同狱中的难友成立了秘密党支部, 薄一波被推举为党支部书记。他与刘澜涛、杨献珍、刘子久等支部成员一起,领导狱中的同志们与敌人开展了特殊的斗争。
薄一波告诉难友们:大家决不能向敌人屈服, 决不在《反共启事》上签字,努力学习马列主义,锻炼身体,坚信党组织一定会营救大家出狱的信念,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
为了抗议敌人监狱中恶劣的生活条件,1934 年12 月, 薄一波领导难友们同敌人进行了一场绝食斗争。
他们绝食的消息被报道出去后,得到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支持。敌人被迫同意 解除"政治犯"的脚镣,冬天为牢房提供取暖的火炉,保证每人每天能吃饱饭,有病的难友能得到及时的医治。
对被捕的共产党人,敌人不断地进行威逼利诱,提出只要这引起"政治犯"在《反共启事》上签字画押,就可以马上出狱。但薄一波人对敌人的这种威逼利诱不屑一顾,坚决拒绝在《反共启事》上签字。
1936年初,刘少奇来到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蒋介石政府和日军签定"何梅协定"后,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刘少奇认蒋介石已承诺日军可以进驻北平,如果再不营救北平狱中的同志,这些同志很可能会遭到敌人的毒手。
出于这种考虑,刘少奇向中央建议,应立即采取措施,营救狱中的同志。为了营救的成功,应该同意狱中的同志们利用假意在《反共启事》上签字的办法,逃出敌人的牢笼。
刘少奇提出的这个办法,无疑是最为简便和安全的,因此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薄一波等人在狱中接到了北方局的指示后,一开始不相信中央会让同志们"自首",以为是敌人的诡计,仍然拒绝签字。
见狱中的同志们不相信,刘少奇通过内线向狱中的同志们传达指示:如果有人坚持不履行"出狱手续", 就是犯了不执行党的决议的严重错误!监狱党支部确认了中央的指示后,薄一波等54位同志于是假意在敌人的《反共启事》上签上了名字,安全走出了敌人的监狱。
毛泽东听薄一波详细讲述完出狱过程后,说"这件事我知道,中央完全负责。薄一波同志为什么不能当候补中央委员?我看他可以当正式中央委员嘛!"
毛泽东的这个意见,得到了绝大多数代表的赞成。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薄一波的名字被调整到正式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名单中,年仅37岁的薄一波,就这样顺利地当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成为最年轻的中央委员。
四、
当选中央委员之后,毛泽东又一次将薄一波请到自己的窑洞做客,顺便询问当时和薄一波一同出狱的其他同志们的情况。
薄一波告诉主席,自己出狱后,一起出狱的同志中,董天知、韩钧、杨献珍等同志,也被组织上安排和自己一起安排到山西工作。
董天知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共产党员。进入山西牺盟会后,25岁的董天知提出要将山西牺盟会建立成一支以保卫桑梓为重任的队伍。阎锡山听后连连称赞:共产党里就是有人才!"
山西新军成立后,董天知任决死三纵队政治主任、政委,1940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于当年8月19日牺牲,年仅29岁。
决死第二总队政治部主任韩钧,也是和薄一波一起被营救出狱的难友。1939年11月底,阎锡山命令决死二纵队向同蒲路日军进攻,想利用日军之手,消灭二纵队。
韩钧觉察到阎锡山的阴谋后,给阎锡山回电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随后带领决死二纵队与陈士渠率领的晋西支队汇合到了一起,成了山西战场上抗日的主力。
对于草岚子监狱中的难友,薄一波最痛心的是年轻的赵缚。这位1906年出生在陕西府谷的难友,为黄埔军校六期学生,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草岚子监狱,他和薄一波一起成立了狱中党支部,担任党支部干事。
出狱后,赵缚去了冀东,领导津南地区的抗日斗争。1941年4月,赵缚调任鲁南区委书记,领导当地群众进行反"蚕食"、反扫荡斗争。194110 月,赵缚在苍山县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
被捕后的赵缚大义凛然,痛斥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种种暴行,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恼羞成怒的国民党特务决定残忍地活埋他。在被推进土坑后,赵缚仍高呼口号,在场的许多群众都流下了眼泪。赵缚牺牲时,年仅35岁。
听了薄一波的汇报,主席沉默良久,才缓缓地摆着薄一波的肩膀说:"薄一波同志,你们监狱变成了学校,保存、锻炼和教育了一批同志,这就是胜利!"
五、
在被敌人关押在草岚子监狱中的五年中,薄一波最尊重的是比他大12岁的杨献珍,一直尊称杨为"大哥"。薄一波一直认为,如果没有杨献珍,自己可能早就死在狱中了。
杨献珍1896年7月24日生于湖北郧阳, 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 他受中共中央特科委派到天津开展华北政治情报工作, 于7月24日在北平被捕, 不久和薄一波关进了同一个监房。
8月初, 杨献珍、薄一波等39人被送到国民党陆海空副总司令行营军法处"受审"。杨献珍与薄一波利用放风的机会, 与乔国祯、胡锡奎、张友清等狱友取得了联系,在庭审期间,与敌人开展了一场巧妙的斗争。
在敌人的法庭上,薄一波按照杨献珍的计策,说自己是被叛徒廖划平诬陷的。他告诉主审的法官说: "我从山西跑到北平, 是为了找点事做, 挣碗饭吃。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廖划平, 在他手下当一名小文书。廖划平是干什么的, 我也不知道。他当老板, 经常克扣我的薪水不说, 还向我勒钱索物, 我满足不了他的要求,
他就恨我, 胡乱咬我, 说我是共产党, 实在冤枉! "
主审官颜文海一开始并不相信薄一波的话,薄一波于是又说: "法官先生, 我的话如果有半点假话, 你只管把廖划平调来跟我当堂对质。我的这场冤枉就马上搞清楚了!"
由于杨献珍在被捕前,已经派人制裁了叛徒廖划平,所以薄一波的话法官即便不信,却也是死无对证了。所以只要薄一波一口咬定自己只是廖划平手下的普通文书,敌人就无法定他的重罪。
杨献珍的计策果然奏效了。由于没有证据,最后敌人的法庭只判处了薄一波有期徒刑 8年, 并将他关进了草岚子监狱。薄一波晚年也承认,如果不是杨献珍,自己很可能被敌人的法庭判处死刑而杀死了。
杨献珍出狱后,担任过中共 北方局秘书长、中央党校教务处第一副处长等职务。解放后,长期在 中央马列学院担任领导工作。
1991年7月, 在杨献珍95岁寿辰之际, 薄一波专程前往杨献珍的住处为这位老大哥祝寿。
溥一波拉着杨献珍的手,深情地说:"在草岚子监狱,跟着杨大哥,我才真正读了点马列主义理论书籍。虽然杨老的译著令人遗憾地未能传出狱外,公之于世,但他的译著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让我感到几年大牢没有白坐!我不仅过去感激他,就是现在每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都忘不了杨大哥对我的帮助!"
1992年, 杨献珍在北京逝世后,薄一波撰文怀念这位老大哥,并称杨献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 教育家",并提笔写下"一代哲人杨献珍" 几个大字送给杨献珍的家属, 以表达他对这位老大哥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田晓晴:《薄一波与毛泽东的首次会见》
胡长水:《薄一波与草岚子监狱中的难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