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巴菲特减持比亚迪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讨论的很多,各种观点都有。 其实,当年有一个活生生的先例摆在那里:中石油。 2007年7月12日,巴菲特开始在港股减持中石油。 用了三个月时间,到10月19日,巴菲特表示已悉数清仓所有中石油股份。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公司油气储备新发现以及回归A股等因素推动,中石油的股价一路飙升。 于是乎,媒体调侃道,巴菲特过早抛售少赚128亿。 但最后的事实证明,巴菲特这次的清仓,绝对是"神操作"! 2007年11月5日,即巴菲特清仓后半个月,中石油在A股上市,当天就创下了历史最高价,随后一路往下猛砸。 问君能有几多悉,恰似满仓中石油…… 对于巴菲特这样的大佬来说,总是要领先于市场一步的,在市场还沉浸在狂热之中的时候,就需要提前退场,否则,他是跑不掉的。 中石油这些年一路下跌,是因为业绩不行吗? 不是的。 咱们可以看一下它历年的净利润: 2007年,确实利润非常高,随后一路走低。 但2021年,利润只比2007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但是股价,却从最高的45元(复权后价格)跌到了当前的5元左右,跌掉了近90%。 为什么股价会跌这么多? 因为跌掉的,主要是估值! 2008年,中石油的每股收益是0.81元,按照45元计算的话,市盈率高达56倍。 而2021年,中石油的每股收益是0.5元,按照5元计算的话,市盈率只有10倍。 所以说,股价的下跌,主要是估值在跌。 当年,油价不断上涨创新高,中石油的业绩暴涨,国内的汽车增速也非常快,石油需求的增长空间也很大,所以,中国石油的故事讲的很好,市场把它当成了成长股,能炒到56倍的估值。 但随着中国石油在A股上市,慢慢的,故事讲不下去了。 中国石油成为了"大蓝筹",成为了传统行业、甚至是夕阳行业,估值越来越低。 石油(汽油),慢慢的成为了征税的工具,咱们加的汽车,里面几乎有一半是税费,就好像帝制时代的"税铁税"一样。 现在,比亚迪,似乎也在步当年中石油的后尘。 目前,比亚迪的故事,也非常好听。 今年,比亚迪的财报,也非常的好看。 中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06.35%。 而比亚迪目前的动态PE也高达114倍(截至9月2日收盘)。 这与当年的中石油,也非常类似。 今年的业绩好,可能也意味着,业绩增速(注意,是增速)的高点,已经出现。 毕竟,今年,为了稳增长,汽车行业成为了抓手,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刺激政策,大家有目共睹。 那明年呢?后年呢? 刺激不可能一直持续,老百姓对于汽车的消费能力,也是有限的,今年属于提前透支。 所以,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速,必然下滑。 而正在快速扩张的产能,未来几年会不会过剩呢? 一旦过剩,价格战怎么办? 车企的利润还能增长吗? 故事讲不下去了、业绩增长不动了,那杀估值,从100多倍,杀到大几十倍,再杀到小几十倍……就是股价最大的压力! 对于一个行业的炒作,都会经历几个阶段: 首先是炒概念,就是啥都没有,就开始讲故事的阶段,这种炒作很多,但多数都是昙花一现。 然后,有一些概念真的落地了,有了实例,就是从0到1的突破,这个阶段,是炒的最猛的,因为从0到1,可以看做是无数倍的增长。 再接着,是成长期,落地之后,企业就需要做出成绩,实现从1到10的成长,即指数级增长。这种时候,市场就要开始摁计算器了,会更加的理性,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成长空间。 最后,就是行业成熟了,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增速不断放缓,那市场自然会不断的杀估值,整个行业回归平庸。 目前的比亚迪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有点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的意思。 对于比亚迪,真的不要抱幻想了。 接下来,估计巴菲特会减持的很快,还对抱幻想的朋友们,要清醒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