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离家的游子总是会勾起母亲心中的惦念,那些远行的孩子们过得是否平安,身体是否健康,工作是否顺利,都紧紧牵动着家中那一颗慈母心。 但懂事的孩子却早早学会了报喜不报忧,传回家中的讯息也都写满了劝慰和勿念。 1999年,谢非刚刚被从广东调任到中央不久,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便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送往医院后,他被确诊为白血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几乎没有治愈的希望。 面对悲痛欲绝的妻子和脸上写满遗憾不舍的朋友,病床上的谢非反倒笑着安慰他们。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谢非心中最惦念的便是自己的老母亲,他在临终时还在嘱咐亲人:母亲年纪大了,就不要告诉她了。 为了这一句嘱托,家人将这个秘密保守了11年。 临终念慈母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陆吹响,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广东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省领导班子思维活跃,把握机会对世界敞开怀抱,在这一次的浪潮中占领了先机。 改革开放让广东的经济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全省GDP逐年攀升,到了90年代末期,其在全国GDP中所占的份额已经突破了10%,是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标兵。 谢非正是带领广东人民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省领导班子成员之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他对于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 1998年,谢非因为政绩斐然、能力出众被调任至中央,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但天妒英才,眼看着即将书写事业新辉煌的谢非却倒在了岗位上,被诊断出患上了白血病。 长期以来,谢非一心扑在工作上,熬夜和不规律的饮食于他而言是生活的常态,他就像是一台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机器,虽然身体时常发出警报,但他却无暇顾及。 看似不严重的小病小痛一路积攒下来,成了一个埋在他身体中的定时炸弹,最终在他67岁这一年爆发了。 即便是在医疗技术已经极为发达的今天,白血病仍是人类未能完全攻克的一大难题,那么在二十年前,这无疑是一种绝症。 况且彼时的谢非也绝对算不上年轻,积年累月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变得虚弱,很难接受高强度的治疗。 在听到医生的诊断结果后,整间屋子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中,最终还是谢非开口打破了僵局,他用一种克制而平静的语气嘱咐身边的人:请不要将这件事告诉我的母亲。 此时谢非的母亲李春老人已经103岁高龄了,虽然她身体一直十分硬朗,但谢非还是不忍心让母亲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因此他嘱咐身边的亲朋好友,一定要对母亲保密。 自古忠孝难两全,对于母亲,谢非一直是满怀感恩和愧疚的。 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但他却被工作占据了全部的时间,不能在母亲身侧尽孝。 因此当知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的时候,谢非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自己的母亲。 1999年10月,谢非强撑病体参加了国庆阅兵,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新中国成立五十年的盛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观礼完毕后,他在妻子的陪伴下回到广东,回到他成长、奋斗过的土地上,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1999年10月27日,谢非因抢救无效于广州逝世,享年67岁。 这样一位优秀干部的去世,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多位国家领导人表示哀悼,广东人民更是在听闻这个噩耗后自发为他送行。 谢非去世前,又多次嘱咐守在病床前的家人,千万不能将他去世的事情告诉母亲,家人只能含泪无奈答应。 这个秘密一保守就是11年的时间,他的母亲直到去世也不知道,儿子其实早已经离开了人世。 少年始发奋 谢非出生于广东省陆丰县的一户贫农家庭,母亲李春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贤惠却没什么文化,但却是对他的人生产生最深远的影响的人。 谢非的家乡陆丰县,有一条白石河自村庄中蜿蜒而过,两岸水草丰茂,风景秀丽,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然而谢非关于童年的记忆却并不像家乡的景致那般美好,每每回想起也总是带着悲伤的底色。 谢非家境贫寒,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给母亲留下了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孤儿寡母生活异常艰辛。 当时的中国正值战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齐齐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将底层的百姓压得难以喘息。 李春独自抚养四个孩子,虽然她每天都带着大儿子在地主家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还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一家五口时常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谢非早早懂事,时常想着帮母亲和哥哥分担生活的重担,但母亲却坚持拒绝,要他一定好好读书。 谢非是四个孩子中最有读书天赋并且也是最努力的一个,母亲虽然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此她一直咬牙坚持供谢非读书。 每每谢非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时,母亲脸上总会流露出欣慰的表情,为了让母亲放心,也为了能够改变自己和其他贫苦人的命运,谢非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书读好。 谢非11岁时,在全县的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他就读的高小因此破格允许他继续读书,还在学费上对他加以帮扶和照顾。 但从高小毕业后,谢非还是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够继续自己的学业,刚满13岁的一株稚嫩幼苗不得已开始迎接生活风雨的洗礼。 15岁时,偶然接触到的革命思想,像是破晓时的那道天光,划破了谢非昏暗迷茫的生活,将耀眼的光亮送进了他的世界。 在这束光芒的指引下,谢非满怀坚定地走上了革命之路,帮助党组织在农村进行宣传工作。 彼时的他尚未成年,浑身都充满了初生牛犊般懵懂纯真的勇气,凶残的敌人和严峻的形势都不足以让他感到畏惧,面对任务充满了斗志。 从小在乡村长大的谢非干起农村革命工作来得心应手,在两年内积攒了丰富的革命经验,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 1949年是谢非生命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中国在中华儿女的期盼中成立了,他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共和国初立,百废待兴,年轻又有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十分抢手,但谢非却拒绝了很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留在生养自己的广东,想要让家乡尽快摆脱落后的面貌。 谢非带着十二万分的热情和认真投身到了陆丰县的基层工作中,带领家乡的干部群众排除万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他已从曾经的稚嫩幼苗抽条成一棵挺拔小树,竭尽全力将自己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中,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同人民群众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广东建设成了全国闻名的经济强省。 改革谱新篇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历过多次的改革探索,其中效果最显著且具有最为深远意义的当属,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 谢非把握住这两次宝贵的机会,脚踏实地地带领广东人民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土地改革期间,谢非在陆丰县任职,他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坚持自己亲自下乡到每一户农民家中走访实地考察现实情况,了解改革阻碍。 他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操着一口乡音同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他们在土地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心中的诉求,尽己所能地寻求解决和满足的办法。 谢非从小生长在白石河边,对于陆丰县的情况了如指掌,再加之他凡事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陆丰县的土地改革工作推进得格外顺利。 陆丰县上下在谢非的带领下团结一心,无论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都能够克服,当地的生产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看着家乡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民慢慢摆脱了曾经贫穷困苦的生活,谢非心中倍感欣慰。 谢非凭借着自己在陆丰县土地改革中的出色表现,在一众青年干部中脱颖而出,高票当选为区委书记,开始将自己的眼光放到更加开阔的地方。 身处基层的那段时光对于谢非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在他的工作履历上留下了漂亮的成绩,而且还让他积攒了十分宝贵的工作经验,坚定了心中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谢非还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他曾先后两次被选派到党校进行学习深造,他也通过这两次宝贵的机会弥补了自己幼年时被迫辍学的遗憾。 20世纪80年代,一段艰难岁月终于结束,国家活力也逐渐恢复起来,改革开放的前奏正在悄悄吹响。 谢非刚好在这个节点结束了在中央党校的学习,回到了自己奋斗了数十年的家乡,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开启了人生新征程。 广东历来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是南海航运的枢纽要塞,地理位置堪称得天独厚,再加之其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能够吸引大量的华侨前来投资,因此广东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谢非回到广东后,便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忙碌的工作中。 要改革开放,首先就要了解市场经济,这对于谢非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于是一直秉持着实践出真知原则的他再次过上了四处奔波的日子。 作为广东省委书记的他每天不辞辛劳地深入各个基层单位,出入各家工厂企业,从每一个细节中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广东的无数车间中都留下了他调研的身影。 皇天不负苦心人,以谢非为代表的广东领导班子的努力尽数体现在了广东的经济水平数据上,其发展速度之迅猛令人咂舌。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在进入9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内也不免受此影响,出现许多质疑之声。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决定南下视察,向全国人民展示改革开放近十年来的成果,安抚民众躁动的心情。 邓小平"南巡"期间,谢非一直陪伴其左右,为他详细介绍了广东各地的具体情况,并展望了广东今后的发展。 一番参观后,邓小平对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鼓励谢非等省领导再接再厉,早日带领广东省实现现代化。 亲朋深深念 谢非在广东工作数十年,从基层干部一路走到省委书记,他低调朴素的作风却始终没有发生过改变。 身边的亲朋同事在提到谢非时,言辞间充满了敬佩与赞赏,他不仅是一位工作能力出众的领导,更是一位拥有着高尚品格的君子。 谢非带领着广东人民过上了富庶的生活,将广东的GDP水平抬上国内经济金字塔的顶端,自己却一直过着粗茶淡饭,布衣简车的生活。 他一直居住在单位分配的家属楼中,房子的面积不大,更没有什么装修可言,家中的许多家具都是他从老家的旧房里带来的,去过他居所的人都很难相信广东省的省委书记的家居然如此简陋。 谢非逝世后他的弟弟谢富财回忆起他,想到的也都是哥哥坚持自己原则的坚定面孔。 谢富财不似哥哥那般有能力,年轻时参加了上山下乡,返城后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 在谢非被任命为广东省委书记后,谢富财曾经求哥哥帮自己找一份工作,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动动手指便能够解决的事情。 但当他将想法说给谢非听后,却立刻遭到了拒绝,并且哥哥还表情十分严肃地教育了他一番。 谢非并非不愿意帮助弟弟,但是谢富财既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经验,若是自己使用特权帮助他,会给很多人添麻烦,并且他也不愿意让家人产生这种依赖特权的心理。 像这样的托付和请求,谢非曾拒绝过很多次,即便是面对至亲骨肉,谢非也坚决不会打破自己的原则。 即便有人因此与他疏远甚至埋怨他不近人情,他也不会觉得悔恨,他心中唯一觉得愧疚的,便是自己的母亲。 在谢非的心中,母亲李春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独自一人将四个子女拉扯大,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他们做一个正直的人。 他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母亲的教导,感恩母亲给予他的一切,也一直在尽己所能地回报母亲。 但是作为一省领导,实在有太多的事情等待他处理,即便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也还是被源源不断地工作追着跑。 母亲深知谢非工作忙,没时间回家,她也能够体谅,但她越是体谅,谢非心中便越是觉得愧疚。 最终谢非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逐渐逼近耳边的死亡钟声无限放大了他心中那份遗憾。 在临终前,谢非一遍又一遍地嘱咐家人一定要保守他生病离世这个秘密,不要让母亲再为他伤心了。 1999年,谢非的生命定格在了67岁,此时他的母亲李春已经是一位103岁高龄的老人。 李春还是像往常一样,每天都盼望着儿子儿媳能够在不忙碌的时候回家看一看,但却不敢将自己的想念说出来,怕会打扰到儿子的工作。 身边的亲人看着想念儿子的老人,心中更觉凄苦,因为她心心念念的儿子早已经不在人世了。 为了不让老人家发现端倪,家人每到逢年过节时便会准备一些礼物信件,装作是谢非寄来的,用这样善意的谎言隐瞒了残酷的真相。 人总是难敌岁月,母亲的记忆和意识也慢慢被时光所侵蚀,她开始变得混沌,长久未见的儿子也逐渐不再被提起了。 2009年3月,谢非的母亲李春在睡梦中离世,享年112岁,她与儿子终得团聚了。 谢非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这句誓言。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带领广东人民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改革交响曲,直至今日,他的功绩与精神仍在被人们传颂。 为社会主义建设奔波劳碌了一生的他,将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用于弥补母亲的遗憾,与家人共同编织了一张温柔的大网,托住母亲的晚年。 参考文献: 《谢非:一个实事求是、永不言倦的改革者》 2012年1月10日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谢非:带领广东奋起追"龙"》2021年7月11日 《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