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北约峰会,首次将对抗"中国挑战"写入了北约的"战略概念文件"。 这个战略文件差不多是十年一修,确定十年内北约的优先事项和核心任务,也就是说,未来十年,遏制中国就成了北约的日常工作。 但这个说法又挺尴尬。 中国和大西洋隔着多远?和你北约哪个国家接壤了?中国的军舰主要聚焦在太平洋,是威胁到了你大西洋的东岸还是西岸了? 总不能反华反得连基本常识和逻辑都不顾了吧? 所以这事儿一较真,根本没法往下玩儿。 于是北约就说了,你中国不认同我们的价值观,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因此我们要对付你。 这说法熟悉不?完全就是老美上身了啊! 所以北约要强行和中国对线,背后的因素也就呼之欲出了—— 美国要维持全球的战略布局,但欧洲方向有俄罗斯破釜沉舟,中东方向有伊朗蓄势待发,亚洲方向有中国分庭抗礼,在美国国力总体衰落的大背景下,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源同时三线对峙。 尤其是拜登政府比较弱势,支持率又跌到谷底,这就让美国内政外交更显疲态。 因此美国亟需整合所有盟友力量,把尽可能多的势力拖入美国的全球战略框架,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有一个北约这样成熟的单一系统,可以直接兼容和覆盖整个欧亚军事资源,让小兄弟们安心出钱出力,保证美国轻松地维持全球霸权。 特朗普那会儿这种整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今俄乌开战后,把北约给打活了,美国话事权大增,拜登手上刚好就有了这么个机会! 所以北约试图在亚太地区搞延伸,背后实际就是上了美国贼船,给美国全球霸权当马前卒的过程。 但北约这个系统的重心毕竟在欧洲,中国在亚欧大陆这一端,北约要对付中国,还缺少有力的抓手。 总不可能都像英国佬那样,晃荡着一个不成编制的航母舰队,天天跑大半个地球来中国周边海域宣示"航行自由"吧? 你来多少,不全成了中国军队的活靶子? 所以在此次的北约峰会上,北约做了不同寻常的动作——打破了以前封闭圈子自己玩儿的习惯,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拉了进去。 西太平洋论反华,这四员大将包揽前四名,所以这背后的行事逻辑就很清楚:如同在俄罗斯方向扩员一样,北约准备在中国家门口发展桥头堡了! 澳新作为"老五眼",给美国当桥头堡不稀奇,这个事件比较有意思的,其实是日韩的态度。 要知道,当前的亚太,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大家日子比较有奔头,相比其他地方,亚太人民安安稳稳搞钱的愿望更强烈,对大国政治和价值观对抗的呼应度更低。 而且亚太曾经是殖民统治的重灾区,对被西方列强支配也比较敏感。 日韩这个时候"引狼入室",给北约这种军事集团开门带路,其实是在给整个地区出难题。此举势必让亚太地区更加阵营化,各国"选边站"的压力大增,而且随着军事对峙的升级,亚太各国不可避免地会被拖入一场高烈度的军备竞赛。 而日韩现在把自己变成了北约的代言人,各国越不想在阵营对抗中站队,就越会谨慎对待和日韩的合作,最后的结果,日韩面对的政治孤立会比今天更严重。 再者说,给北约当桥头堡,意味着日韩需要让渡更多的主权出来,主动强化美国对自己的控制,这也并不符合日韩的利益。 但哪怕是这样,日韩甘做带路党,也有不得不做的盘算。 其一,日韩需要抗衡中国的影响力。 哪怕不提日韩作为美国反华同盟体系下,最前沿的两道防线,单从邻国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壮大,也保持了足够的警惕。 比如中国2010年GDP刚超过日本,到现在不过10年过一点,GDP已经是日本的3倍以上,压倒性优势越来越明显,而中日作为邻居,是搬不走的,这就让日本人看待中国崛起,比美国人更焦虑和恐惧。 所以日本积极推动北约"亚太化",在亚太地区挑动对中国不利的国际格局,和美国的用心一样,都是为了拉拢更多的势力,进一步围堵和遏制中国,对冲中国越来越明显的相对优势。 韩国在经济和安全问题上,对中国的依赖性比日本更大,虽然反华节奏没有日本那么跳,但总体上,这些年始终是在积极强化美日同盟,并着意加强与欧洲等域外势力的联系,其目的也是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其二,缓解美国衰落后的焦虑。 美国在阿富汗撤军以及此次俄乌战争中的表现,让盟友对大哥的承诺和能力,抱有普遍的怀疑。 尤其是欧洲、日本、韩国这样安全保障完全靠美国的国家和地区,必须提前适应美国衰落的新现实。 怎么适应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不完全和美国绑死,寻求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 但是这个战略自主,又不能是面对美国的自主,除非大哥同意你单干,不然在大哥面前闹分家,可是要打屁股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日欧和韩欧在美国的同盟框架内自己亲近,互为靠背,这也是为啥日欧都喜欢把"亚欧安全不可分割"的说法挂在嘴边。 说穿了,就是眼见大哥老迈了,下面坐二把手的当家们,既有点担心,又有了提升自身存在感、在新的山寨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野心,那么抱团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其三,经济因素。 无论是欧洲还是日韩,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难题:经济发展离不开中俄,但随着中美全面对抗以及俄乌战争的展开,对中俄投资与贸易的地缘风险越来越大。 那么如何对冲这种风险呢?自然就是选择相对稳妥的对象合作,增强话语权。 比如欧日韩都想从发展对华关系中受益,那么只要韩日欧保持同步,单方面受到美国的压力自然就小些,不存在"亲中"的问题。 同样,欧日韩都得跟着美国搞反华动作,那么只要韩日欧保持同步,中国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应激反应自然也小些。 特别对于日韩来说,这种需求尤其迫切。 所以这次北约峰会,虽然明面上谈的是安全,是海洋秩序,但尹锡悦和岸田文雄还是拿着经济菜单去的,韩国要推电车电池、自动驾驶、核电等方面的合作,日本则是把岸田提出的"所得倍增计划""新资本主义"这些大饼,都压宝在了欧洲。 此外,日韩还有些不同的心思。 从日本的角度来说。日本国内向"右"转的倾向越来越重,自民党最大的野心,就是彻底摆脱"战败国"的枷锁,让日本再次放飞。 所以日本最重要一个目的,就是要借着美国的"印太战略"和北约"东扩"的势头,有意搅浑水,进而凸显日本在印太的战略价值,让西方更加仰仗日本,以换取对日本"大国身份"的认可。 这种认可不是白认可的,既然日本是"民主世界"对抗中俄的前线,这么神圣的地位,那么"战败国"的帽子可以摘了吧?在军备、修宪、武器出口方面的制约可以松了吧?日本要重新找回"亚洲军政大国"的荣光,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吧? 从韩国的角度来说。朝鲜和半岛核问题是韩国人的心病,长期久拖不决之下,现在已然成了一个国际化问题。 那既然是国际化问题,韩国自然要在中美之外,尽可能争取法德意等更多大国的重视和支持,无论是在安理会层面对朝施压,还是配合国际制裁,给美韩打助攻,帮忙压制北方小胖子。 正因为有这些潜在利益,所以尽管在亚太给北约"开门带路",必然引起地区国家的不满,把膏药旗和太极旗整成阵营对立的政治信标,也不利于日韩开展国际合作,但日韩对配合美国当带路党这事儿,还是很积极。 不过日韩也不傻,和北约的合作有必要,反华的姿态也有必要,但并不意味着日韩真要替美国冲锋,甚至用美国那种冷战式的手段对付中俄。 重要的还是在个度上 对日韩最有利的情况,就是把自己放在"北约+"的定位上,多多开展军事演练、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战略沟通等方面的合作,借北约的势,壮自己的胆。 当然,即便日韩真的有心当内应,这个"亚太版北约"能不能成事还在两说。 最简单的一层,亚洲的情况远比欧洲复杂,欧洲各国可以在北约框架内平等合作,但是亚洲国家关系疏远甚至彼此敌对的,比比皆是,别的不说,就说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代理主角"的矛盾就不可调和,这就决定了,亚洲很难照搬北约的建构。 更何况,北约的重心还是在欧洲那边,扩员要每一个国家都同意,但是又有多少国家会愿意为了接纳日韩,去挑战中国和朝鲜的? 这种挑战可不光是喊喊口号就算,也不只是承担对华关系恶化的后果,更需要北约将有限地资源从"保卫欧洲",转向在安全上和他们没一毛钱关系的亚洲,这意味着北约所有成员的负担都会加重,一提到钱,还有几个国家会"大义凛然"的? 所以真正搞起"亚洲版北约",现在只能说有可能,但短期内不可能闹出什么实质性的动静。 反过来,美国积极推进北约入亚,其实也暴露了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的印太战略搞了这么久,并没有达到预期成效。 道理很简单:现在这样名不正言不顺地引入北约,证明无论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双边关系,比如美日、美韩以及与澳新的同盟关系,还是近年新建立的双边关系,比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美英澳AUKUS,都不足以制衡中国。 不能制衡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选择继续加码,不断出新招数,显示美国咄咄逼人的进取姿态,显示主动权仍然在美国手里,不然,人心就散了。 事实上,从印度不愿追随西方制裁,反而加大了俄罗斯能源进口,到韩国始终和中国若即若离,保留了较大的合作空间,再到拜登此次推"印太经济框架",应者寥寥,都说明了,印太战略的稳定性不足,和拜登天天挂在嘴边的架势相比,有点虚。 所以此次推北约入亚,很大程度上也是个象征性动作,就是告诉全世界,美国仍然有全球性的主导能力,还是想搞谁就能拉起一大票人搞谁的。 这死鸭子嘴硬的劲儿,你说不服行嘛!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西方一直有一个奇怪的逻辑,在这次的北约峰会上也有上演。 那就是一边反对中国在地区内"改变现状",一边北约又要借日韩来亚洲"解决挑战"。 什么叫反对"改变现状"?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军力不许再发展了,不许向外走了,不许动台湾,卡在现有格局里不要动,等着美国带人把战场布置,重新扳回优势。 什么叫"解决挑战"?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太坏了,我们要去亚洲"替天行道",把中国胖揍一顿,将被中国影响的亚洲,变成在西方刀剑之下,按照西方的民主成功改造的合格人类聚集地。 中国不许动,西方随便动,这双标的逻辑人家能顺理成章地讲出来,牛不? 但是这套东西,恃强凌弱是可以的,反正只要强弱之分够明显,就不用讲逻辑。 然而中国并不是任人拿捏的弱国。 咱们就看王毅外长这半年的行程,从海湾、东盟到南太、拉美,从举办阿富汗周边国家会议,到派出重量级官员参加韩国总统就职大典,都说明中国的外交策略非常灵活。 再配合以"福建号"为代表的大国重器进入井喷期,针对台海的常态化战备已经成型,和俄罗斯的军事合作空间也引人遐想,中国和美国的军事平衡正在快速转变。 这就是典型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软的一面,在南太和拉美这些美国的势力范围内能赢美国一子,能利用经贸关系在欧韩等方面拆美国同盟的台;硬的一面,也能在南海、东海和台海和美国争锋相对,展现不容忽视的威慑力。 总之一句话,美国有张良计,中国有过墙梯,美国能组围堵的局,中国就能反围堵破局。 当然,随着美国策动北约将中国当做目标,这种围堵和反围堵的风险确实也在不断加大。 无论日韩是不是真想搞事,但以自己为桥头堡,挑动对立,将全球最强军力都吸引到东亚来,仍然是个很危险的举动。 能实质性地伤到中国吗?并不能! 但东亚就这么大,越来越多的势力都在这里搞军备竞赛,尤其是还有台湾这样的易爆点,哪天平衡木没走好,真的擦枪走火,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不过呢,中美的体量和综合军力在那儿,特别是有核武压箱底,真打起来必然不会直接碰面,那哪里会是战场呢? 无疑打的就是桥头堡! 还是希望日韩们清醒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