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老子暗藏如何开悟的方法,读明白才能醒悟
道德经帛书版.第五章.《不仁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圣)人不仁,以百省(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虚而不(屈),踵(动)而俞(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释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
不仁是天地不仁的仁,守中即守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这个人不是单独的个体,是指任何人的关系。现在讲的仁爱,慈与善良不一样,我们形容菩萨很慈悲,并不是指菩萨善良,而是指即要有菩萨心肠又要有雷霆手段,因此这个慈悲是放眼于天下的。
圣者仁心,仁是一种境界,道是最高境界,然后才是仁义礼智信。孔子已是圣人,他是先从仁讲起,再讲义、智,最后讲信。但如果你站在仁的角度去理解道,你是理解不了的。你必须得完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才能知子。
孔子已经是圣人,他都没有谈道,而是先从仁开始。先从人与人的关系开始讲起,若缺失了仁,就讲义,而缺失了义就要讲礼,缺失了礼便要强调义,这个过程是人帮人的过程。
而道是帮所有人的,并不是谁帮谁的概念。你做到知子就会完全明白。你若不理解是因为站在了人的角度去理解。
德是把道运行的规律显化出来,即有之以为利的利的显化。仁是对所有人友爱,天地不仁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往上走的,天地在道之上的。天地是在道德的维度,所以他不用仁,他不用仁是往上走的。
若站在人世间角度来讲,做任何事情都要回到自已的本心,即便是赚了钱不能飘,你的开心与快乐在脑波的波长是一样的,因为动心是一样的。所以,不要大喜也不要大悲都伤身。
仁的境界是人世间人与人的境界,正如你能对他人感同身受,在那一刹那间,你没有那么多的纷扰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所以,当你有欲望时要"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来修行,去除掉外界的干扰。同时,也告诫常人做事情时不要太过用力,回归至本心,不易陷入我执。
正如当你有烦恼时,你能更好的观察自己,你有了觉察。仁是境界,是人与人的境界,而天地已经不在仁的境界里了,所以是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那么,什么是刍狗?
第一层含义:
刍狗是草扎的狗,是古代祭祀所用,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祭祀的功能完成了,象刍狗这样一个小的物件可以有大用,也可以用完便被废弃;
第二层含义:
你没有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肯定是理解不了天地不仁,因为你现在没有达到天地的境界,你还在礼的境界。
每个人都是有大用的,在历史的长河里,完成了使命便功成身退了。无论是"大用已完"还是"还未大用",你只需要做好当下的事情即可,不要太过拘于"境"或"相"中。庄子有句话,人喜欢用已知去了解未知,很难在未知里面理解未知。但其实人要打开心量,要用未知了解未知。
万物都是刍狗,能为你所用,万物都是有价值的,再小的也有价值。但用完了要懂得放下,因为都不属于你,只是让你有一个修练的过程。看清楚这一点,你就不会对当下的许多不公平的事情有着过多的执念,这是大道,尽完职责就可以了。
那么你如何去寻找你的价值呢,要通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去修练自已,觉察自己民。只要做好当下的事,你会达到内心的平静,各司其职,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支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个时候你便进入到天地的境界。
实际上,因为当下的一件事或一个念头。每个人都曾经到达过"天地"的境界,但由于你没有能力一直持续保持这个境界,这种境界便也"稍纵即逝"。
所以,你还需要不断修练。尤其是当我们在跟他人交流时,很容易加入自已的主观想法,你会把自已的想法无意识加进去。这个时候你便有了分别心,已居于礼或义的境界,而不在天地的境界了。
声(圣)人不仁,
以百省(姓)为刍狗
声(圣)人不仁,
以百省(姓)为刍狗
你无法到达圣人的境界,无法做到以百姓为刍狗,你还拘在上面。你到了"不仁"便是往上走的,往上走时是俯看下方的,你看得到百姓众生,你便能理解他们,你开始变的不一样。你看得到花花草草、飞鸟走兽、蚊虫蚂蚁等世间万物时,你是没有太多分别心的。它们在自然界里各司其职,各为所用。
你是不会有太多情绪在里面的,做好当下自已本分的事情,而不会有分别心。老子其实对这一点讲的是非常透彻的,虽然现在分出许多的学科:哲学、心理学等,但老子的道则涵盖了一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功成而弗居就是不要拘在里面,你之所以被外界干扰,是因为你的分别心太重了。
因此不要执着于当下的境、不要执着于当下的相,不要执于当下的难。这只是一个过程,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随环境而变化,万物运行的规律就是不确定性。当你弗盈之子后,你就站在了"天地"的状态,你就已经不再是你的一个状态,你找到"之子"。你湛呵似或存,你已经到达了哪个境界。
正如当你功成身退时,就应该去做你当下该做的事,而不是继续沉溺于往事的指手画脚。所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大用的,都有自身的价值,这个大用是你生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只要你行动,只要不好吃懒做,去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这便是大用。
大用在此意为没有"小"于"大",这些只是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所做的区分而已。正如"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辈出。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的小水滴,但若无凡人怎么能显示出英雄的卓越,若没有小滴能汇成历史的大江大河吗?
也如老子第二章阐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隋",有了对比才会有了显化在外的清晰。如农民、工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干活,这便是"无之以为用"的用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显化。
因此,不同物种有不同的价值。这些需要我们去修行的,心胸大了就能看到他人的内心了,会与之感同身受而不过多苛求。打开了眼界不代表打开了你的心量,有人打开眼界却是打开了欲望,而有些人则打开了无欲回归至本心,这是有区别的。
圣人是见物又见道
人的意识结构分为浅意识和深意识。浅意识与五官相连,接受五官的信息而毫无自由。深意识是玄妙的,完全自由,浅意识与深意识之间有防火墙。浅意识是接收中心,深意识是创造中心。接收中心接收五官传过来的信息,加工中心加工这些信息,创造中心才是最伟大的,能够窥探"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深意识-觉性中呈现的道,深意识-觉性是心理学的术语,老子的术语是"玄览",即玄照妙心,《楞严经》称为妙如来藏心。玄照妙心能够认识虚空化物的妙理,能够认识道。老子知道世人见物不见道,圣人是见物又见道,子母双照。这是浅意识和深意识的不同。
浅意识代表人的感知,深意识代表人的玄照妙心(觉性)。感知的对象是现象,玄照妙心(觉性)的对象是主宰现象的道。世人的心中被现象充塞,看见的都是生生灭灭,圣人的心中只有道的不生灭。
圣人觉性独照,不会被现象所迷惑,所以老子证悟后见到万物都是刍狗。更明白的说,万物都是现象。刍狗一词包含老子的神韵,我们找不到比老子更传神的文笔了。老子更要世人认识刍狗背后的道体,因为道与刍狗二而不二。
世人只见万物
刍狗是世人亲手所扎,除了草,什么也没有。但世人把刍狗作为祭祀法物,用美丽的绣品装设起来,放进精美的篮子,恭恭敬敬的奉献给天地神明。祭祀过后,刍狗就被扔在路上,任凭世人踩踏,拾薪者甚至作为柴火烧掉。
刍狗好像命运坎坷,如同人的命运由盛而衰一样,老子用刍狗一词宣说了甚深的妙理,让世人醒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刍狗就是最好的例证。世人的刍狗与圣人的刍狗不是同一个形象。
世人祭祀前把刍狗当神物(真狗),祭祀后把刍狗当废物(假狗)。圣人从来就把刍狗当假狗,这就是圣人与世人的不同。圣人已经见到万物的主宰,所以万物已经现原形,刍狗就是万物的原形。
老子这里不是宣说万物为假(刍狗),而是为了从反面宣说道才是唯一的真。第4章和第5章一正一反,都是宣说道是唯一的主宰。老子以刍狗的假来衬托道的真。万物本来是假(现象),但刍狗是假中之假。说万物是假,世人不会承认,说刍狗是假,世人不得不承认。
这个假是说万物是现象,而背后另有主宰,似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物如梦如幻,但万物之母是唯一的真。老子借刍狗之假修道体之真。刍狗就是修假观,从假悟真。经文"以万物为刍狗"的内涵就是如此。由此往前推,老子为什么说"天地不仁"呢?不仁一词太刺激人的神经,儒家把仁义作为最高准则,不仁不义就是暴虐,残暴。但老子的语境与儒家的语境不同。
从道眼观之,天地是道的化现,是道所生。天地生万物是古老的常识,老子沿用了古老的常识。不仁就是没有意识,天地没有意识说得通,圣人也没有意识吗?(中医上不仁就是肢体无知觉)后面紧接着说"圣人不仁",又如何理解?读到第49章"圣人常无心"一句方才明白其中的奥义。
世人有凡心而无常心,
圣人无凡心而有常心。
无心之心就是真常之心,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凡情。世人的凡情障碍了世人认识真相的能力,圣人没有凡情才能直取真相。周公高举德的大旗,孔子在高举仁的大旗来补救。
仁是医治社会的良方吗?老子认为不是,仁是社会准则,不是道德准则。人类文明发展的秘密不在社会内部,而在宇宙的根本法则中。所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38),不契悟宇宙的根本法则就无法找到可靠的社会准则。
经文"以百姓为刍狗"是最核心的一句,也是第1段最让人不解的一句。"以万物为刍狗"也可以接受,但"以百姓为刍狗"就百思不得其解了。老子为什么要用如此惊人的语言呢?百姓与万物对,明显是指人类,有人辩解说百姓就是百官,不是普通平民百姓,这是不理解这句话的缘故。
天地以万物为子民,圣人以百姓为子民。天地和圣人没有凡情,因为怀有无心之心。严遵说道德无形而成为天下的主宰,就是"无心之心存焉"。无心之心是最广大的心,是隐藏最深的情怀。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是凡情(仁),相忘于江湖才是圣人的情怀。
一位名人突然因一件丑闻而名声扫地,世人原来用赞美的眼光看他,现在立即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但他的父母却始终如一,这就是父母的大爱。圣人无心就是父母般的大爱。凡情是随时变化的,圣人的情怀是真常如一的。圣人不仁隐含这层意思。把万物当做物就是侮辱了物,把百姓当做凡人就是侮辱了百姓。
万物都是道的化现,百姓更是道的化现。用凡情(仁)是看不到这一层的,只有用圣心(不仁)才能看到这一层。无论眼前呈现什么象,万物的象,百姓的象,刍狗的象,都是道的化现,都在指示道的存在,指示道的真常不灭。画师听到万物非物,万物是指,恍然大悟,大脑就醒了过来,灵感顿现。
老子对世人把感觉器官奉为神明感到惋惜。感觉器官不过是生存竞争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并不是见道的工具。世人一直不自觉的使用感觉器官,以为是自己唯一的宝藏。老子问,你的觉性在哪里?感觉器官只能感觉现象,不能感觉背后的道(本质)。认识道必须开启你觉性的宝藏,否则看到的只是刍狗而已。
道是存在的,但超越了人的感觉器官。老子和庄子都对感觉器官和内在觉性作了清晰的区别,世人一直蒙在鼓里,对自己的宝藏--内在觉性完全无知,把感觉器官和觉性混为一谈,正像把脚印(迹)和留下脚印的鞋子(履)混为一谈一样。
这一差别看似细微,实际非常深刻。感觉器官只能看见脚印,觉性才能看见鞋子。马祖道一禅师说"借色显心",庄子借履显性。刍狗用意相同。第一段上演了一段精彩的皮影戏,天地、圣人、万物、百姓、刍狗纷纷登场,叙说见物非物,见物是指的妙理。
当你学会用未知去理解未知的时候,你的世界不再是拘在原有的框架,你能不断的打碎自已重塑,你就能看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虚而不(屈),踵(动)而俞(愈)出"。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
虚而不(屈),踵(动)而俞(愈)出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
第一层意思: 大到天地,小到自身都有两面性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犹"是"犹如",就象风箱一样是能带来能量的,是不枯竭的。所以是虚而不屈。"踵"是"接种而来"、一个又一个,鼓风机用脚踩用手拉着风箱,一下又一下,一脚又一脚,而通行版的"动"则没有这么生动。
地球是运动的,踵(动)而俞(愈)出,这个现象是为了证实天地之间的道理,人也一样,无论你是天地之仁,还是圣人之仁,你自身都是一个小天地,身体是虚空的,但内在能量是永远不枯竭的,最终是尘归尘、土归土。
因为,你要明白在历史长河里不可能一直都有你,所以不能拘于此。但也不能因为身体最终会归于尘土,而不要身体的健康。如果身体不健康很难去工作、去生活。大到天地,小到自身都有其两面性,每个人都是天地当中的细胞,小到以我们为主。
你还会因为八卦而感到头疼吗,你还会因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而去责怪他吗?你会跟他一起去成长,原来你自已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老子告诉你这个现象,要重视这个现象,所以紧接着后面说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第二层意思: 唤醒深意识,觉性才能见道
老子再次指向虚空。老子《道德经》把人的深意识--觉性唤醒了。只有唤醒深意识-觉性才能见道。浅意识是无法见道的,而有形的万物背后一定隐藏着秘密,这个秘密就是道。认识道成为人的智力活动的必然目标。老子不满足于简单的认识,而是要完全认识万物背后的秘密,直指第一因。
认识第一因必须唤醒深意识。老子第5章指向虚空,与第4章是完全一贯的。这从第二段中可以看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够读出第一段的惊人悖论背后的内涵。这是老子欲擒故纵还是帮助世人开悟的特殊教法?当然是后者。
老子这里要宣说道的大用,这就是老子的创世纪的一部分。"天地之间,其有橐龠乎"一句,把天地比喻为一个大熔炉,这是十分大胆的。中国古代制造业很发达,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非常精美。《道德经》以冶炼青铜器的古老工艺为喻,能够让世人更好理解。
万物都是道所生,道如同虚空。虚空中如何生出万物呢?大熔炉的比喻一下让世人解除了迷惑。只有把天地看成一个大熔炉才可以理解道生万物的问题。橐龠是熔炉鼓风的机构,有皮囊和排管。皮囊和排管是中空的,一刚一柔。中空有气,鼓动则熔炉炽热,可以化物。
天地之间就是虚空,万物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虚空就是一个大熔炉。这样世人对万物的产生有了比以前更为形象化的理解,这正是老子此章宣说的正理。"常无欲,以观其妙",道生万物是妙,只有入玄同大定才能观其妙。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就是穷尽,这个大熔炉虽然中间是虚空的,但生生不息的能力不会穷尽,万物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熔炉产生出来。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觉照了这一幅奇妙无比的景象。
第4章说"道冲,或用之而不盈",道的造化力真是不可思议。世人都知道自己是父母所生,以为已经找到最终答案。老子问:"父亲还有父亲,谁是第一父亲呢?"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天地是个大熔炉,虚空中造化一切,第一父亲就是虚空。这令人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老子的"以观其妙"就是这个意思,妙就是不可思议,我们要相信不可思议。
天地大熔炉确实不可思议,不承认这一点就是真正的愚者。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发展,但真能制造一个你自己吗?古代的技术无法实现,今天的技术还是无法实现。
我们对"我自己"有多少认识?可以说完全不认识,但我自己已经活生生的存在了。这就是不可思议。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一层意思: 向外寻,整篇的执行方案
这句话是整篇的执行方案,你见到天地见到万物你如何去做。多闻数穷,一个多闻,一个数穷,闻用你的五感去接收信息。因此,这里的闻并不只是听的意思,而是多见多知多听的意思。"闻"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博学多闻、是阅历广、知识面广。
这个"数"代表数量的意思,穷是穷尽,无论你对这个世界了解多少,你都不若守于中。这是第一种断句的方法。这里有两种断句的方法,第二种按常人的理解是知识的海洋是没有尽头的,无论你是博学还是穷尽了,你都要守于中。
"中"是中心,天地之间有一个中心,公司有公司的核心,国家有国家的核心,这些都是向内求。多"闻"是向外寻而"中"是向内求,即守住你的内心,你便会有觉察,什么是你需要的什么是你不需要的,以你内心的中心去指引你的方向。
有些能力的人如果什么都想干,一定会干着干着就迷失了本心。因此,这个"中"与"初心"与"使命"是相通的,人生来有大用,发挥完价值后就功成身退,不要拘于"功成"的相,这样便不会被外界所干扰。
正如人生攀比之心时,那一定不是你的初心,而只是你五官的欲望。那么初心一般会如何显化呢?正如人经历生死之后,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所执着的一切都是荒谬的,这一世你即不能留下什么也带不走什么。在有了这些觉察之后,你才能回归你的本心,归于虚空的状态。
在这里老子给出结论是要常守住自已内心,你要多去思考,多去感受它。不要被外物的烦恼所牵畔,那不是你的内心所要的,只是你的五蕴所要、是你的执念所要,不是真正的你。你要站在不同的维度,并不是知识渊博就代表你的能量强,这是因为你并未与你所学合道,而只是向外求的结果。
但也不是看到了这一点就不去学了,你需要多维度去看,不能只看到一个点而忽略了一个面。事物的组成是圆满且多维度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强调,无论你是牛人还是凡人,当你"湛呵"了,当你"之子"了,你才能恍然大悟,原来你的境界也可以到达天地不仁的境界。
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够感受芸芸众生之苦。你开始换位思考、开始回归于初心,便不会那么焦虑与迷茫。你会发现你的人生观开始转变,你会发现天地是虚空,如同橐钥舆,是生生不息且又周而复始的状态。因此,即便是在看待生死的问题也会变的坦然,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粒尘埃,带着使命而来,带着使命而去。
即便认识到此,我们还是会好好的对待当下,尽一切可能的健康成长,生为世人非常难得。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不要只看当下,一切自有天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一定要守住自已的内心。正如地球有地球的中心,若无中心则天崩地裂。
所以,世人需守住内心。那么如何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你有了这个心法,你湛呵了,你的心量就打开了。正如最牛的医生能治未知之病,因为他能通过表相来判断未来病因发展的趋势。
第二层意思: 向内寻,如何才能守于中
老子已经宣说不言之教是最高深的教法,语言的作用是有限的,语言不能见道。多言与不言之教是对立的,所以说"多言数穷"。《庄子》中轮扁告诉齐桓公他所读的圣人书不过是垃圾,因为圣人的道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就像自己斫轮的技艺一样。
《庄子》又用脚印与鞋设喻,告诫世人别把脚印误作鞋子,就是阐述语言文字和道(圣人内心所悟)要区别开来,这样的区别很重要。凡夫都有见道的渴望,但必须从理解语言文字和道的区别开始。世人把语言文字当做道,著文字相,不打开自己的深意识--觉性,不进行实修,这样就会数穷,与道无缘。
领悟道能够从虚空中产生万物,也就是无中生有,这就是不可思议的造化力。领悟了道的不可思议的造化力,世人也获得了不可思议的造化力。在悟道的过程中,真是法喜充满,造化力大增。造化力是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所以悟道能够大幅增加创造力,尤其是绘画、音乐的创造力。
"不如守中"是"多言数穷"的另一条道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言是山穷水尽,守中是柳暗花明。这是深意识--觉性的开启。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尚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舜帝传位给大禹的心法。
儒家经典《中庸》以中为基石,隋朝文中子作《中说》,印度传入的佛教有马鸣所作的《中论》,都把中作为根本义论述。《道德经》"守中"概念非常重要,但只出现一次。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真心,即严遵所的无心之心。中道哲学是老子开创的。守中必须有强大的定力,实修功夫达到极高的境界,对自己的意念完全能够掌控。
一念不起,无念为念。六祖慧能告诉慧明,"不思善,不思恶,正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入玄同大定,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守中。佛经中言语道断,孔子说目击道存,离文字相,打开众妙之门,得大真实的境界。道从虚空中造化万物,无休无止,世人怎么知道呢!
归纳
第4章宣说如何认识道体。世人所说之道不是真常之道。那怎么认识真常之道呢?这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老子指着虚空,告诉世人道如虚空,又告诉世人道如深渊,如清澈透明的水。
第五章是虚空化物章,是前章的延续,这一认识有助于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仅道体如虚空,而且虚空能造化万物,这样对道体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如何领会虚空成为入道的第一法门。
世人内心有对道的渴望,但五官六根是最大的障碍,使人对伟大的道"信心难起",老子很明白求道者的心理障碍。现在老子开示求道者,求道从认识虚空开始,不仅要认识虚空,而且要认识虚空造物的神奇力量。创造者总是最令人赞叹的,虚空就是创造者。
有形的万物是从无形创造出来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教法是终极教法。哲学家喜欢仰望星空,因为虚空最能启迪智慧。《大乘起信论》从体相用三个方面阐述一真法界,老子从三个方面阐述道。
人的意识结构分为浅意识和深意识。浅意识与五官相连,接受五官的信息而毫无自由。深意识是玄妙的,完全自由,浅意识与深意识之间有防火墙。浅意识是接收中心,深意识是创造中心。
接收中心接收五官传过来的信息,加工中心加工这些信息,创造中心才是最伟大的,能够窥探"众妙之门"。这是老子深意识-觉性中呈现的道,世人只见万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二句句型虽然相同,但含义有不同。
人扎刍狗为祭祀法物,人本身又是天地造化的,因此刍狗是二次造化的。万物是一次造化的,人并没有加以造作。为什么又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呢?
庄子给出了解释:"至德之世,不尚贤----相爱而不以为仁。"《庄子·天地》最理想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会自动相爱,但不是出于仁的意识,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仁。父母爱孩子,甚至为孩子牺牲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爱,完全出于天性。
庄子又说:"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人无意识的帮助同类,根本不当做恩赐。有意识的爱和仁是不完美的,无意识的爱和仁才是完美的。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仁"如"相濡以沫","不仁"如"相忘于江湖"。
老子说圣人不仁包含了这一层境界。儒家提倡有意识的爱和仁,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爱和仁走不远,与无意识的爱和仁功德不可同日而语。无意识的仁和爱是大仁大爱,是上德;有意识的仁和爱是小仁小爱,是下德。
反观西方,他们的思想仿佛跟中国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差距。西方人讲究主动性,真理论主导了西方人的哲学思想,他们追求真理、唯一答案,这个哲学观都充满了"主动性",他们缺乏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基因。
所以,西方人的性格较中国人而言,显得更为奔放、积极。热情奔放、充满主动性,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西方世界近几百年来,快速完成了工业化,科技成果全球领先,因为他们他们积极追求世界的答案,科技成果也因为逐一呈现。
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西方人极奔放的文化习惯,让他们养成了"好管闲事"的毛病,很多事不能干涉的,他非得去干涉,不懂得遵循宇宙规律的重要性。比如,俄乌冲突,西方世界纷纷以自己的观点为出发点,单方面的干涉这件事,他们不懂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道理。
中国人则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智慧,正常交往,不偏不倚,表现得很从容。而西方动辄制裁这个制裁那个,这些都是西方"真理论"的哲学思维导致的。相反,中国人更多的是道家思想,不适合称霸,而是与自然共同成长,不断强化自身。所以,未来世界必然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