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公布了我国空军轰-6K与俄罗斯空天军图-95MS联合战略巡航的消息,画面中赫然出现了执行护航任务的歼-16,这也是歼-16首次现身双方的战略巡航行动。联想最近几年来,我国购自俄罗斯的苏-35SK多次护卫轰-6K前往南海腹地的行动,如今2架国产歼-16为轰-6K和图-95MS护航飞行,更是令人感慨。确切地说,在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与俄罗斯各自发展苏-27"侧卫"30年后,双方分别推出的终极改型——歼-16和苏-35S,都担当起远航护卫的职责,尤其是歼-16的出色表现,早已成为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轰-6K、图-95MS护航的歼-16 由于新一代苏-57隐身战斗机量产速度非常缓慢,截至目前也不过下线6架,第1架还在交付前夜坠毁。这就使得装备数量超过110架,也是俄军唯一的三代半战斗机(本文使用中国空军标准)的苏-35S机队,就成为俄空中力量中战斗力最强的存在。从技术路线来说,苏-35由于沿用了已由苏-30SM检验过的矢量喷管,以及多用途战斗机称号、进一步强化的机体,因此很多人将苏-35当做苏-30系列的继任者。但事实上,苏-35无论是设计目标还是作战定位上,都与苏-30SM有着本质不同。 最新服役的两架苏-57 苏-30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开发的多用途改进型号。由于苏联解体,新生的俄罗斯空军无力承担后续研发改进费用,苏-30随之成为对外出口市场上供买家挑选的半成品。最终在1996年同时获得中国与印度认可,分别演化成苏-30MKK和苏-30MKI两大分支。从后来俄罗斯空天军、海军航空兵,先后采购120多架苏-30SM(苏-30MKI自用版)以及20余架苏-30MK2的动作来看,俄军对于当时重新发展的苏-30非常感兴趣,只不过由于当时无力提供研发资金,才不得不将苏-30系列的发展主导权送给了国际买家,但这也促使其成功的赢得了国际买家的青睐,并发展成为以对海、对地攻击为主的双座多用途战斗机。 苏霍伊在设计苏-35时,对于苏-27、苏-30系列的理解和掌握,已积累了数十年时间,而数百架苏-30对外销售的巨大成功,也带来了充裕的研发资金和革新的战术应用设计。因此,最终出现的苏-35S,实际上是继承早期苏-27S/苏-27SM空优作战思想,主要满足俄罗斯海空军在下一代隐身战斗机批量服役前,争夺制空权作战需求,兼顾对外出口的单座空优多用途战斗机。 俄制苏-27SM战斗机 从具体技术应用来说,在经过数百架苏-30 MKI、苏-30SM的研制生产,以及上万飞行小时的检验后,两者使用的矢量喷管性能基本成熟,由此赋予了苏-35S在三代半战斗机中独一无一的矢量机动能力。而在同样由印度空军提供资金支持完善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发动机、结构机体的基础上,苏霍伊又将这三者进一步升级,真正将苏-35继承自苏-27的优异气动特性发挥到极致。这款在俄罗斯空天军空优作战思想下设计,以矢量喷管和气动设计为支撑,极度追求机动性能的多用途战斗机,被俄方赋予的"第四代++"的评价,虽然看起来略显自嗨,但在全球范围内,确实也是定位清晰、性能出色的革新机型。 航展上拔地而起的苏-35 然而,在2012年之后,各国的先进机载雷达及新一代航电设备正式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和信息化航电设备,开始成为第四代隐身机,甚至三代半战斗机的标配,而这恰恰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最大短板。这一短板,曾经导致早年生产的自用型苏-30SM战斗机,一度使用了相当比例的法国航电设备,直到2014年俄法关系剧变后,才逐步转为俄罗斯国产型号。这种被动局面延续到苏-35S也未能彻底改观,导致航电设备和雷达性能有限,成为苏-35S最知名的弱点。甚至在2012年12月,俄罗斯战斗机的传统买家阿尔及利亚空军公开表示,鉴于苏-35S雷达和航电设备性能有限而不打算采购,确实颇为令人尴尬。 雷达是苏-57的最大弱点之一 原本仅打算用于苏-57成熟前承担过渡作用的苏-35S,却在苏-57迟迟无法量产、无法形成战斗力的情况下,被迫长期挑起空防大梁。最终,随着各国隐身战斗机快速服役,苏-35S已经处于被时代淘汰的边缘,确实颇为尴尬。同时,备受期待的苏-35S在外贸出口方面建树有限。在2014年末,中国空军以20亿美元从俄罗斯采购了24架苏-35SK战斗机,并在2016到2018年间完成交付。从日后来看,这批苏-35SK也有着极为浓郁的过渡意味,实际上是中国空军在歼-20隐身战斗机和单座制空型歼-11D发展未果的情况下,为避免空中机队"青黄不接"而进行的应急采购。 国内引进的苏-35SK 最终随着歼-20于2018年正式量产,24架苏-35SK逐渐失去其原有地位。在2018年因拱卫轰-6K前往南海进行战略巡航,而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的苏-35SK,在短暂闪耀之后,随即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而在2021年12月中国空军发布的《空天之上》宣传片中,除了大量国产战机现身外,甚至还有多年前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一闪而过,却再也没有苏-35SK登场的机会。这款曾经在国内舆论引起极大争议的俄制战斗机,如今在中国空军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如今苏-35SK的地位有些尴尬 俄罗斯航空工业高级官员在2012年11月的莫斯科航展上,公开向中国表示愿意继续出口苏-35S的发言,也曾引起外界高度关注。不过,作为一个长期与中国空军打交道的存在,不太可能在歼-20批量服役三年后,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已没有采购苏-35S的可能。事实上,这次喊话更多的是向外界暗示,即使是批量装备歼-20重型隐身战机的中国空军,仍然看重曾经选择的苏-35S。本质上,不过是对于苏-35S出口其他国家的又一次有力宣传,但效果却非常有限。 歼-20彻底改变了中国空军的装备态势 在俄罗斯军事装备出口最多的4个国家中,中国由于歼-20渐次成熟,已不可能继续引进苏-35;印度多年来一直没有表达对苏-35S的感趣,并且还引进了雷达和航电设备性能更加出色的法制"阵风"F3型战斗机。埃及原本已花费近30亿美元采购26架苏-35S,最终却在美国干涉下放弃这笔采购(这批已下线的苏-35S在俄乌交火后被俄空天军征用)。阿尔及利亚也已公开表示,短期内不考虑购买苏-35S,仅剩下委内瑞拉、伊朗等被西方社会排斥的中等国家有可能引进,前进确实颇为黯淡。 原本打算出口埃及的苏-35SE已经被退货 作为一款在诞生之际被国内外普遍看好,甚至被认为将书写苏霍伊新传奇的苏-35S,如今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已经变得非常尴尬,而这距离其开始服役也不过仅仅10年而已。相比之下,2011年10月首飞,2013年公开亮相,2016年才开始服役的歼-16,一度因为其装配的发动机性能有限,机动性能不足而饱受质疑。 随着服役规模的逐渐增长,歼-16日益活跃地巡航周边海域,展示其大航程、大载弹量的优势。最终歼-16D电子战机于2021年9月公开露面,展示了卓越的信息战能力,被公认是与美制EA-18G并肩的先进电子战机。可见,在仅仅服役5年后,歼-16就已经达到了苏-35异常向往却又遥不可及的高峰。 拍摄歼-16D的苏霍伊工作人员 从技术路线上说,歼-16被认为与引进的苏-30MKK有直接技术渊源,这种说法并没有错,只不过最终做到这点所经过的路径比较复杂。当年空军获得苏-30MKK时,国内正在组装生产歼-11A战斗机,而之后进一步使用国产零部件的歼-11B,才是国内真正透彻掌握"侧卫"性能的开始。从外部感官上,国产"侧卫"从单座空优型歼-11B,直接跨越到双座多用途歼-16,与当年苏霍伊在苏-27S基础上发展苏-30的技术进步区别不大。但事实上,苏霍伊早就掌握了完整的苏-27设计资料,并在苏联时代就已完成苏-30大部分技术开发,国内直接从歼-11B到歼-16,在技术上的难度是很大的。 苏-30MKK与歼-16的定位很相似 歼-11B虽然有浓郁的国产化色彩,但早期批次与歼-11A一样,都与90年代后期引进的第二批苏-27SK技术水平相当,属于典型的第三代基础型号。而歼-16则是不折不扣的三代半战斗机,两者在机载雷达、航电设备,以及火控、操作软件,甚至是供电、冷却等方面存在极大差距。更何况,歼-16作为一款以低空对海、对地攻击为主的双座战斗机,对机身结构强度要求更高,外挂点内部的信息接口也需要更新,甚至增加一名飞行员后带来的飞行阻力上升、航程降低问题也要想法设法予以解决。如此复杂、全面的改进,放在一款并非自主研发,甚至仿制时间都不算长的重型战斗机上,难度可想而知。 歼-16与歼-10C编队飞行 因此,在歼-11B与歼-16之间,其实还有更鲜为人知的过渡阶段,以降低技术风险。首先就是歼-15舰载战斗机。作为一款在航母上运作的舰载机,歼-15在外界心目中的形象,与典型的陆基战斗机有很大区别。而事实上,歼-15才是国产"侧卫"系列中,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战机。歼-15是以歼-11B为基础进行强化升级的机型,不仅仅只有为满足舰载机使用的重型机体,还有其雷达、航电设备以及作战软件。通过对歼-11B多普勒雷达及相关设备升级,歼-15在保证空战能力之外,具备使用对海、对地武器的能力,是一款不择不扣的多用途战机,也因此缩小了从歼-11B到歼-16在各方面的进化差距。 歼-15属于典型的多用途战机 在歼-11B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教练型歼-11BS,则是国产"侧卫"中第一款双座型号。在满足歼-11B训练需求之余,也解决了双座改造,以及歼-11B因为设计时间紧张,而未能应用数字化电传操纵系统等问题。可以说,正是在歼-11BS机体上,应用由苏-30MKK得来、由歼-15初步检验的多用途设计理念,才是歼-16真正的技术发展路线。当时国内在歼-11B基础上立项发展与苏-35定位非常接近的歼-11D单座空优型多用途战机,最终却不幸夭折。展示了两国在2010年之后发展"侧卫"的本质性理念差距,这也导致歼-16与苏-35的巨大区别。 歼-16已经换装国产动力 2005年,美国F-22A隐身战斗机基本形成战斗力,2006年,F-35A隐身战斗机成功首飞,正式宣告隐身时代的到来。而俄罗斯T-50(即日后的苏-57)、中国歼-20虽然也先后在2010年、2011年首飞,但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两者都需要切实考虑2020年之前先进空优战斗机的装备需求。最终俄罗斯在米格-29不堪大用、苏-30大获成功的情况下,推出了苏-35S,用以与专注对海、对地攻击的双座苏-30SM形成配合。而中国则先是以歼-10B试水,之后发展出歼-10C以及空军极度渴望的歼-16满足装备需求。空优型歼-11D虽然也曾被外界高度期待,但最终在歼-10C、歼-16成熟之后下马。 F-22A是第一款形成战斗力的隐身战机 在歼-20注定短期内无法大批量服役的情况下,三代半空优战斗机是国内空军必不可少的装备,但歼-10C的存在严重挤压了歼-11D的生存空间。也使得歼-16可以适当放松空战需求,应用双座布局彻底展示其内部空间巨大,高载弹量、大航程,以及两位飞行员巡航时间长的优势。最终在辅助支援领域表现也确实非常出色,不仅具有卓越对海、对地打击能力,还借此推出了歼-16D这个外界期待已久的高端装备。 歼-16D是当之无愧的高端型号 相比之下,苏-35S最开始的空优设计,使得其在支援领域难堪大任,甚至在俄乌战场上,出现携带电子吊舱执行地面压制任务的苏-35S,被乌克兰军队地空导弹击落的尴尬情况。并且其空战性能也并没有真正达到三代半战机中无人能敌的地步,2021年9月,歼-10B在比赛中击败苏-35S就是典型例子。更重要的是,歼-10C已经堪称完美的完成了过渡任务,新一代歼-20隐身战斗机开始在东海、南海执行巡逻任务,在2022年3月,更是由美国空军高级将领爆出,歼-20在东海上空与美国F-35A近距离接触的消息。而苏-35S却被迫在苏-57服役缓慢的情况下,面临西部欧洲各国越来越多的F-35。 苏-35如今的地位已经非常尴尬 在隐身战斗机时代来临的情况下,重型非隐身战机无论如何改进也难以再度站到舞台中心,发挥平台优势以解决目前隐身战斗机弹仓容量较小的不足,当好一款支援型战斗机,是现阶段最有价值的定位。国内在歼-20现身后仍然不断改进生产歼-16,美国空军在2021年批准100多架F-15EX采购订单,原因也正在这里。俄罗斯在无法决策、隐身战斗机又发展乏力的情况下,被迫发展独树一帜的苏-35S,其实是逆反潮流的不得已选择。在苏-27"侧卫"服役近40年后,其最新、最出色改进型号,已经从出生地孕育,并在新家庭成长壮大,未来还有更大的成就和光芒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