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5年,男子因为肚子肿胀到医院做手术,医生打开他的腹腔后却大吃一惊。 只见他的腹中满满当当全是癌细胞,甚至已经看不见任何脏器了! 为什么癌细胞会充满整个肚子?该男子的手术会成功吗? «——【·苦难接踵而至·】——» 2015年7月14日,肖志新在妻子的带领下走进了"北京世纪坛医院",根据护士的指引,他们在肿瘤三病区的医生办公室找到了李雁主任。 "李主任,这次还要麻烦你,再救救老肖吧……" 说话的女人叫阿珍,是肖志新的妻子。 出于对丈夫病情的担忧,以及连夜奔波的困乏,当时的她看上去异常疲惫。 但为了保持礼貌,阿珍说话的时候还是尽力挤出了一个笑容。 相对而立的李雁心里清楚,在丈夫的生死面前,这是她最卑微的请求了。 "老肖,你好,又见面了!" 李雁轻轻地拍了拍肖志新的肩膀,轻松地说道,转头又对阿珍笑道: "你放心,只要是我的病人,我都会负责到底!" 从这样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已经算是老相识了。 事实上,肖志新夫妻俩是湖北省荆州人,此次是专程到北京找李雁大夫求救的。 李雁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不是2013年的时候遇到了李雁大夫,可能夫妻俩早就阴阳两隔了。 2008年,肖志新开始频繁地发烧、肚子疼。 当地医院检查后给出结论,说是急性阑尾炎引发的阑尾囊肿,做个切除手术就好了。 但是肖志新挨了一刀之后病情却不见有所好转,甚至有些变本加厉。 再次检查之后,医生又说肖志新的症状属于肝硬化,让他吃药治疗。 结果吃药吃了两年时间,肖志新该发烧还发烧,该肚子疼还肚子疼,甚至还出现了肠梗阻的症状,连正常排便都无法自主进行了。 更恐怖的是,他的肚子像是胀气了一般越来越大,就好像是怀孕了一般。 肖志新回忆 这时医生检查后连连摇头,背过肖志新对阿珍小声说: "肝硬化已经发生癌变了,按照肖志新现在的情况,乐观的估计可能还有几年的时间,你们有个心理准备吧。" 阿珍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内容,目瞪口呆地看向说话的医生,像是在寻求确认。 四目相对时,医生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肯定,阿珍瞬间泪如泉涌。 当时,无数和肖志新有关的画面在阿珍脑袋里闪过,却没有一幕是关于死亡的。 说实话,阿珍根本无法想象那个画面,也不愿意那个画面出现。 所以从那之后,阿珍便开始带着肖志新辗转各地求医问药,寻找活下去的希望。 阿珍回忆 这一找就是大概三年的时间,直到2013年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那一年,在别的医院都不敢接收肖志新的情况下,李雁所在的医院接收了。 李雁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的肿瘤学家汤钊猷院士。 毕业后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及"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工作,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家。 当时,李雁在了解到肖志新的情况后,亲自带他进行了检查和诊断,并专门为他制定了手术计划、恢复计划。 李雁 具体治疗的过程就不做过多赘述了,总之就是在李雁的妙手仁心之下,肖志新这个被其他医院已经"宣判死刑"的病人,被他拉了回来。 每每想到这些,坚强的阿珍都会热泪盈眶。 可就在肖志新和阿珍都以为他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2015年,病魔再次找上门来…… 但那个时候,李雁已经被调到"北京世纪坛医院"去做专科主任了,所以便出现了肖志新夫妻远赴北京求救的一幕。 那么,再次抓住"救命稻草"的肖志新,能否化险为夷呢? 肖志新和阿珍 «——【·病症错综复杂·】——» 肖志新得的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粘液腺癌。 这种癌症的特点是恶性度较高,分化程度较低,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差,因为肿瘤细胞周围有太多的黏液包裹,药物很难穿透黏液达到肿瘤细胞表面。 更可怕的是,这些粘液所到之处,还会继续形成新的肿瘤,最后遍布整个腹腔内膜,直至危及生命。 但是肖志新的情况甚至比这种还要复杂一些。 当时他的整个腹腔都已经被肿瘤和粘液填满,肿瘤像一串串葡萄一样包裹在各个器官上! 看到这样的情况李雁的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李雁 一方面,这样的情况想要根治的话非要做手术不可。 但是癌细胞就像一层薄膜一样,紧紧地附着在肖志新的肠道、消化道上,想要清理到"肉眼无残留"的程度就已经非常困难了。 而且这样的手术计划就算是成功了,如果不能完全将癌细胞清理干净的话,复发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还会出现很多的并发症。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做手术的话,肖志新可能会陷入极端的痛苦。 毕竟,当时他所有的脏器都已经被肿瘤和粘液挤压变形,快要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 且癌细胞扩散的趋势非常明显,可以预见要不了多久,肖志新的内脏就会被它们"吃光"。 想到这里,李雁当即拍板做出决定,这个手术必须要做! 当天,李雁就向肖志新和阿珍提出了手术建议,在获得同意之后当即就对医院提出了手术室申请,并召开了术前讨论。 讨论结束后,医院也通过了李雁提出的手术申请,时间就定在第二天! 彼时所有人都在担心,这场难度极高的手术,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手术过程艰难·】——» 次日早晨,肖志新的手术进入准备阶段,一向内心强大的阿珍,却急得坐立不安。 因为在术前签字的时候李雁曾告诉她,这场手术保守估计需要进行12个小时,从最开始的麻醉到后面的清除癌细胞,全都会是困难重重。 不用说,危险也是明摆着的。 但是那时李雁还是坚定地签了字,她相信,肖志新一定能够挺过这一关。 在进入手术室之前,阿珍专门和肖志新说了一句话: "老肖,咱们都已经到北京了,别忘了你曾经说的,要和我一起去一样天安门呢。" 肖志新笑着冲她挥挥手,便被一众医生推进了手术室。 2015年7月17日早上9点25分,麻醉师开始为肖志新执行麻醉,这场手术也拉开了帷幕。 就像是李雁曾经告诉阿珍的那样,从麻醉这一步开始,他们面临的就是重重困难。 毕竟,麻药如果打的少了药效持续不了12小时,打的多了又可能会让肖志新大脑受损,而且他们还要考虑到手术延时的情况。 事实上,有人曾说过做手术和开飞机是一样的,麻醉就是飞机的起飞阶段,也是风险最高的阶段。 可以说这小小的一针,非常考验麻醉师的能力,计量要精确到毫厘之间。 麻醉成功之后,李雁作为主刀医生切开了肖志新的腹部,映入眼帘的是粘稠的黄色液体,而肝、肾、肠、胃这些器官都被浸泡着、包裹着,完全看不见…… 这些黄色的粘稠液体不是别的,全都是致命的癌细胞组织! 众人来不及震惊,迅速按部就班地做起了清理工作。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从肖志新体内清理出的黄色粘稠液体,竟然装满了整整一个盆,大约有五、六斤重! 可以想象,一个人每天背着这么重的"癌细胞炸弹",一定生活得非常艰难…… 当这些黄色粘稠液体被清理干净之后,肖志新的脏器才一个个显露了出来,这场手术也才正式开始了。 面对着无数个已经生长成型的肿瘤,李雁和他的助手们必须经过缜密的勘察,确定好每一个独立肿瘤的位置,然后再将他们一个个的从脏器上分离下来。 这其中,卡在盆腔上的巨大肿瘤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堵塞,膀胱处的肿瘤粘连十分密集,其他地方也有很多肿瘤,甚至已经和血管粘连在一起,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出血。 "把床调高15度"、"把灯拉过来"、"把膀胱提起来",在一个个指令之间,李雁和助手们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地进行着分离工作。 手术进行到3个小时的时候,缠绕在膀胱上的肿瘤被清理得差不多了。 5个小时的时候,肠道上粘连的薄膜基本清理干净了。 8个小时的时候,盆腔出最大的到一块儿肿瘤也即将被攻克 李雁和他的助手们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清理,一关一关的攻克,大大小小的肿瘤块清理出了14袋。 终于在临近12个小时的时候,肖志新的腹部被清理干净了! 李雁不放心,又反复检查了几遍,力求做到可见"肉眼无残留",终于,在当天晚上10点半的时候,李雁宣布: "同志们,准备进行缝合吧。" 众人闻言都稍微松了口气,因为这意味着这场"硬仗"已经接近尾声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突然发生了! «——【·危险悄然而至·】——» "肖志新醒醒,别睡了,手术做完了!" 麻醉师不停拍打着肖志新的肩膀,但他已经完全丧失了意识。 "肖志新,你好好喘气,醒了就点点头,肖志新 !" "肖志新,你抓一下我的手!" 麻醉师还在不断尝试着和肖志新进行沟通,试图将他从沉睡中唤醒。 此时手术室内的气氛开始紧张了起来。 因为肖志新已经在麻药的作用下沉睡了十几个小时了,如果此时他不能正常醒来,那么他的大脑有很大的概率已经受到损伤了。 如果情况再恶劣一点,他有可能永远也醒不来。 与此同时,整场手术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2个小时,等在手术室之外的阿珍也开始逐渐焦虑了起来。 她起身在手术室门前踱步,时而流泪,时而发呆,眼中满是彷徨和无助。 一直到当晚12点,手术室的门才终于打开了,阿珍赶紧冲上去迎接肖志新,却看见她正陷入昏迷,一动也不动。护士焦急地说道: "病人家属让一让,现在要送病人进ICU!" 那一瞬间阿珍整个人都紧张了起来,赶尽让出路来让护士通行,自己则是跟在病床之后一同往ICU的方向跑去。 一切都忙活完之后,阿珍对护士说道: "我今晚留在这里陪陪他吧,万一半夜他醒了我能够照顾他一下。" "我能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我们这里有规定的,ICU病房不能陪护,请您理解。" 阿珍还想争取一下,李雁却表示肖志新是他的病人,他留下来才是最合适的。 就这样,护士带着阿珍离开了ICU,已经连续奋战了18个小时的李雁继续坚守。 那天晚上,李雁除了尝试唤醒肖志新,就是盯着他的各种监测数据,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10点,基本上粒米未进,滴水未沾。 此时他已经工作了24个小时了,别的医生主动提出来帮他盯着,让他回去休息一下,被他给拒绝了。 那一刻的他完全就是一个光芒伟岸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光和热照耀着肖志新,呼唤着他赶尽回到亲人的身边。 终于,在第34个小时,肖志新醒了! 当时整个医院的医生护士都非常激动,阿珍更是跑过来要给李雁下跪,被他赶忙拉了起来。 他只是微笑着对阿珍说了一句: "我答应过你的,我的病人我会负责到底,这也是我和老肖之间的约定!" 说完这些,他又和交班的医生和护士沟通了半天,才放心的回去休息了。 故事到这里就差不多要结束了,肖志新在李雁高超的医术和医德之下,逐渐恢复了健康,和阿珍过上了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 经历了大生大死之后,他对于人生也看得愈加的通透,也一如既往地珍惜他身边那个不离不弃的好老婆,阿珍。 «——【·结语·】——» 在这个故事中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例如:夫妻之间的不离不弃,例如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 关于这两点,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 有一点是我们在本文之中一直没有提及的,那就是肖志新其实是一个盲人,他在6岁的时候因为发高烧烧坏了眼睛。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 成年之后他主动到工厂去找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在那里他和大部分共有都有着非常好的关系,阿珍便是其中之一。 那个时候阿珍才19岁,身体健康,长相也不错,但她就是看上了肖志新的幽默、乐观。 两个人结婚之后,曾有无数的人问过阿珍是否后悔,但一直到2015年肖志新做完手术,他们家负债累累,阿珍的回答从来都只有一个: "嫁给肖志新,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 家有此妻,夫复何求? 还有一点就是一生李雁的坚守,同样是令人钦佩的,他曾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这个人很笨,和一个人打交道4、5次都记不住名字,但是我的病人,只要我见过一次,就会一直记着他。" 李雁 其实一个人是否有责任,或是敬业与否,他的潜意识下的表现是藏不住的。 所以,李雁这种对病人过目不忘的能力,恰恰就是人性的光辉。 而这样的光辉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其实并不少见,当你发现它的同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着实美好。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的并不是所谓乐观、敬业的公式,而是一双发现光亮的眼睛。 因为,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2004年,警察救出被拐卖12年的妇女,核实身份后,又立即将其逮捕 2019年女子接吻时咬断男友舌头,还称自己是正当防卫,法院怎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