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韵 图:来自网络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原创首发) 这几天,我在看电视剧《女士的法则》,同时看了有关这部剧的评论。很多人认为,剧中一些通过案件普及的法律知识挺好的。但有些剧情看得令人不舒服,剧中的婚外情,小三都那么通情理高大上;小女孩面对中年男人,明知道人家有家庭,还那么肆无忌惮直接扑上去;陈染陈珂姐弟俩,比现实中同父同母的姐弟还亲密默契,觉得挺奇怪。都说艺术源于生活,是社会真的到了这么宽容的地步,允许这样不正常的情感泛滥,还是编导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呢? 对这些评论,我也有些同感。如果现实真的这样,那乱象可真的是毁三观了!这让我想起几十年前,发生在我们村儿的一件事情。 当年村里筹建完小,校长是我们本村人。他是解放后国家为普及农村青少年教育,选拔的有点文化又热爱教育工作的年轻人。经过培训以后,他由于成绩优秀被留在城里学校工作几年。这次村完小建成,上级特选派他回来主持学校工作。 校长当时三十多岁,长得浓眉大眼,儒雅倜傥。他会画画,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尤其用大毛刷写标语横幅,字体苍劲有力,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听老人们说,那时候看校长写字,就是一种享受。他还会很多乐器,吹唢呐、笛箫,拉二胡,打杨琴,歌唱得也很好。他真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年轻人。 他家里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四个年幼的儿女,还有一个未成家的弟弟。一家三代同堂,虽和睦温馨,但家庭负担不轻。那时候教师待遇不高,弟弟在生产队赚点工分,加上他的工资收入,勉强维持家里平淡的日子。 多亏他老婆人很好,是个真正的贤内助。他们两家有点远亲,当年是父母做主定亲。老婆嫁过来以后,勤俭持家,孝敬老人,抚养孩子,一切都尽心尽力。为了能让他安心学习安心工作,家里有任何事情,她能自己承受就不会打扰到丈夫。 那时候,农村文化人很少,他作为一校之长,在村里是倍受人们尊敬的。上下班路上,不论老少,人们见到他,总是会带着崇敬的目光与他打声招呼,他很是享受这样的待遇。 学校建成以后,上级派来五位年轻教师,都是中师毕业的应届学生,两男三女。其中一位女老师,是邻村姑娘,姓张。这位小张老师,长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白白净净,梳两条长长的辫子,两只眼睛水汪汪的,笑起来像弯月一样,两只小酒窝更显得她有几分俏皮。 张老师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笑。因为自己家离学校很近,她对同来的同事们,有一种东道主般的热情。很多事情都跑在前面张罗着,因此,与校长接触沟通比较多。校长也由于她的主动,挺多事情愿意委托她去办理。 渐渐地,人们发现这姑娘简直就成了校长的小尾巴。张老师与校长的言谈,越来越显得有些直率随便。一向比较严肃的校长,与张老师说话也多了几分风趣幽默。 俩人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一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们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真可谓日久生情,他们慢慢地忘却了所有,开始了不正常的交往。 与小张老师一起来的男老师中,有一位是她的追求者高老师。高老师是外地人,家里在老家有比较好的人脉关系。他为了张老师,放弃了回自己老家找更好工作的机会。 可是到这里以后,他发现张老师对他越来越疏远,这一切,都与校长有关。他看得出来,张老师与校长俩人在一起,根本不像是上下级关系。 时间久了,被冷落的高老师,心里堆积了很多怨气,因怨积恨,他觉得自己丢弃该有的好机会来这里,没追求到爱情,却遭受了屈辱,他咽不下这口气,他要寻找机会,实施报复计划。 经过几天的蹲守,他于一天半夜,发现校长偷偷摸进张老师虚掩着的宿舍门。他按捺着心里的火气,藏在暗处观察。 十几分钟以后,他放开嗓子在院子里大喊有"贼!有贼"。等住宿的几位老师都被喊醒跑出屋以后,他就去拍打张老师房间的门。被喊出来的老师有人问:"贼在哪儿?" 高老师不答话,继续用力拍门,屋里没动静。有人说:"张老师是不是回家了没在宿舍?" 高老师说:"贼进了这屋,我亲眼看见的。"说完继续用力拍打。 其实,发现校长与张老师有问题的,不止高老师一人。人人都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任何事情,做得再隐秘,也禁不住"隔墙有耳"。很多人对他们的暧昧,比高老师知道得还早。只是这样的事情,不宜捅破。 那时候的人,对这样的风流韵事,发自内心的反感,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不能容忍的。但民间有"劝赌不劝嫖,劝嫖两不交"的说法,人们遇到这样的事情,背后议论的多,出面干涉的少。往往这样的事情只要一抖搂出去,会害人名节,甚至会惹出人命,这样的案子不是没有。 所以,很多人即使知道了别人的不检点,也只是心里鄙视,不影响到自己利益,尽量都三缄其口,睁只眼闭只眼。不给自己找麻烦,也免得害了别人。 高老师还在拍门,甚至用脚踹了。有老师说:"算了算了,大半夜的,张老师不开门,或许是你眼花看错了,走吧走吧!" 此时的高老师,胸腔里的火已经烧到脑门子上了,哪里还听得进去劝。他使出更大的力气踹门,门被踹开了,张老师出来了。她怒视着高老师,高老师扒拉开她,用手电直直地照向屋子里。 站在门外的人们,都清清楚楚看到了床上有蒙着被子的人。虽然没有露出脸面,但大家心里也都清楚那是谁。不知谁先挪动了脚步,人们快速地散去了。 留在张老师门口的高老师,大声怒斥张老师,张老师一言不发,只是定定地看着她,眼里有泪也有恨。高老师吼的嗓子发紧,看热闹的人散了,张老师不接话,校长还躺在床上。他忽然觉得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有力也无用,终于泄气,无精打采的回了自己房间。 第二天早上,校长没来上班。大家对昨晚的事情都闭口不谈。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有村里人跑到学校送信儿,说校长在家里上吊了。 校长是半夜回家的,他在家里厢房设置了一间书房,在书房安歇是常有的事情。家里人知道他工作很忙,他休息在书房里的时候,都不去打扰他。那天他回家的时候,家人都睡了,他啥时候到家,没人知道。 早上吃饭的时候,不见他出屋,看窗帘没有打开,以为他熬夜累了,没敢喊他。等过了上课时间,家人觉得不对劲了,他平时很少耽误工作,迟到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他老婆去书房看他,蹑手蹑脚进去,打开房门一看,直接大叫一声晕倒在地。 听到儿媳妇惨叫,校长的父母赶紧过去,见儿子在房梁上吊着,老父亲大着胆子摸摸他的腿,人已经硬了。 后来的事情学校是怎么处理的,村里人都不知情。高老师和张老师都在事发后,就没在村里露过面。后来听说。高老师回了自己家乡,张老师调到北部山区。 校长走了,身后留下不少议论,有人说他毁在了那个水性杨花的张老师身上。也有人说,这事儿和打架一样,一个巴掌拍不响。男人都是偷腥的猫,遇到鱼腥就丢了魂儿。 一个富有才华,本应该前程似锦的人,被这样一件丑事毁了自己,也害了自己家人。家里撇下老老小小一大家人,他老婆经不起这件事的打击,郁闷成疾,一年后去世。两位老人勉强撑了几年,也相继离世。 校长弟弟那会儿已经成家,他想替哥哥照顾着四个孩子,妻子不愿意。那时,最大的姐十四岁,她接过了照顾弟妹的担子。几个孩子很懂事,当年,日子虽然清苦,校长及妻子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没有过放松。 孩子们似乎对父亲的去世内幕知道得不多,他们的成长,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村民们没有因为校长不光彩的那段经历,而歧视孩子们。 四个孩子都继承了父母优势,长得都很好,两弟兄高大英俊,两姐妹漂亮清秀。他们都安分守己,日子过得平淡安稳。大女儿刚成年,就被村里一男孩看中。男孩子家里条件个人条件都很优秀。与大姐订婚以后他参军走了。他们婚后多年,弟妹们都长大成人,大姐放心地随军去了北京。 大哥在大姐还没走的时候,也被村里一家人看中,将女儿许配给他,岳父岳母对这位女婿比儿子还亲。小两口生育两个女儿,一个大学毕业在县城工作,一个曾经参军,退伍后也在县城有了稳定工作。两口子现在也搬进城里跟女儿一起生活。 二姐嫁了邻村,二姐性格开朗直率,二姐夫老实厚道,家里事情二姐主导,日子过的也很好。前几年为了孙子读书,他们也买了县城楼房,搬进县城住了。最小的弟弟,也早已成家,日子过得也很好。 人们至今提起那位校长,也都非常惋惜。都说他遭遇人生一大劫,毁了前程。幸亏几个孩子都很好,都没有被他的事情影响,也算是对他们夫妻有个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