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在赋闲将近一年后,我入职了一家咨询公司从事品牌策划工作,再过一个月,是我三十一岁生日。 在此之前,志摩已经多次和我提起骑行西藏的事情,但我始终没有下定决心,一来是听起来让人有些尴尬却无比现实的财务问题。说来惭愧,虽然年龄已然不小,但存款却从未超过5位数,并且,还背负着一小笔债务; 二来,考虑到志摩的体力,我不确定他是否能够骑完全程。这不仅是因为几千公里的长途跋涉,还有西部人烟稀少导致的补给问题,毕竟他175cm的身高却不到60KG,微薄的脂肪储量会严重削弱行动力。 然而,即便是面临着种种现实制约,我也从未放弃骑行西藏的念头。自从志摩第一次和我提起时,这一想法就深深根植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对枯燥无聊的生活感到厌烦时,那个声音就会在耳边响起:地窖还是原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答案。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有些选择带领我们踏向幸福殿堂,另一些则相反,而在此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命运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我们也并不知道我们究竟放弃了什么。 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向往稳定,稳定意味着可控,这是亿万年来刻进基因里的安全本能需要,但同时,我也期待意外,就像那古老词汇所蕴含的奥义:最大的喜悦都来源于震惊;我热爱舒适,也渴望冒险;我遵守规则,一旦有机会,也无情践踏它。 人就是如此矛盾,纠结是人生的常态。 在认真思考了几周之后,我鼓起勇气决定辞职。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有一万个理由阻止我辞职,譬如债务、待遇、职业发展云云,而促使我最终决定辞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是志摩的一句劝勉之语:现在不骑,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 这是迄今为止他说过的最具煽动力的话语,无比准确地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最薄弱的部分。 18岁之后,人的身体机能便开始下行,而我已经三十了,我的体能还能供我挥霍多久呢?假如若干年后,我成家生子,还能轻松披挂上阵吗?甚至我的这一兴趣会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隐退,最终消失不见了呢?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迵然不同的身体条件和思想观念,也扮演着不同的人生角色、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随着人生的推进,我们与社会的联结会越发紧密,人际关系网将日益庞杂,我们的决策成本亦随之水涨船高。 如果今天不能放手骑行西藏,未来能成行的可能性大概率只会更低。倘若我的人生没有这次骑行,那一定会是个巨大的遗憾。 我害怕遗憾,尤其是在错过很多之后。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在做出决定的一刹那,所有的顾虑反而一扫而空了,身体像是被灌入了空气一般,顿时变得轻盈起来。 在告知我的决定之后,志摩向我发送了一份预谋已久的采购清单,有驮包、冲锋衣、手电筒、工具箱、保暖衣等数十种品类的商品。我看着这密密麻麻的字体,心里盘算着哪些物品是非必要的,外套、气筒、鞋子等极占空间的物品很快就被我排除了,我的理念是轻装简行。事实上,因为采购物品不全,我在后面的行程里吃了大苦头,甚至差一点就扔在路上了(并非耸人听闻)。 在计划路线的时候,我和志摩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志摩按川藏线来计划行程,川藏线是成都到拉萨的线路,全长两千一百多公里,是最为著名的进藏路线,沿途可饱览川西壮美风景。 而我却更倾向于滇藏线,滇藏线东起昆明,沿途经大理、丽江、德钦等进入西藏,与川藏线在芒康汇合,走318公路经达孜、林芝等地进入拉萨,全长约两千三百多公里。 滇藏与川藏风景重合度高,都有类似的名山大川和森林草甸。选择滇藏线完全是因为一张在网上偶然看到的照片,在那张照片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漫布山谷,谷地高处白墙青瓦的村庄错落有致,一条巍峨的高速公路横亘在山谷之间,构成了一幅现代和传统重叠的梦幻画面。我总觉得,在很久远的时候,我去过那里。 另外还有一些理由支撑我选择滇藏线,比如人更少一些,商业化也不如川藏线那么严重,更有淳朴气息等。 志摩终究拗不过我,也许是出于对老大哥的尊重,也许是真心觉得我说的有道理,总之,我们最后达成了共识。 路线规划完全是志摩按照网上的攻略一手准备的,我没有细看,与之相比,骑行过程的未知更加让我期待。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志魔的路径储备,这趟骑行的乐趣至少减少一半。 在出发之前,我们对单车进行了最后一次保养,然后打包运到了宝安机场。 6月26日——昆明,雨 到达昆明已是入夜,迎接我们的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接驳车离机舱大约有几十米的距离,虽然距离并不长,但足以将我们淋湿。我抬头看着车厢里拥挤的乘客,大家在湿漉漉的气氛中沉默不语,没有人抱怨天公不美或是机场服务不周,甚至大部分人的脸上还挂着些迷之愉悦。我和志魔相视一笑,这是一场让人兴奋的全新体验。 取行李颇费了些周折,我们在行李传送带上找了很久,直到传送带停止工作也没找到我们的行李。最后询问工作人员才得知,因为我们的包裹太大,被安排在了另外的行李储放点。 到机场出口时,雨已经成了暴雨。狭窄的屋檐下挤满了焦灼的旅客。不知道是否因为太晚的缘故,机场没看到有公交车,出租车亦很少,不过,触目皆是的民间面包车倒是弥补了出行的不足。这些车主都很勤奋,看到提行李的都会上前询问一番,若谈成了,便主动扛上大件行李,引导旅客至对应的车上,服务十分周到。 通过话里行间得知,他们大都与附近的旅店有着某种程度的合作关系,有的则干脆受雇旅店或旅店直营,这样不仅能赚个路费,还能拿到一笔不错的佣金,一举两得。 我原本打算在机场组装单车,骑行到附近的旅店对付一晚,但越下越大的暴雨打消了这一念头,尤其是考虑到志魔那单薄的身躯。此时的他,正带着一位司机来抬行李,说这家不错,价格实惠之类的。价格,确实是我们此行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我们三人抬了两大件行李上了车,起初我还有点担心小小的面包车放不下两辆山地车,但司机一顿驾轻就熟的操作后,不但完美塞进去了,还多出数人的空间来。司机忙完,又等了几分钟,询问了几名乘客,发现没有更多机会后就载着我们上路了。 面包车在积满水的空旷公路上疾驰,司机开车的速度让人极度怀疑他是个退役的飞行员,车辆所经之处,积水无不飞溅数丈开外,车窗上粘着的雨水也似乎失去了重力一般,纷纷向上飞逝。模糊的玻璃窗外,是一片没有任何建筑的荒芜之地。我暗自思忖:"旅馆应是市区方向,可这一路上一幢建筑都看不见,视野范围内也没有霓虹灯,像是越走越偏的样子,莫非遇见了骗子?" 不过我的忧虑并没有持续多久,大约一刻钟后,车子拐弯驶入了一片典型城乡结合部样的建筑群,停在了一栋农民房改成的旅馆前。那旅馆除了悬挂着的招牌,外观看起来和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大堂里置放着简单的沙发、茶几和彩电等寻常家用物什,装修朴素,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但当我们跟随睡眼惺忪的守店伙计上楼看房时,才发现客房的内饰和装潢与楼下大厅截然不同,是标准的酒店式样,空调、彩电、热水器等一应俱全,房间整体干净整洁,浴室的瓷砖亮得能照出人影。而这样的客房,价格居然不要一百,用物超所值来形容毫不为过。看得出来,老板是用心了的,我们没有多看便满意地住了下来。 时近七月,正值盛夏,全国多地开始进入高温天气。南国深圳入夏更早,我从五月开始便用冷水冲澡,而此时的昆明却有些寒凉,再加上淋了些雨,身体竟起了鸡皮疙瘩,所以我们入住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洗个热水澡驱驱寒。 志魔不知道什么时候借了个吹风机,这时候我才初步领略了志魔对吹风机的狂热迷恋。吹风机是用来吹头发的么?是,也不是。准确地说,不全是。综合志魔的用法,其实它还可以用来熨衣服、给内裤消毒、给袜子祛臭,甚至速干鞋子。 志魔推陈出新,充分挖掘出吹风机说明书以外的功能,将吹风机中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志魔创造力的杰出表现。他对于吹风机的理解完全刷新了我对这种机器的定义,他对吹风机的功能开拓也彻底颠覆了我对工具范畴的想象力。如果不是这趟旅程,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吹风机原来是功能如此强大的多功能用具;如果不是这趟旅程,我永远也不知道小事物中蕴含着怎样的大智慧。感谢志魔,他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我狭窄的眼界,启迪了我僵固的思想。从此以后,论工具的使用,我唯志魔马首是瞻。 起早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按骑行计划,我们平均每天需骑行120公里左右,这差不多是滇藏线上每两个相邻县城之间的距离,志魔害怕夜骑,我们只得赶早。 第二天七点,闹钟响起的时候,志魔还在呼呼大睡,我的眼皮也很沉重,但还是强行压低嗓音呼唤起志魔,而志魔哼哼唧唧的丝毫没有起床的意思。这在意料之中,其实我也没想过这么早起床,喊志魔不过是为了逗他玩一玩,给这趟旅程添点乐趣。见他无动于衷,我也沉沉睡去。夜骑从来就不是我担忧的事情,在深圳,我们常常特意夜骑近百公里到海边甚至惠州游玩,更何况,我对自身的体能和速度十分自信,根本不需要夜骑。按之前的经验,几百公里的路程,我的时速一般能达到20公里左右,即便是考虑到滇藏线路况不是很好的因素,160公里的路程(计划中一天最长的骑行路线)也总归不会超过10小时,也就是说,哪怕9点起床,我也确信能在晚上7点前到达目的地。因此,对赶早起床这事我是有恃无恐的(事后证明我还是太单纯了)。 再睁眼的时候已是9点,这时志魔方才起床,我借着他洗漱的空当又眯了会儿,当然,这免不了被嘲讽一番。 此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次早起的挣扎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一场持续大半天的瓢泼暴雨正在暗中窥伺。其雨量之磅礴,以至于门前的水泥路化为湍急的溪流,想出门吃个早餐都十分困难,遑论长途骑行了。我们第一天的计划就像那悲惨的路面一样,泡了汤。 不过我们的心情倒没受多大影响,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整饬行装、休养身心。傍晚,雨势稍停,我们吃了晚饭后,顺便在附近转悠,采购些日用品。虽然地处三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但这里的建筑却十分繁密,底下的门店常年不见阳光,咫尺街道上人流如织,其繁华程度与一线城市相比也是不遑多让;很多楼宇都拉上了防尘网,满载沙泥的小推车进出其间,无处堆放的建筑用料蔓延至路边,这导致本就逼仄的交通更加拥堵了;寸步难行的司机气急败坏地按着喇叭,建筑里忙碌的工人们奋力敲打着铆钉,街边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混乱和嘈杂交织,发展与落后参错,它们共同演奏着一曲城市化的大型交响乐。 这是中国近几十年发展的缩影,我们拼命前行,根本来不及,也顾不上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