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中旬,中国大陆全部解放,国民党军余汉谋、白崇禧集团残部逃至海南岛。第四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以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指挥第40、第43军2个军及1个加农炮团、1个高炮团等10万部队,作为解放海南岛的作战兵团。 12月28日, 毛主席从遥远的莫斯科给林彪发电报,指出:"望你向粟裕请教渡海作战的全部经验,以免重蹈金门覆辙!" 就在前不久的金门战役,是我军建军以来第一次被整建制被消灭的惨败,影响着中国的统一,金门战役之后我军再也没有对台发起作战。这场仗,让毛主席跟三野前委书记粟裕都铭记在心。 当渡江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粟裕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争取解放战争的全部胜利上。他认为。从战略全局来考虑,第三野战军下一步的作战任务,主要是解放沿海岛屿和解放台湾,以及肃清华东沿海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1949年5月22日,即发出淞沪战役攻击命令的第二天,粟裕和张震发出向中央的请示电,提出第三野战军部队提前进入福建的问题。 上海战役结束当天,5月27日中午,粟裕下令:不担任警卫任务的各军于战斗结束后撤至市郊休息,第十兵团全部进行入闽准备。这一战略决策,使一些指挥员感到突然,因为比中央军委原定进军福建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 进军福建之战,由叶飞率领的第十兵团三个军承担,并且得到在福建坚持斗争的闽浙赣游击纵队、闽粤赣边区纵队等人民武装力量的配合。开头几仗打得比较顺利。8月11日发起福州战役,只用7天时间就解放福州,全歼4万逃敌于闽中山区。9月16日发起漳厦战役,解放全州、漳州和闽中、闽南广大地区以及平潭岛等沿海岛屿,形成了对厦门、金门两岛三面包围的有利态势。 叶飞 9月26日, 叶飞在泉州市郊召开由十兵团师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 讨论金厦战役的作战方案。会上,大家提出了"金厦同取"、"先厦后金"、"先金后厦"三种方案。 经反复研究,多数与会者认为:厦门、金门两个海岛唇齿相依,存亡与共,厦门守敌汤恩伯、刘汝明也好,金门守敌李良荣也罢,虽然都按蒋介石的命令做了顽抗准备,但又都没有坚守的决心, 应趁敌军士气不振之际,一鼓作气,同时攻下两岛 。叶飞权衡再三,作出了"金厦同取"的决定。 10月4日,叶飞发出命令:以三十一军3个师、二十九军两个师共5个师攻取厦门,以南下途中有过海上航行实战锻炼的二十八军攻取金门。各部立即进至南安、同安、石码等沿海一带,开始进行渡海作战准备。 不久,叶飞率兵团指挥所从泉州移驻同安。10月7日,叶飞听取了二十八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萧锋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关于攻取金门的准备情况的汇报。 由于二十八军军长朱绍清、政委陈美藻留福州治病,指挥二十八军的担子便落在萧锋肩上。 二十八军的领导力量明显薄弱,船只又在南下途中遭台风吹散,再加上敌人的袭击受损,严重不足,这使得一下子被推到主帅位置上的萧锋,心里很不踏实。于是,他在汇报中表示对攻取金门的把握不大。叶飞说:"根据当前形势,还是要抓住时机,金厦两岛一齐打,各单位就按这个方案去准备。"于是,在这天,十兵团以"金厦同取"的方案上报三野前委。 在这段时间内,粟裕一直在北京参加全国全军的重要活动,先是率领三野代表团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又奉命参加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直到10月23日才返回南京。在此期间,留在南京主持三野日常工作的是华东军区党委第三书记唐亮、代参谋长袁仲贤、副参谋长周骏鸣。但是,重要的作战部属,都由唐亮、袁仲贤、周骏鸣转报陈毅、粟裕。 第十兵团"金厦同取"的方案,粟裕是在10月10日收到袁仲贤、周骏鸣转来的电报。 粟裕认为,这个"金厦同取"的方案表现有情敌情绪,用于攻取金门的兵力不足。 他在11日的复电中提醒第十兵团指挥员,注意分析金厦两地敌军情况和我军准备程度(尤其是船只),同时攻取金厦两地是否有把握,明确指示"总以充分准备有把握的发起战斗为宜","首求攻歼厦门之敌"。 手揣复电,叶飞咀嚼再三。复电虽然没有明确反对"金厦同取"的方案,但关键的话是在后面几句,归纳起来有3层意思:一、"金厦同取"的条件是否成熟,"是否完全有把握";二、比较稳当的方案应是"以一部兵力钳制金门之敌",主力"首求攻歼厦门之敌";三、"应以充分准备,有把握地发起战斗为宜"。综合这三层意思,可以看出,三野前委虽然要十兵团依实情办理,自行决定,但并不赞成"金厦同取"的方案,还是倾向于先取厦门。 战争大事必须慎之又慎,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叶飞再次召开军事会议进行研究。从各军汇报的情况中得知:至10月上旬,二十九军和三十一军各军只有运载3个团的船只,而二十八军只有运载1个团的船只。这可是个棘手的问题,渡海作战,必须要有足够的船只,才可运兵运粮,有兵无船等于无兵,船只匮乏,如何"金厦同取"呢?领导们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叶飞决定将作战方案由"金厦同取"改为"先厦后金",二十八军攻金任务不变。大的方针确定后,叶飞号召部队掀起筹船和练兵的热潮。 攻取厦门后,二十八军进入了攻取金门的战斗准备。对已被提上日程的金门战役,叶飞还在指挥厦门战事时,就予以特别关注。10月17日,厦门战役刚刚落幕,他便专门召见了二十八军负责人萧锋、李曼村,就攻金任务作出三条决定: 一、二十九军八十五师二五三团和八十七师二五九团,由八十五师师长兼政委朱云谦率领,归二十八军指挥,参加攻金战斗; 二、三十一军九十二师作为攻金预备队; 三、10月20日发起攻金战斗。 金门守军为李良荣的二十二兵团,该兵团既非嫡系,又是累败之师,其下二十五军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重创于碾庄,军长黄百韬自杀,五军则全歼于淮海战场陈官庄。此时的装备已不如解放军,编制也不齐,为着军饷,号称一个兵团,实则仅弱旅两万。 萧锋一直为国民党军驻潮汕的胡琏兵团是否已向金门增援而感到不安。叶飞告诉他,根据前几天截获的情报分析,胡琏的第十二兵团已离开了潮汕,去向不明。刚才从情报部门得知,胡琏还在海上徘徊,尚未到达金门。 叶飞分析胡琏的动向有两个:一是到金门,二是到台湾。如果蒋介石打算守金门,那么胡琏肯定会到金门。 胡琏 萧锋说:现在按兵团配给我们的兵力,要对付目前金门的守敌,按理不成问题,但我担心如果敌人一旦增援金门,前景就难以预料,因此恳请兵团进一步查清金门岛上的敌人究竟有多少,我们不能盲目进攻。 可是十兵团指挥员没有重视这些情况,仍决定按原计划发起进攻,强调要抓住战机,抢在胡琏兵团尚未到达金门之前发起进攻。此时的叶飞已经将兵团指挥部移驻厦门,协助厦门的接管工作。将部队的工作交给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培善,兵团指挥所则由副参谋长陈铁君负责。因此,在整个金门战役中,十兵团领导在指挥上处于分散状态,司令员叶飞在厦门搞军管会,政委韦国清留福州,副政委刘培善也未参加指挥所,直接参与指挥的只有副参谋长陈铁君一人。 叶飞后来自我检讨说:"这是因为轻视了金门,认为金门没有什么工事,金门守敌名义上是1个兵团,即李良荣兵团,实际只有2万多人,而且都是残兵败将;厦门是有永久性设防工事的要塞,守军是汤恩伯集团,兵力充足,已被攻克了,则认为攻取金门问题不大。" 事实上,当时我军的准备尚未完成,第二十八军只收集到运送三个团的船只。本来,十兵团设想大、小金门一齐打。为了保证打大金门用船,只好免除三十一军打小金门的任务。刘培善下令:将三十一军手中的船只拨交二十八军,并推迟一天即24日夜发起战斗。 10月24日深夜,离厦门仅有5.5海里的金门海面,吹着微弱的东北风。突然,一阵剧烈的隆隆炮声,划破了宁静的黑夜。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十兵团以三个隶属不同建制的团约9000多人的第一梯队,分乘300余艘大小各型机帆船,向金门驶去。 由于受船只数量的限制,二十八军"前指"只好计划以3个团1个营作为第一梯队登陆,待第一梯队登陆后返回的船只再渡第二梯队,预计当晚能返回一半船只,然后再渡两个团。 不料第一梯队到达金门海滩,所有船只就因为落潮而搁浅,随即被敌人炮火摧毁。第二梯队无船可渡,不能增援,只能隔海观战。登上金门岛的三个团指战员,在孤立无援的形势下,与三个军的敌人浴血奋战两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 粟裕从第十兵团27日的电报中得知这一情况,28日与袁仲贤、周骏鸣发出上报中央军委并致第十兵团和福建省委的电报,对三个团指战员壮烈牺牲表示"甚为痛惜",指出:"查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为轻敌与急躁所致 。" 毛主席于29日伪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和各大军区的电报,全文转发粟裕、袁仲贤、周骏鸣28日的电报, 指出:"当此解放战争结束之期已不在远的时候,各级领导干部中主要是军以上领导干部中容易发生轻敌思想及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 金门战役后, 台湾当局接连几天为这个"辉煌战绩" 进行"祝捷" 活动, 吹嘘说"金门大捷, 是反共复国的转折点" 。 而十兵团士气则大受影响, 部队普遍笼罩着消沉的情绪。 叶飞为此深感不安, 指示政治部必须进行强有力的解释、 教育工作。 在对待金门战役失利的问题上,叶飞的态度是认真而严肃的,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总结。攻金失利,他没有推诿,而是主动承担起一切责任,先后两次亲自起草电报,请示华东军区和中央军委、毛主席给予自己处分。虽然上级没有给叶飞处分,但正如他所说:"我思想包袱很重,只有积极准备再攻金门,立功赎罪。 深究金门战役失败的教训,归根结底还是粟裕总结的两点:轻敌与急躁。具体体现在: 一、战前准备不充分。由于船只数量较少,我军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登岛只能用同一批船只。在第一梯队登岛后,潮水退去,船只搁浅,又受到国民党海空军的攻击,船只大部分被毁,部分船工弃船逃跑 二、由上至下的轻敌冒进。解放军积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以来的胜利,一路高歌猛进,在心里上形成了一种绝对优势,产生轻敌冒进的思想。特别是在厦门战役胜利后这种思想尤为严重,在一次宴请地方同志的时候,叶飞将军曾经这样说:"金门就是盘子里的一块肉"。由此可见官兵心中轻敌情绪的严重性。在情敌情绪之下,对于敌人的情报侦察也显得尤为放松,敌人的援兵动向、武器装备情况,都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三、组织指挥不力。叶飞将中心放到行政工作上,10兵团政委韦国清尚在福州,副政委刘培善也未参加指挥所,直接参与指挥的只有副参谋长陈铁君一人。甚至28军军长朱绍清此时在上海治病,政委陈美藻治理福州,参谋长也不在位,挑起28军大梁的任务全部落在副军长萧峰一人身上。到战役打响时,登陆部队中两个不同建制的团竟然没有一个师级指挥员统一指挥。 四、缺乏渡海登陆作战的经验。当时解放军基本上是旱鸭子,28军也不例外,原系渤海军区的老底子,主要战斗员均是山东人,多数战士头一遭见大海。一团长竟说: "谁在海里放了这么多盐,那么咸!"航洋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海水深度、航道宽度和长度、有无暗礁、何时涨潮和退潮、何时刮风等,更是知之甚少。 战役打响前,粟裕曾经提过三点要求: 一是以原敌25军108师1.2万人计算,只要敌人增援一个团都不打;二是没有一次运载六个团兵力的船只不打;三是要求从苏北或山东挑选6000名老练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粟裕的军事战略眼光不可谓不犀利,遗憾的是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专门电令正在准备进军海南岛的林彪,务必要向粟裕请教用三个团指战员牺牲换来的经验教训,不能再重蹈金门覆辙。 吸取了金门教训,林彪麾下邓华率领的渡海兵团于12月下旬进入雷州半岛,进行战役准备工作。 在该地政府的大力协助下,经过2个月的努力,征集、修补了2000多只木帆船,部分改装了机帆船,动员参战船工4000余人,解决了渡海作战的主要问题。做足了充分准备后,渡海主力于1950年4月23日登陆海南岛,一举攻破薛岳吹嘘的所谓"伯陵防线"。 参考资料 《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金门战役失败的原因分析》,赵 博,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金门战役前后的叶飞》,钟兆云,党史博览 《金门战役的背后》,胡平, 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