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佳颖 上海报道 9月1日,在2022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在与前微软执行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的对话中表示,每次重要学科的突破往往是从两个学科的碰撞中产生的,人工智能有望可以帮助人类了解不同的学科,从而产生新的学科。 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当沈向洋道出"没有世界一流的数学,就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的观点,也与丘成桐的经历相互印证。其数十年前开创的几何分析数学分支,直至今天,仍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丘成桐表示,一流的数学,就像"画龙点睛",谁能点睛,就能够看到更远更广大的自然界。普通的数学关注的是小问题,但是一流的数学家看到的不只一点一线,而是一大块,这是覆盖面很广的学问,可以影响几十年以后学问的发展。 "数学家殊途同归,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人工智能有很重要的贡献。人工智能也对数学研究有很重要的帮助。"丘成桐举例说明道,两百年前的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千多篇文章,但是真正被读懂的只有100多篇,其中很重要的障碍便是语言。"我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将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章都进行系统化消化后输出,我想对后人研究将有很大启发。" 而对于如何培养未来的数学家,丘成桐介绍道,"从历史上看,伟大的数学家基本都是从10岁、11岁开始发力,对数学产生兴趣,期望能够从孩子很年轻时开始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将每年在全国挑选100名学生进行训练,"不用高考,用完全不一样地方法来训练,避开为考试而学习,培养对真正科学的浓厚兴趣。希望未来,这批孩子中能产生中国数学领域的领导者。" 此外,求真学院在国内首创八年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式,采用从本科贯通培养至博士的"3+2+3模式"(3年数理基础+2年科研训练+3年博士研究)。丘成桐认为,大数学家或者大科学家,都产生在一个文化底层很深厚的环境中。文化基层不但是数学和科学,还需要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我带着学生们看了很多中国辉煌的历史,我期望他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伟大的,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值得我们骄傲。"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