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采访,金星询问杜志国。 "您觉得,在中国演员中,您最欣赏的演员是谁?" "就脱口而出的那种。" 杜志国不假思索: "夏雨他老婆叫什么来着?" "阿对,就袁泉,袁泉是个好演员。" 2010年。 袁泉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 这对任何一个演员来说,都是巨大的荣誉。 可对袁泉来说,毫无波澜。 从1999年开始,她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奖杯。 3个金鸡女配,2个百花女配,1个华表特别奖,1个梅花奖,1个金狮奖。 再加上7月底的百花女主角。 实现了国内演员奖项的大满贯。 面对大多数人的恭维以及吹捧,袁泉反倒有些"不屑一顾"了。 她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所有光环。 "首先,我并不觉得我自己是一个明星。" "当我从荧幕上走下来,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演员,就是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菀儿才发现。 袁泉眼神中的执着,言语中的坚定,生活中的淡然。 没用一个敏感词,"骂"得如此漫不经心。 不知道打了多少保镖环绕着明星的脸,又撕开了多少所谓顶流演员的遮羞布。 甚至有人说: 袁泉也太狂了,敢明刀明枪手撕动不动就搞特殊待遇,耍大牌的明星和演员。 或许,她真的很"狂"。 但回看袁泉的演艺生涯,她确实有狂的资本和底气。 01
袁泉。 最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多人觉得。 好清澈,好诗意的一个名字。 再加上她的模样。 自然地就拥有一种,淡淡的,岁月静好的美。 但她的童年,和岁月静好毫无关系。 爸爸是一名乒乓球教练,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 拥有两个搞教育的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他俩人的时间,都用来教导各自的学生了。 袁泉和姐姐俩人就成了被放养的孩子。 但忙碌之余,父母确实在有意培养着袁泉的爱好。 比如从小学开始,培养她爱看书的习惯。 有空闲的周末,会带袁泉去少年宫和其他老师家。 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 于是袁泉先后试了简笔画、国画、舞蹈、电子琴、小提琴、声乐。 11岁那年,袁泉被中央戏剧学院附中的京剧专业录取。 这对整个袁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即有人照顾孩子,又有人在培养孩子的情操,还有人监督孩子的学习。 一石三鸟。 当然,最终的决定权在袁泉手中。 思考再三。 11岁的袁泉一个人踏上了漫长且辛苦的住校生涯。 其辛苦程度和专业程度,让大多数人欲哭无泪。 去了第一天,开腿。 去了三四天,下叉,横竖,贴墙,老师拿棍挡着。 每天踢腿,各种踢,每样来几圈。 朝天蹬,金鸡独立,扎马步基本都是将近半小时起。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前桥后桥前滚翻后滚翻侧滚翻侧手翻侧空翻。 小年纪搞得就跟高考似的,每天醒着就是练,吃着饭都站着。 袁泉也要强。 班里每一天都有孩子哭,疼累的那种哭。 袁泉从来不哭。 疼也不哭。 累也不哭。 能练着练着伤了,压着腿直接睡着了,也没张口抱怨过一次。 7年的日记,记录下每天的心酸。 除此之外,她还写了297封家书。 家书与日记的困苦完全相反。 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欣喜与趣事,只报喜不报忧。 02
96级中戏表演班,可以说是卧虎藏龙。 有清水出芙蓉的"国际章"。 有阳光明艳,女人味十足的曾黎。 有演技真实,自信利落地秦海璐。 跟这么一群大美人当同学,刚入学那会儿袁泉还真拍不上号。 合照,聚会,活动。 永远摒弃各种鲜艳的衣服,蹲在最不起眼的小角落里。 潜伏时间越长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凋谢得也就越快。 袁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眼前的怀才不遇并不忧愁。 悄悄努力,深耕自己,提升自己,突破随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98年,滕文骥要开拍《春天的狂想》。 需要一个演员。 按资排辈,这个机会怎么算,都落不到袁泉的头上。 但命运,给这个刻苦的小姑娘埋了一颗彩蛋。 这个角色需要会唱京韵大鼓,有专业京剧表演的底子。 就这一条,将百分之九十五的女学生给筛了出去,剩下百分之五中。 袁泉是最好的选择。 滕文骥,作为占据第四代导演半壁江山的"大佬"。 眼光一向非常靠谱。 1995年,他凑了一群没名气的小演员,打造了精品之作《北京深秋的故事》 集齐了陈宝国、吴越、胡军、李亚鹏、廖凡、何冰、丁嘉丽、夏立新。 话说这得要独具什么样的慧眼,才能凑出这么齐齐整整的一队顶级演员的人马啊? 当年,滕文骥与袁泉短暂的合作过后。 和这小丫头的老师常莉,围绕着袁泉聊了许久。 他毫不吝啬地夸奖着这小丫头的演技:"这个女孩不得了,将来一定会非常火。" 并坚持认为,五年内,袁泉必定大火。 老师常莉的想法截然相反。 在她看来,袁泉的内外部形象都很好,在演员之中属于佼佼者。 但她本身最大的问题在于,她个人不是特别在乎名利。 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年纪轻轻就淡泊名利,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 这句话放在娱乐圈,可以说是真理。 淡泊意味着,你要退出娱乐圈的花花世界,各种导演明星创造的小圈子,小诱惑。 以及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广告、娱乐节目。 还要跳出明星、跳出大V、跳出各种舆论引导者所设置的种种商业陷阱和营销圈套。 03
一个没有曝光度的明星,可以清醒的甚至世界,审视作品,同事审视自己。 却不具备商业价值。 这是硬伤。 当时,所有常莉带的96届班级全班都在拼命想要成为星光熠熠的明星。 梅婷为了一马当先,不惜与导演产生纠葛,最后退学出演《北方故事》。 章子怡火急火燎的在各种交际圈子,试镜组中刷脸熟,最后接了个500块钱的榨菜广告。 所有人都沉不住气,唯有袁泉。 不争不抢,不追不赶。 如果不是剧本中需要一个会京剧的人,她将毫无水火地度过学生时代。 这种性子,是福也是祸。 给袁泉的未来,带来了太多不确定因素。 所以倒是常莉坚信: "袁泉即便是会红,也不会突然红。" "她属于那种逐渐红起来的演员,这与她不张扬,不咄咄逼人的性格有关。" 谁能当道,滕文骥和常莉的这段对话,常莉一语成戳。 在全班同学为了成为明星大展身手的时候。 梅婷相当沉得住气。 "每次我出晨功,只有袁泉一个人永远站在那,领着一个小水壶,念着各种台词和顺口溜。"——田征 1998年,对袁泉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她的事业和爱情都开出了花骨朵。 盛夏的傍晚,正在篮球场中奔跑的夏雨站在外围。 准备扔出一记漂亮的三分球。 却在回眸的时候,在窗外瞥到一个路过的女孩。 脸蛋被蒸得通红,头发湿漉漉的,被一根素簪子随意挽起。 胳膊肘中,夹着一个盆,摆着洗头膏、沐浴露和毛巾。 脖颈背后松松散散的,留下了几撮碎发。 被夏日的微风吹动。 一下一下,绕在了夏雨的心尖尖上。 3分球没能投进球框,砸在篮球场坚硬的地面上。 和夏雨的心跳声,合在了一起。 04
很多年后,会画画、书法、玩滑板、滑雪、古琴、钢琴、魔术。 被称为内娱男星的"炫技"天花板夏雨,依旧忘不了那一天。 在他的记忆里,那天两人来了一场浪漫且漫长的对视。 但对于袁泉来说,她压根没有任何印象。 所以任凭夏雨追逐不以,她依旧自顾自地生活着。"当时,夏雨就找一个男生,一块儿约袁泉出去。" "约10次,袁泉最少拒绝8次。" 至于为什么袁泉突然动心了? 都怪那天的雨,和撩人的夜色。 相遇第二年的夏天,夏雨约袁泉出门。 连着拒绝好几次的袁泉实在是不堪其扰,准备把话说清楚。 自己现在就只想好好忙事业,不想考虑个人问题。 谁知当天俩人出门之后,就下起了大暴雨。 雨大到雨刮器刮都刮不完,迫于无奈,夏雨只能将车停在了路边。 夜色袭来,昏黄的车灯在狱中朦朦胧胧,就着噼里啪啦的雨声。 反倒别有一番滋味。 话说夏雨,人家也不是无备而来。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之余,打开了音响。 放的是自己精心挑选的BGM:《今夜我有点坏》。 今夜我有点坏,想让你逃不开,要你欠我一生感情的债; 今夜我有点坏,不把爱说出来,越是心动,越要把它往心里埋…… ——郭富城《今夜我有点坏》 气氛都到这儿了,不做点什么,似乎就对不起月色了。 这夜过后,两人确定关系,成了古早偶像剧中的纯情男女。 导师常莉倒也乐见其成。 "这挺好,现在别的女孩都喜欢傍大款。 他们不一样,俩人互相鼓励,挺难得的。" 05
俩人的爱情,从名字,般配到了骨子里。 带着这份美好,他们安静地相守了七年。 在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候陪伴着彼此,度过了最美好的大学时光,也度过崭露头角的新人时代。 再后来,他们一个成为了金鸡电影史上第一个二十岁出头就当影帝的男演员,一个成为了金鸡奖最佳女配角。 携手共赴红毯,共享荣誉,幸福的样子让人无数次相信爱情。 除了无伤大雅,闹得人尽皆知的2007年。 他们的感情一直很平稳。 还一路通畅地走进了婚姻殿堂。 关于夏雨和袁泉的爱情故事,你了解得越多,越是让人上头。 他们的爱情菀儿可以嗑一辈子,太甜了。 在事业上,袁泉也应了老师当年的推测,慢热,却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出道二十多年来,从话剧到影视剧,袁泉都只专心做一件事,就是演戏。 惧怕年龄的增长,也不在乎别人对她外表的评价,有人说人到中年她越来越瘦了,眼窝深陷远不如从前美丽了。 对此她淡然回应: "契合一些话剧和正剧,必须要40岁以后的脸才能演。" 多年地打磨,才有了2022年百花奖舞台上的影后。 很多人只知道她的努力,只知道她优秀。 却不知这座奖杯和影后的背后,藏了一根钢条和六根钢钉。 200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袁泉放弃了大热剧本,选择了更有深度的话剧《赵氏孤儿》。 在彩排过程中过于投入,不慎从舞台跌落。 当场晕厥,被送进了医院。 虽无生命危险,但左肩要先,锁骨粉碎性骨折,断面直接冲出了皮肤。 1年休整期之后,袁泉的脖子上打了一根钢条和六根钢钉。 每次登上舞台,甚至面对镜头。 心里都会咯噔一下,下意识想要扶住身侧。 这种现象很正常,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在临床诊断中,这很正常,绝大多数外伤发生后,都会出现这样的病态心理症状。 虽有夏雨陪伴身侧,袁泉还是出现了对演戏,对舞台的排斥。 自我回避起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 最棘手的是,这种创伤从出现到发病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 多数可恢复,但也存在一部分转为慢性,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好在复健过程中,对于艺术的喜爱与追求,击碎了心中的恐惧。 袁泉在舞台上,找寻到了曾经的享受与执着。 那年,她也就才25岁。 过程有多痛苦,不言而喻。 好在她成功了。 "舞台才是我的毕生所爱,每天除了读书上课,我想24小时住在剧院。"——袁泉 结语 如今的袁泉,不是一个好明星。 出道23年,除了出演她认为值得,不容错过的剧本。 她不接广告,不上综艺,不图名利,甚至拒绝当明星。 将绝大多数的经历,放在了赐予她一身伤疤的话剧舞台上。 话剧舞台,是很多流量演员"瞧不上"的活儿。 基本工资是排练100到300,演出片酬看角色。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人艺,领衔主演每场也就1500,主演1000,其他的都是600到800。 算下来就是拿着和白领一样的工资,干着比影视剧演员还累的活。 这也是为什么,影视学院的学生第一目标,基本都是影视剧演员。 随便粗制滥造的戏码主演一集最少十万。 摇着女主角的臂膀咆哮,跳水,摔倒要找替身,掉几滴眼泪的哄哄女粉丝,台词错了可以笑笑重来。 粉丝经济的当下,袁泉没必要跟钱,跟名气过不去。 但她确实这么做了。 不仅拿着低薪,消耗着女明星最好的时光,还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无论何时,只要遇到她出演的角色,依旧保持着电影演员严苛的身段儿。 袁泉的实力,从来不会让任何失望。 她有"狂"的资本,成为百花奖影后,实至名归。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