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四位四野名将离开军队,都去了哪里?
一位号称是中国的"巴顿将军",《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之一,敢于和林彪叫板。
一位参加了长征、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立下无数战功。
一位是第四野战军早期创建者之一,被誉为"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功臣"。
一位是开国上将之一,参与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的革命老将。
但这四位四野名将,却都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结束后离开了军队,被转到地方工作。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最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没有回到军队呢?敢于和林彪叫板的钟伟
"就这么打!打错了,掉脑袋我担着!打!"
看到这句话,喜欢看电视剧《亮剑》的人会有种微妙的熟悉感,这和李云龙的语气十分的相似。
事实上,这句话正是出自虎将钟伟之口,他就是李云龙的原型之一,也是丁伟的主要原型。
1928年1月,17岁的钟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两年后就参加了红军,转为了中共党员,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之后的反"围剿"作战,红军长征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当时带领的第五师被称赞是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攻防兼备,是主力师之一。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名气,与钟伟的敢作敢为、个性张扬、指挥得当脱不开关系,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靠山屯战斗。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三下江南"战役,当时的钟伟是5师的师长,接到的命令是南渡松花江,东进德惠去配合其他部队围歼国民党新一军。
但他带着部队经过靠山屯的时候,却发现了大批的敌人正在向德惠方向撤退,他立马命令部队停了下来。
在经过仔细观察之后,钟伟发现己方占了先机,与其继续前进,不如先拿下这批敌人,还能避免他们支援新一军。
于是他立马下令围住了屯子里的1000多名敌军,准备作战,但一旁的政委却很是着急:"师长,我们已经接到了命令,战场抗命可不是件小事!"
但钟伟却丝毫不惧 ,放着这么一场大战不打,错过了这个战机才是后患无穷,于是直接喊道:"就这么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
一声令下5师就开火了,把国民党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双方陷入了激战,而另一边的林彪也得到了消息,气得连下3个电报,要求钟伟立马离开,按原计划东进。
但钟伟却已经侦查到,敌人的一个师已经前来增援,这场大仗打得绝对过瘾,于是直接向林彪报告:我暂时不能执行命令!
事实证明,钟伟并不是意气用事的愣头青,他在靠山屯不仅全歼了敌军一个团,还拖住了援军。
这让林彪顺利西进,直接拿下了敌军了87师,取得了"三下江南"战役的全胜,我军士气大增!
事后向来爱记仇的林彪都没有责罚钟伟,而是对外表扬他:"要像钟伟在靠山屯那样,敢打违抗命令的胜仗!"
自此之后,钟伟的名气就越来越大,性格耿直的他还有了个中国"巴顿将军"的绰号。
但就是这样一位虎将,却在庐山会议上,因为公开为彭老总说话,直接对林彪拍桌子反驳,被林彪怀恨在心,几年后被下放到了安徽,当起了农业厅的副厅长。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兢兢业业的在地方工作,一直到1979年,中央军委批准,恢复了钟伟将军的名誉和待遇,让他得以享受高待遇的立志休养待遇。
此时年近七十的钟伟其实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着想重新回部队为国家效力,但还没等到机会,他的身体就越来越差。
1984年4月24日,这位戎马一生的猛将去世了,在他留下的遗言里,也没有为子孙后代谋任何福利,唯一值钱的财产冰箱和电视机也交给了党,实在是让人敬佩。
钟伟的后人与他的遗物
当时在庐山会议后,如钟伟一般因为替彭老总说话,坚持真理的还有万毅将军,他也经历了不少磨难......不怕一万,就怕"万毅"
1907年,万毅出生在辽宁省的一户农家,原本以为自己只能面朝皇帝背朝天的生活,但机缘巧合之下,他考入了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而更幸运的是,队长正是张学良。
之后天性聪颖的他勤学苦读,考入了陆军讲武堂,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得到了张学良颁发的奖品,并顺利成为了张学良手下的将领。
但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民党的不战而退,血气方刚的万毅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在接触到共产党的革命理念之后,他感觉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1936年,29岁的万毅升任团长,成为了张学良手下最年轻的团长,在他的带动下,整个627团都有着浓厚的抗日爱国氛围,也为之后的西安事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之后,张学良被软禁起来,东北军变成了一盘散沙,万毅也经受了不少调查和磨难,直到1938年,中共中央找到了他,在经过洽谈之后,万毅激动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此之后,万毅立下了不少战功,因为他带领的部队总是士气高昂,悍不畏死,日军闻风丧胆,因此还有了个"不怕一万,就怕万毅"的说法。
在建国之后,在我国急需提升国防尖端技术的时候,他更是随着聂荣臻将军到苏联访问,之后得到了苏联的专家和技术支持。
在选择试验基地、提交核试验编制草案等方面,都有万毅的功劳,他倾注的大量心血让不少人都称赞她是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功臣!
可这样一位爱国将军,却"因言获罪",在得知一些地区虚报粮食产量,而百姓们饭都吃不饱,万毅火冒三丈:"这些人头脑发昏了!不顾老百姓死活,彭老总的意见书一点也没错!"
而这些言论则给了林彪等人发难的理由,最终,万毅也只能离开了原来的岗位,离开了军队,来到陕西省担任农林厅副厅长一职。
只要还能给祖国效力,在哪奉献都一样,万毅二话不说带着家人就来到了陕西,想要用自己的行动纠正曾经的一些错误,也替人民做一些实事。
万毅晚年
只会打仗的他一开始还真是摸不准门路,正打算好好学习,但很快又被调到了林业厅,这里的工作就更繁杂了。
但万毅始终没有泄气,而是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钻研 ,全身心地投入了农林建设中,可好景不长,林彪等人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们,之后几年,这位将军依然吃了不少的苦。
这样的生活一直到1977年才终于结束,万毅被重新任命为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之后又当选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但因为视力的原因,他没有在这个岗位上坚持太久。
退休之后的万毅生活也十分安稳幸福,曾经的那些风霜没有摧毁这位将军,他始终有着独特的将领风采。
而四位四野名将中,因庐山会议到地方任职更为典型的,还有邓华将军。邓华:战火中走出的名将
18岁那年,邓华参加了湘南起义,成为了一名革命军人,在之后跟随着朱老总来到井冈山,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大作战。
在建国之后,更是指导了解放海南岛战役,开创了解放军渡海作战胜利的先例,因此他的军事才能也再次得到了认可,抗美援朝战争中,便跟着彭老总一起奔赴朝鲜。
1952年,彭老总身体不好回国养病后,邓华更是被任命为志愿军的代司令员,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对他的信任。
而邓华也没有让人死亡,提出了全线战术反击的方针,歼灭敌人将近3万人,毛主席都忍不住叫好,让他继续实行下去。
在此之后,邓华更是组织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让美军正面突破志愿军防线的希望彻底破灭,靠着这些战功,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但好景不长,在庐山会议后,邓华这个曾经和彭老总并肩作战的副司令员,也被林彪撤销了党内外的所有职务,这让他心灰意冷。
不久后,邓华被分配到四川当副省长,因为邓华的赫赫战功,即便大家知道他是被降职了,但还是十分佩服他。
在四川的十几年里,军区的几任司令员都特地上门拜访这位革命老将,在生活上也对他十分关照,这让邓华心里也多了几丝安慰。
但也许是曾经战争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也许是精神上的低沉,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到1962年底,已经瘦到了72斤。
因此在1977年,他重新回到军队之后,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职时,也自知时日无多,他时常看着彭老总临终前给自己留下的一个烟盒,怀念着过去的岁月。
尽管曾经自己是因为关于彭老总的几句话才降职,但多年之后,不管谁提到曾经的事情,他依然坚称,彭老总绝对没有问题。
也正是在他和其他将领的努力下,林彪等人曾经的丑恶嘴脸才被揭露得彻彻底底。
1980年,病重的他遗憾地对儿子说:"真想为党多做些工作,可惜是来不及了......"
在交代过遗言之后,这位受人尊重的老将军与世长辞,唯一放在床前的遗物,就是那个烟盒,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两授两任"的洪学智
提起洪学智,许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福将,不仅在战争中屡次化险为夷,一生中更是三起三落,成为了唯一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
15岁就投身革命的他因为出身贫苦,所以自带着一股子无所畏惧的拼命劲儿,敢打敢冲的他每次作战都冲在最前面,但每次都能侥幸活下来。
在数不清的战斗中,洪学智九死一生换来的是步步高升,到了抗美援朝时,他已经是彭老总手下的得力干将,负责者整个军队的后勤保障。
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中,洪学智成为了开国上将之一,本以为仗打得差不多了,可以享受一下和平的生活了,但世事无常,他的几句话惹来了祸事。
在庐山会议后,洪学智没有因为林彪等人的嚣张放弃自己的看法,而是坚持为彭老总说了公道话,但就因为这几句话让林彪提高了警惕,他不希望有人试图反抗自己。
所以不久后,洪学智就被找了个理由安排到了吉林当起了农机厅厅长,其实要我们来看,这也是一个好职位,但对于曾经的总后勤部部长来说,就是赤裸裸的降职。
因此不少人都趁机嘲笑起洪学智,但他却觉得,都已经到了和平年代,也不需要打仗了,那自己这样的老战士到了哪里工作,都是一样建设祖国,干嘛分个高低。
在这片黑土地上,他带着技术人员到处调查农民们的需求,还特地从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几年下来,当地的农业机械生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个靠实力说话的老将军也没有被中共中央忘记,1977年,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开,不久后洪学智就被接回了北京,重新回到了军队担任了后勤工作。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度,洪学智也再次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为了唯一一个两次授予上将军衔,两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的人。
2006年,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将军离世了,也意味着四位虎将都已经离去......结语
这四位名将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不管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要坚持奋斗,这样一来,有能力的人是不会一直被埋没的。
也许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一些黑暗的日子,会遇到实在难以忍受的磨难,但要相信,昼夜交替自古不变,人生际遇也是一样,熬过最难的那段路,未来的光明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