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入朝鲜半岛,将朝鲜人民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北。 一时间,中共中央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的战略决定提上了日程。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一众元帅将领各抒己见,林彪坚决不同意出兵朝鲜,并列出了三大理由。 事后,林彪不出兵的坚定态度罕见地引起了周总理的批评,而毛主席的一句话更是揭露了林彪的软肋。 那么,在出兵朝鲜问题上,中央政治局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选择? 毛主席和周总理就林彪对朝鲜战争是否出兵态度,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屡屡贻误战机 1950年9月15日开始,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趁着朝鲜人民军主力于洛东江战场胶着,而后方腹地空虚之际,果断指挥联合国军进行了仁川登陆。 朝鲜战场顿时风云变化,原本占据优势的北朝鲜一方,立刻落入下风。 眼看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中共中央领导人立刻做出反应。 9月18日,周恩来总理与苏联驻中国大使、军事顾问进行了会晤。 周总理有些气恼,因为北朝鲜在战场情况上很少与中国进行情报上的分享,北朝鲜政府始终对斯大林言听计从。 中国方面出于战略同盟原则,主动派出情报人员走上战场,打探战争形势。 中国政府也主动向平壤方面发出情报分享请求,但是北朝鲜政府始终没有答复。 这就导致中国方面一致不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也不清楚朝鲜人民军的作战计划。 周总理表示,北朝鲜方面如果缺少足够的后续军队储备,最好尽快北撤。 同时,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地认为:西方国家对于战争态势并不看好,他们非常担心苏联、中国介入战争,我方应当及时抓住这种心态,由中国出兵向东北方向调动,如有必要可以进入朝鲜半岛,从而让联合国军放不开手脚。 然而对于中国表现出来的援助态度,北朝鲜政府并没有第一时间接纳。 在9月21日的朝鲜劳动党政治局会议上,北朝鲜政府专门研究了是否同意中国出兵援助的决议,但是遭到了政府领导人金日成的反对。 他仍然坚定地认为,应当听从苏联方面斯大林的意见。 如此一来,中国出兵的计划一推再推,直接造成的后果便是战机的不断贻误。 对于苏联方面来说,斯大林的意见一直是:敌军如果没有突破鸭绿江,尽量不让中国参战。 然而短短几天过后,朝鲜战场局势风云变幻,汉城在9月30日被联合国军攻破,朝鲜人民军队在联合国军面前不堪一击。 这时候金日成终于坐不住了,主动向斯大林提出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次日,斯大林电联毛泽东,要求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方式入朝作战,只是现在的局势对于中国来说,已经非常不利。 倘若中国在联合国军仁川登陆之前出兵,可以帮助北朝鲜人民军协防后方,让人民军在前线毫无顾虑的战斗; 倘若在联合国军刚刚登陆仁川市,中国方面出兵朝鲜,可以在三八线附近构筑起一道坚固防御线,从而保证朝鲜半岛的整体优势局面。 然而等到联合国军攻破汉城、突破三八线,北朝鲜人民军又大幅伤亡的情况下,这时候中国军队入朝已经完全丧失了先机。 即使如此,中国方面出于保护我国领土安全、两国友谊,还是向朝鲜战场派出了军队,而首选的挂帅司令便是林彪。 毛主席与林彪的商谈 其实早在1950年8月下旬,当北朝鲜人民军南下攻势逐渐减弱、战局僵持的时候,毛主席便已经预见到此战的无可避免。 于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第一时间便开始点将,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林彪。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出于几点考虑。 首先,出兵朝鲜,东北边防军势在必行,而东北地区组建边防军的时候,抽调的大部分都是四野的战士,林彪又是四野的司令员,可以说他是对东北边防军最熟悉的元帅。 且林彪素来能打硬仗、打仗,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林彪在战场上都有过出色的表现。 此番入朝,与联合国军之间的硬仗在所难免,毛主席非常看好林彪,想要将其派过去与麦克阿瑟对弈。 其次,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必然要有苏联军事顾问的随同参谋。 林彪早年间在苏联养病期间,与苏联方面的几位高级将领关系很好,此番由他领兵出战,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双方分歧的产生。 林彪曾在东北战斗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应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时候,中朝双方军队曾并肩作战过很长一段时间,而林彪当时又是东北方面军的司令员,朝鲜人民军不少高级将领都曾是林彪以前的部下。 届时,双方在战场上协同作战,必能事半功倍。 最后,朝鲜半岛纬度较高,天气寒冷。 到了冬季,战场上更是冰天雪地,林彪在东北指战期间,有着丰富的指挥大部队冬季作战经验。 如此考虑下来,林彪似乎是挂帅出征的不二人选。 可惜的是,林彪对于出兵朝鲜一事始终持反对意见。 一开始,毛主席有意让林彪多接触来自朝鲜战场的情报,并没有直接对其下令出兵。 这不光是因为林彪反对出兵,更重要的是林彪的身体一直不好。 当年在平型关战役中被误伤后,他的肺部和脊髓神经就受到了损伤,这么多年来寻遍了良医,但始终未能治愈。 朝鲜战场又是冰天雪地的天气,毛主席也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 1950年9月底,毛主席与林彪就朝鲜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谈话。 林彪直截了当地表示:不赞同出兵。 但奈何当时的局势已经不允许中国置身事外,可惜目光不够长远的林彪没有看清这点。 此后,毛主席多次与林彪会谈,但是闭口不提命他挂帅的事情,只讨论我们为何出兵,不出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可素来认死理的林彪根本听不进去,仍旧坚持己见。 没办法,毛主席只能直接跳过这步,转而与其探讨我军入朝后的战略计划问题。 对此,林彪反倒是兴致满满,提出了不少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意见。 他认为,倘若真的出兵,进入朝鲜战场后必须先打上几场歼灭战,稳定住战争局势。 而想要打联合国军歼灭战,必须集中各部队优势武器装备,集中力量打大仗。 这些意见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林彪罗列避战原因 10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商讨援朝问题。 毛主席大手一挥说道:"大家不用藏着掖着,各抒己见!" 林彪闻言,也没有扭捏,直言自己反对出兵的看法,并列出了反对出兵的三大理由。 首先,林彪认为我国经历了太久的战争。 近代以来,中华大地硝烟弥漫了上百年之久。 神州各处满目疮痍,祖国各地的百姓更是饱受战乱之苦,如今正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好时机。 因此国家的重点应当放到发展建设、提高民生水平方面。 且解放战争刚刚结束一年时间,而西南地区尚有国民党军势力尚未扫清,台湾岛也被蒋介石控制在手里,我们国家自己的战争都尚未完全平息,又哪来的精力去干涉朝鲜战场的战事呢? 其次,中国与联合国军实力差距太大。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武器超过中国军队太多,一个军的火炮就有1500门,而我方军队一个军只有36门火炮。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庞大、完备的海陆空三军、雄厚的工业基础,具备空中、海上优势。 在美军大规模火炮群的打击下,我军很难讨到便宜。 况且,美国当时还有最具威慑力的杀手锏——原子弹。 一旦双方真的杀红了眼,美军对中国使用了核武器,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我军的军事实力,对付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绰绰有余,但是对上如此强大的美国军队,无疑是鸡蛋碰石头。 最后,林彪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五亿人口的国家,而朝鲜只不过500万人口。 为了拯救朝鲜,结果打烂了人口数百倍于朝鲜的中国,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况且中国和朝鲜的背后都是苏联,即使出兵也最好是苏联出兵,我军做一些后勤方面的帮助就可以了。 林彪的发言可谓是有理有据,也的确说到了不少将领的心坎上。 因此,中共中央内部关于是否要出兵,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第二天的会议上,彭德怀元帅站了出来。 "出兵朝鲜一定是势在必行的,就算国家打烂了也要打!要是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占据了朝鲜半岛全境,我们以后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彭老总的一席话深得毛主席的心意,主席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才坚持要出兵朝鲜。 "说得好!唇亡齿寒,这一战我们必须打!" 毛主席最后拍了板。 林彪言论被批评 毛主席已经下达了出兵决定,林彪自然只能遵循。 不过在10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他再一次站了出来,坚定地表明自己不同意参战的立场。 当天毛主席因为有其他事情忙碌,便没有出席会议,但是林彪的一番发言却彻底激怒了很少发脾气的周总理。 周总理生气地表示: 不是我们想打,而是美国人的飞机已经飞到了我们的头顶。现在再讨论打不打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要做的是落实主席下达的作战命令! 会议结束后,总理将此事反映给毛主席,引来毛主席的不满。 "这个人军事能力很出众,但是战略眼光欠缺了些许,胆略更是不足!" 主席一席话,直戳林彪的软肋。 的确,在当时朝鲜战场局势下,中国参战已经是势在必行。 这一仗不光是要击退美国人对朝鲜半岛的入侵,破坏掉美国吞并朝鲜半岛,进而威胁中国的阴谋。 更关键的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美国人就把手伸进了中国领土,这显然是对新中国的挑衅与试探。 倘若中国选择了不出兵,那向美国传递的便是中国软弱好欺的信号,接下来迎接中国的便是美国无穷无尽的欺凌。 高瞻远瞩的毛主席和周总理早已经看清了其中的利弊,奈何林彪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寒了胆,自然看不到这背后真正的利害关系。 不过,毛主席虽然否认了林彪不出兵的建议,但是他提出的"出而不战"策略却得到了主席的认可。 林彪认为:一定要出兵的话,可以利用公然出兵的声势,先声夺人,再加上中国在国际政治社会上的呼吁和运动,达到与美军对峙而不战的目标。 这样一来,中国便有了北朝鲜这一安全缓冲地带。 在一开始的战略计划中,毛主席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向斯大林示意:中国志愿军计划先进行6个月的防守,之后再谈进攻问题。 而美国政府也的确签署了数条文件,表明苏联或中国军队一旦进入朝鲜战场,便暂停攻势,尽可能坚守三八线一带,不与中国、苏联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可惜的是,由于联合国军向中朝边境线推进的速度太快,志愿军入朝不久后便与敌军短兵相接,双方只能仓促交火,林彪提出的"出而不战"计划也只能宣告破产。 结语 林彪的计划终究是没能派上用场,他所希望通过"出而不战"达成的缓冲地带,结果却是中国志愿军以伤亡数十万人的代价打下来的。 不过,无论是哪种策略,不管打或不打,中国人不畏强权、不怕欺凌的决心已经表露了出来。 美国人在中国军队这里尝到了苦头、付出了代价,也就打消了对中国动手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