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穆(1458—1525),苏州人,1499年的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有《都公谭纂》,里面有 记载和姚广孝义孙姚廷用的故事。 王鏊(1450—1520),苏州人, 1475年进士,正德朝大学士,户部尚书以及内阁成员,著 有 《王文恪公笔记》,记载姚广孝的故事。 这两位都是姚广孝苏州老乡,也都是成化年间成华、弘治、正德(1465—1525)之间的大官,所以记载应该是有一定的真实性,毕竟地理距离很近,时间距离也才过50年左右的事。那我们根据这两位的记录结合一些史料来分析: 姚广孝的家人 1404年,朱棣封赏姚广孝的时候,姚广孝谢绝了其他职位,并且同年回苏州的时候把金银财帛都分给了穷人。并且告诉朱棣"为僧者,与家绝",以至于到1418年朱棣要封姚广孝的侄子做官的时候,这两侄子居然只会务农,连官都不会做,可见姚广孝是真的没有关照过家人。朱棣自己也说姚广孝:乐于优游,无心荣显。 就是这样的姚广孝,居然在有一年回苏州的时候收养了一个儿子。只是因为这个少年在一酒家的帘子上写的字还不错,姚广孝就让他回去和母亲告别,然后收他为养子了,连朱棣都惊动了,亲自赐名:姚继。 这个继子有以下结果奇怪的点: 1.如果姚广孝真要收养继子,从他的侄子里面过继即可。姚广孝有一个亲哥,一个堂哥,也有侄子,如果为了继承姚广孝的官位等等,从侄子里面选怎么也比收养要好。 2.号称"为僧者,与家绝"的姚广孝,为什么突然要收养一个无父有母的孩子,只因为这少年写的一笔好字吗?在古代,没有父亲的贫家子弟,有几个人能学会写字,而且写的字还被姚广孝欣赏,谁教的? 3.姚广孝曾说这个孩子:"为官不过四品,寿命不过五十",既然是如此的薄命之人,继承什么呢?继承个寂寞吗? 4.1424年朱棣死后,1425年,朱高炽封姚继为太常少卿,管皇家祭祀,做官不久就死了,42岁,果然没活过50。朱文奎是1396年生,如果42岁,那就是死于1438年,是宣德八年。 事出反常必有妖,聪明人的反常行事那就有更大的古怪。前文我说了,姚广孝是监护朱允炆,要用朱允炆的两个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牵制朱允炆,也是朱允炆不再闹事的条件。朱文圭在凤阳被关到57岁,就不说了。那朱文奎怎么办? 朱文奎1396年生,1402年6岁多,1406年10岁,建文帝在苏州穹窿山,带个孩子不方便,容易露出马脚;离得太远了,朱允炆不放心吧,所以姚广孝把他安置在苏州市区是最好的安排。朱允炆和朱文奎偶尔还可以见见面,确保互相的安全,当然,朱允炆教朱文奎写几个字,是合理的吧。所以当姚广孝回去苏州,看到酒帘上帝字的时候,不是觉得好,而是怕从笔记泄露了踪迹,才做的一个非常反常非常不符合他性格和为人处世的决定,以至于连朱棣都惊动了,亲自召见,并赐名。 朱棣为什么认不出朱文奎? 1396年朱文奎出生,1398年朱元璋死,1399年,朱棣造反,1402年朱棣进南京,朱文奎跟着朱允炆跑了,都没见过,怎么认识呢? 朱文奎会不会长得像朱标? 1,朱文奎的亲生母亲是山西的,参考后来朱佑樘的母亲是广西的,其相貌和父亲大为不像。所以朱文奎有可能是随他妈,不像朱允炆和朱标 2,六岁出逃,经过几年生活的打磨,形象改变一些也是合情合理的。 姚广孝的谶语:此子贪图富贵,不当官可以活过50岁,当官活不过50岁。 本来天下是我的,为什么不能贪图富贵啊,6岁的朱文奎应该能记事了,失去了本来就该是他的天下,贪图点富贵合理的吧。为什么当官就活不过50岁?这不是谶语,这是警告,朱棣不认识朱文奎,但是南京认识朱文奎的官员应该不少吧,如果当了官,遇到那些以前伺候过的、参见过的官员、太监、宫女等等,被认出来怎么办?所以,不要当官,做个老百姓,低调的活着就好,可惜姚继最后没听,毕竟,换做任何人,从太子便百姓,都是很难接受的。 姚广孝玩了这么一个大招,成功的把朱文奎"藏"在了朝野之间,大隐隐于朝嘛。改善了朱文奎的生活,让朱允炆更放心的当和尚。至于朱棣最后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我倾向于是没有,因为要伪造朱文奎夭折的记录太简单了,姚广孝和朱允炆完全可以伪造好,等着胡濙去发现,然后汇报给朱棣。最后,朱文奎就以姚广孝养子的名义活了下来,并且传宗接代,直到如今。 如果朱文奎没有夭折,这是唯一能解释姚广孝性情大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