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高速泛在、天地一体、算网融合" ——数字经济对于网络的全天候、泛在化及足够高的运算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传统的通信、导航和遥感等功能,近年来,卫星端作为新兴的网络基站节点,已展现出太空领域的巨大潜力。 卫星作为 太空基站、太空计算机、太空相机和太空武器, 通过手机直连,正在开拓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卫星制造已开启计算机化,迭代周期快速提升,进入 快速迭代、工业化、批量化 时代。6G时代,卫星有望登上舞台中心。 分析与判断 ►卫星是太空基站,实现卫星通信 高速泛在,天地一体——这是卫星应用的大势所趋。发射数百颗乃至上千颗小型卫星,组成卫星星座,以这些卫星作为"空中基站",从而达到与地面移动通信类似的效果。发展卫星通信的意义在于:1)实现人口全覆盖;2)实现区域全覆盖;3)与地面通信形成优势互补;4)占领稀缺轨道资源,维护国家安全。卫星轨道资源具有稀缺性,国际原则是先到先得,若SpaceX公司"星链"计划的4.2万颗全部升空,将占据大半的近地轨道容量,这种局势倒逼其他国家占据轨道的步伐也在加快。 ►卫星是太空计算机,实现数据快速交互传输 当前,地面单位对算力的需求不断扩展:即使身处海洋、沙漠、戈壁、外太空等传统算力难以覆盖的场景,地面单位也希望能够得到实时、无缝、高效的计算服务,解决如轨迹预测、目标识别等用户任务。为此,需要利用 天基卫星集群协同计算 ,以实现相关单位在全球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得到实时的算力支撑,实现真正的"太空计算机",提升用户服务能力。 传统卫星只有储存能力,只能将存储的数据回传到地面,不具备星上处理能力。智能卫星可实现在轨计算处理,提高分布式应用协同能力和在轨AI推理能力,实现"业务上天、服务在轨"。卫星正成为未来 太空数据的"智能平台" 。根据网易科技报道,国外媒体有报道称每批"星链"卫星都携带4000台精简版Linux电脑。2020年时 "星链"在太空中已有3万多个Linux节点(以及6000多个微控制器)。 ►卫星是太空相机,实现对地对空实时监测 航天相机主要装载在卫星的遥感系统上,在军民领域发挥监测、情报搜集等功能。在民用方面,它们可用于采矿、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管理、农业调查、环境监测、新闻报道和地理信息服务等诸多领域;在军事上,它们可用于情报搜集、国防监测、变化检测、精确测图和目标指引等方面,以跟踪机场跑道、导弹发射井、武器试验场和防御设施等目标的施工进展情况以及部队集结和武器部署等军事活动准备情况。 ►卫星是太空武器,实现对星攻击 卫星除了为战争提供通信、导航、侦查等支持功能以外,其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在太空中对敌方卫星发起攻击。这种反卫星卫星有两种攻击方式,其一是携带有常规炸药的卫星,当它在轨道上接近目标卫星时,以地面遥控或自动引爆的自毁方式与目标卫星同归于尽。其二是装备有导弹或速射炮的卫星平台,当目标进入武器的射程之内时便进行发射并摧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