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毛主席正在案头上工作,突然毛主席的秘书敲开门,走了进来。 只见秘书拿着一封刚收到的电报,放到了毛主席的眼前。这是一封前线发过来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关于前线剿匪的进展。 毛主席看完电报后,十分高兴地说道:"前线的同志们辛苦了,没想到,这个老太如此冥顽不灵,真是可惜了"。 正在这时,周总理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毛主席看到周总理便说道:"恩来啊,什么事啊,这么着急"。 周总理吞吞吐吐地回答道:"主席,电报你应该已经看过了,对这个赵洪文国…您看能不能…宽大处理,不枪决"。 听完周总理的话,毛主席点了根烟,沉默了许久,突然开口说到:"必须枪决"。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很好奇,这位叫赵洪文国的老太究竟是有什么背景?竟能让大公无私的周总理为其开口求情。 而这位叫赵洪文国的老太,又做了什么?竟让毛主席亲自下令枪决。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位叫赵洪文国的老太。 游击队之母 赵洪文国,原名洪文国,1881年出生在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洪文国稍微懂点事后,她就帮着家里做各种家务。 尽管,洪文国自小就很懂事,但这并没有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于是在洪文国十岁那年 ,父母便把她送到赵家,给他家的儿子当媳妇。 在洪文国的家乡,有个一直流传下来的封建习俗,就是女子嫁人后,便要随夫家姓。所以洪文国嫁到赵家以后,她的名字也就理所应当地变成赵洪文国。 原本赵家的生活条件也不比赵洪文国家强多少,但自从赵洪文国嫁到赵家以后,在赵洪文国的精心操持之下,赵家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赵洪文国的前半生都在为赵家这个小家,但到了她的后半生,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一步一步被外来侵略者占领,她开始萌生了"舍小家 ,为大家"的想法。 从小,赵洪文国因为家里贫困,没有机会上学,她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拯救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于是,在1929年,赵洪文国便开始在家乡筹建小学,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这里的孩子都有书读。 但是,好景不长,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在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便落入敌手,而赵洪文国创办的小学也在战火中被摧毁。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各地掀起了反日的浪潮,各地的抗日义勇军不断涌现,这其中就包括赵洪文国的儿子赵侗创建的抗日义勇军。 1932年春,赵侗回到家乡,跟母亲赵洪文国诉说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他告诉母亲,自己要组建一支抗日义勇军,给这些日本侵略者一点颜色看看。 赵洪文国听了儿子的想法后,十分欣慰,她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这么有胆色。于是她决定变卖家产,支持赵侗组建抗日义勇军。 除此之外,已经年近花甲的赵洪文国还号召附近的乡亲们支援抗日义勇军,还把自己家的老宅贡献出,用作抗日义勇军的指挥部。 同时,赵洪文国还把之前被摧毁的小学重新办了起来,让附近的乡亲们和抗日义勇军家里的小孩都来上学。 赵侗看到自己的母亲这么支持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狠狠地打击这些日本侵略者,绝不能辜负母亲和乡亲们的这番苦心。 由于日本士兵都是受过正规训练的,作战能力强。赵侗考虑到这支刚组建的抗日义勇军缺乏训练,贸然拉上去作战只会白白丧命。于是,赵侗决定先进行训练,让抗日义勇军的战士们拥有最基本的作战能力,这样面对日军就不会太吃亏。 经过几个月训练,这支抗日义勇军有了基本的作战能力。于是,赵侗带着这支部队开始对日军作战。 赵侗在前方作战,赵洪文国就在后方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她通过自己的人脉和周边的乡亲们,收集情报,然后将这些情报传递给前方的赵侗。 赵侗根据这些情报,带着部队,钻山沟,进林子,不断伏击日军的巡逻队、运输队。虽然说都是一些小股部队,但时间一长,积少成多,日军也感到十分困扰,便决定彻底解决这支部队。 很快,日军便查到了抗日义勇军后方所在,也就是赵洪文国住的地方。日军部队迅速包围了赵洪文国的村子,将赵洪文国家所有的房子全部烧毁,还把赵洪文国和她的家人全部抓了起来。 日军把赵洪文国抓了之后,全然不顾赵洪文国已经年近花甲,依旧对她施以刑讯,逼她说出抗日义勇军的下落。 面对日军的严刑逼供,赵洪文国丝毫不畏惧。不但没说抗日义勇军的任何信息,还当着日本人的面,痛斥他们的卑劣行径。 连审讯的日本人都被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震撼到了,他们审讯过太多的人了,还是第一次遇上年纪这么大,嘴还这么硬的人。 日本人觉得从赵洪文国身上已经得不到有用的信息了,便决定秘密处决掉她。 也许是老天爷被赵洪文国的精神感动到了,竟然让她在处决前,被义勇军部队救了出来。得救后的赵洪文国知道此地已经不能再呆下去了,便在义勇军的帮助下,秘密地潜往北平。 来到北平的赵洪文国并没有闲着,她在暗地里积极地联系抗日爱国人士,组织他们捐款捐物。利用这些募捐来的钱款,赵洪文国购置了军火,秘密地送往赵侗的抗日义勇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掀起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而赵洪文国所在的北平也被日军占领,赵洪文国看着这些趾高气昂的日本人,决定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赵洪文国和儿子赵侗决定带着北平城里的抗日积极分子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兵分两路,然后在北平城郊的白羊城宣布起义,成立了"华北国民抗日军"。 成立后的"华北国民抗日军"迅速出击,占领了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了千余名犯人,其中还包括不少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这次战斗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给华北全民抗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让全国民众都感受到华北人民的抗日激情。 而赵洪文国的抗日事迹,也唤醒了一大批国人。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都拿起了枪,对准了日本人,更何况是年富力强的他们。于是在赵洪文国的影响下,大家纷纷加入到抗日救国的队伍中。 赵洪文国的抗日事迹影响甚广,在1938年9月,她应邀前往广州、香港、南洋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并引导大家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同时,赵洪文国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爱国人士,积极组织游行,宣传抗战,让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燃起了抗战的激情。 国民政府为了表彰赵洪文国在抗战中作出的积极贡献,特地授予她"游击队之母"的称号,并将她的事迹刊登在报纸上。一时间,"游击队之母"赵洪文国的名声响彻国内外。 迷失自我,成为蒋介石的牺牲品 原本,赵洪文国的这些事迹足以让她流芳千古,让后人称赞。可是后来她却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仅让她的名声尽毁,还搭上了一条老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贼心不死的蒋介石就开始计划对付共产党了。明里暗里地跟共产党针锋相对,而赵洪文国也成了国共双方争取的对象。 因为赵洪文国是贫苦出身,是从人民当中走出来的,所以共产党这边觉得她应该会和他们站在一起。 可此时的赵洪文国早已迷失了自我,沉浸在锦衣玉食之中,加上蒋介石承诺她"高官厚禄",委任她为"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司令",她便决定死心塌地的跟着蒋介石。 内战爆发以后,赵洪文国带着她的部队,不断地袭击人民解放军。虽然说对战局没有太大影响,但也有不少解放军战士死在她手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抗日女英雄已经沦落成蒋介石内战的牺牲品。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前,给赵洪文国留下一段话。 大致意思就是希望她能够借鉴当年对付日本人的经验,用游击战对付解放军,并预祝她旗开得胜,再立新功。 "人越老越糊涂"这句话用在赵洪文国身上一点没错,蒋介石几百万军队都被人民解放军消灭,她居然还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而后,赵洪文国带着她的残余部队进入了四川,纵容自己的部下抢掠老百姓,她已经彻底忘记自己的本性。 解放军曾派出代表劝赵洪文国放下手中的武器,重新站在人民的一边,并念其对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可以宽大处理。 但此时的赵洪文国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了",根本听不进解放军代表说的话。还把解放军派往什邡负责国民党部队起义事项的代表给杀害了,她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解放军。 于是在1950年春节期间,解放军得到情报,得知赵洪文国趁大家都在过春节,警惕性有所放松,准备发动大规模暴乱。 解放军抓住时机,趁这伙暴乱分子聚集在一起时,果断出击,成功将这伙暴乱分子全部抓获,这其中就有已经年近古稀的赵洪文国。 下令"枪决" 面对眼前这位满脸褶皱的老人,解放军竟产生了一丝同情心,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他们立马将抓获赵洪文国的消息汇报给上级,等待上级的通知。 很快,赵洪文国被抓的电报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面前。看着眼前这封电报,毛主席喜忧参半,喜的是,暴乱分子被全部抓获,而忧的是,这个赵洪文国到底怎么处置。 就在毛主席忧虑的时候,周总理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手里拿着那封赵洪文国被抓的电报。周总理看到主席,抽着烟,表情凝重,看来也是是在为赵洪文国的事发愁。 周总理打断了主席的思考,说道:"主席,这个赵洪文国怎么处理,还得看您的意见,这几年,她做了很多对不起人民的事,但是她也为抗战做出了不少贡献,加上她现在年事已高,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就从轻处置吧"。 毛主席听完周总理的话,想了很久,突然站起身来说道:"这个赵洪文国必须枪决!我们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牺牲了多少人,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活下来的人,哪个不是战功卓著,对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今天对赵洪文国网开一面,那他日,就会有人仗着自己的功绩,罔顾法度,为所欲为,那我们辛苦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就会被这些人毁掉"。 听完毛主席这一番话,周总理也表示赞同,同时毛主席还指示:"她的家人如果没做对不起人民的事,就让地方政府予以照顾吧"。 1950年7月,赵洪文国被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死刑,并押至什邡县枪决,时年已70岁。 从赵洪文国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无论一个人曾经做出多大的贡献,立过多大的功,只要他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就一定会受到人民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