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把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一段时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8月20日,在宁夏银川,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与用人单位交流。冯开华 摄 日前,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京举行。这次会议专门围绕"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协商议政。 就下一阶段稳岗政策、高校毕业生择业、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乡土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等问题,全国政协常委纷纷建言,给出了他们的建议和思考。 把就业优先放在更突出位置 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随着各项稳企稳岗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逐步缓解,吸纳就业的能力和空间逐步释放。全国政协常委、武警部队原政治委员孙思敬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将保市场主体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明确近中远期任务目标,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在孙思敬看来,稳劳动就业需要分期分阶段调整工作重心。"近期重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期则重在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提振市场主体信心。针对上半年出台的临时性、应急性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性‘回头看’。"他表示,对于一些有明显不合理门槛、可能有悖市场公平的政策,应考虑适时退出;对于一些效果良好、广受欢迎的政策,可作为长期制度固定下来。而远期则重在研究解决"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有人不想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建议在政策体系方面,着重完善基础性支持政策,兼顾实施针对重点群体求职创业特殊困难的‘补丁性政策’。"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代表民革中央作大会发言时表示,稳就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落实好稳定经济大盘的各项措施,把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摆在宏观政策工具箱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促进就业形势不断改善。 欧阳泽华指出,要用好财税政策工具"稳定器"。"一是加快释放支持企业纾困稳岗的政策红利,积极推行留工补助‘免申即享’、缓缴社会保险‘即申即享’和就业补贴‘直补快办’。二是继续实施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同时探索将企业解决员工食宿、开展培训等支出抵减应纳税所得额。三是财政政策适度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就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倾斜。"此外,他还指出,应深挖国有企业稳岗"蓄水池",引导国企结合自身人才结构优化需求,挖掘更多技术类、创新类就业岗位。同时,有计划地推出专业化、特色化、区域化的国企专项招聘行动,聚焦国家和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建设定向投放岗位。 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将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全国政协常委、人社部原部长尹蔚民表示,必须远近结合、供需发力、综合施策、紧抓不放。 尹蔚民认为,应从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打造一体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围绕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创造,通过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定向税收优惠、贴息贷款支持等政策,鼓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精尖缺特’等行业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就业。同时,打造一体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发挥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力量,将专业化就业服务前延。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提供更多补贴性培训见习机会,适当给予生活补贴支持,促进不间断技能和经验提升。" 尹蔚民建议,还要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此类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兜底工作。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其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相辅相成。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张道宏在代表民盟中央作大会发言时提到,应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契机,综合施策,增强制造业的就业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就业吸引力。具体来说,他表示,应把握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形成更多种类的新岗位。同时,指导制造业企业建立针对普通一线制造业员工的人才技能培训和晋升机制,以宽的发展通道让年轻人增奔头。 自2016年以来,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共遴选了六批次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相关企业展现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产业带动作用大等特征,已经有39家单项冠军企业成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初步形成,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还要以好的社会氛围让年轻人增自信。研究设立面向制造业领域及制造一线岗位的专项荣誉。"张道宏说。 做好新兴就业形态大文章 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经济活动单元所构成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迅猛发展,平台经济劳动者在社会上的比重越来越高,外卖员、家政服务员等都属于平台经济内的劳动者。全国政协常委、民盟广西区委会原主委刘慕仁在此次政协常委会议上提出,应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就业稳定器作用。"平台经济带动的劳动市场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日益显现。" 刘慕仁认为,应持续深化平台经济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和基于信用的差异化监管等创新模式。重视和发挥大型平台企业作为全链路对接零散商户方面的中枢作用,不断扩大平台服务供给,引导和鼓励平台加强对入驻商家的支撑和服务力度。 一方面,平台经济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另一方面,近年来关于平台就业劳动者权益的纠纷时有发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将平台就业纳入劳动立法内容,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制定促进平台就业的政策。加快探索适合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加强对平台算法的监督管理,明确算法侵权的责任承担。"刘慕仁建议。 同样关注就业者劳动权益保护的还有全国政协常委、台盟吉林省委会原主委王天戈。他在代表台盟中央发言时主张,要更好依法解决灵活就业者劳动纠纷。他表示,针对目前灵活就业相应政策法规没有及时迭代更新而出现的政策供给不足问题,建议从国家层面细化劳动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当下互联网平台用工涉及的用工关系多样,用工关系界定标准比较模糊,互联网平台用工应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和审判指导意见。"此外,他还建议建立投诉、申诉、复议、仲裁的一站式解决通道。必要时由人社部门或者劳动仲裁部门指定管辖,并统筹联系有关部门、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基层组织等多元主体,将各类矛盾纠纷前置化解。 将就业民生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前不久,人社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发布工作的通知》,其中有一条,即要求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积极开发岗位。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项基层服务项目,仅全国项目招募规模就将增至12万多人,各地实际招募规模还有所扩大。从招募岗位看,各地结合基层实际需求,正大力开发乡村振兴协理员、乡村建设助理员等岗位。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是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对乡村发展尤为关注。他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时表示,需做实乡村教师、医生、农技人员这三支队伍的"引育用留"。"加强这三支队伍建设,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压力,更事关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基础。" 万建民表示,应按需调整定向招生计划,适度加大对定向师范生、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生的招生力度。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和待遇条件,例如加快建立符合医卫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广大乡村营造爱才、惜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农民工在乡村的就业选择变得更多。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委会原主委刘晓庄呼吁,鼓励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创业。 刘晓庄建议,加大对返乡留乡创业农民工的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放宽无还本续贷政策,提高创业补贴额度;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吸引有技术、有项目、有创业意愿者入园创业。还要鼓励返乡农民工主动提高就业创业技能,重点开展农资供应、代耕代种、农机维修等培训,对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适当发放培训补贴。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动态监测,搭建"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帮助农民工及时灵活就业。根据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定向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资源禀赋,筛选优质项目,提供项目指导目录和可行性论证服务。"应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农民工。"刘晓庄说。 发言摘登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代表民革中央发言: 多措并举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稳就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落实好稳定经济大盘的各项措施,把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摆在宏观政策工具箱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促进就业形势不断改善。 一、用好财税政策工具"稳定器"。加快释放支持企业纾困稳岗的政策红利,积极推行留工补助"免申即享"、缓缴社会保险"即申即享"和就业补贴"直补快办"。继续实施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同时探索将企业解决员工食宿、开展培训等支出抵减应纳税所得额。财政政策适度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就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倾斜。 二、深挖国有企业稳岗"蓄水池"。建议进一步增加国企就业岗位供给,特别是引导国企结合自身人才结构优化需求,挖掘更多技术类、创新类就业岗位。同时,有计划地推出专业化、特色化、区域化的国企专项招聘行动,聚焦国家和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建设定向投放岗位。 三、打造重点群体就业"加油站"。一方面,适当增加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和劳务派遣岗位等,重点是继续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招录规模,并加大临时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挖掘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乡村社区工作等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强化就业实习见习,除针对失业大学生外,将高校高年级学生也纳入实习计划,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实践要求之间的匹配度,帮助更多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张道宏代表民盟中央发言: 增强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就业吸引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其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相辅相成。为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契机,综合施策,增强制造业的就业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就业吸引力。为此建议: 一、以新的就业形态让年轻人增兴趣。把握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形成更多种类的新岗位;探索推进远程作业、灵活就业等新工作方式、新就业方式。及时认定发布制造业新岗位,组织在校生实地体验制造业企业先进生产制造场景。 二、以合理的收入水平让年轻人增干劲。对制造业一线员工提供就业补贴、保险补贴。对达到一定条件的高技能员工,实施与其技能水平、工作成果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对制造业企业招工用工给予政策支持。 三、以精的培养培训让年轻人增能力。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培养,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的"企业+高校+专业机构"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社会化、公益性的或企业内部的技能提升、转岗培训机制,以及开展与新制造业岗位、新就业形态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四、以宽的发展通道让年轻人增奔头。指导制造业企业建立针对普通一线制造业员工的人才技能培训和晋升机制。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导师制和开展职业路径规划辅导,帮助制造业工人树立发展目标、明晰发展路径、增强发展动力。 五、以好的社会氛围让年轻人增自信。更大力度宣传制造强国、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加强对制造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及优秀制造一线员工的宣传,研究设立面向制造业领域及制造一线岗位的专项荣誉。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委会主任万建民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 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基础 加强乡村教师、医生、农技人员这三支队伍建设,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压力,更事关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基础。为此建议: 一、用好"指挥棒"。一是考核指挥棒。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内容。针对乡村人才"引育用留"实际,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招生指挥棒。按需调整定向招生计划,适度加大对定向师范生、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生的招生力度。 二、打好"组合拳"。一是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和待遇条件。二是加快建立符合医卫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落实好村医各项待遇和保障政策。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和待遇条件。 三、构建"新动力"。一是适度增加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和编制弹性空间。二是深化医共(联)体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村级中心卫生室。三是合理设置农技人员录用岗位,建立"省推动、市组织、县参与"培训工作机制,出台扶持现代农业专业建设政策。 四、设立"英才榜"。设立各层级各类别乡村人才"英才榜",对优秀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农技人员给予相应荣誉和称号。加大宣传力度,在广大乡村营造爱才、惜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全国政协常委、台盟吉林省委会原主委王天戈代表台盟中央发言: 更好依法解决灵活就业者劳动纠纷 灵活就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总量上的压力,但因相应政策法规没有及时迭代更新,出现了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为此,建议从国家层面细化劳动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对互联网平台用工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和审判指导意见。互联网平台用工涉及的用工关系多样,用工关系界定标准比较模糊,迫切需要出台适用全国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 二、补齐制度短板,针对平台劳动者权益保障出台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 三、建立纠纷一站式解决通道。建立常规化的协同机制,由行业协会牵头搭建第三方纠纷解决平台,建立投诉、申诉、复议、仲裁的一站式解决通道。必要时由人社部门或者劳动仲裁部门指定管辖,并统筹联系有关部门、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基层组织等多元主体,将各类矛盾纠纷前置化解。 团结报8月30日4版 作者 _ 蒋天羚 本期编辑 _ 闻超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