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这一场后宫"鱿鱼游戏",里面诸多女子在后宫方寸间各凭手段生存。 剧中的主角甄嬛一路升级打怪,从当初单纯善良的少女,最终成为了城府深手段狠的太后。 而伴随她成长的各路女人,也各有不同的命运。 宫中各种阴谋手段层出不穷,大家生存不易。 而当甄嬛当上太后之后,作为能和她共享这胜利果实的三人:端妃、敬妃和叶澜依,最终命运却大有不同。 端妃选择避嫌闭门不见;敬妃则坚持辅佐甄嬛、助其打理后宫。 而叶澜依,这个和甄嬛看似关系更紧密的"盟友",则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死亡。 此时不免有人疑问,端妃和敬妃都敢活着,为啥叶澜依非要死? 其实,这完全不同的三个结局乍看令人费解,然而结合三人具体情况后分析,其实都合情合理。 女如亲生 结盟享福 对比叶澜依,端妃和敬妃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孩子"。 对于后宫女子而言,分不到皇帝的宠爱,在深宫之中,孩子大概是最好的慰藉。 甄嬛的亲生女儿胧月,在甄嬛被罚出宫的时候养在了敬妃处。 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敬妃本不是恶毒之人,她对胧月极好,日子久了就真的当亲姑娘在养着。 胧月更是把端妃当做亲娘一样的孝敬,这二人之间的感情深厚到连甄嬛自己都心生妒忌。 这才有了后面甄嬛急于夺回胧月,而造成崔槿汐的危机一事。 而甄嬛因为没能亲自照料胧月,心里十分愧疚,总想要找机会补偿。 可胧月这边则一心只认敬妃,让甄嬛无计可施。 因此,敬妃有胧月护着,就相当于在甄嬛面前,有一块"免死金牌",伤了敬妃,甄嬛就等于亲自断了和胧月的母女情。 在"夺回"胧月不成之后,甄嬛对敬妃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甄嬛意识到胧月和敬妃之间的深厚感情,心存感激。 要知道,多一个人对胧月好,在后宫之中也多一个人保护胧月,因此甄嬛对敬妃的态度从"欲除之而后快"变成了"拉拢"。 等到甄嬛扫清障碍、成为太后之后,敬妃因为胧月的关系,更是和甄嬛利益紧紧绑在一起。 加上敬妃身后没有什么势力可以依靠,守好胧月、助力甄嬛,则是她在后宫最大的保障。 以退为进 闭门求保 同样是抚养了孩子,端妃的情况和敬妃又不同。 这也是造成最后端妃在帮甄嬛扫清障碍成为太后之后,选择了对甄嬛闭门不见的原因。 端妃对于甄嬛的助力不算少,几次救甄嬛于危难之时。 华妃为了彻底斗跨甄嬛,联合曹琴默用曹琴默的亲身女儿温宜给甄嬛下套。 她们拉上甄嬛身边同父异母的妹妹浣碧,利用浣碧爱慕果郡王急于上位的心理,污蔑甄嬛给温宜下木薯粉。 而甄嬛当时因为和果郡王在外面聊天,即使冤枉也不能说。 这场近乎完美地陷害,最终就是靠端妃出面作证说甄嬛当时和自己在一起而破的局,算是救了甄嬛一次。 甄嬛回宫后,皇后感觉地位受威胁,想要除掉甄嬛。 皇后发现敬妃担心甄嬛抢走胧月,于是就联合敬妃来害甄嬛。 当时甄嬛刚回宫,皇上正是恩宠时,于是皇后就选择甄嬛身边最亲近的丫鬟槿汐下手。 甄嬛求了端妃帮忙,端妃最后说动了皇上,救了崔槿汐,也救了苏培盛。 这个举动不仅保护了崔槿汐,更是给皇帝的亲信苏培盛送了一个大人情,为之后苏培盛背叛皇上、让甄嬛发现果郡王被害真相埋下伏笔。 端妃是个聪明人,虽然帮了甄嬛这么多,但并非是她乐于助人心善而为。 后宫的女子自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选择帮助甄嬛,是端妃审时度势后的选择。 她最初帮助甄嬛,其实有赌一把的成分。 端妃当时是华妃的主要对手,她被华妃冤枉害她小产,伤了身子。 在后宫,没有子嗣的女人是没有希望的,在端妃绝望之际,她看甄嬛和纯元皇后有几分相似,且聪慧过人。 她出手帮助甄嬛,希望能由此拉一个助力,为以后自己的后宫生活多一份助力。 也正是端妃这个行为,获得了甄嬛的信任,同时,甄嬛也没有辜负端妃这份善意,投桃报李。 在曹琴默去世之后,甄嬛为端妃制造机会让她收养了曹琴默的女儿温宜,给了端妃一个希望和依靠。 之后,甄嬛又借着安陵容怀孕受封的机会,让大家都升了位分。 这下安陵容得了面子,大家得了实惠。 端妃这个年老病弱的妃子,本来已经在深宫无望,现在成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膝下又有温宜可以让她老有所依,端妃对甄嬛很是感激。 端妃和甄嬛之间更多是靠利益捆绑,互利,好在二人都还没有被利益蒙蔽了双眼,都是念着情谊的人,这份对真情的在意程度也是二人结盟的根基之一。 甄嬛对果郡王的情,对女儿胧月的用心,让端妃觉得甄嬛是可以信任的盟友,而甄嬛从端妃对温宜的用心,也认为端妃是可以结交的。 在皇上去世之后,甄嬛当上了太后,按地位和关系亲疏,端妃无疑是另外一位太后的唯一人选。 然而冷静的端妃并没有顺势上位反而闭门自省,这也正是端妃聪明的地方。 首先,端妃知道甄嬛太多的秘密。 她把自己怀疑皇后害死纯元的事透露给甄嬛,让甄嬛有了扳倒皇后的把柄。 另外,甄嬛导致皇后小产,端妃也是知情者。 甄嬛当了太后,而端妃这个知道当权太后太多秘密的人有多危险,她自己心里很明白。 其次,端妃有软肋,即温宜公主。 虽然温宜不是她亲生,但端妃把温宜当作自己的孩子。 可如果寻根,温宜是当初陷害甄嬛的曹琴默的孩子,所以端妃害怕甄嬛当权后,会为了斩草除根加害温宜。 所以端妃用闭门不见这个方式向甄嬛低头,表示屈服,为自己和温宜争取了一条活路。 无意皇宠 一心报仇 叶澜依的性格与宫中其他女子截然不同,后宫因为她的加入,僵持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数。 叶澜依敢爱敢恨,她自始至终爱恋着果郡王,因此在知道是皇帝害死果郡王之后,她便一心想要为心爱之人报仇。 无论是电视剧版的亲手下毒后割腕自杀,还是小说版的当众纵豹袭击皇上,叶澜依意图亲自动手谋害皇上,替心爱之人报仇。 因为她的心早都随果郡王的死亡而去了,多活的每一天,都是为报仇而过。 叶澜依出身低微,是个"驯兽女"。 她本人也如一匹美丽又桀骜不驯的野马一般,身上有着一股子后宫诸多嫔妃都没有的明媚和生命力。 也是因为这种性格,让皇上对叶澜依"一见钟情",因为华妃之后,宫里的女子已经找不到如此个性鲜明之人。 而叶澜依她出身低微,没有靠山,不用担心家人借势生乱,皇上大可放心宠爱她。 受皇宠本是好事一件,怎奈叶澜依的心已另有所属,而这个人正是甄嬛的爱人——果郡王。 果郡王早年搭救了叶澜依,这位才貌双全、性子温和的"救命恩人"的身影便深深留在了叶澜依的心里。 一次宫中偶遇,叶澜依和果郡王相遇,果郡王夸叶澜依漂亮,说"是你穿着青色的衣裳啊,真好看。" 果郡王夸个姑娘可能只是顺嘴讨好,可落到姑娘心里效果可非同凡响。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自此后,叶澜依一直穿着深深浅浅的青绿色,可见她爱果郡王之深。 在皇宫深院,她不想着如何讨九五之尊的欢心,却因为心上人的一句随口夸奖,终身着绿色衣裳。 然而,叶澜依的满心爱恋,被一道"进宫"的旨意给浇灭了。 所以从入宫伊始,叶澜依对皇上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 :"恨"。 她恨皇上断了她和心爱之人之间那一点点可能,也断了她回到宫外自由生活的可能。 叶澜依在宫中过得憋闷,她觉得后宫是个"黄金牢笼""让人绝望",她被困其中无路可逃。 果郡王知道后,则安慰并鼓励她,这些话温暖了叶澜依,也更加深了她对果郡王的爱。 叶澜依对果郡王的爱之深,甚至可以"爱屋及乌",在面对甄嬛这个情敌都能施以援手。 叶澜依在知道甄嬛的龙凤胎是果郡王的孩子之后,更是站在甄嬛这边来保护她和孩子们,就是为了延续果郡王的血脉。 一边是对皇上的恨,一边是对果郡王的爱,这两个极端的情感的交锋,在得知果郡王被皇上下令除掉之达到顶峰。 自此,叶澜依就是为更是为复仇而活。 原著中写道,叶澜依告诉甄嬛皇上要砍掉那些先帝赐给玄清(果郡王)的合欢花时,甄嬛心痛。 而叶澜依因为思念故人,则找了借口向皇上要了那些合欢花树,对甄嬛吐出几个字"别轻易放过他。" 这是叶澜依对甄嬛的告知,也是嘱托。 叶澜依暗示甄嬛她要动手了,她当时已经在谋划在众人面前诱猛兽攻击皇上。 这个刺杀行动无论成功与否,无论做得多么天衣无缝,叶澜依都难以逃脱责任。 所以叶澜依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继续活下去,所以她也是嘱托甄嬛,一旦自己失败,让甄嬛别忘了继续复仇大计。 而电视剧中,叶澜依给皇上下毒后,自己割腕自杀,则是在大仇得报之时,叶澜依给甄嬛和她的孩子们最后一份保护和安心。 叶澜依死了,知道甄嬛孩子秘密的人就又少一个,这个秘密就更安全一些。 等到甄嬛成为太后,无论是甄嬛还是果郡王的孩子,都已经真正安全,之后的荣华富贵对叶澜依而言毫无意义。 因为她从始至终所求的就不是这些,她爱的人、她想要的自由都已经得不到了。 那么在重任完成之后,死去对叶澜依而言是一种解脱。 书中描述这个"不爱笑的女子",在濒死时"轻飘飘失去生气,唇角含着最后一缕柔和浅笑"。 而剧中割腕自杀的叶澜依也是带着笑而死去,因为对她而言,可以去黄泉陪心爱之人,是一种幸福。 甄嬛传里,不同女性的不同结局,都是由各种原因综合造成的。 端妃、敬妃和叶澜依三人虽然结局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都算是各取所求,在后宫一众女子中已经算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