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彭总致电主席,要徐向前兵团加入西野,为何一年后才如愿? 全国几大战区中,底子最薄、条件最艰苦的就是彭德怀所在的陕甘宁解放区。 众所周知,大西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因此,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部队一开始异常困难。 但彭德怀是个特别坚韧的人,在他的率领下,西北部队和绝对优势的敌人缠斗,尽管大西北有胡宗南和马家军的数十万精锐,但就是拿只有几万人马的彭德怀毫无办法。要知道,彭德怀手里一开始只有两、三万人,与此同时,东北战区林彪已经发展到40万大军,而华东、晋冀鲁豫等战区也有近30万人马,可想而知,彭德怀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1947年夏,周恩来根据战绩,为全国六大战区排了一个队,陕甘宁的战绩还不错,属中游! 我们都知道彭老总做事雷厉风行,打仗喜欢打硬仗、打大仗,但往往会忽略掉他在大西北的表现,用"蘑菇战术"一点点和"天子门生"胡宗南磨,这种耐心、这种韧性、这种信念,在解放军所有的高级将帅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例子吧。 的确,彭总在西北太不容易了,因为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彭德怀多年来都居于被动地位,直到三大战役结束后,华北军区腾出手来,派来了两个兵团加入西北战团,彭德怀才第一次具备了与敌决战的条件! 1948年6月,彭德怀给毛泽东发报,希望把华北军区的徐向前第1兵团划拨到西北野战军来,因为西北方面太需要兵力了! 彭老总在西北的主要对手是胡宗南和马家军,其中胡宗南是蒋介石的亲信将领,既是他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又是他的宁波老乡(胡是宁波镇海人)。胡宗南在西北战场是主力,攻占延安是他,与彭德怀周旋也是他;而野蛮又凶悍的马家军则表现出他们狡猾的一面,一直到解放军横扫大西北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想真正站出来跟彭德怀干上一下子。 胡宗南是西北王,实力是有的,也愿意效忠校长,他手下的刘勘和钟松等人的部队也具有一定战斗力,就算没有马家军,以西北野战军的几万人马对付胡宗南,悬殊仍然十分之大,关键时刻,彭德怀想起了老友徐向前。 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如果说谁和彭德怀的私交最好,那么应该就算徐向前了。 按说两人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不一样,从出身到性格再到作战特点,区别相当大,但两人的战斗情谊却是货真价实的。 彭德怀出生于长江流域的湖南湘潭,和毛泽东是同乡,徐向前则出生于黄河流域的山西五台,和阎锡山是老乡;彭德怀高大魁梧,很少生病,徐向前身体瘦削,经常病休;彭德怀出身极为贫苦,曾有过大年初一去要饭的经历,徐向前虽然家境也不富裕,但相对还能过得去;彭德怀文化程度不高,而徐向前则毕业于太原国民师范,当过一段时间老师;彭德怀性如烈火,嫉恶如仇,徐向前却低调内敛,又稳重谦和…… 但两人就是莫逆之交。 彭德怀和徐向前两位大军事家的相识是在长征中,他们一个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灵魂人物,一个是红四方面军的军事统帅,两人惺惺相惜,神交已久。 1935年7月6日,彭德怀听说徐向前的部队已经离自己很近,就隔一条黑水河,他立即发出电报,告知自己的确切位置,被派人沿着黑水河去找,果然找到了河对岸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 黑水河是高山积雪融化而成,河水在山涧之间奔腾咆哮,当时河上没有桥,只有当地藏民架起的溜索,这是老乡们过河的工具。 水流又深又急,无法过河,大声喊话又因河水奔腾轰轰作响而完全听不清。情急之下彭德怀写了一张字条"我是彭德怀,红三军团一部在此迎接",裹在一块石头上扔过了河。 过了一会儿,河对岸也扔过一个裹在石头上的纸条:"我是徐向前,很想见到您!" 聪明的通信兵看到两位首长这样联系,受到启发,于是架起了电线,彭德怀和徐向前通了电话,约定第二天到上游有桥的地方见面。 结果第二天等两人到了约定地点,发现铁索桥已经被破坏了。这一次,徐向前干脆冒着风险坐溜索从洪流上面溜了过来,他一从竹筐里爬出来,彭德怀就一把把他抱住了! 战争年代,彭德怀和徐向前分别指挥千军万马与敌奋战,因此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两人的友情却一直不变。 在抗日战争中,就是在彭德怀的坚持下,当时担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才回乡"省亲",见到了分别多年的父亲,他当时回乡的费用就是彭德怀给的60块大洋! 作为大军事家的彭德怀对徐向前的军事天才十分佩服,抗日战争中,徐向前从山东赶回延安参加七大,因为七大的时间一再推迟,徐向前的身体又不好,正在此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如雪上加霜:徐向前一次为前往山东的战友送行,途中一匹马受惊,一脚踢在徐向前的左腿上,他当场骨折! 结果,从此徐向前再也没有重返抗日前线…… 彭德怀对此事感到十分遗憾,因为他知道以徐向前的军事才华留在后方是极大的浪费,可没办法,徐帅的身体太不"争气"。 一直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快一周年的时候,徐向前才再度上了战场,他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再度和刘伯承、邓小平结成战斗结合——他们上一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当时刘伯承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不久后政委张浩(林彪之兄)因病回延安休养,邓小平代替他成为129师政委——刘邓大军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形成的。 不过,徐向前上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时候,并没有见到刘邓,因为那时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已经赶赴邯郸,却筹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情了。 刘邓走的时候,把军区几乎所有精锐部队都带走了,留给徐向前的只是一些以民兵组织和地方武装为主的二、三流部队。 但战神就是战神,就是这样一支几万人的"不入流"的部队,经过徐向前的锤炼和打造,却在短短时间内成为百战百胜之师——这就是徐向前的神奇之处,善书的书法家不择笔,善战的军事家不择兵,一样的道理! 因此,后来彭德怀在陕甘宁用兵捉襟见肘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友徐向前的兵。当时,晋冀鲁豫军区已经和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徐向前担任军区副司令员和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彭德怀想要徐向前兵团来西北,好加强西野的力量,和胡宗南进行战略决战。不然,只凭彭总手下的这几万兵,比胡宗南的部队数量差太远,根本不可能进行决战。当时,西野已经发展到7万,比当初已经算是成倍数地增长了,但比起胡宗南大军,仍然只是一个零头,更不要说大西北还有强悍的马家军作总预备队! 但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否决了彭德怀的请求。 1948年6月1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解释为什么不同意把徐向前兵团划归彭德怀的西野: 你们西北有7万多人,任务确实很重,但不要希望别的方向给你们加强兵力,杨得志和罗瑞卿也是类似情况;你们的想法都不合适,还是要立足于你们自己的兵力,把本方向的作战继续坚持下去。 为什么毛泽东不同意把徐向前兵团调给彭德怀用?毛泽东提了三点原因: 第一,我们集中,敌军也集中,兵力集中了战机反而不好找。像西北以及华北都没有打过那种大仗,敌人一集中,可能不利于下一步作战。 第二,粮食问题将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由于西北的贫瘠,彭德怀几万军队都已经感觉无法支撑了,甚至有时候到了发动某场战斗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粮食问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徐向前兵团并不是战略机动兵团,他也有自己的战略任务,即山西的解放。 在彭德怀和毛泽东进行电报来往的时候,徐向前在刚刚结束的晋中战役中大放异彩,以10万人消灭了阎锡山10万人,完全孤立了省城太原!这简直是个奇迹,因为10万对10万不单纯是个数字游戏,无论是部队训练、后勤给养、战时经济、工业基础、武器装备甚至包括兵工厂、水泥厂等配套工业,徐向前都远远不及阎锡山,但最后打胜仗的却是徐向前,阎锡山都气哭了。 所以,毛泽东不肯放徐向前兵团给彭德怀,是因为徐向前本身也有战略任务,他在结束晋中战役之后,随即发起北上包围阎锡山老巢太原,太原战役打响了!在这个时候彭德怀向毛泽东要徐向前兵团,毛泽东怎么可能答应他呢?徐向前解放山西的节奏难道要停下来吗? 就在彭德怀看上徐向前兵团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人也"盯"上了徐向前,此人就是杨得志。 杨得志本身的处境也很困难,压力极大。 其实,不只是杨得志,而是整个华北军区都面临巨大压力,自从在大同-集宁战役败给傅作义之后,聂荣臻为首的华北军区紧接着又丢了张家口。张家口的丢失让华北军区产生了强烈震动,因为张家口是华北军区首府——"收复张家口"让蒋介石得意忘形,当天就召开了伪"国大"。 此后华北局势胶着,聂荣臻终始被傅作义压着一头。 华北军区的被动是由双方的实力对比决定的,当时华北军区三个兵团,徐向前兵团在山西作战,这样聂荣臻实际可用的只有杨得志和杨成武两个兵团20几万人,而傅作义的部队再加蒋介石派往华北的嫡系部队,国民党在这一地区共屯集了近60万大军! 难怪杨得志也想要徐向前兵团加入自己一方,如此攻必克、战必取的常胜之师谁不想要呢! 于是彭老总只好在大西北勉力支撑,毛泽东给他电报:"九月起全国各区均将有大战,希望你们配合。" 毛泽东所说的"全国各地的大战",实际就是三大战役。 杨得志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表现相当突出,立下赫赫战功。他率部在新保安困住国民党第35军,围而歼之。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胜利,是平津战役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胜利,第35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是傅作义自己起家的部队,第35军被歼,傅作义如丧考妣,以头撞门,还没事就啃笤帚疙瘩,从此精神陷于崩溃…… 杨得志此番表现极其出色。 徐向前兵团没有参加三大战役,但他的表现更加突出,因为他指挥了太原战役,拔除了阎锡山在太原大地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太原解放之后,大同守敌起义,山西全境解放。 太原战役的进程是曲折的,围城六月,一直到三大战役结束,杨得志奉命率他的兵团加入太原战场,再加上有东北野战军炮兵的助阵,太原终于拿下。 只是,当太原战役胜利结束的时候,战役的指挥官已经不是徐向前了,他积劳成疾病倒了,代替到前线进行指挥的就是他的老战友彭德怀! 彭德怀到底还是盼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徐向前兵团,华北战事结束以后,华北军区所属的徐向前兵团和杨得志兵团奉令调往西北,加入解放大西北的战团。 只不过,已经卧病在床的徐向前没有随部队到大西北去,代替他指挥华北第18兵团(即原华北第1兵团)的是他的副手周士第。 这时候的彭德怀兵强马壮,有了华北的两大兵团之后,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人数已经高达35万,在这个时候,彭德怀第一次具备了和胡宗南战略决战的前提条件。这个时候距离彭德怀第一次向毛泽东要徐向前兵团,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羽翼丰满的彭德怀率军如风卷残云般扫荡大西北,胡宗南主力被消灭,余部退入四川,而为害西北数十年的马家军也在解放军的铁拳下溃不成军,兰州战役后,大西北战事基本结束,新疆的和平解放意味着陕、甘、宁、青、新五省的广袤土地被彭大将军解放了。 但这时候的第18兵团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1949年11月,第18兵团随贺老总从陕南入川,这时的第18兵团从第一野战军转入第二野战军,随后发起成都战役。 很少有哪个兵团像第18兵团这么神奇,先后经历了多位元帅的领导,先是由徐向前元帅担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那时华北军区司令员是聂荣臻元帅,然后从华北军区归属到彭德怀元帅的第一野战军,又在贺龙元帅领导下进入成都,改隶第二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是刘伯承元帅。 而在所有兵团中,真正神奇的地方在于,只有第18兵团的司令员兼政委是元帅军衔,这是唯一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