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5岁的贺子珍在上海因病离世。 毛主席和贺子珍有一个女儿叫李敏,李敏和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结婚了。 作为亲家,孔从洲得知贺子珍去世的消息,连夜向中央提出了2个要求。 中央立即作出了批示:同意。那么,孔从洲提出的两个要求是什么?庐山见面,同意婚事 1959年,在江西召开了庐山会议。毛主席提前几天到了会议的地点,没多久,曾志来拜访他。 曾志是贺子珍以前的好朋友,她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毛主席,她见到贺子珍了。 毛主席十分关心贺子珍的身体情况,知道她想念女儿,便经常让李敏去上海照顾。 1958年5月,贺子珍离开上海,住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大院。曾志知道好友的地址后,就迫不及待地登门拜访。 多年未见,贺子珍见到曾志很是激动,拉着她聊了很多革命岁月发生的事情。 不过,曾志还是听出来了,贺子珍也在关心着毛主席。 毛主席从曾志口中听到贺子珍的名字,脑海中浮现出了她的模样,脱口而出地问:"她怎么样了?" "她身体状态挺不错,跟我聊了许多以前的革命往事。"曾志回答。 毛主席忍不住感慨道,"当年的美好画面怎么会忘记",又叹了口气继续说,"我和她是十年夫妻。" 思考了一会儿,毛主席表示想要见一见贺子珍。在他的安排下,贺子珍被邀请到了庐山 。 刚开始,贺子珍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还以为组织要找自己有要紧的事。 到了才知道,原来要见的人是毛主席。自从1937年在延安和毛主席一别后,两人已经有22年没有见过了。 22年后在庐山重逢,他们之间想必有很多话想说。但是,贺子珍一见到毛主席就哭了起来。 贺子珍做梦也没有想到还能够再见到毛主席,她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话来,只能用哭来表示内心的激动。 毛主席对贺子珍安慰道:"别哭啊,一哭什么聊不成了。" 等到贺子珍的情绪稍微缓和后,毛主席又开口和她聊起了女儿李敏和孔令华的婚事。 毛主席笑着说:"你是娇娇的妈妈,他们结婚的事情需要请示你一下,你同意吗?" 贺子珍点点头,说:"我对小孔这孩子挺满意。你同意我也同意。" 毛主席和她谈话仅仅一个多小时,聊了不少的事情。庐山一别,贺子珍没想到是她见毛主席的最后一次。 终于结婚,幸福生活 在1957年,孔令华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一年后,李敏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对于李敏和孔令华的婚期,贺子珍是这样考虑的,等李敏高中毕业后,再结婚,趁着结婚前多读点书,生儿育女后就很难有机会了。 孔令华也带着李敏见自己的家长。他的父母只知道儿子和毛主席的女儿谈恋爱。 等真正要见李敏的时候,他们变得手忙脚乱,有些慌张,难以相信自己会成为毛主席和贺子珍的亲家。 孔令华家有个围墙,当时他母亲正在院子里面晾衣服,看到他们进来,赶紧迎上前去招呼他们。 在屋里,他母亲还认真地询问李敏的意见,说:"孩子,你跟我说实话,愿不愿意嫁到我们家?" 李敏很坚定地表示当然愿意。不一会儿,孔从洲回来了,他见到李敏,也有点紧张,摸了摸自己的光头。 孔从洲问:"毛主席的身体还好吗?"看到她点了点头,接着说了句毛主席身体健康,就是全国人民的幸福。 在1959年8月29日,李敏和孔令华在北京结婚了。一向不喜欢喝酒的毛主席也频频举杯,着实为女儿的婚事高兴。告诉父亲,谈了恋爱 李敏和孔令华是从同学到好朋友,再到成为恋人。她上高中的时候,就主动告诉毛主席谈恋爱的事情。 毛主席听说李敏有了男朋友,十分高兴,他一向赞成孩子自由恋爱,家长们不要过多插手。 毛主席关心地问:"我只知道你男朋友的姓名,他的父亲是谁,做什么工作?" 作为李敏的父亲,毛主席问一下对方家里的情况,也是在情理之中。 李敏说:"我没有问过他,他也没主动跟我说过。" "娇娇,你不问清楚,怎么和他谈了恋爱?" 毛主席笑着打趣道。 李敏想了一会儿,回答父亲:"在八一学校读书的都是干部子弟,他的父亲大概是个军队的干部吧。"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还是要问一下,了解一下情况。" 李敏点了点头,找了个机会询问孔令华家的情况,让毛主席能够放心一点。 孔令华听到李敏的问题,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说:"这都怪我,咱们聊了很多,我也从没提过家里的情况。" 原来,孔令华是孔从洲的儿子。新中国成立后,孔从洲担任着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的职务。 其实,李敏和孔令华决定谈恋爱之前都不知道对方的家庭,完全是因为彼此互有好感。 1947年,李敏是跟着贺子珍一起从苏联回国。由于出国的时候年龄太小,她刚回来中文都说不利索,给毛主席写信还用的是俄文。 有次,毛主席和李敏说话的时候,还专门提出来,说:"娇娇,你的中文不太好啊。" 李敏加快速度学习,很快就熟悉了。期间,孔令华也出了不少力,帮她一起练习。 李敏在北京直接上的是初中,幸运的是她和孔令华是同学,平常遇到有趣的事也会分享给孔令华。 回到家后,李敏就告诉了毛主席,孔令华的父亲是孔从洲。 毛主席听到后,微笑着说:"原来是老孔的儿子,有空把你男朋友带过来见见我。" 孔令华考上大学后,李敏带着他见了毛主席。毛主席十分欣赏这个孩子,觉得他很有才干和抱负。照顾孩子,担任职务 李敏婚后第三天,毛主席嘱托李敏去南昌看看贺子珍,她病倒了。贺子珍当时不吃不喝,一个人在那静静坐着。 李敏在南昌照顾了贺子珍一个多月,身体慢慢好转。贺子珍心里也明白女儿嫁了人,一直照顾自己也不方便。 她对李敏说:"娇娇,你也该回去看看孔令华了。" 1962年,李敏和孔令华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毛主席对小外孙很是喜爱,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孔继宁,寓意是继承列宁的志向。 贺子珍也知道外孙出生了,但是自己身子骨一直不太好。李敏也担心母亲,不敢让孩子去操劳她。 到了1963年,贺子珍身体恢复得不错,向李敏提出了想见外孙。本来李敏他们的工作就忙,决定把孩子送到孔从洲那里。 正好母亲提出要照顾,李敏拜托孔令华的妹妹孔淑静带着孩子去上海,交到贺子珍的手里。 接着,孔淑静就出发了。贺子珍当时住在上海湖南路262号,还是陈毅给她安置的住处。 贺子珍很欢迎孔淑静和孩子的到来。虽然是头一次看到孔淑静,但是和她很亲切,拉着她一起好好逛逛上海。 她们来到黄浦江边附近,看到有个公园就进去歇一会。贺子珍对孔淑静说:"这个公园以前在门口还挂着华人和狗不能入内,现在可以随便进出,是人民的公园。" 孔淑静工作上也比较忙,没多久就回去了。但是在和贺子珍接触的时候,觉得她既亲切又真诚。 到了1977年,贺子珍的精神头更足了,想要去福建看望一下哥哥贺学敏。 贺学敏亲自下厨做了一大桌好吃的饭菜,两个人相谈甚欢。再次回到上海后,贺子珍打算干点工作。 不幸却降临了,那天早上醒来,贺子珍发现自己的半边不管怎么使劲都动不了了,吓得她赶忙叫人把她送到医院。 医生给她做了一个仔细的检查,发现贺子珍得了中风。接着,让她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 这时,一个好消息传递过来。贺子珍被增补进全国政协委员了,给予了她莫大的鼓舞,坚强地和病魔斗争。 贺子珍渐渐地能拄着拐杖慢悠悠走上几圈,虽然会累得满头大汗,但还是不愿意光靠轮椅行动。 她还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把身子练好了,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好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其实,贺子珍能够增补进全国政协委员,还是亲家孔从洲写信向邓小平反映。 孔从洲在信中指出,贺子珍在革命的年代做出的重大贡献,建议她也能够成为政协的一份子。 对于贺子珍这位革命同志,邓小平一直都在心里记挂着,仔细考虑之后同意了。思念至极,实现心愿 贺子珍恢复不错,在一次闲聊时,一向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她提出想要去北京,瞻仰一下毛主席,看看天安门。 听到她的心愿,上海市的领导们迅速向中央反映。中央专门派了飞机来接她到北京,并且送她进入301医院继续养病。 贺子珍来到北京的消息被一些老战友知道了,大家纷纷赶来医院看望她,又聊了不少革命的趣事。 贺子珍每天也会坚持着锻炼,拄着拐杖在房间里面走上几圈。护士看到她走的辛苦,上前帮忙被拒绝了。 终于到了可以瞻仰毛主席的时候了。 那天早上,贺子珍记得前面医生和女儿的叮嘱,不能够悲伤过度。 她调整好心态,洗漱完后让护士帮忙拿一个手绢。护士当时没多想,随便递过来一条粉红的手绢。 贺子珍觉得这颜色不适合戴在身上,便又换了一条白的。她要去纪念堂瞻仰毛主席,这是非常严肃又神圣。 她从正门进入了纪念堂,一进去便看到了毛主席的坐像,眼泪瞬间就绷不住了,但是不能悲伤过度就用手帕擦去泪水。 心愿完成后,贺子珍在301医院养了一段时间,还是有点水土不服,就申请回到了上海。 1984年,李敏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一直感觉莫名其妙的心慌,忽然一个电话打来。 听到电话里传来的消息称,贺子珍病得十分严重。李敏愣住了,一时半会儿也没个反应。 旁边的丈夫孔令华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安慰道不要瞎想。他进屋赶快收拾好行李,就拉着妻子一起出发去上海。 到了医院,李敏跑着冲进了母亲的病房。贺子珍躺在病床上看到女儿,不想让她担心,就说自己只是肚子疼。 贺敏学一家也从福建赶来,知道妹妹在发着烧就建议服用一种退烧的良药。果然,贺子珍吃下去后,安稳地休息了。 过了几天,李敏看到母亲的状态确实在恢复,悬着的一颗心也跟着放下了,没想到竟然是回光返照。 贺子珍高烧一直不退,陷入了昏迷状态。医生竭尽全力拼命抢救,也没能把她从死神的手里边夺过来。提出请求,中央同意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去世了。那晚,李敏哭成了一个泪人,不断地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 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安排贺子珍的后事。知道亲家去世的消息,孔从洲肩负起这个责任,向中央连夜提出了两个请求。 一是将贺子珍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骨灰堂,二是将贺子珍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 中央听到后立刻表示同意。邓小平专门指示说:"将贺子珍的骨灰放在一室,同志们会去敬献花圈。" 后来,在李敏等人的护送下,将贺子珍的骨灰从上海平安送到了北京,机场外也有不少自发前来送别的人们。 报纸刊登贺子珍去世的消息后,全国各地不少人赶到了八宝山悼念贺子珍,对她充满了敬意。人民永远怀念贺子珍这位革命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