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说到小美女起身要走,贾庆高顿感失落,怎么着,这回竟然失算了,到嘴的大白鹅飞了! 小美女径直走到前台,"老板,多少钱?"把单一买,直接走人了。贾庆高坐在矮凳子上发愣,空气里还残留着小美女好闻的香水味,他阴沉地倒了一杯啤酒,掩饰不住满脸的沮丧,一仰脖灌了进去,就好像喝了一杯来路不明的氨基酸。 贾庆高也是新来这个地方,岭南一个小镇,盛产灯饰照明产品,产业十分单一,大街小巷都是做灯的,大部分工厂规模不大,三四个人也是一个厂,打工的人多,小老板也多。 跟小美女喝酒,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地方,就是路边一个小吃摊,最好的啤酒就是百威,连个原酿精酿啥的都没有。贾庆高抹了抹嘴,扶了扶金丝镜框,拖着公鸭嗓来了一句,"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左摇右摆回了住处。 话说这贾庆高,也是小有才情,掉个书袋,拽几句诗词,卖弄一下辞藻,自娱自乐足矣,奈何之前的环境不吃这一套,兜兜转转半生,竟一事无成,但来到这个小镇就不一样了。 这个小镇最大的特色就是老板多,别管人家生意大小,大小都是老板啊,其实,遍观珠三角,情况大差不多。老板都不傻,但在文化这方面,却缺乏辩识力,贾庆高来到这个小镇,好比高士出山一发不可收拾,在抖音江湖掀起一次一次腥风血雨。 接下来的章节,那就精彩了,读者跟着贾庆高,看看世相百态吧。 (未完待续,隔日更新。) (笔者有言:几年前我写过一个短文,对大家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背景会有所帮助,附在下面以飨读者) 【壹】古镇是外地人的古镇 早早地,长尾涌小转盘,长途大巴开始下客,拎着大包小包,带着旅途疲惫,带着家乡特有的气色,迅即就隐没在古镇各条小巷里。接下来的日子,也许是沿着门市看外面张贴的招聘广告,这是为年轻女性准备的工作,超过35岁就想想其他门路吧,那就只有到厂区去看看了。接下来就是安顿,入职,走走老乡,来了古镇,权且将就吧。白天忙碌着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走路带风的外地人,他们行色匆匆,驾驶着各色交通工具,拉着大大小小的货物,穿梭在古镇每条路上。他们说着家乡话,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偶有擦碰,就会用冷漠的目光射向彼此,但也不至于引起事端,出门在外,都习惯了忍让,江湖儿女是非多,但却没有深仇大恨。 能在街上跑的外地人,算是混得还不错的,做采购,做司机,这类外联工作总比在车间的枯燥要舒服许多,收入也会多一些。在车间普遍要加班,有的还是三班倒,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也不过4000元上下,到了月底发工资,才能休息一天,社保就别想了,办公室职员都未必能有。到了夜晚,古镇更是外地人的古镇。商场,超市,酒吧,KTV,大排档,到处是外地人的喧闹,在古镇赚了钱,要花在古镇,年底盘算一下,够路费挺好,可惜不够打牌的,哈哈。还有那些花枝招展,凌晨时分还坐着摩的四处逡巡的姑娘,也是外地人,她们是夜行者,深谙人性,并利用人性的姑娘。这就是几十万灯饰产业工人生活的现实。 【贰】古镇终究是本地人的古镇 外地人在古镇成了成功人士,子女上学还是不那么方便,走走门路还是要的,要不就干脆去读贵族学校,花得起钱就行。买了房子又怎样?做生意不容易,应酬来应酬去,家也不回了,夫妻情分也淡了。这里交租,交税,那里发工资,发福利。现在的人不好讲人情,混吃混喝的员工,打卡上班了你就得给钱。有朝一日,生意不好,或者,被欠款拖死,那就得重新来过。反过头看本地人,穷的也大有人在,眼睁睁看着大把外地人做灯赚钱,自己还在江边种菜。银行贷款起个六层公寓吧, 前些年还行,做灯的人多,生意也都好,做包租公笑呵呵。可是现在不行,包吃包住的厂越来越多,人也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寓和出租房,也就空置下来,职业的包租公都偃旗息鼓另谋他途了。 但是,古镇终究是本地人的古镇,人家还是有分红,少是少了点,但还是有啊,包租公不好干,但还是有收入啊。虽说是户籍制度改革了,居住证多少有点用了,外地人可以凭居住证在中山办理港澳通行证啥的,但你去银行还得用身份证,去电信办个业务也不接受居住证的。所以,别觉着自己事业成功,你就高枕无忧了,除非你永远成功,古镇终究还是本地人的古镇,大不了人家过回20年前的生活,贫富差距还小了呢。 【叁】古镇缺乏营养的娱乐方式 夜幕降临,古镇大街小巷开始喧嚣不已,先是各色酒楼,农庄,西餐厅,这类消费一般会开发票,公司买单。第一波热潮退却,大排档开始人声鼎沸,划拳,粗口,各种挑衅与情绪宣泄,搞不好还干上一架。这些白天在车间流汗卖力的产业工人,或许吃了几句话的亏,或许挨了别人的冷眼,借着这夜色,他们极力隐藏自己的委屈,表现自己的强大与蛮横,毕竟,尊严这东西还是需要的。 大排档开始热闹的时候,酒楼已经收尾了,这些客人们已经开始下一轮娱乐活动。酒吧,歌厅,按摩,泡脚,能玩的总是要尝试下,做灯赚了钱,不枉闯过一回这世界。有些初来古镇的外国人,被热情的中国人带进KTV,见到成排的美女,竟然表现得手足无措,拘谨得像个孩子。 到了午夜,大排档也打烊了,不管醉还是没醉,第二天的班还是要上的,产业工人们已经进入梦乡。这个时候,犄角旮旯的烧烤摊,还坐满了江湖儿女,刺着纹身的女孩儿,年龄不大却毫无稚气的男孩儿,他们似乎很坚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抗世界,甚至不惜牺牲一些东西。在古镇的夜色里,充斥着各种声音,一直到凌晨,才会逐渐平息。 【肆】古镇的圈子文化 古镇很小,地理意义上很小,灯饰的圈子也很小,但古镇又很大,大的是人心之间的距离,是圈子之间的距离。做商照的不认识做欧式灯的,换一个品类,尽管都在古镇,但可能充耳不闻。自己做自己的,把玩自己的生意,不管做大做小,在自己的圈子里混才有意义。 企业大小,品牌知名度,都能决定圈子的门槛。那些大人物不是谁的微信都可以加的,可能也不是人家不愿意加,而是,优质资源嘛,加的人太多,总要优选一下,不够格的还是算了吧,直接被忽略。平常说的"泰山不拒微尘,所以成其大"等等之类的话,在古镇有些站不住脚,身份地位本身就是资源,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没事儿多装逼,还是有好处的。 【伍】古镇的生活成本与诗意生活的幻想 忘了是哪个城市做的广告了,诗意栖居城市,但我觉得,中山就符合诗意栖居城市的定位,人口不是很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从深中大桥的风声一出,港口镇的房价应声飞飚,看来有成为深圳后花园的潜质。那么,古镇呢?闻名全国乃至全球的灯饰之都,这里宜居吗?50万的产业工人在古镇及周边生活如何? 古镇的房价超出中山的均价,这个事实不用我上网搜资料了。别说基层员工月入三四千元的工资买不起,租房也是不小的压力。在古镇能买得起房子的,小微企业主都不敢想。 灯饰行业极具文化含量,极具原创设计空间,但却成为价格战的主力战场,这其中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缺乏人才,人才来了古镇留不住。古镇灯饰学院每年毕业上百名灯饰设计专业的学生,但真正从事灯饰行业的却不足10人,这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更是广大灯饰企业老板要深思的,为什么你留不住人才。 华为可以为了自己的员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花费巨资从深圳搬迁至东莞,古镇灯饰企业,也有很多已经搬迁至周边城市。古镇定位于灯饰展销基地,卖场也已经是饱和状态,不少曾经很繁华的知名卖场已经人去楼空,古镇——满目疮痍的繁华之地。 从容,有赖于底气,生活,有赖于实力,祝愿50万灯饰行业的兄弟姐妹,都能有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