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79天,吉利收购魅族尘埃落定,手机从此再无小而美?
7月4日上午,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魅族科技在杭州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正式宣布星纪时代将持有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
至此,自2021年9月28日吉利第一次表态算起,历经279天,吉利收购魅族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魅族声量式微,手机市场容不下"小而美"?
魅族起源于2003年,最早是通过MP3而出名,之后又成功过渡到手机领域,旗下作品魅族M8一经问世,就因其品质和美丽的价格而好评不断。采用的Windows CE底层还得到了微软的高度评价,被微软总部永久收藏。
当年的魅族曾被消费者赋予了"小而美"的盛名,也因此魅族成了国内手机市场混战中独特的存在。
不过随着魅族在战略决策失误、品牌定位摇摆下,与国产第一梯队厂商差距不断拉大。到 2020 年底,魅族的市场份额已降至 0.1%。
曾经标榜"小而美"的魅族,在国产手机的竞争浪潮中,逐渐声量式微,很多人疑惑,难道如今的手机市场已经容不下"小而美"了吗?
其实,并不是手机市场难容魅族,而是手机市场如今发展非常成熟了,很难做到"小而美"了。
"小"顾名思义就是体量小的意思。什么叫"美"?量起来了,价格压下去了,这才叫美。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规模经济下,才会形成成本的逐渐降低,才会压低产品的单价。但是这本身就要求着厂商形成一定的规模。
另一方面,现在的手机厂商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大的体量做支撑,很可能都会面临着出局的风险,更不要提实现"美"了。
毕竟,如今手机行业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从各种软件硬件的研发投入、供应链的维护,到渠道的搭建、营销的费用,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体量来支撑。
所以,"美"本身与"小"就存在着一种矛盾关系,现在手机市场中,如果体量"小",那注定无法实现"美", 资源投入不足就会导致竞争力不足,而这种竞争力不足终将反映在经营业绩上。
魅族卖身吉利,车企也来造手机?
那么这次收购魅族,吉利又打着什么算盘呢?真的是车企要来抢占手机市场这么简单直白吗?未必。
吉利此番收购魅族,表面上看是吉利身为车企投身于手机"红海"中,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解决汽车行业的发展问题。
智能化是汽车行业的未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吉利在智能化发展方面表现却并不出色。
这次收购魅族也是因为在吉利看来,未来智能汽车可能会和智能手机将深度融合,两者不再各行其道,吉利想要通过布局手机业务,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可以实现消费电子和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
简单来说,如今新能源汽车盛行,其架构不同于传统汽车,有很多组成部分,其中重要的一块是车内连接软硬件的操作系统,而这正是手机业的特长。而魅族虽然在销量方面表现不佳,但是在操作系统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
魅族独有的Flyme操作系统,其行业地位更不容小觑。作为第一梯队的手机系统,Flyme服务上亿用户,并不断迭代升级,是公认的三大引领用户体验的国产操作系统之一。Flyme在商业变现、系统体验、交互设计、平台支撑、跨屏联动等方面具有优势。
吉利此番与手机市场上的"老将"魅族联手,也是期盼将这部分优势转移到汽车应用中,实现"联动"。
寻找第三方合作,还是亲自进军手机市场?
其实这几年车企投身于手机市场并非只有吉利一家,市场上多家车企和手机企业都在进行"梦幻联动"。
华为鸿蒙Harmony OS系统也开始为北汽极狐阿尔法车服务,问界M7也搭载华为鸿蒙的智能座舱。
那么为什么有的车企选择寻找第三方手机厂商进行合作,有的车企直接选择自己进入手机行业呢?
其实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车企也担心未来智能化迭代的主导权被手机厂商掌控。
所以相比于直接寻找第三方手机厂商进行合作,自己制造可以与汽车相匹配的手机或者像吉利一样收购一员手机市场的"老将"明显是更好的选择。
这样可以将车机系统掌握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手机厂商想要切入汽车场景,分一杯蛋糕也将越来越难。
写在最后:
有专家表示,目前市场上的车机交互大多数是基于安卓系统构建的,不过在系统开发方面,车企和专业手机厂商相比仍有差距,如此一来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带来诸多不便。
这也让消费者对于吉利和魅族的联合有了新期待,希望魅族在系统上的优势可以为吉利赋予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