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个多世纪之前,蒋介石曾指着手下的一群黄埔门生怒骂:"你们几十只眼睛,竟然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 刘伯承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往往能够在应对严峻的敌情时扭转战局,促使全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淮河天险,抵挡不住刘邓大军 从1947年半年开始,蒋介石的路子走得就非常不顺利,他在山东的"重点进攻"屡屡受到重创,蒋介石的心里也非常不是滋味,他始终想不通,在各方面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为何总是打败仗。 在极度的愤怒下,蒋介石决定调来30个旅的兵力,以过去"围剿"的战术,想要消灭刘邓大军。 此时的刘邓大军并没有退缩,在刘伯承、邓小平两人的亲自指挥下,更加争分夺秒,千里跃进大别山,要将战争引到蒋介石的管辖区。 蒋介石得到消息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撤掉了陈诚总参谋长的职务,还在一天之内发了很多份电报,要求部队追击刘邓大军。 由于总是等不到好消息,蒋介石爱"微操"的毛病又犯了,他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个总参谋长的职务,来到前线亲自督战。 刘邓大军12万部队在淮河的北岸受阻,那会,正好是8月。 由于地理原因,上游突然涨水,整个部队只剩下了十几条小木船,想要承载数量如此之大的部队,显然是不够。 蒋介石的大军也浩浩荡荡冲了过来,他们19个旅的追兵马上就要赶到了。 刘伯承也有些心急,若是被敌人夹在了中间,那么部队就危险了。 可是,那些小船无论如何都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所有人心急如焚,一条河,或许真的能够毁掉一切。 在晚清的时候,由于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纷争,北王韦昌辉杀掉了东王杨秀清,石达开愤然离去,在清军的追击下,石达开就栽倒在河水面前。 刘邓大军可不是太平天国的军队,而国民党同样有别于清政府,毕竟清政府的追兵拿的是大刀和长矛,而蒋介石手下的部队拥有飞机和大炮。 刘伯承是一位大家公认的"常胜将军",可他面对滔滔江水,也不由担忧起来。 来到这个位置,也是因为毛主席曾在1947年7月23日亲自致电两位将领,要求他们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 毛主席之所以敢采取这种战术,也是一招险棋,那会,国民党还处于战略进攻阶段,战争也是在解放区内进行的,解放区也早已备受战争的蹂躏,毛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并把希望寄托在刘邓大军的身上。 刘伯承知道他们的决断关乎着未来,可他面对的,是天险,做事要讲科学,战士们要执行任务,也不能白白牺牲。 几个指挥员都找过刘伯承,大家和刘伯承一样,全是一筹莫展。 指挥部里,刘邓连夜召开了会议,李达把情况讲述了一遍,其他人要么站着要么蹲着,几乎没人坐得下去,大家都眉头紧锁,思考着渡河的方式。 邓小平看了看手表,时间越来越紧迫,若是敌人重兵到了,就是背水。 唯一的办法,似乎就只有加快渡河的速度,争取多过去一些部队,先行渡河的人和已经到达大别山的部队共同创建根据地。 大家都在思索的时候,邓小平先开了口:"时间不等人了,我考虑好了,我和伯承分开,伯承带着司令部先行渡河,指挥已经过河的部队展开行动,李达留在淮河边上继续指挥,能过多少就是多少,我负责组织部队阻击追击的敌人,掩护全军。" 留在后面是最危险的,所有人都知道。 刘伯承当即拍了桌子:"政委说的就是决定,立即行动!" 刘伯承知道邓小平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他和邓小平在指挥室门口握了手,便去组织部队了。 16旅旅长尤太忠和18旅旅长肖永银来到了刘伯承的面前,刘伯承看着他们,突然问了一句:"这么长的淮河,就找不到一处水浅能走过去的地方吗?" 肖永银同样久经沙场,也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的杰出将领,他回答道:"河边的老百姓都问了,没人敢在这个水流忽涨忽落的季节淌着水过河。" 可刘伯承还是继续问道:"那你有没有派人亲自侦察,下水试了没?" 对于这些可能的方法,肖永银其实也都试过了,他如实回答道:"先锋部队试过,我们也派人侦察了,也试过。" 过河有天险阻拦,不过河后面敌军大军压阵,任何一个决断出现了问题,都关系着十几万大军的安危。 除了刘伯承,其他人都不敢多说什么了。 刘伯承再次望着那汹涌的淮河水,说道:"近怕鬼、远怕水,我们都是外来的人,还是不够了解水情,可不可以多找些当地的老百姓去问问情况。" 没人敢回复,因为,其他将领其实已经找人问过了。 刘伯承独自从小屋中走了出来,他已经找到了一根竹竿,一个参谋见状,赶紧上前,对他说:"司令,换根短一些的杆子当手杖吧。" 刘伯承看了一眼他,没有回答,只是接着说:"走。" 原来,刘伯承找来这根长竹竿,并不是当手杖,而是要测量水深。 他上了一艘小船,开始用竹竿不断试探,只是想要找找看能不能有地方架设浮桥。 小船也在他的要求下,不断更改着航线。 而一位名叫王文炳的老人,正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1947年秋天,他在淮河上撑船,有一天突然来了一批队伍,大概十几个人,那些军人说话非常客气,他们自我介绍说,是刘邓大军的先遣队,是帮助穷人打天下的,希望王文炳将船渡到对岸。 之后,王文炳将船撑到了南岸的时候,不巧遇到了几个国民党联防队的人,先遣队成员给了王文炳两块银元,让他朝着东边走,怕被国民党部队发现。 就这样,王文炳带着几位先遣队员逃走了。 可是,联防队员当天就来扣押了王文炳的船,还把他带走严加审问,可问了半天,找不到什么具体的证据,王文炳的母亲听说后,赶紧带着几块银元,把他赎了出来。 王文炳就发现村中住满了部队,在一处破庙里面,外面还有警卫员站岗,王文炳知道是刘邓大军的大部队来了,而且那个破庙里应该住着个大官。 早饭时间,一位干部模样的人挨个走访,问谁能帮助摆渡,王文炳听闻后当即报名。 干部悄悄将王文炳带到了淮河边上,他见到了一个50多岁的老军人,后来他才知道,此人就是开国元帅刘伯承。 在他的印象里,老军人拿着一根竹竿不断试探着,发现这几天淮河水特别浅,老军人满脸笑意。 这就是"将军试水",王文炳就是当年的船夫。 岸上的很多干部都有些羞愧,十几万大军,眼睁睁地看着年过半百的司令员亲自试水,而船上只有一个年轻小伙子。 主将英明,三军幸甚。 水面上突然传来了刘伯承的呼声:"肖旅长,快去统治李达参谋长,让他赶紧架桥,要快!" 刘伯承总是十分冷静,这种从声音中就能听出的喜悦,身边人都很少见到过。 岸上还是没人敢说话,只有肖永银高声应答了一句:"我知道了!立即去执行!" 淮河,似乎有"天意" 肖永银接到了任务后,火速去找李达,传达了命令。 李达马上率领部队前来架设浮桥,千军万马准备渡河。 结果,一个意外的景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在不远处的淮河上游,有一位战士牵着马徒步过了淮河,这令大家倍感兴奋。 原来,这位战士是18旅53团的饲养员,由于走得太慢掉队了,当他牵着马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时候,却发现他的部队早都被小船运过河了,由于担心耽误了事情,他赶紧追赶部队,也压根对淮河水不管不顾,跳进了河水之中就开始朝着南岸走去。 刘伯承赶紧补充了命令:"不要架桥了,部队迅速过淮河。" 淮河水就是如此多变,特别是在夏天,几乎是一天一个样。 在天色刚刚方亮的时候,刘伯承就命令警卫员在水浅的地方全部钉上木桩,木桩上还能拉上绳子。 部队的战士们纷纷拉着绳子过河,刘邓大军二、六纵队和野战军司令部以及中原局机关数万人就凭借着这个标记过了天险淮河。 而王文炳和其他过来帮忙的船工用仅有的小船帮助刘邓大军运送机要人员和重要文件。 那会,由于国民党部队已经发现了刘邓大军正在过淮河,他们还派出了飞机前来轰炸和扫射,有战士牺牲,不过大家还是坚定地朝着淮河的对岸走去。 从此,利刃出鞘,"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诞生。 在淮河两岸的百姓当中,甚至都一直流传着一个神话:在入伏的当天,淮河上突然下起了超级大雪,淮河水面上几乎在一夜之间就结了冰,刘邓大军的千军万马在冰面上行走,最终过了淮河。 而在大别山区里面,相关的神话则更神:解放军战士来了,他们一人坐着一个葫芦,顺着激流过河,追兵到了,老天爷干脆刮了一阵风,将刘邓大军的人马直接送到了大别山里面。 有这样的神话,也是因为常年在淮河沿岸生活的老百姓,都觉得淮河水难以捉摸,根本没人敢下去过河,可解放军做到了。 当年在淮河水面上,刘伯承说了一句:"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 这句话,也被大家所牢牢铭记。 刘伯承他们赶上了时候,不过这也是经过精密调查后才有的结论,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的时候,刘伯承觉得还有希望。 而来到淮河沿岸,也正是由于老百姓的鼎力支持,刘邓大军才能顺利过了淮河,若是连那小木船都没有,又用什么去调查呢? 刘邓大军走后,王文炳等船工担心追击而来的国民党军队报复,他们躲进了一片玉米地中。 大部队走后不久,国民党将领吴绍周果然带着军队赶来了,可他们发现,刘邓大军早已消失在河对岸。 他们追击,是不可能带着船来的,吴绍周面对的,同样是波涛汹涌的淮河,他和刘伯承,几乎就是前后脚。 吴绍周为了完成任务,也同样派出了人马试着过河,可他所派出的人马还没走到河中心,就直接被湍急的水流全部卷走,随后葬身于河底深处。 吴绍周当时望着淮河,还说了一句:"这真的是天意呀!" 他的部队没有过河,时任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在当年8月底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追击刘伯承的各路国军均被淮水所阻拦,据云:刘军渡淮河系徒步,国军一到就涨水,可亦可奇。" 看似感叹,其实郭汝瑰的心里是透着乐的。 早在1928年,郭汝瑰就通过袁镜铭加入了中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由于和陈诚的关系密切,他才能一步步走向重要的位置上。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郭汝瑰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放军提供了很多核心军事情报,这是一份特殊的巨大贡献。 而到了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才得到情报,说郭汝瑰是一个位置很高的地下工作者,可他找了半天,还是没有具体的证据,再加上郭汝瑰的地位很高,在陈诚麾下"红的发紫",因此,杜聿明才没有给蒋介石汇报。 到了最后,蒋介石还准备固守大西南,为此他还找过郭汝瑰谈话,结果郭汝瑰找准机会直接"通电起义",直接破坏了蒋介石的计划。 若是刘邓大军过淮河那会,蒋介石要知道为他感慨的作战厅厅长是解放军的人,估计要直接气死。 当年亲自参与渡淮作战的李德生老将军还未刘邓大军渡淮旧址亲笔题词:"渡淮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敲响国民党覆灭的丧钟。" 在部队过了淮河几十年后,邓小平还和子女们谈起过当年的场景,他说:"当时刘伯伯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面,这就是机会呀,刚刚可以过人,我们刚过完,水就涨起来了,也是运气好,以前谁都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步过去,就这么探出来一条道路。" 2013年,有采访组来到了淮河两岸,寻找当年的见证者。 有一位名叫冯连富的老人拄着拐杖,他向采访组介绍了当年自己的故事。 他说:"那会解放军要抗树木搭浮桥,我17岁,家里兄妹四个我是老大,我就去了。" 他还记得,有一次抗树木的时候国民党的飞机来了,一个俯冲扫射,一起抗树木的老乡中被打死了一个,当时他非常害怕,大家都在继续着,都没有停下。 刘邓大军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过河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谁也不知道,汹涌的淮河水在几个小时后会变成什么模样,若是早一点或晚一点,那么情况就可能大有不同。 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统帅的当机立断。 如今,渡淮纪念馆也拔地而起,成为了全国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它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是神话,就是这样一条河,解放军不需要架桥就能够过去,而国军要过去,却葬身河底。 或许,得道者,自然天助。 参考 刘邓大军渡淮河的传奇故事 广安日报 刘伯承挥军"飞"淮河 梁天录 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