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8日,七国集团首脑峰会在德国南部的小镇埃尔茂召开,不出外界舆论的预料,对付中俄又成为了此次会议的重点议题。 据报道,在会议上G7领导人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筹集600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基础设施所需的资金。很明显,G7此举是在对抗中国的基建计划,限制中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基建方面的援助,来扩大自身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又是美国总统拜登倡议的,在去年的G7会议期间,其也提出过一项针对中国的基建计划。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是试图利用一些小恩小惠,将发展中国家拖入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当中。 拜登宣称,G7要充分利用此项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展现G7帮助他们的诚意,同时让发展中清楚地意识到与"民主国家"合作的一系列好处。暂且不说发展中国家会不会接受G7许诺的恩惠,即便在西方国家内部,在对华立场问题上,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据悉,在G7领导人峰会召开前夕,德国政府便主张接近中国,在柏林方面看来,必须要阻止形成以西方国家为一方、以中国和俄罗斯为另一方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两大利益集团的对抗,是十分危险的。而且除了德国之外,荷兰和比利时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也持有"拥抱中国"的观点。 据彭博社报道,参加完欧盟领导人峰会的荷兰首相吕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盟对华政策的要义是如何解决其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想着如何孤立中国。吕特认为,欧盟在处理对华问题时,要有自己的主张,而不是一味跟着美国的对华政策转。 比利时首相德克罗则表示,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和俄罗斯划上了等号,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与俄罗斯不同,欧盟不能将中俄两国简单地归为一类。 德克罗表示,他希望欧盟秉持之前的对华政策,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和竞争者,更加全面地看待欧中关系。德克罗称,无论欧盟与中国存在多大的分歧,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欧中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从德国、荷兰以及比利时三国对华立场的主张来看,西方分裂正在加剧。贸易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根据德国统计部门的数据,202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453亿欧元,中国连续第6年保持对德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尽管中德关系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有一些波动,但是两国经贸往来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德国作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与德国的双边贸易是中国与欧盟贸易往来的一个缩影。 经贸向来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良好的合作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只要中欧贸易不发生大的变化,中欧关系就有稳定的基础。 至于G7提出的6000亿美元基建援助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很大可能又是一张"空头支票"。 据了解,在这项计划中,美国准备掏2000亿美元,剩余的4000亿美元需要盟友筹措。但是整个基建计划又是为美国的战略意图服务,盟友从中获取的好处不会太多,反而要承担陷入与中国对抗的巨大风险,也正是因为如此,G7其他成员国势必不会全力配合。 而拜登政府想拿出2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也比较大。据统计,去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用于基建投资的资金不到600万美元,距离2000亿美元相去甚远。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美国内的基础设施也比较陈旧,美国民众要求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此时如果拜登不先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而是将资金投向其他国家,势必会引发美国民众的不满。 今年拜登面临中期选举,后年又要准备大选,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想必拜登并没有多少勇气敢得罪美国民众。毫无疑问,6000亿美元基建援助计划,是G7给发展中国家画的一张"大饼",只不过,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不相信美国甚至西方的空头支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