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下水,命名"福建舰"。消息一经传开,引发广大网友关注,社会各界纷纷发出祝贺。但在这一片欢呼雀跃之声中,也有人发出疑惑,为什么命名"福建舰"?毕竟福建省在全国经济实力排名不算前列,相比于江苏省和广东省而言,相距甚远。 对此,人民海军微信公众号是这么回应的: 谈到第三艘航空母舰为何命名为福建舰时,刘文胜表示,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命名规则,航空母舰一般以省级行政区划命名。经中央军委批准,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 当然,官方给的说法并不能满足我们想要的答复,网友也对这个问题众所纷纭。 小编个人认为航母命名或许有以下的历史原因。 历史原因一——为了纪念中法马江海战,以史明志 如果说"辽宁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黄海海战,"山东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威海卫战役,那么"福建舰"的命名应该就是为了纪念中法马江海战。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的开端部分,我们应该都听过"邓世昌"的英雄故事,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作为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舰长),在"致远舰"遭受重创后,下令撞向日军旗舰欲同归于尽,不幸被鱼类击中引发爆炸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而威海卫战役是甲午战争后期的一次战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劝降,最后下令自沉所在的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以免落入日军手中。 相比于黄海海战和威海卫战役,中法马江海战可能少有人知。 马江海战又称马尾海战、中法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朝廷"彼若不动,我亦不发",于是张佩纶、何如璋、穆图善等下令"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犹斩"。七月初三,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清军主要将领畏战,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惶应战,福建水师的舰只还没来得及起锚,被法舰的炮弹击沉两艘,重创多艘。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展开英勇还击,但是由于未做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战斗不到1个小时 ,福建水师几乎丧失了战斗力。而法军仅5人死亡,15人受伤,军舰伤3艘,还摧毁了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初九,法舰全部撤出闽江口。 以上三场战役,皆为清朝时期所发生的海战,结果也都以清军失败结束。不仅如此,清政府皆因战争失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而我国航母以这些省来命名,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曾经那段历史,要以史为鉴。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现在的海军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是不可能重蹈历史的覆辙了。 历史原因二——为了福建对面那块领土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历史上,福建和台湾的关系也是紧紧相连的。 北宋时期,福建泉州行政区域包括澎湖及其附属的台湾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南宋时期,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 元朝时期,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 明朝初期,沿用元朝制度设"巡检司",由福建泉州管辖。 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福建和台湾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现在台湾使用的语言一般都是闽南语,而且台湾很多先民都是来自福建泉州、漳州两地。 而我国第三艘航母的命名直接跳过广东和江苏两个大省,直接以"福建舰"命名,这里面的深刻含义就不言而喻了。 照历史原因的规律的话,下一艘航母命名将花落谁家? 如果说航母命名规律与我所说的第一个历史原因有关的话,我个人认为下一艘航母的命名很有可能会落到广东头上。 从历史原因上看,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始于广东,而鸦片战争标志着我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以广东命名下一艘航母的历史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而且现在,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在我国甚至世界都颇负盛名,那么用广东命名下一艘航母的原因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我们建设航母,发展军事力量,并不是为了称霸世界,只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抵御外来侵略,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受侵犯。 所以,不管下一艘航母的命名如何,我想我们都会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那么大家对航母命名有何看法?来一起交流一下吧。 航母三胎合影(图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