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2年的三伏天很热吗?夏至节天气能预兆吗?老祖宗的谚语咋说的? 今天是2022年6月21日,夏至节气到来的日子。夏至不到天不热。夏至到来,天气会变得更加炎热,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大,暴雨来临。 夏至是我国24节气的第10个节气,是太阳运行到北回归线上空时令交接的时刻。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太阳直接照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将迎来炎热的三伏天。 夏至三庚入伏。也就是夏至过后的第3个庚日,是三伏天的第1天。按照农历日历表来推算,7月16日庚午日,也就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为2022年7月16日。 今年三伏天有40天的时间,主要是因为从夏至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第3个庚日入伏,初伏是10天之间,还有两个庚日,所以中伏是20天。末伏是从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计算,那是8月15号到8月24号三伏天结束。 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号,立秋节气共计15天,结束为8月21号。而今年伏天结束的时间为8月24号,也就出现了"伏包秋"的现象。 立秋给人们的第一感觉,那就是早晚的天气比较凉爽,毕竟节气换了,迎来了秋天。尽管立秋中午的温度比较高,可能有"秋老虎"的现象,不过"伏包秋"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三伏天不是特别的热。 因为40天的三伏天里,包含着15天的立秋节气。毕竟立秋节气时,太阳已经向赤道附近靠拢了,太阳辐射的热量也比较少了,所以今年三伏天不热。 根据专家的预测,今年7~9月份,我国最炎热的高温天气在长江下游流域几个省份以及我国西北地区。华南等地方今年雨水较少,也有可能会出现炎热的干旱天气,这是拉尼娜现象造成的,使得雨带北移。今天是夏至,天上云彩增厚。夏至节气天气变化有什么预兆?看老祖宗的谚语是咋说的? 夏至一日晴,伏里多酷热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夏至当天天气晴朗,没有云彩也没有下雨,预示着三伏天里就非常的炎热,酷暑难耐,也就说明了雨水比较少。 夏至是一个节气变换的日子,夏至不到天不热,夏至来了,气温迅速上升,雨水也增多了。如果下至不下雨,当地气候可能是干旱的天气,这就造成了"旱雨难下"气候。 比如现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淮地区之间,最近一个多月没有有效的下雨,造成了这些地方高温干旱非常严重。河南省已经发布了干旱预警,让农民积极的抗旱。这种现象就是大陆暖脊控制着大气层,使得雨水很难下来。 天气越是干旱,气温越是高于越南下,这种现象会延续一段时间。比如我国西北的每年夏季的气候就是这样,酷暑难耐。所以夏至的天气情况,也能够预兆着三伏天的冷热程度。 俗话说:夏至见春天,有雨到秋天。意思是说夏至下雨天气非常的凉爽,像春天一样比较的舒服,这就意味着雨水一直下到立秋。所以有了"夏至有雨秋来早"的说法,今年"伏包秋"的天气就是这种现象。 总之,今年三伏天不热,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伏包秋"的现象。夏至下雨,预示着三伏天不热,雨水多;夏至不下雨,预示着三伏天非常炎热,干旱严重。 庆幸的是今年夏至与时代开始北移,我国北方地区也将迎来大范围的降雨。南方从今天开始,雨水渐渐的褪去,晴朗的天气将到来,结束了60年一遇的冷夏,北方也结束了60年一遇的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