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姬姓,公孙氏,名鞅,号"商君"。出生于公元前390年左右,逝于公元前338年。他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著有《商君书》、《秦律》、《公孙鞅》等,是依法治国的积极推动者。 商鞅 01 怀才不遇 投奔秦国 商鞅年少时就痴迷于法学,将魏文侯相李悝、大将军吴起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后来因家族没落,他辗转到了魏国,拜魏国丞相公叔痤为师,寄身于相府。公叔痤发现商鞅很有才华,但他很担心如果将商鞅举荐给魏王,自己很快就会被商鞅所取代,于是就只让商鞅在相府担任了中庶子一职。 直到公叔痤病重之时,他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他跟魏惠王说:"商鞅有治国才能,我死后可以让他担任丞相,辅佐大王治理国家" ,同时他又说:"如果大王不用他,那就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不能让他为其他国家效力。"魏惠王听了,却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他是病得不轻了,所以才胡言乱语,于是就没有理会和采纳。 公叔痤念及商鞅多年的付出,在跟魏惠王说完后,立即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其实商鞅心里十分明白,魏惠王既不会用他,也不会杀他,所以就没有立即离开魏国。就这样,商鞅在魏国一直未得到魏王的重用。 公叔痤去世后,魏国上将军庞涓听了门客的推荐,接见了商鞅,但看他一直就只是公叔痤府的中庶子,就只给了商鞅一个军务司马的职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商鞅以要给公叔痤守灵为由推辞了庞涓的任命。 因为,此时的商鞅已经三十五岁了,他的志向不只是做一个大将军手下的军务司马,他要的是实现自己心中法家治国的理想。于是当他听说秦孝公在秦国发布求贤令,便毫不顾忌地带上李悝的《法经》投奔到了秦国。 商鞅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景监,在他的协助下,商鞅终于见到了秦孝公。但秦孝公没有立即任用他,而是与他进行了三轮面谈,在面谈中秦孝公和商鞅都在相互试探。 第一次面谈,商鞅向秦孝公阐述了帝道之术,秦孝公听了却连连打哈欠,显得不耐烦,而且喝斥商鞅是狂徒,竟敢妄论帝道。在景监的斡旋之下,五日后秦孝公对商鞅进行了第二次面谈,这次商鞅阐述了王道之术,然而秦孝公还是不接受,依然责备他。在第三次面谈时,商鞅直接阐述了霸道之术,这次终于获得秦孝公的认可,他激动得称赞商鞅,并安排与商鞅进行深入的交谈。 经过三次面谈后,商鞅已经完全领会了秦孝公心中的意图。于是就与秦孝公畅谈起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对商鞅的策论很感兴趣,拉着他畅谈了数日也丝毫没有倦意。 正是这次的谈话,秦孝公找到了秦国发奋图强的策略,商鞅也找到了自己的伯乐,一个值得他效忠的明主,当然这也是秦国强大,乃至最终能够一统天下的开始。 秦孝公与商鞅畅谈 02 徙木立信 变法强秦 商鞅以"霸道之术"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君臣二人开始着手实施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准备开始进行变法改革。但万事开头难,变法刚一开始就受到了老世族们的反对,于是双方就展开了关于变法的论战。 老世族认为国人已经习惯现有的制度,如果突然变法会对国家造成损耗,给国人带来很多不便,其影响会较大。而商鞅认为,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多变的,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没有必要一直沿袭过去的法度,他还以夏商因遵循旧制而遭灭亡进行举例说明。在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秦孝公很清楚,只有商鞅的主张顺应发展趋势,才能真正让秦国变强。 变法论战之后,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于是就同意他制定并颁布了《垦草令》。其实,这也是秦孝公对商鞅的又一次考验,而《垦草令》的成功实施也证明了商鞅的能力和才华。 变法论战 公元前356年,经过重重考验之后,商鞅终于成为了秦国的左庶长,正式负责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然而在变法之初,商鞅却发现秦国国人已经对官府失去了信任,他们不再相信官府。但是想要变法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先提高国人对官府的信任度,因为新的法令需要官府去推行。 为尽快恢复百姓对官府的信任,商鞅命人在秦国都城的南门竖着一根木头,并召集起城中百姓说,只要有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就直接奖励他十金。一开始根本就没有人相信,都感到惊讶,搬一根木头就给十金,不敢相信。商鞅看没有人响应,于是将赏金调整为一百金。在当时,这可是不小的一笔钱,足可以置办很多房产。 面对百金的诱惑,有一男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搬起木头直接走到了北门。男子刚放下木头,商鞅就立即奖励了他百金。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也就相信官府真的是说话算话的。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徙木立信"。 随着秦国百姓恢复了对官府的信任,商鞅的第一次变法也得以顺利进行。他改革户籍制度,强制要求男子成年后必须与父母分家,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否则需要加倍缴纳赋税,此举增加了为国家分担赋税和徭役的户口单位;他实行什伍连坐制度,要求揭发犯罪,否则连坐同罚,这确立了法在老百姓中的威信;他还奖励军功并禁止私斗,以军功评爵位,以爵位获得社会待遇和生活享受,为整治私斗,他杀了几百人,此举不仅锻造了强悍的秦军,还维护了国家公权。 在商鞅推行变法的第一年,秦国百姓感觉新法不合适,甚至对新法轻视,就连年幼的太子也随意杀害平民。商鞅本来是要处罚太子,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依法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进行了处罚。正是因为商鞅执法如此严格,才确立了法在老百姓中的威信,他还将法改为律,并制定了秦律,从此秦国百姓均服从新法,遵守秦律。 经过十年变法,秦国国力大增。考虑到秦国未来的发展,秦孝公让商鞅主导在咸阳建造了新的都城,且于公元前349年迁都咸阳,并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要求他开始全面深入推进变法。 商鞅第二次的变法可谓是非常彻底的改革,他废除了井田制,重新划分田地的界线,建立了阡陌制,还鼓励老百姓们开垦荒地;他革除了戎狄的陋俗,禁止老百姓父子兄弟妻室等同居一室,必须分开居住;他将零散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并且任命了县令、县丞等官员,共设置了41个县,还确立了什伍制度用来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他还统一了秦国的度量衡,建立行政标准化;他还推行按人口征收户赋,大大提高了国家税收。 除了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商鞅还焚烧儒家书籍,推崇法家思想,严格执法,实行重赏重罚,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百姓的法治意识;同时在公子虔再次触犯法令时,商鞅严格执法,毫不留情地对公子虔施以劓刑。这些虽然维护了变法成果,也提升了法治的地位,但也让商鞅获得了酷吏的称号。 商鞅变法二十年,使得秦国由弱变强。在此期间,秦孝公和商鞅一直没有忘记收复河西失地、实现秦穆公时期秦国霸业的愿望。公元前352年,魏国与赵国开战,秦孝公立即抓住机会,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命商鞅亲率大军占领了魏国旧都安邑。次年也就是公元前351年,商鞅又亲率大军进攻魏国,成功占领了魏国的固阳。 随后在公元前341年,秦孝公命商鞅亲率大军进攻魏国河东。商鞅用计欺骗并俘获了魏国丞相公子卬,并遣使前往魏国国都与魏王交涉,要求魏国割让河西土地,用以换回丞相公子卬。魏国求和,秦国成功收复了河西失地,商鞅也因此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封地为商十五邑。 秦国收复河西失地后,战国时期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魏国霸主地位瞬间衰落,而秦国成功跻身强国之列,实力远超其他六国。商鞅二十年的变法,不仅让秦国变成了第一大强国,也为秦国谋求统一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他的变法也得罪了很多人,制造了很多的仇恨,这也预示了商鞅悲惨的结局。 徙木立信 03 逃亡兵败 惨遭车裂 商鞅通过变法,在秦国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他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使得农业得到大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秦国也因此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此举却打破几百年的世袭制,贵族势力的利益被取代,自然就会得罪秦国的老世族。 战国时期有刑不上大夫的主张,而商鞅的新法却是刑可上大夫。所以他在处理太子杀害平民一事时,很严格地处罚了公子虔和公孙贾。而且在公子虔第二次触犯秦律时,商鞅更是毫不留情地对他施以劓刑,这不仅得罪了公子虔,也得罪了秦国的士大夫们,让他们斯文扫地。 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积极罗织商鞅的罪名,诬告他有谋反的意图。老世族和士大夫们纷纷向继位的秦惠文王进言,说国人只知商君不知国君,商鞅不除国人不安。 商鞅听闻国君想要杀他的消息,随即从秦国出逃。秦惠文王在贵族势力的压力下,不得不下令追捕商鞅。 商鞅一路逃亡至秦国边关,天色已晚,他看到路边有一个客栈,于是就想留宿。然而客栈的主人根本不认识商君,他见商鞅身上没有带身份凭证,就拒绝商鞅入住。并告知商鞅秦国商君制有律令,如果留宿没有带身份凭证的客人,他就会被治罪的。商鞅只得离开,在外面露宿了一晚,他心里五味杂陈,他既开心国人能遵守秦律,又可笑自己是作法自缚。 商鞅继续向东逃亡,他想投奔魏国,可是魏国国君痛恨他曾用计骗擒公子卬,同时也是惧怕秦国,所以拒绝商鞅进入魏国。 商鞅四处奔逃,最后没办法只好潜回他的封邑商於。他在商於组织邑兵进行反抗,还主动攻打郑县。秦惠文王得知后,立即派公子虔领兵征伐商鞅。在秦国强大的锐军面前,商鞅的邑兵节节败退,最终商鞅在彤地战死。 虽然商鞅被杀死了,可是秦国老世族和上大夫的仇恨还没有得到满足,秦惠文王为了彻底解除国人的恨,促进国内的团结和发展。随即命人将商鞅的尸身带回咸阳,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商鞅处以车裂之刑,还下令诛灭了商鞅的全家。 就这样,商鞅以悲惨的结局结束了他的一生。商鞅虽死,但秦国新法没有被废除。这正是秦惠文王的睿智之处,他很清楚新法有利于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他想继承秦孝公的遗愿,发奋图强,谋求一统天下的霸业,就必须沿用商鞅的新法;他也清楚商鞅对秦国的发展是做出贡献的,即使要商鞅死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是史上一次相对比较彻底的改革运动,既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秦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法治"的思想逐渐在战国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 秦国很多人认为商君虽死犹生,这是因为商鞅的变法已在秦国根深蒂固。而且商鞅的的思想在他死后快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派,被称为商学派。后来商学派经过大力发展,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主流思想,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车裂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