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6月18日报道,中国最大的网络购物节之一"618"进入收官日。人们购买高价商品的情绪依然高涨。据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预测,其在今年"618"的业绩,将最多比去年同期上涨10-15%。虽然消费者受疫情影响可能"报复性消费",但今年人们的节约心态也非常强烈,旺盛的购物欲望能否持续是个未知数。 "供应链的阻力越来越小,消费者的信心正在迅速恢复。"16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晖对交易量的增长充满信心。去年"618"期间,仅京东的交易额就达到3438亿元人民币。 报道称,在今年的"618"期间,上海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仍受到疫情影响,许多商店被迫停业。这也是疫情趋缓后的第一个主要促销季,是判断未来消费趋势的关键节点。 报道还说,不仅是企业,中国当局也在尽力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据媒体报道,许多省市发放了消费券,仅5月的投放金额就达到逾30亿元。 报道还说,今年"618"也让我们得以看出一些消费新动向,比如消费者"报复性的消费升级"。京东方面称,价格在2-3万元的按摩椅、虚拟现实(VR)设备以及家用投影仪等高端产品的销量预计将比去年增长50%-60%。 此外,农村地区的增长正在推动整体消费,而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则略显疲软。 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出国旅行艰难,今年"618"外国名牌产品的成绩抢眼。据报道,在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平台,包括路易·威登在内的200多个奢侈品牌参与了"618"活动。5月底开始预售时,葆蝶家等奢侈品牌的预售成交都在3分钟内超过去年全天。 报道还说道,尽管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消费的坚挺,但重点是这种坚挺能否持久。 今年25岁、在四川成都一家外企工作的何久琳就表示,自己只大量购买了护肤品和洗涤剂等日用品,以维持到"双十一"购物节。 消费者的节约心态也体现在其他方面。今年"618"期间,质优价廉的中国本土品牌化妆品销量可观。此外,根据京东的数据,一些半成品食物,如速冻饺子和自热火锅等的销量也是去年同期的数倍。 今年"618"的消费动态反映出一个现象,即在"报复性消费"的背后,人们也产生"理智型囤积消费"的需求,接下来就是静静地等待约6个月后的"双十一"大促。 报道最后提出,能够反映中国消费趋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618"这场消费盛宴到底是消费复苏的标志,还是单纯地"提前透支消费欲望"?曾以"暴买"闻名世界的中国消费者对全球经济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未来的消费趋势依然备受关注。 三亚海旅免税城推出"618"免税购物狂欢活动。(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