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华国锋看了周恩来的纸条,找刘西尧谈话你回二机部当部长
1974年,周总理的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了,不过他依旧在乎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刘西尧同志就是总理在乎的人才之一,他从1963年奉命组织国防科委、国防工办联合工作组,到二机部检查和帮助工作,随后的日子里,他就一直留在了那里。
刘西尧有着突出的贡献
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关乎到很多方面,而周总理的一直将这件事作为"重要大事"。
早在1955年,苏联就提供了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并且接纳了我国的科技人员去苏联实习。
周总理在此时就专门指示,让有关部门和苏联签订6个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协定。
他还特别提出了:中国的原子能工业要有完整的一套,能够形成独立的核力量,不过规模不宜过大。
另一边,从新中国成立后,刘西尧就被委以重任,从事着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
从给1957年开始,根据中央的安排,刘西尧同志就开始转入国防科技的事业上来。
而在建国之前,刘西尧本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物理系,抗战年间,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宣传事业中,走上了从戎之路,他的革命历程,也是充分经得起考验的。
1959年,国际关系逐渐开始恶化,周总理向宋任穷、刘杰传达了中央的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把原子弹搞出来。
而第一缕"蘑菇云",也和刘西尧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1963年,之为了全面掌握原子弹研制工程的进展,周总理专门指派了刘西尧带领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联合工作组分赴二机部所属的院、所、厂、矿第一线,全面检查工作。
在这一年的2月19日和2月21日,周总理召开了两次会议,听取刘西尧对二机部工作检查的汇报情况。
刘西尧留在二机部之后,就一直在研究着原子能的事情。
后来,周总理还专门说过:"二机部是了不起的,‘两年规划’的提出,是二机部全体职工努力的结果,有了规划,也就有了轨道。"
在1964年8月,原子弹现场试验指挥部成立,张爱萍和刘西尧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刘西尧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往返于北京、青海等地,检查试弹的制造和试验场区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时,他们面对的问题是"早试"还是"晚试"的问题。
还是毛主席一锤定音: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要早点响。
根据试验场区的气象问题,最终决定了发射的具体时间。
原子弹在装配好并且吊上了塔顶以后,张爱萍返回了60公里外的地面指挥所,而刘西尧则负责在距离爆炸中心20公里处的路口指挥撤退。
所有人都撤离了警戒线之后,刘西尧再度检查了地下指挥所并且把钥匙交给了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张震寰,由他按动了按钮。
爆炸的那一瞬间,刘西尧并没有佩戴墨镜,他晚年还"调皮"地说:"我知道它什么时候爆炸,那一瞬间我就恰好时间闭眼。"
随后,当烟云升到了9000米的时候,张爱萍报告说:"总理,爆炸成功了!"
周总理还急切地问:"是不是真的?"
所有科学家当时都不敢回答,直到看到试验工程全被摧毁,对比各种测试结果仔细分析,最终有了明确答案。
刘西尧还说:"当年日本最先发出了中国进行了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他们是从高空烟云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测量推算出来的,烟云飘出了我国境内后,最先经过日本。"
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刘西尧身上的担子也并没有轻下来。
周总理随后也立即指示二机部:要加速研制氢弹。
经过努力的攻关,大家终于在1965年年底掌握了氢弹的原理,并且布置了进行氢弹试验的"三部曲"。
在1966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了,不过,当时的二机部也有着其他的一些压力。
周总理将刘杰同志和几个人召集到了西华厅听取汇报,庆祝试验的成功,还特地为大家准备了晚餐,还备了酒。
这次晚宴上,周总理还念起了毛主席的两句诗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接着,他又端起了酒杯,风趣地说:"今夜得宽余,喝酒吧!"
在1970年,周总理再度重申:二机部不能只是爆炸部,要搞核电站。
1966年,周总理将刘西尧叫到了办公室当中,让刘西尧去中国科学院去,给他当联络员。
至此以后,刘西尧和周总理之间的联系也就渐渐多了起来。
在1966年和1967年这两年,河北省连续发生了两次强烈的地震,在两次都是余震还没有走干净,地壳还依旧在颤动的时候,周总理就会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慰问灾区的人民,布置恢复生产和重新建设家园的工作。
这件事给刘西尧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他的眼里,周总理是非常重视科学的,在地震后,周总理还提出了:地震是有预兆的,是可以预测的。
这是一次重要的科学论断,从此以后,我国的地震预测和预报工作就逐渐展开了。
特别是在1970年召开的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周总理还专门接见了全体到会人员,也作了重要讲话,并且号召从事地震工作的同志们要摒弃门户之见,相互取长补短,采取科学民主的态度,为科学观察、研究地震规律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这段时间,刘西尧摒弃一切杂念,将全部的精力投身于科技建设当中。
1969年4月,刘西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总理告诉刘西尧:最初的时候,他的名字并不在上面,是因为李富春同志提到了,科技界应该有一个负责人进入中委,并且还专门提了刘西尧的名,然后经过中央的批准,才最终提名的。
九大召开之后,刘西尧也开始在中科院抓业务,每一项都让他记忆深刻。
其一是配合1970年第一颗"东方红"卫星上天,制定时间标准;其二是恢复对淮海平原的综合考察;其三是继续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其四为在上海和合肥的两家光机所开始激光研究;其五是组织队伍到新疆去观测日全食,加强北京天文台的建设工作;其六是开始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测量。
当年还有一件事:杨振宁回到美国之后,寄来了一张刘西尧拍摄的彩照,并且附上了一封信,建议我国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刘西尧很快就将这封信呈交给周总理,周总理又转交给毛主席,总理抓住了这次机会,使得中科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推动。
即使在周总理生病期间,他对于科技方面的工作,依旧十分重视,几乎要事事亲为。
1974年年底,中央召开了相关的工作会议,并且通知了刘西尧参加,刘西尧也知道,这里面肯定有周总理的关心。
有一天晚上,华国锋、纪登奎等领导人找到了刘西尧和二机部的代理部长刘伟谈话。
期间,几位领导对刘西尧谈话,让他去二机部担任部长的职务。
可刘西尧考虑到身边的刘伟,就对华国锋说:"让刘伟当吧。"
华国锋没有考虑刘西尧的意见,只是说了一句:"中央已经决定了。"
听到了这句话,刘西尧就没有再提什么意见,也就同意下来了。
在这之后,中央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告诉他,国务院负责常务工作的领导之前有过提议,想让他去教育部工作,可周总理闻讯之后,认为刘西尧不太适合去教育部,而且教育部长的人选已经有人了。
因此,周总理随即在纸条上写下了"二机部"三个字,之后又将纸条给撕掉了。
这样一来,华国锋等人很快就明白了周总理的意思,于是才有了那一次关键的谈话。
1975年1月25日,根据周总理的亲自提名,四届人大任命刘西尧为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
在这之后,周总理还主持召开过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上,也是刘西尧最后一次见到周总理。
刘西尧的作用,不仅仅在科技领域
其实,当年有人提议刘西尧去教育部也是有依据的,在教育领域,刘西尧也确实是一把好手。
后来,刘西尧也确实去了教育岗位。
1977年,邓小平向中央政治局委员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指示:召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而这场会议也让刘西尧记忆颇深,因为到场的,还有几十位在科技教育界的知名人士。
武汉大学的副教授提出:"大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
刘西尧非常赞同这种提议,也立即说:"原来想今年文化程度要求达到高中毕业,名额分配到县,自由报考的问题,我赞成,但是要马上做,还要具体化。"
邓小平听着大家的表述,最后也拍板了:"允许报三个志愿,到学校后再分配专业,今年就开始改,不要等了。"
话音刚落,全场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8月13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饭店召开,对于所有参会者来说都是一段奇妙的经历,这是他们一年中第二次参加高招会。
刘西尧在晚年也坦然说:"当年,在要不要恢复高考、如何恢复高考的问题上也看得不清晰,生怕犯了错误,所以当初的几次会议都拖得很长,事后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批评,让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9月中旬,会议起草了一个改革招生制度的初步意见,并且通过了教育部到达了邓小平的手上。
邓小平看到之后,对其中的"政审条件"很不满意,最后大笔一挥,将政审条件直接抹掉了,然后亲自起草了一段:一、为革命而学习;二、要看表现,不要看出身。
之后,经过了几个通宵的努力,一份《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出笼。
后来,新华社发布了文稿,向全国媒体报道了这条新闻。
也就是这年冬天,关闭了很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570万考生进入了考场。
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还有人说:恢复高考,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这里面,有着刘西尧同志很大的功劳,他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科技,又奉献给了教育。
他一生都很廉洁,自己有五个子女,不过他全都保持着高要求,从来没有为了子女的问题向相关部门打过招呼。
当年小儿子刘江汉要当兵,刘西尧却劝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而那个时候,他的大女儿已经去了边疆工作,小儿子本来可以不用去,可他还是希望小儿子去奉献。
高考大门刚刚打开的时候,刘江汉想要去参加高考,可刘西尧却不同意,他说:"我是教育部长,大部分考题我都清楚,为了避嫌,你不能参加高考。"
刘江汉还有点郁闷,为了这个事,他都没能走进大学的校园。
在刘西尧的回顾中,周总理对科学技术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是千言万语都无法写完的。
可在熟悉刘西尧的人眼中,刘老一生都在奉献,同样非常伟大,这也是源于周总理没有看错人。
2013年,刘西尧在武汉去世,享年97岁,骨灰被安放在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走完了不平凡的人生。
参考
见证共和国往事 青岛日报
老革命刘西尧在汉逝世,曾推动恢复高考领导"两弹"研制 长江日报
刘西尧:我当总理联络员前后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