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到 存存子 这组私服照片: 黑色报童帽,蓝色吊带搭配阔腿牛仔裤,看惯了女明星精致高档的街拍,这种在潮湿嘈杂的闹市随便一拍的风格,非常让人眼前一亮。 更有细心的网友扒出存存子的一身行头:2万的LV包包,1万7的鞋子,6千块的裤子。 然而浑身上下 加起来4万多 的私服,却被网友说看起来像几百块钱 的样子 其实这已经算是存存子表现比较好的Look了,毕竟她以前会把大牌穿成这样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氧叔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很多东亚女星穿奢牌,总会透露出一种 精致的土气 。 盛装不仅没有衬托出她们本身的特质并加分,反而把自我禁锢了起来,让观感变得不伦不类。 遍历 中日韩三国娱乐圈 ,总是能把欧洲奢牌服装穿出韵味的女明星,屈指可数。 四十岁的孔孝真,依旧是韩娱的时髦top: 对于大多数明星来说,有时候还不如穿百来块的基本款,来得舒爽自如、大气惊艳: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普遍会用 "超模与明星有壁" 来解释,尝试得出只有超模能把衣服穿时髦这个结论。 但是要问得再深入一点,比如壁究竟在哪里呢,人们又会变得支支吾吾起来。 很多人会说是身高,可凯特·莫斯和戴文青木都是 170cm以下 呀。 也有人说是身材。 要论扁瘦纤细,娱乐圈几乎 全员纸片人 ,可该土还是土。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琢磨了很多icon和超模之后,叔发现答案主要在于: 拜文化背景所赐,东亚人和欧洲人对 时髦这个概念 的内涵理解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双方在服装审美上体现出的品味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统治全球的欧美服装美学,根本就不适合大多数东亚人 。 01
为什么东亚人穿奢牌会土? 因为时髦和时装经典美学,是欧洲审美传统的现代产物。 它建立在欧洲人的身体特征、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上。 比如欧洲自古希腊以来,就崇尚 窄衣审美 。展示和修饰人体线条,是设计服装时要重点考虑的部分。 欧洲的旅居文明背景,也要求男士的服装,具有一定的轻便性。 但对于东亚人来说,我们自古就崇尚直线条、宽轮廓,隐藏绝大部分身体线条的 宽衣审美 。 另外,安土重迁的我们,最先考虑的也是服装庄重典雅"合乎礼仪"的特质,而非能够撒腿就跑的轻便性。 所以我们能看到。 同样是内衣,欧洲人发明出来的是 鱼骨束腰 ,而我们是宽松许多的肚兜 。 当康熙穿着长袍马褂的时候,与他通信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穿得是高腰长裤。 在过去两个世纪里,欧洲的 服装美学 ,随着它发达的科技和坚船利炮,横扫了全世界。 导致全世界的人都 主动或被动地 ,穿得像个简约有力、生气勃勃、代表现代文明的欧洲人。 所以直到今天,当我们谈论所谓时装美学时,谈得其实是在欧洲审美传统中,发展出来的 现代时装美学 ,它与东亚的服装传统几乎毫无关系。 因此不合穿、别扭,在一些情境下,也就变成了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比如风很大但是又被大规模抱怨,"实在穿不下"的BM风。 大家查一下维基百科就会发现,BM的产品研究团队其实是由一群15岁以下的欧美少女组成的。 所以他们的目标客户也是 15岁上下的白人和黑人 ! 由于人种差异,白人和黑人的发育速度很快,那个年龄段的她们,在四肢纤长的基础上,还没有发胖。 所以 轻盈贴身的BM风,非常适合她们 。 但是对于黄人呢。 我们中的大多数,基因本来就没有给予我们兼顾纤细修长的四肢,和窄窄的身体。 就算瘦死,也还是比白人和黑人的 骨头粗 ,也会比她们宽。 所以在欧美广泛适用的BM风,在东亚,纵观整个年龄段,除了少儿,也就只有"天赋异禀"的金晨们能够hold住了。 更何况,15岁上下的黄人少女普遍都在发胖!!看看我们的第一张身份证照片就知道了 。 02
主流奢牌服装的两个体系 与东亚审美环境有不同的连接点 这两个体系,一个是由 法国人主导 的时髦美学; 它的基础在于 解放身体、削弱服装的性别差异 ,彰显脱离了上帝的人的自由,以及具有思辨气质的文化品味。 迎合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求,具有易于制作、穿着,且 注重个人风格 的特点。 比起古典时代基于视觉的"和谐美"标准,它更重视造型的文化和精神属性。 因此很多法国奢牌,都喜欢请 哲学家 当顾问。 LV的哲学顾问索菲·查萨特&YSL的哲学顾问吉利斯·利普文斯基: 所以当我们翻开《巴黎女人的时尚经》这类造型指南书籍,会发现里面并没有像日本时尚杂志那样, 事无巨细 地教我们如何配色、搭配材质、妆容等。 而是把更多的内容放在了,"你该怎样看待和对待自己的身体,怎样面对造型这件事"等问题上。 这种看待服装造型的方式,对于从古代一步跨越到现代的东亚人来说,无疑是 很难理解并运用 的。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stylish"(有风格)是欧洲人评价明星和超模造型水平的重点。 欧洲时装界甚至会专门把一类人叫作,"style icon",比如伊娜·德拉弗拉桑热: 而东亚人通常用的是 "好美哦" 。 "时髦"在大家心里,通常对标的其实是 另类、奇特 什么的,视觉表现力很强。 而非法国人定义的: "都市感、新奇、反叛、矛盾、优雅、慈爱、有教养"等等。 欧洲奢牌的另一个体系,是由 意大利人主导 的欧洲服饰经典美学; 它的特点是普遍具有复古质感,庄重、典雅,融合着穷奢极欲的天主教装饰美学。 这个体系因为其更依赖 古典视觉和谐美的标准 ,从而比较容易被缺乏欧洲文化背景和思想传统的东亚人get。 但对于现代的法国系奢牌来说,我们却总有一种"它什么意思啊"的困惑。 法国女明星闲散轻盈的红毯造型,也让我们怀疑"真能这么随便吗?" 法国女星 vs 美国女星: 所以从审美环境出发,我们的女明星相比于法国系云淡风轻的"时髦",更喜欢也更懂得驾驭意大利系的"美"。 而当她们带着"美"的目的,去穿以"时髦"为设计目标的欧洲奢牌时。"衣穿人"、"灵魂与造型分离"的悲剧就出现了。 她们 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不够美的样子,让她们显得格外土 。 因为土气的对立面从来都不是美,而是时髦所崇尚的 "我穿我自己" 的潇洒。 气质的独特,根本上还是因为 头脑和为人处事的独特 。 所以我们看张爱玲的老照片,总会觉得她很时髦,根本不像是太奶奶辈的。 而宋美龄这个标准的民国名媛,相比于张爱玲她也是土的。 天后与大幂幂对比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02
东亚的时髦解法 那如果抛开法国人定义的"时髦"、意大利人定义的"美"。 东亚人目前在奢侈品级的服装美学 上还能选择什么? 答案是日本。 由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保久玲们,所创造的,符合东亚人身体和文化偏好的时装美学。 东亚人的身体 相比于大面积裸露,更适于包裹 。 相比于人工的繁复,我们也更崇尚 自然和简约 。 这些衣服可以把东亚人和她们的文化背景、相对谦和沉静的气质形象联系在一起,让 造型美感 蔓延得更远也更深。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依旧是个 妥协之后的选择 。 民族多元、领土辽阔的中国,除了与日本共通的这些审美趣味之外,当然还广泛存在着其他部分。 这些为中国审美所独有的部分,才真正蕴含着 中式现代服装美学 的未来。 它们或许就隐藏在最近几年的国潮复兴、汉服改良、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探索之中。 总之,就让我们耐心等待吧。 可见能充分衬托我们的造型美学,永远都不会独立于我们的观念和文化背景而存在。 "了解你自己、你的审美基因" ,永远都是变美活动中最重要、最困难,然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抛开这一切,任何一种关于美的说教,都会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无根浮木,当然也就缺少了去实践它的意义,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