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葫芦湾 作者:故道农夫 千里故黄河在睢宁境内孕育了房湾、葫芦湾一对姐妹湿地。如今房湾湿地已享誉苏北大地,她犹如广场上翩翩起舞的半老徐娘,以成熟的风韵向游人展现着雍容华贵。而与其毗邻的葫芦湾湿地却像长在深闺的小家碧玉,虽有天生丽质、清水芙蓉之秀,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一起掀开她的盖头,共同欣赏她旎丽的湿地风光,品味她璀璨的湿地文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故黄河自河南改道穿越古彭城后,如脱缰的野马闯关夺隘一路东奔。在睢宁境内遇到宋湾、朱湾古堰顽强的阻击后又调头北上。当他闯到古花山、蛟龙山下后,只能望山兴叹,无可奈何地转身南去。他的一折一返留下了几字形的河道,人们站在花山之巅南望黄河,莽莽大河怀抱中沉积的沙洲犹如天赐的宝葫芦。因此,人们把这片来自黄土高原的葫芦形湿地沙滩称呼为葫芦湾。 △睢宁旧志上的葫芦湾 不过葫芦湾一名的由来,还有御赐一说。 相传乾隆下江南,龙船经运河跨黄河顺流而下路过葫芦湾时,停泊在葫芦湾的西北湾登处(今马前、马后组苇地)休息。内务总管上西岸陈集(今油坊村)购买补充生活用品,乾隆爷为排遣久坐舟船的烦闷,跨上坐骑登岸游玩,欣赏河畔风光。他手搭晾棚四下观望,但见黄河如练、群鸟翱翔,岸边苇青蒲翠,远处菽秀稷白,茅舍草庐鳞次栉比,村内犬吠鸡鸣、炊烟袅袅。一派物阜民丰、安居乐业景象,不禁龙颜大悦。而恰巧此时葫芦湾的里正(村长)闻听皇上龙驾光临,忙带一干乡绅三老 前来迎驾,未及皇上马前慌忙跪倒,众人山呼万岁。乾隆帝在马上频频点头,示意平身答话。皇上询问年景收成,黎庶生活,里正一一具实回禀。皇上听后甚喜,随对一干人等慰勉褒奖,众人又忙跪谢。待众人欲辞别时,忽又被皇上叫住,寻问此地何名,里正欲回答村名时,转念一想,葫芦湾村名似有不雅,恐亵渎皇威。于是灵机一动忙答到,荒野僻村、偏居一隅未曾有名,请皇上赐名。乾隆闻言左手轻拈龙髯,沉吟半晌,突然朗声一笑,右手扬起马鞭在半空中挽了一个圈,然后紧勒缰绳飞马绝尘而去。众人不解何意,茫然呆立。内中一儒生忽拍掌笑道,皇上已赐名矣。众人忙问,我等未曾听到皇上说话,你怎知晓赐名?儒生摇头晃脑道,皇上金口玉言怎能轻语啊,我等未备文房四宝,皇上怎留丹青,刚才用鞭画了一个葫芦示意我等,皇上赐名"葫芦湾"也。听他一讲,众人恍然大悟,齐夸我皇圣明,不愧是真龙天子,天下山川地理了熟于心,赐名巧合,真天意啊。从此皇上赐名葫芦湾的传说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乾隆游葫芦湾并赐名之事传开后,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纷至沓来,或寻胜探幽挥毫泼墨,或观花赏景题诗留字。其中以下邳庠生周君题《葫芦湾八景》最有名。其诗曰: 长河一湾金沙滩 黄水波靖绿草岸 春蒲深丛雏鸟唧 秋苇枯梢絮如烟 铁牛南眺镇古堰 石塘北望赏花山 盐碱垅前黄梨脆 湾登夜泊漕运船 (注:石塘,在现北场正北。湾登,指西北湾登,古泊船处) 诗作虽少逊文采,但也概括了葫芦湾的四时景色与人文遗存。像滕王阁黄鹤楼一样景因诗扬名,葫芦湾湿地也一时大名远播。 每当春天来临,湖泊里芦芽初上,草长莺飞。滩上,古槐梢头繁星点点;梨树枝上飞雪片片,葫芦湾成了鸟的王国、花的世界。鸟语花香里葫芦湾人下湖摸蜗牛,上树摘榆钱,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味。 夏天是葫芦湾最暇逸的季节。三五儿童相约或地下摸姐龟(蝉蛹)或树上粘姐猴(成蝉)。渴了饿了则爬进园子摸瓜摘枣,若被大人发现追着嚼骂则一口气跑到湖边,扎进水里尽情凫水游泳,直玩到傍晚回家。收工回来的小伙子、青壮年放下农具顾不上休息,一边手拿白丁煎饼(红薯面食)当零食充饥,一边呼叔唤哥肩扛"磨罩"向湖里奔去。到湖边脱下衣服全身赤裸,急忙涌进湖里一字排开,但见湖面水花四溅,水里罩声砰砰。一个时辰下来黄河鲤鱼纷纷入篓,每人少则二三条,多则八九条。这种古老独特的捕鱼方式,葫芦湾人称为"罩渔",当地现在还流传着鲤鱼咬籽(交配),"钻叔"一罩罩十八的故事。每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牧童甩着响鞭,赶着羊群回家时,小村里处处弥漫着油炸清蒸黄河鲤鱼的香味。 秋天到了,百年古梨树枝头硕果累累,皮薄肉细的黄梨等着上市。葫芦湾梨农肩挑车载着丰收的果实拥向集市,滴滴汗水换回串串制钱(货币)。葫芦湾黄酥梨、白绵包梨深受苏鲁皖地区人的喜爱,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石榴、葫芦湾梨必是他们赏月宴席上的标配。卖完梨、忙完秋,古梨园旁大鼓扬琴开场了,老汉倚树席地吸旱烟、老奶奶靠树踮脚捻麻线、小媳妇躲闪树后纳鞋底一起品味如泣如诉的拉魂腔(地方戏种)。 隆冬时节,朔风呼啸。湖面仿佛一夜之间披上铠甲,当别处庄户人躲进地屋烤火、闲聊、推牌九时,葫芦湾则男人扛锨拿镰喊着号子走进芦荡冰上割苇子铲冻柴,妇女在家里哼着柳琴编蒲包打芦蓆,待来年拿到集市上换米兑盐自能丰衣足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长湖成了葫芦湾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就是现在这里的人还称到田里耕作收种为"下湖"。 葫芦湾虽不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但她倚山靠埝、三面临水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她的子孙躲过了不少兵荒马乱、贼盗匪抢之祸。宜耕宜居的环境也让不少外地人投亲奔友来此地世代繁衍,数百年薪火绵延生生不息。 △古湾新韵 清末民初,刘姓财主建楼筑院,置田兴业并开行启集,招揽四乡八邻到此赶集贸易,一时人气鼎盛。葫芦湾虽热闹了,但她流传数百年的御赐大名渐渐在人们口头被"刘集"取代了。 解放后,省农林专家对黄河故道考察后认为葫芦湾属沙壤土质,适宜栽植果树,它既能防风固沙压碱降渍,又能增加社员收入。于是古葫芦湾境内刘集、张尹两村统一更名为"地方国营刘集果园场"且直属县多管局管辖。在科技人员指导下,他们种植的葡萄、核桃、蟠桃、白酥梨等果品质优味美,畅销苏浙沪市场。刘集果园场薄皮核桃、红元帅苹果曾在上世纪70年代获得过货真价实的国奖。古老的葫芦湾湿地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 △七十年代北场知青上工图 到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废黄河中泓疏浚,扒河造田等工程对故黄河的过度开发,葫芦湾原生态的湿地风貌支离破碎,鱼跃蛙鸣、莺歌燕舞的景象荡然无存。现在想起来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如今令人欣慰的是以古葫芦湾为中心的万亩优质果园初具雏形,恢复故黄河湿地生态建设正稳步推进。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重现古葫芦湾湿地风光指日可待,那时她将和房湾湿地联袂登场、相映生辉,共同为古河故道 增添更加靓丽的色彩。 让我们翘首以盼吧! ***************************************************** 后记 尝于某微信群看到将刘集果园场古称葫芦湾写作"湖芦湾",实谬也。每阅之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若辩之又乏论据。故农闲时广博舆志家乘,寻访乡贤老叟,始得零星佐证,几度去伪存真方整理成文。 黄河从北宋末年至康熙年间改道南侵形成黄泛区后,七百余年间不仅改写了淮、浍、涡、颖;泗、汴、沂、睢水的命运,也留下不少因河而生的故事。或英雄豪杰忠君爱民浩气长存;或枭雄草莽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仅数十里葫芦湾就留下过西北湾登洋油案、正北石塘沉船之谜、院墙里保家杀马贼、汉奸坟传说、日寇小队过刘集、十八条扁担闹土山、大井套小井之奇、葫芦湾土著之争等不少世代相传的故事。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情,穷余生之光阴,沿古葫芦湾脉络钩沉人文掌故。使其正本清源,不致以讹传讹、数典忘祖、怡笑大方。谓余勉乡人爱桑梓、铭乡恩者,余之志也;诋余张冠李戴,道听途说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庚子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