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陈赓的遗孀傅涯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当她打开这封信的瞬间,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信是小妹写的,信中尽诉了在台湾和美国的家人对姐姐的思念之情。 但当时,大陆和台湾关系还处在紧张之中,即使再思念,也只能把这种思念之情放在心中,无法见面诉说衷情。 在陈赓去世31年后,大陆和台湾关系有所缓和,两岸开放可以探亲了。 此时的傅涯已是七十四岁高龄,她不顾自己的高龄执意要去台湾,要去与自己的亲人们见面。 当飞机稳稳地在台湾机场落地后,傅涯缓步走下飞机,面前的一切让她瞬间呆住了,机场外一排停了十几辆汽车,而看情形都是来接她的,她真不知该上哪辆车了。 傅涯为什么会有这么车来接傅涯呢?傅涯初识陈赓 1937年,年仅十九岁的傅涯带着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延安参加革命的大哥的召唤下,毅然辞别了父母家人,奔赴圣地延安参加革命,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与家人的这一别再相见已是五十多年后,而与父母则是永别。 当时傅涯还叫傅慧英,傅涯是她来到延安后改的名字,因为她知道革命是很危险的事,她不想连累父母家人。 次年,经过组织的严格审查,傅涯进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生性活泼、多才多艺的傅涯就被分配到抗大总政文工团工作。 文工团当时经常去各军区进行慰问演出,而傅涯就是在一次慰问演出中结识了她后来的丈夫-陈赓。 1940年5月,傅涯所在文工团在山西蟠龙镇进行 慰问演出,而此时,负伤的陈赓正在文工团王团长家养伤,当时的陈赓除了身体上的伤痛外,还有心中的悲痛,他的妻子王根英在1939年3月被凶残的日本鬼子杀害了,他至今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 老战友们看着陈赓老是沉浸在对亡妻的怀念中,都很着急,就商量着给陈赓介绍一段新的感情,让他能赶快从悲痛怀念中走出来。 文工团王团长是比较积极的一个,他所在的文工团有很多优秀的女战士,他决定给老战友多多创造机会。 一天文工团在表演前,突然发现缺少一些道具,王团长派三个文工团女战士去自己家取的事情。 当然,当三名女战士到团长家后,就看到了正在团长家养伤的陈赓,文工团的姑娘们可都是很活泼很大方的,陈赓的威名她们早就如雷贯耳,今天见到本人,姑娘们怎么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她们可是最愿意听英雄讲战斗故事的。 陈赓面对姑娘们的热情不好意思拒绝,随后他就给姑娘们讲了他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装死逃过一劫的故事。 陈赓讲述的故事引起了其中一个姑娘的关注,这个姑娘就是傅涯,她觉得陈赓很有意思也很坦诚,他们之前也听过不少人讲述战斗故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讲述的是能表现自己英雄气概的故事,只有眼前这个男人讲述的是负伤后为了活命的囧态,傅涯对这个男人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等三个姑娘拿着道具刚刚离开,王团长就进门了,一进门就笑着问:"老战友,刚才那三个姑娘怎样?" 陈赓瞬间就明白了,这是老战友特意为自己安排的"相亲"节目,他知道这是老战友的好意,认真想了想后,说:"那个梳齐耳短发的姑娘很不错。" 三个姑娘中只有傅涯是短发,王团长知道了老战友的心意,之后就开始给陈赓和傅涯创造相处的机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后来,文工团王团长邀请陈赓到家中吃饭,当陈赓推开王团长的屋门时,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厨房和团长夫人一起忙活的傅涯,陈赓在部队本身就有"月下老人"的别称,而王团长也知道他对傅涯有好感,所以他瞬间明白了老战友的用意。 陈赓很大方地走过去对傅涯说:"傅涯同志,我们又见面了。" 傅涯看到陈赓脸稍稍有点红,但还是很标准地给陈赓敬了个礼,说:"首长好!" 原来王团长的夫人和傅涯是同学,已经把陈赓的情况和准备撮合他俩的事情跟傅涯讲过了。 饭桌上气氛很是融洽,陈赓本身就是个开心果,他的幽默诙谐逗得傅涯不住地捂着嘴笑,而傅涯毅然离开富裕的家庭,投身艰苦的革命的行为也让陈赓对这个姑娘心生佩服。 之后,陈赓对傅涯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只要文工团的演出有傅涯,陈赓是每场必到,而且每回演出结束后他都会到后台去慰问演员,每回都能"意外"的遇到傅涯,每次他都会很诚恳的对傅涯说:"傅涯同志,你的演出真精彩,祝贺你演出成功。" 次数多了,傅涯的同事们都已看出了二人间的特殊,只要陈赓一露面,同事们都自动隐身,诺大的后台,只剩下陈赓和傅涯二人。 经过三年的甜蜜恋爱,陈赓和傅涯终于决定申请结婚了,但结婚报告却被上级驳回了,原来是傅涯的家庭情况没有通过审查,最新审查结果是:傅涯的父母家人目前都在台湾,而台湾现在还是日占区。 陈赓相信傅涯没有问题,他更相信组织能尽快还傅涯的清白。 最后在邓小平等人的争取下,陈赓和傅涯终于在1943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生活很甜蜜,但傅涯在内心深处总觉着有点遗憾,那就是结婚前陈赓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 按照家乡的风俗,婚礼前女婿是需要先见下女方父母的,但是,傅涯知道,这个遗憾是无法弥补的,现在的境况下,想与在台湾的父母见面那是比登天还难的,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带着丈夫与父母相见吧。 婚后的陈赓和傅涯仅仅相守了甜蜜的三天,就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地,因为陈赓答应过傅涯,婚后他不会干涉傅涯的工作,不会把她绑在自己的身边,所以他们婚后的日子是聚少离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二人的感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方式来寄托相思之情,那就是通信和写日记。 每次二人相见时,陈赓就会把一本写得满满的日记本交给傅涯。 而傅涯在丈夫要离去时就会塞给丈夫一本空白的日记本。 丈夫的日记是傅涯最为宝贵的东西,不管部队转移到哪里,傅涯的随身物品中总少不了丈夫的这些日记本,因为里面记录着丈夫每日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傅涯七旬台湾探亲 在和陈赓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傅涯不光没有耽误自己的工作,还把家里安顿的很好,不让丈夫分心,他们也迎来了两人的第一个孩子。 后来,陈赓又把和前妻生的儿子接到了家同住,傅涯一点都没有嫌弃这个孩子,相反,她对这个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还用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陈赓更忙碌了,他先是接连指挥了多场战役,在战役结束后,紧接着他又奉命到哈尔滨去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在陈赓夜以继日的辛劳下,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哈工大这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就建成了。 但此时,之前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长年超负荷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带来的后遗症出现了,陈赓的身体越来越差。 1954年,陈赓的心绞痛已是经常发作,医生叮嘱他一定得放下工作休息了,否则他会随时因心绞痛的发作而失去性命,但是陈赓不是个听话的病人,他总是在疼痛稍微有所减轻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为他想用他有限的时间为国家多做些事情。 傅涯看到丈夫这个情形,她也想劝丈夫停下来歇歇,她甚至想找上级去反映,让上级给陈赓下命令停止工作。 但是,傅涯没有那么做,因为她知道谁也劝不住丈夫那颗一心为党工作的心,她能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照顾好丈夫的生活起居,时刻关注他的身体情况。 1961年,年仅五十八岁的陈赓将军还是离世了,傅涯悲痛万分,但是这个坚强的女人没有长时间的沉浸在悲痛中,她要化悲痛为力量,因为还有四个孩子需要她照顾,同时,她还有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她希望能和台湾的亲人见一面,所以她一定得坚强的撑下去。 傅涯之前本以为新中国成立后,能与台湾的父母亲人相聚,但谁知随着国民党溃逃台湾,大陆和台湾彻底失去了联系,和亲人相见的希望就更是渺茫了。 但傅涯没有绝望,她坚信终能迎来和亲人的团聚。 1980年,一封美国来信让傅涯的信念更坚定了,这封信是小妹寄来的,小妹告诉傅涯父母早已过世了,而父母的遗愿是要叶落归根,其他家人有的在美国有的在台湾,家人都很好,就是很想念傅涯。 这是傅涯离家多年后首次得到家人的消息,尤其是父母已去世的消息更让傅涯悲伤难耐,年过六旬的傅涯抱着小妹的信竟然开始嚎啕大哭。 后来,小妹终于带回了父母的骨灰,傅涯和小妹一起把父母的骨灰葬在了西子湖畔,终于完成了父母叶落归根的遗愿。 傅涯和小妹在这回相见时,姐妹俩聊了整整一夜,要知道她们已经三十多年没见面了,而傅涯离家时,小妹刚刚八岁。 傅涯想与其他家人见面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但是,此时的傅涯还有公职在身,不方便去台湾探亲,她只能等,这一等又是十二年,这时已是丈夫陈赓去世31年后了。 1992年,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的傅涯正式离开了工作岗位,年高体衰的傅涯决定要去台湾完成自己的心愿,她的子女担心她的身体,都劝她甚至要代替她去帮她了结心愿,但都被傅涯拒绝了,她执意要去,她一定要亲自去见见已经分别将近五十年的亲人们,她不想让自己留下遗憾。 在台湾的亲人们听说傅涯要来时,都很兴奋,于是,在知道傅涯何时抵达台湾机场后,在台的一大家子亲人相约着一起到机场去接傅涯。 当傅涯一下飞机,就看到了在机场外停着十几辆车,而车旁边是男女老少一大堆人,都是傅涯的亲人,离家时都还是少年,现在已都是子孙满堂了。 看着多年未见的亲人,傅涯瞬间泪目,但随即又笑了:"这么多年,终于见到了。这么多车,我该上哪辆车呢?" 傅涯的台湾之行终于让她实现了坚守多年的愿望-见到了分别多年的亲人。 在台湾那些天,她每天穿梭在不同的亲人家,亲人们也都很热情地招待着她,她也仿佛年轻了好几岁,丝毫不觉得累,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2010年,傅涯也走了,这回她能和父母、丈夫在另一世界相见了,丈夫没能见过她父母的遗憾应该可以弥补了,傅涯应该很开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