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山西沁水县杏林村的老人冯自根即将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百零四岁生日,今年已经是他住在这里的第78年。 平日里冯自根看起来似乎与其他老人没有什么两样,和蔼可亲、喜欢下象棋、喜欢逗重孙们玩耍。 冯自根老人在下棋 但其实,他是当年参加过红军长征,给朱德做过警卫员,能够领取国家专项补贴的老红军,一个从民国7年活到新中国腾飞的"活历史"。 作为十里八乡的传奇人物,村里的年轻人们都对他的过去很感兴趣,总是缠着他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虽然已经有些口齿不清,但只要说起自己的过去,冯自根的声音就会变得清晰又明亮。 而老人的传奇经历,要从一个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吃人年代开始说起。 冯自根老人为吃饱加入红军 冯自根原名昝长林,1918年腊月二十七,他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市的一个小小村落里。 冯自根家中只是普通农户,家庭很贫苦。冯家有六个孩子,家口颇大,但在山区里生活的他们并没有太多可供农耕的田地,一家人吃饭都是个问题。 冯自根从小的记忆中就基本上没有吃饱过饭,就算年纪很小也要跟着父母去劳作,种完地还得去山里找野菜之类的想办法充饥。 这样的生活让冯自根从小就对食物有着强烈的热爱,那时候的他总想着,要是哪天能饱饱地吃上一顿饭就好了。 年轻时冯自根 虽然冯自根一家人都颇为努力地想要完成填饱肚子的目标,可外界越来越混乱的局势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加困苦。 抛开流窜的军阀与土匪不谈,到处流亡的饥民就足够让周围的山林化作一片白地。 如此混乱的局势,人命变得愈发不值钱,也让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好在此时恰逢红四方面军途径四川,这支队伍作为红军的主力部队,一路打击当地的小军阀、流匪一类的祸害,救下了不少人。 冯自根亲眼目睹了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后的为人民所作的一切,那种与其他部队不一样,为了底层人民付出的态度,让他年轻的心也跟着激动起来。 生在乱世中的人,总有着那么一股子想要参与到时代浪潮中去的想法。冯自根也不例外。 图源于网络 尤其是见到红军这种为了底层人民不断付出的部队后,他意识到即使是底层的农家子弟,也有着为国为民付出自己努力的可能。 左思右想之下,冯自根说通了父母,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加入了红四军。 1933年,冯自根加入红军后被编入第四方面军第31军第93师独立团,成为了红四军的一位普通战士。 在这里,冯自根第一次摸到了枪,第一次吃了饱饭,也第一次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支持。 就这样冯自根对于红四军的热情越来越高,虽然日常的训练和侦查任务也很辛苦,这对于从小就没过上好日子的他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生活了。 但很快冯自根就迎来了自己第一次战斗。 呼啸的枪声和火炮,还有身边受伤的战友,让这个年仅十五岁的男孩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 图源于网络 这只是一次比较小的局部交战,烈度不高,冯自根这个新人在老兵的保护下顺利地活了下来。 战斗结束后的冯自根,心里说没有任何害怕自然是不可能的。 他一个人呆呆的坐在地上,机械的吃了些东西,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老兵们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他们坐在冯自根旁边,给他加油打气,也认真地告诉他这是战争中的常态。 冯自根也开始明白,军队中不止有热情的伙伴,有照顾你怕你吃不饱的炊事员,也面临着受伤、死亡,面临与战友的分别。 图源于网络 随后冯自根也陆陆续续的经历了不少战斗,这个青涩的农家少年在这些战斗中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士兵。 也是在部队里,他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开始识字,这是他这样出生的孩子想也不敢想的好处。 在身边的战友里,他学的虽然不是最快的,但一直是最努力也最认真的。 而让冯自根没有想到的是,刚刚入伍一年的他,很快就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验:长征。 图源于网络艰难长征路 1934年十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革军委 开始意识到现在必须及时转移阵地以保全有生力量,于是做出离开苏区向北方转移的指示。 震撼全世界的军事奇迹,红军的长征之旅正式开始。 冯自根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也开始从川渝地区向甘肃方向转移,此时的冯自根还没有意识到,他和自己的战友们将在这段长途跋涉里受到什么样的考验。 最初的时候,冯自根觉得这与平日的行军区别并不算大,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这次的行军极为迅速,目标非常明确,在行军路途中遇到战斗的概率也远高于之前。 这些都让冯自根和战友们明白,这将是一场极为艰苦的战斗。 图源于网络 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迎来了在整个长征途中最艰难的一段路途——过草地。 这里的草地并非我们常见的那种细细密密的草坪,而是一块面积达到了15200平方公里的巨大高院沼泽。 这里的海拔达到3500米以上,对于队伍中很多来自于南方的士兵们来说,这里的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就已经极为可怕了。 而且草地看起来似乎是一片平坦,但实际上地面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泥地,不少地方看起来可以走路,但一踩上去就是一个泥潭陷阱。 图源于网络 冯自根从踏上草地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觉得非常难受。 湿漉漉的衣服和鞋子,加上高海拔的冷空气,让冯自根觉得自己好像没有穿衣服在泥地中行进。 尤其是一到晚上,没了太阳的照拂,整个草地的气温下降的非常厉害,再加上这里的空气湿度极大,生火很困难。 因此晚上的时候,大家只能几个人凑在一起取暖。即使这样,战士们也经常冻到麻木。 而被冻的浑身麻木的情况在军队中已经算是还好了,不少战士们在头一天晚上还在与身边的人说话,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没有醒来了。 图源于网络 另外这个海拔能存活的植物少,也没有人烟,食物不足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冯自根作为一个从小到处寻找野菜充饥的少年,都差点熬不过这段行军。 他不是没吃过苦,家中情况不好的时候,父亲也会去扒树皮来煮汤喝,草根一类的东西冯自根也是从小吃到大。 但这片草地上,实在是能吃的东西太少了。 再加上地形影响,想去找吃的还有可能直接陷入泥潭里去。 大家找不到树皮吃,就扯下皮带煮一煮嚼着吃,一条皮带能吃个四五天之久。 长征时的皮带 "看不到头,看不到希望,肚子里空的厉害,身边的战友都死了。" 冯自根每每回忆起来这一段路途,都会有些失落与无奈。 红四军在草地中待的时间最久,多次折返让冯自根和战友们在这片吃人的地方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潮湿的身体,泡烂的双脚,空空如也的胃,都让他对时间的感受不断延长。 走出草地后,那种兴奋和激动,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让冯自根不由地流下眼泪来。 这段艰苦的行军也让他意识到,只有战争结束迎来和平,才能不再有这样的牺牲,才能有更多人活着迎接未来。 长征结束后,冯自根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正式改为八路军129师786旅772团,正式成为了活跃在抗日战争前线的一名铁血战士,开始了自己的一线战斗生涯。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右起)合影 在战场崭露头角 1937年9月下旬,七亘村伏击战爆发,冯自根所在的129师正是这一次伏击战的主力部队。 这场伏击战也让冯自根意识到,抗日战争的战斗烈度,比起他之前遇到的国民党围剿完全不一样。 日本人的攻击方式非常疯狂,很多时候就好像有些精神不正常一样,战斗起来肆无忌惮。 想要打倒这些疯狂的日本兵,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比他们更加勇猛,也更加不畏惧生死。 冯自根很快在战场上崭露头角,迅速成长起来。他在战场上敢打敢拼,而且丝毫不畏惧受伤,在多次伏击日军的战斗中,他都用手中的枪杆子打出了漂亮的成绩。 冯自根战斗时候也很聪明,依靠着学到的军事知识和小时候在山林子里瞎逛练出来的灵巧,在伏击战当中他算是如鱼得水。 图源于网络 跟着部队打了整整三场大战,冯自根愣是在冲杀的一线中活了下来,虽然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受了不小的伤,但他杀了那么多日本鬼子,让他觉得这些伤受的值得。 此时冯自根所在的722团正将一群伤兵送去治疗,冯自根也因为受伤比较重被上级要求返回后方治疗。 这次治疗养伤成为了冯自根人生的转折点。 冯自根的事迹被前来探望伤病的朱德总司知道了,于是专门找到他与他聊了些前线的事情。 冯自根面对朱老总的询问也没有怕,反倒显得很是高兴,与老总聊得很是起劲。 这对于这个年轻又机灵的战士,朱老总非常赞赏,在临走的时候,他问冯自根: "你要不要来做我的警卫员?" 朱老总的邀请让冯自根有些受宠若惊,他没有丝毫犹豫连连点头,成为了朱老总的警卫员。 朱德 警卫员的工作主要是保护朱总司令安全,为朱总司令的信息及工作安排保密,工作并不累,但需要为人机警聪明。 冯自根在这个岗位上学得很快,没几个月就成了朱总司令的得力帮手。 每次朱总司令需要出外工作或开会时,他都能迅速安排好朱总司令的外出路线,并且准备好应急预案,随时做好面对意外的准备。 他工作认真、仔细的态度,和良好的大局观,让冯自根顺利地从一个普通的警卫员升任警卫班的班长,还得到了去大学进修的机会。 这对他来说极为难得,在打仗的这些年岁里,冯自根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读书。 他内心一直告诉自己,自己不能只成为一个会用枪的军人,更要成为一个有知识的无产阶级战士。 抗大学子 要直接离开警卫员这个岗位,冯自根还有些舍不得。 朱总司令看出了冯自根的顾虑,大手一挥让他快点滚蛋学习去,不要这么犹犹豫豫的,从战场上下来的小伙子,做什么都要果断直接! 冯自根对朱总司令对自己的关心十分感动,留着眼泪离开了岗位,进入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学习深造。 冯自根在抗大的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是他加入解放军后为数不多的平静日子。 学习中的冯自根如同一块干瘪的海绵,迅速地吸收着学校教授的知识,并把自己在战场上的经验与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转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图源于网络 等到1942年毕业后,冯自根被分配到太岳军区决死一纵队第59团第2营任营长。同年,他就被调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武工队任指导员。 此时的冯自根已经从一个普通战士,彻底成长成为合格的解放军干部。 在武工队当指导员的这段时日里,他多次带领手下140多位战士打击日军,活跃在晋城、长子、高平、士敏等县,成为当地日寇最为头疼的解放军队伍之一。 图源于网络 1944年冬天,冯自根收到了上级的命令,要求他带领武工队对高平县野川村日军据点发起进攻。 这个任务很是危险,但冯自根和手底下的战士们都没有任何犹豫与退避,收到任务的当天就迅速做好准备,秘密潜入野川村,对这里的日军发起了进攻。 日寇完全没想到冯自根如此强硬,直接就提枪打了进来。驻守的日军反应过来的时候,冯自根他们已经打了进来。 作为队伍的指导员,冯自根冲锋在战斗的最前线,用自己的身体为后面的战士们开路。 奋勇冲锋的他被日寇打中了数枪,其中最严重的部分就是左手手掌与右股骨上部两处。 好在他的伤没有白受,这场战斗他率领的武工队大获全胜,歼灭日军六十多人,缴获了六十多杆步枪,完美地完成了组织派给他的任务。 可惜的是,他的伤势经过治疗后并没有完全恢复,左手与右腿的伤势让冯自根落下了终身残疾。 组织要求他退伍,冯自根自然是不愿意的。即使是受伤了,但自己又不是动不了,怎么就不能上前线了? 直到大家用"退伍回去也能继续宣传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出力"这样的理由劝他,才让他打消了继续作战的念头。 1944年26岁的冯自根因伤退役,但战争年代已经和家中彻底失去了联系的他没有选择回家,而是留在了山西,并在组织的安排下于杏林村安家落户。 退伍任然心系革命 杏林村是很典型的西北村庄,这里的人质朴老实,但因为战争原因,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仗了,村中壮劳力很少。 初来乍到的冯自根受到了一对老夫妻的照顾,两位老人的儿子死于抗日战场,因此对冯自根这种战场上退下来的战士很是爱护。 冯自根在两位老人这生活了很多年,最终认了两位老人做义父母,彻底留在老人身边,并将自己的姓名从昝长林改成了冯自根。 退伍后的他也不闲着,作为战场上退伍的营长,以及一位优秀的抗大毕业生,他在战斗和宣传方面都非常厉害。 除了在村武装部长做部长,带着村里的青年们保护村庄安全。他还给村民们和后来的小辈们讲述解放军的战斗故事,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十里八乡没人不知道冯自根这个"宣传员"的大名,附近的孩子们也都是听他讲故事长大的。 他的故事里几乎都在讲毛主席,在讲朱总司令,在讲那些为了抗日战争牺牲的战士们。 而他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却很少提及,只是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记得好好珍惜。 随着他的年龄越来越大,冯自根也逐渐没有了以前那样锐利的眼。各种老年疾病都找上了他,70多岁的时候他得了白内障,眼神也越来越差。 但每次要是有党政机关邀请他去做红色宣传,他都不会犹豫。 2005年的时候,他受到邀请作为山西省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 05年老人去北京 来到北京的他看到现在的北京如此繁华,心里也十分高兴。这代表自己与战友们在战场上豁出性命拼杀没有被白费,中国真的成为了强大富足的国家。 在这场大会中,他和其他老兵一起受到了领导人的接见,还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随后的2015年,他也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些纪念章成为了他他抗战生涯为数不多的证明之一。 在此之前他就只有一本泛黄的退伍证,还有大腿中没被取出的子弹碎片当做纪念。 抗战七十周年胜利纪念奖章 除了这些荣誉,国家对于冯自根以及与冯自根类似的抗战老兵的生活,也十分关注。 冯自根从很早开始领取补助金了,老兵的补助金加上他的伤残补助,一年能领到八万多元。 逢年过节乡镇的党委也会带一些米面之类的来看望冯自根,冯自根总是让他们把带来的东西拿回去。 用冯自根的话说,自己当兵的时候坚决不拿组织的任何东西,怎么现在老了还得白拿组织的米面? 而那每年的八万多元,他也很少用,基本都存在卡里当做给重孙读书用的教育基金。 老人和重孙女 在他的心里,只要国家昌盛,家人团聚就足够了。 如同冯自根老人这样的抗战老兵,其实在国内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照亮了黑暗里,照亮了我们的前路。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争先,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断努力。 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这些革命先辈们,新时代的儿女们将不负他们的期望与牺牲,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现实。 对于位传奇的老红军,大家觉得他退伍后的生活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