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日,北平城中张灯结彩,街上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庆祝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办。与此同时,在天坛旁边的一家饭店内,毛泽东正和前来与会的民主人士共进午餐,众人在祥和的气氛中探讨治国之道,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就在大家谈天说地之际,坐在毛泽东对面的陈明仁突然站了起来,他先是向在场众人敬了个礼,然后开口说道:"当年我在四平指挥国民党军队的时候,对人民犯下了很大的错误,虽然如今我是一位起义将领,但还是心怀愧疚。"说罢便低下了头。 陈明仁 听到陈明仁的忏悔后,毛泽东连忙摆手,回道:"当年两军作战,都是各为其主嘛,我们这里那个大名鼎鼎的林彪,都在你那里吃过亏,我看他就不如你!从今以后,解放军有饭吃,你也有饭吃,共产党的军队有衣穿,你也有衣穿,大家如今都是同志了,一视同仁!"说完,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陈明仁心中的芥蒂也彻底消散! 那么,陈明仁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有我军韩信之称的林彪吃瘪,他又如何弃暗投明,走向起义正途的呢? 一 、从小学教员到黄埔骁将 1903年4月7日,陈明仁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下一个名唤洪源村的小山庄,父母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民。17岁那年,陈明仁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要前往省城长沙求学,在那里,他考入了当地有名的兑泽中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陈明仁返回家乡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员。 但省城的求学经历拓宽了陈明仁的眼界,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现实的残酷冲击了陈明仁的心灵,投笔从戎的决心也在此刻发芽。 孙中山 1923年8月2日,被誉为中国革命先驱的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积极筹谋北伐,以图早日消灭北洋军阀,进而统一全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民国。一时间,广州成为全国热血青年所向往的革命圣地,随着全国革命呼声越来越大,新生的革命军需要大量有思想有能力的军政干部去带领,这年冬天,孙中山命令当时担任大本营军政部长的程潜筹建一所军官学校,于是在众人的通力协作下,讲武学校第一期于1924年春正式开学,同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近代军官的摇篮——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成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湖南,得知此事的陈明仁异常兴奋,他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当今世界是一个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年代,大丈夫志在四方,当应马革裹尸而还,方显英雄之本色。"于是,他向学校提出了辞呈,带着行李回到了家中,向长辈提出想要南下投军。可陈明仁的长辈都是标准的中国传统农民,对这个叛逆的提议表示了强烈反对,在他们的眼里,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安稳稳过衣食无忧的小日子就好,为何要将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去未知的战场上拼杀呢? 面对家人的反对,陈明仁据理力争,见自己无法改变长辈的想法,陈明仁决定自行离开。临行前,他前去与妻子告别,陈妻虽然不懂夫婿的志向,但她一向支持自己的丈夫,于是往他的口袋里多塞了几块大洋,嘱托他务必要保护好自己,陈明仁坚毅地点了点头,之后便身背一个包袱,踏上了南下广州的旅途。 当陈明仁风尘仆仆赶到广州时,讲武学校第一期已经停止招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倒是想到了此时在国民党内部身居高位,同时也是讲武学校筹办人的同乡程潜。早在长沙求学之时,他就已听闻程潜慧眼识俊才的往事,于是前往军政部求见程潜,不巧的是,程潜当时正好不在军政部,教育长李明灏接待了他。 李明灏 双方会面之后,陈明仁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说辞告诉了李明灏,表露自己想要投笔从戎,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决心。李明灏在听完陈明仁的"长篇大论"后,认为孺子可教,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将才,便在讲武学校第一期的入学名单后面,加上了陈明仁的名字。 同年秋天,讲武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陈明仁也顺理成章进入到黄埔军校第一期中,并很快在同期生中崭露头角。当时,从讲武学校转到黄埔的学生共有146名,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对陈明仁青睐有加,他曾对黄埔教官刘尧宸等交代,让他们好好栽培陈明仁,此子必定能在将来成大器. 听到校长对陈明仁的评价后,刘尧宸不免对陈明仁充满了好奇,在与他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刘尧宸发现此人不仅单纯正直,富有爱国热情,对战略战术都有独到的见解,各科成绩也在同期学员中名列前茅,简直具备了一切成为名将的条件于是爱才之心起,再加上蒋介石的叮嘱,他便将自己毕生之所学传授给了陈明仁,使他快速成长起来。 刘尧宸 1924年,孙中山通电讨伐叛徒陈炯明,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部队向陈炯明部发起了进攻。此时,刚刚毕业的陈明仁在教导二团担任少尉排长,于9月初率领部队开赴东莞作战。在行军途中,陈明仁不慎染病,营长见他身体虚弱,决定让他留在后方。 然而血气方刚,正欲报效国家的陈明仁怎会就此放弃,他强烈要求带兵出征,营长拗不过他,只好放他去前线与敌人交战。战场之上,陈明仁不顾身上病痛,带领部队迅速抢占高地,为后续部队的进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顺利攻克东莞,战后陈明仁也因功升任连长。 在东莞经过简单的休整后,革命军开赴叛军大本营惠州,在这场攻城战中,陈明仁亲自扛起旗帜,率领敢死队在城墙上炸开一道缺口,并奔向城楼,将旗帜插在顶部,这一举动大大激励了革命军士气,后续部队如潮水一般涌上城头,叛军见大势已去,纷纷丢下武器遁逃而去。 通过东莞、惠州两战,陈明仁很快在黄埔军中打出了名号,他也凭战功连升三级,荣膺少校营长。此后,陈明仁的仕途更是一路顺风! 二 、从国府名将到弃暗投明 1935年,陈明仁前往陆军大学深造,三年后,刚从学校毕业的陈明仁就被任命为第二预备师中将师长。此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强大的攻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之血战,前线战士伤亡惨重,本属预备队的第二预备师也提早走上了战场,在陈明仁的率领下奔赴武汉会战前线。在九江,陈明仁率领部队与日军王牌师团展开殊死较量,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陈明仁的二师屹立不倒,完成了既定任务,守住了阵地,阻止了侵略者前进的脚步。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结束后,侵略者的速胜计划全面破产,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由于东南沿海和华中等地被日军占据,位于长江上游的西南腹地成为国府新的统治中心,并被改造成抗日战争的后方大本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推进,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的战事也愈加猛烈,为了支持海外的反法西斯战争,国府决定入缅作战,消灭东南亚日军的同时,打通西南一带的补给线。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开始对占领云南西部和缅北的日本侵略者发动反攻,位于云南境内的陈明仁也奉命率领两个师绕道怒江,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向驻守在镇安街的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侵略者被突然出现的陈明仁部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旋即被击溃,仓皇退出了镇安街。 中国远征军油画 此后,陈明仁和同僚们一起,将精力放到了清除残余侵略者的工作上,为了对付这群顽固不化的侵略者,陈明仁采用分割包围的特殊办法,逐一消灭盘踞在地堡和掩体内的日军部队,令侵略者闻风丧胆,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难以磨灭的奇功。 抗战结束后,东北成为国共双方的必争之地,蒋介石深知东北的重要性,所以必须要派嫡系部队前去驻守。而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干将,陈明仁率领71军前往东北,和东北民主联军展开较量。 四平之战 陈明仁甫一到东北,就着手制定作战计划,最后选定四平为进攻目标。1946年4月18日,陈明仁指挥部队向四平发起进攻,林彪得知情况后,立刻组织部队对四平展开防御。此时,东北民主联军刚刚成立不久,部队中的战士大都为初次参加战斗的新兵,而陈明仁手中的71军,是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精锐,无论是装备还是战斗经验,都要优于我民主联军。 因此双方在四平展开了持续一个月之久的拉锯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平渐渐成为一个绞肉机。林彪意识到,再这么下去,本就不富裕的东北民主联军可能会在此战中打光所有的家底,为保存实力,只得先撤出四平,就这样国民党军占领了长春。 四平之战后,林彪对整个局势有了新的看法。他放下了对这位国府名将的轻视,开始将重心放在积蓄力量,经营东北之上。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东北民主联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装备和兵员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经过了数次战役后,我军大兵团的作战经验日渐丰富,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的优势渐渐不再,只能依托交通线途中的大城市进行重点防御。 1947年5月中旬,林彪指挥部队发动夏季攻势,在长春和沈阳之间进行穿插攻击,从而调动盘踞在两地的国民党部队,达到引蛇出洞,进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标。 陈明仁 在林彪的调动下,陈明仁误认为我军将对长春展开进攻,于是率领71军前去支援,而这正中了林彪之计,部队行至半途,遭遇我军迎头痛击,71军大败,战斗中,我军一发炮弹打进陈明仁的指挥所,陈明仁因此险些丧命。 但陈明仁毕竟是黄埔一期生中的佼佼者,初战失败后,他并没有莽撞,而是退守四平,决定以此"福地"为据点,和我军展开死磕。这一次,他吸收了当年日军守备松山的相关经验,决定放弃四平的所有外围阵地,将自己手里的两万部队全部集结到四平城的最中心。 为了阻止我军战士的推进,陈明仁命人找来一切可以用作搭建防御工事的建筑材料,在城中修筑数道防线,并从仓库中弄来大量黄豆,全部洒在四平城中的主干道上,种种举措都透露出其大有与我军决一死战,与四平城共存亡的意味。 林彪 而为了能拿下四平,林彪动用了十万大军,于6月中旬从三个方向对四平发起进攻,很快就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阵地和城墙阵地。此时我军指战员还没有意识到,接下来将会是怎样的一场苦战。 13日,我军先头部队进入四平,开始向市区推进,途中遭遇陈明仁部的殊死抵抗,第一批进入市区的战士全数牺牲,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军指战员尝试从阵地薄弱处发动攻击,然而经过一番侦察,发现该阵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铁桶阵,根本找不出一丝漏洞。但当时我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见没有空子能钻,那就只能选择强攻了! 6月17日,我军终于攻占了四平的五分之三市区,陈明仁的核心阵地也被攻破,自己身边的警卫团伤亡超过80%,距离被歼灭只有一步之遥。然而,由于我军缺少攻坚和巷战经验,并没有采取措施及时地扩大战果,可就是这一愣神儿的功夫给了陈明仁喘息的时机。 于是他趁此将指挥部转移到了铁东区,并收拾残兵败将,重新与我军展开作战。鏖战到六月底时,陈明仁手中的两万人马就剩下了四千余人,且伤病员过半,但我军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四平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无奈我军只得饮恨退兵,寻机再战。 血战四平 可凭借四平一战,陈明仁反倒是一跃成为了国民党内部的大明星,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其不吝赞美,喉舌媒体在报刊上吹嘘他为党国中坚,当代守城名将,有三国曹子孝之风,堪称黄埔楷模。为了表彰陈明仁在四平一战的战功,蒋介石任命他为第7兵团司令官,并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而受到嘉奖的陈明仁立马乘坐飞机"进京面圣"。 正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荣誉加身的陈明仁自然要大招旗鼓,回乡显摆一番。于是他带着当年支持自己去广州的妻子,回到家乡醴陵,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 陈诚 然而陈明仁终究是军人,哪怕战场上他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对政治却一窍不通。他不知道自己的战功已经引起了国党核心层的不满,尤其是以陈诚为首的土木系。1947年9月,陈诚奉蒋介石之命前往东北主持大局,这位蒋家近臣甫一到任,就掀起了一波"倒陈运动",将矛头直指陈明仁。 原来在四平作战期间,陈明仁将美国援助的大米和面粉用作搭建工事的材料,战斗结束后,蒋介石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战果,特意开放四平城,邀请各路媒体记者前来观摩,当他们看到大街上散落的粮食袋子和残存的掩体后,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而陈诚则借机炮制一系列黑料,诬陷陈明仁纵容部下,啸聚山林,强抢百姓粮食和财产。 而蒋介石一向偏听偏信,他虽然信任陈明仁,但他更信任和他同穿一条裤子的陈诚,再加上国际舆论的压力,蒋介石无视陈明仁的辩解,将他撤职查办。对于陈明仁而言,前脚刚拿了青天白日勋章,后脚就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这样的结局让他哭笑不得。 张群 但也正是鲜明的对比让陈明仁发热的头脑冷静了下来,他看清了这个腐朽的统治集团,看清了道貌岸然的蒋介石和他的亲信们,陈诚乱军、张群乱党、宋子文孔祥熙乱财,这样的党国又有什么资本来和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对抗呢?想到这里,早年心怀报国之志的陈明仁不免心灰意冷。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已失民心的国民党只能苟延残喘,在此危急时刻,蒋介石又想起了赋闲在家的陈明仁。想到陈明仁的英勇,决定重新启用!于是在1948年11月,陈明仁动身前往武汉,担任"剿匪"副总司令。 然而此时的陈明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陈明仁了,对国民党失望的他不想再参与政治,恰在此时,我党的统战工作人员找到了陈明仁,向他提出了率部起义的建议。 陈明仁对共产党并没有什么敌意,毕竟当年在武汉,他也是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学生,后来的战争也是各为其主,不过对于中共递来的橄榄枝,陈明仁心中仍有顾虑,毕竟在四平他让林彪吃了那么大的亏,共产党真的能够"相逢一笑泯恩仇"吗?想到这里,陈明仁万分纠结,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自己的醴陵老乡,此时正在主政湖南的国民党元老程潜,希望从这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口中,得到决定自己未来的最佳答案。 程潜 此时的程潜早已和我地下党人员达成了起义协议,陈明仁来到程潜的公馆后,就见到了程潜和中共地下党人员待在一起。后来经过他们的反复劝说,陈明仁达成了脱离内战、争取和平的共识,但是对于率兵起义,陈明仁还是举棋不定,他主要担心三点。第一,四平之战,共产党到底会不会找我报仇?第二,如果我起义,会不会被扣上投降的帽子?第三,我手下的这些官兵,难道都会成为俘虏吗? 尽管我方对此问题一再向他进行承诺,但陈明仁仍不敢轻易作出决定!国民党虽然从根儿上烂透了,但这些年陈明仁能在里面活下来,说明他绝非等闲之辈!对于陈明仁而言,需要一个在中共有绝对权力的人发话,他才敢亮出自己的底牌!而为了能解开他的心结,毛主席直接表示:只要陈明仁站过来,我们不会怪罪于他,还要重用他。 程潜与陈明仁 随后,程潜将毛主席的话转告了给了陈明仁,听到"既往不咎"四个字后,陈明仁激动万分,心中的芥蒂彻底消散,他当即向我地下党人员表明立场:"颂公(程潜)酝酿起义,我陈子良(陈明仁的字)当仁不让。" 尾声 1949年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率领十万大军宣布起义。弃暗投明后的陈明仁,其所部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他仍担任司令。朝鲜战争爆发后,广西土匪在反动派的支持下伺机暴乱,陈明仁带领部队进入广西,仅用时半年就剿灭了广西地区的所有土匪,还了广西人民一片安宁。 1955年,陈明仁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上将之中最为特殊的一员。从黄埔名将、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到人民将军,陈明仁走过了一段曲折的正义之路。虽然早年曾入歧途,但他通电起义让湖南免于战火,是中国革命的功臣。而蒋介石偏听偏信且与人民为敌,即便其拥有外部支援,最后的结果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参考文献 林彪唯一没有战胜的对手陈明仁——祁建 开国上将陈明仁的励志传奇 ——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