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日,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如同往常一样的普通冬日,然而这天对于凯里市418医院家属区的居民们,以及突然接到警情出警的警员们而言,却成为了他们多年难以忘记的可怕回忆。 当天下午,小区里的一栋居民楼道里弥漫着刺鼻的煤气味道,引得楼里的居民们纷纷蹙眉,年轻的居民们结伴循着煤气的味道一路从底楼一家家敲门询问,直到爬到了四楼,一户人家的门被敲了五分钟还没有回应,无奈只能由其中一个嗅觉灵敏的年轻人趴在门缝闻闻看,他闻了一会儿就转头告知其他人不是这家,先看看上面的楼层,如果都没有问题再返回来,但他这话只是在安慰其他人,他很清楚自己的鼻子,没从门缝里闻到更浓重的煤气味道就一定不是这家,人不在家可能是外出办事,可别着着急急把人叫回来白跑一趟,他想。众人相信他的说法,纷纷表示同意,继续一户户敲门询问。 终于到了五楼,眼前的空气隐隐泛着蓝色,显得烟雾飘渺,若是鼻息间没有令人不适的味道,大家可能还会轻笑着说一句宛如仙境,此时所有人心里都有了答案,煤气味道的来源就在这一层,担心出事的居民们加快了逐户敲门的动作,很快一层楼都询问完毕,只有一家久敲不开,嗅觉灵敏的年轻人再次"临危受命",刚趴到门缝上的他,就觉得一股极其浓烈的刺鼻气味混合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味道扑面而来,鼻尖的刺激加上眼睛的不适逼得他踉跄着后退了两步,顾不得自己感受,赶忙催促着其他人报警叫救护车,众人手忙脚乱的报了警。 接到警情的警员迅速赶到现场,看着蓝烟缭绕的环境,警方果断决定破门而入,边控制源头边救人,但强行把门撞开后,警员们和想着救人搭把手的居民们,全都被惊呆在了原地,眼前的景象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大部分居民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冲击,胃里一阵翻江倒海,经验丰富的民警们当机立断分成两组,一组留下保护现场通知并等待刑警队和法医组的同事,来接手现场调查,并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组负责疏散现场的居民,负责必要的检查安排和受害者相关信息的询问记录。 接到消息的刑警队和法医组火速到达现场,很快就开始了对现场的调查取证,面对混乱不堪的现场环境,鲜血四溅、脚印凌乱的地面,满身是血的四具尚有一丝余温的尸体,众人眼中的不忍和惋惜,并没有妨碍他们复杂琐碎但有条不紊的工作行进,接下来的发现,却让在场的警员们感到了无限的惊惧,四名受害者的身上除刀伤外,居然还有枪伤!在我国对于枪支严格管控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这把枪很快就让众人联想到了一个多月前,市里一个派出所副所长安坤被杀佩枪丢失的案子。 想起那件案子,刑警们又是一阵头疼,警员被杀佩枪丢失,他们找遍安家,调查走访,能想到的办法全部都用上,也没能找到凶手和枪的下落,可用的线索实在是太少了,现在又发生了这么大的灭门惨案,看情况大概率是同一个凶手所为,至少可以确定是同一伙人,他或者他们为什么连年仅十四岁的小姑娘都不放过?为什么要杀害这家人和一个无关的邻居妇人?心里的重重疑问,只有等抓到穷凶极恶的罪魁祸首,才能得到所谓的答案,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一等就是十八年,多年不放弃的追查未果,让在这十八年期间退休的,当时接触过此案的警察们都在内心默默盼望,盼望着一届届年轻卓越的后辈们能够查清并抓获凶手,为受害者们沉冤昭雪,也圆上他们从警生涯的遗憾。 经过现场遗留的子弹壳、弹道等证据比对,这把"凶枪"确实就是丢失的那把警枪,同一把枪、同一个人或者一伙凶手作案,警方决定将两案合并为"凯里双案"展开调查,然而没有监控,没有完备的数据库,没有完善的刑侦手段,甚至没有一个确切的怀疑范围,仅凭几枚残缺的指纹,就想抓到凶手谈何容易?这接连的案子一时间造成了巨大的恶劣影响,刑警队的众位警员们饱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派出所副所长、银行行长全家的相继遇害,令市民们人心惶惶甚至不敢夜晚独自外出,高层则不断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尽快破案。 但尽管刑警们用尽浑身解数,甚至一度达到不眠不休的程度,技术人员们随叫随到的比对检查,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力,日复一日的不匹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众人始终没放弃,从开始就明白案子艰难程度的痕检人员们,本着"宁多查勿漏查"的原则,采集了现场所有能采集到的信息,接收着源源不断的待检测物证,始终细致如一的检查着,他们满心希望真凶能够早日被查明,也正是他们这份细心周到的举动,带来了虽迟但到的真凶暴露,多年前的真心付出加上多年的坚持不懈,十八年后的2016年,一切在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数,当年刑警们遍寻不得的惨案凶手黄德坤,居然因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被调查,在民警收集其个人信息时被暴露出来。 经过详细的指纹比对,确定他就是多年前"凯里双案"真凶,本以为只是违法官员,个人信息录入的民警完全没想到,自己竟阴差阳错的见证了传说中老刑警们终得圆满的遗憾,多年的疑案至此终于彻底落下了帷幕。 出生于六零年代普通工人家庭的黄德坤,不是独生子,在他前面还有三个兄姐,父亲没有文化开运输车为生,不懂表达爱也不懂教育,只觉得能保证孩子们的生活温饱就好,一旦出现问题就坚决执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理念,从小格外桀骜的黄德坤,因此挨了远超兄姐们次数的胖揍,但他的叛逆却是越来越严重,与同学冲突动手,一下不落的还手,他的暴力名声逐渐传扬开来,同学们都恨不得远远绕着他走,他却越发过分,为了保住自己所谓的"地位",开始舞刀弄棒,向武术师傅学习招数用以打架,这样的他让几乎所有人都远远躲避。 而从小遭受继母虐待导致性格凶残喜欢暴力的潘凯平与众不同,相同的爱好让两人觉得相见恨晚,立即就以好友兄弟相称,"兄弟一心,其利断金"的信念让合作的两人,迅速成为了那一片的老大。这时,众人却发现了一件怪事,家庭生活幸福,一向稳重听话的独生子安坤,怎么会和这两个家庭环境极差的不良少年玩得好呢?没人理解。这时的众人包括这三个少年全都没有想到,多年后他们的友情竟会那般收场。 非同路,却要同行的最终后果只能是皆落悲惨。因为家庭差学习差,黄德坤与潘凯平,未及毕业就双双辍学流落社会为生计奔波,学习成绩不错的安坤则按部就班地读书升学,初中毕业后他们之间的联系就逐渐断开,读高中,上大学,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后就进了当地派出所直到升到副所长的安坤,生活富足而平静,命运突如其来的一个大玩笑却前后葬送了多人宝贵的生命。没有知识能力,没有家世背景,黄德坤的生活异常辛苦,工资微薄,养家艰难,被开除正一筹莫展的他,遇上了国家改革经济,下海经商对他来说是个好机会。 多年来混迹社会养成的圆滑处事加上一点小聪明,他在"下海潮"里混得如鱼得水,经商赚得第一桶金后,他逐渐开始着手在当时很受年轻人们欢迎的行业,比如歌舞厅,台球厅等,赚了大钱的黄德坤,信心满满地思考着未来的发展,想赚钱就要先投资,他把几乎全部的积蓄都投到歌舞厅扩大规模,完善设施设备,然而短暂陪伴他的好运远走,一场因线路老化引起的大火烧光了他所有的积蓄,也烧掉了他好不容易积攒的未来。回家务农吧,大不了从零开始,他想。可从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已经习惯了奢侈舒适生活的他,怎么能忍受向下艰苦清贫的生活,于是他日日夜夜都在思考怎样来快钱恢复原状。 他突然想到少年时的好兄弟潘凯平,或许能一起想到好办法呢?打听到对方在南方务工消息的他,多方辗转询问终于联系上了昔日的好兄弟,说明自己的想法后,潘凯平当即连夜坐车过来跟他汇合,打算一起大展身手干番大事业。汇合后的两人却一直没能想出,臆想中大事业要怎么开始,直到一次喝酒闲聊偶然间提及现在已经是副所长的安坤,嫉妒心作祟的两人,无视安坤的努力,将他如今的成功全部归结于他的父母,各种出言不逊,急于过奢侈生活的黄德坤,冒出了夺安坤枪去劫运钞车的念头,极度不满两相对比的潘凯平立刻表示同意,有了具体想法的两人迅速开始了计划和行动。 锻炼身体,跟踪监视,在掌握安坤的生活规律和带枪时间后,他们迈出了歧途第一步,夺枪。1998年10月17日,安坤在昔日好友的勒颈、哑铃砸头、胸口补刀多重"保险"下,毫无悬念地丧生于回家的楼梯上。惨死的副所长,丢失的配枪让公安部门紧急戒备起来,纷纷加强对金店、银行等高危场所的布防,两人的计划落空,钱的事需要重新想办法。正在这时,在银行上班妻子的上司,行长乐贵建进入了黄德坤的视野,他想银行行长也是个不错的抢劫对象,于是两人简单商量后故技重施,跟踪踩点,伺机动手,寻找到合适时机的两人,在12月1日中午带着藏有手枪的菜篮子装作居民混进小区直奔乐家。 进屋后残忍杀害四人的两人,甚至没有急于逃走,而是从容地将乐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翻找到带好才将煤气打开消灭犯罪证据离开并丢掉手枪。潘凯平继续回去务工,而黄德坤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坚持留下来。赶上凯里开发区政府正招收组建司机队伍,经亲戚介绍他成了开发区领导的专职司机,深知自己底细的他,只拿一千多的工资,不张扬,不提要求,但这样的表现在领导眼里是稳重靠谱,更有意提拔。 换了继任的领导洪金洲,他依旧是专职司机,当对方升任市长时顺便带上了他,他成了编制人员,头脑小聪明俱全,圆滑周到的处事,得到了同事领导们的一致赞扬,2007年他升任到城管局工作,面对艰难的拆迁工作,他依然做的风生水起,即便偶尔遇到钉子户动手被打,他也像换了个人似的从未露出半分凶相,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顺利升任城管局局长后,甚至把潘凯平安排进了轻松钱多的运管部门工作,几年的顺畅官路加上背后靠山洪金洲的庇护让他得意忘形到,彻底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居然大胆到倒卖地皮赚取高达三百多万的差价,也正是这一次的违法行为彻底暴露出了两人多年前的累累罪行,数人死亡的"凯里双案"随着真凶的落网终于告破,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肃制裁。 现实无数次告诫所有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侥幸心理不可行,犯错后的内心煎熬提心吊胆实在太过折磨,只有正直善良行善举才是最佳选择。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