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是如何度过经济危机的?
一、
最近,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表的文章流出,引起全网的议论。
任正非在文章里说:
"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全世界的经济在三到五年内都不可能好转,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
虽然任正非每年都说困难时期到了,但今年的用词格外严肃,再加上半年来大家对经济衰退的感受,这篇文章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危机真的来了。
这是个老掉牙的词,别说美国大萧条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了,就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也经历过至少4次经济危机。
但有个问题是,现在35岁以下的人,要么没有真正经历过经济危机,要么因为年纪小,对经济危机的感受不深。
那我们今天的文章,就来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经济危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是怎么解决的。
二、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经过20余年的敌视,开始走向缓和。
在国际关系上,中国从美苏夹缝中求生存,向"联美抗苏"转型,而在经济上,经周总理提出、毛主席同意的"四三方案"开始上马。
关于"四三方案",我们在《中国工业三十年》里说过,即投资43亿美元,引进欧美国家的轻工业体系,包括化纤、石化、化肥等26个项目,从1972年开始兴建,最迟到1983年建成投产,改变了我国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后来中国经济腾飞,"四三方案"是有大功的。
但任何事都有利有弊,"四三方案"改变了中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却也消耗了大量的财政积累。
在1974年,引进项目的计划仅仅执行了2年, 中国就背上100亿人民币的财政赤字,而那时候全国财政收入也只有800亿。
沉重的财政压力,成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没有解决的问题,留给了继任的华主席。
新领导人执政,本应该以静为主,让引进的轻工业项目安稳落地,然而新领导人求治心切,推出更大规模的"八二方案",原计划投资65亿美元继续引进项目,到1978年的时候,经过报项目和下指标,投资计划扩大到180亿美元。
同年,政府各部门就和外国签订了22个项目的合同,价值78亿美元,其中一半是年底最后10天签订的。
第二年,谷牧副总理率领代表团访问欧洲,各国都对中国的投资感兴趣。
法国总统说:"听说你们要搞大项目,我们很愿意做贡献,给我们10个项目行不行?"联邦德国的州长说:"如果需要贷款的话,我们随时可以提供50亿美元。"
看起来前景很美好,但问题是,中国政府制定了庞大的引进计划,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
以1978年为例,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78亿美元,财政收入1100亿左右,而赤字已经攀升到近300亿。
所以"八二方案"的引进计划,注定是失败的,当时的人称为"洋跃进",研究中国的费正清也看的很明白,评价说中国的目标不切实际,签订的合同肯定要取消,上马的项目肯定要烂尾。
总而言之, 后续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已经花了的钱就白花了,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
而且由于建国以来的"高积累低消费",导致城市和农村的生活都很苦,1978年12月以后,政府开始提供大量的福利和补贴,包括给职工发放奖金、改善职工住房环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贫困地区免税等等。
这些福利补贴发下去,让中央政府的财政更加恶化。
政府没钱了,但该管的事情还得管。
那时的财政制度是,中央政府向全国统一收税,然后再向各级分配资金,现在中央政府没钱了,那么向各级分配资金的时候,自然是捉襟见肘。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四三方案"引进的轻工项目,人民公社可以购买化肥和拖拉机了,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增加了人民公社的生产成本。
但根据统购统销的原则,国家收购农产品的价格极低,这么一来一去,公社搞农业基本就没什么利润,甚至要赔本。
中央财政没钱,地方公社没钱,这就是教科书上说的,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了解决这次经济危机,便有了我们熟悉的改革开放。
因为当时几乎全部国民资产,都归国有和集体所有,那么 当国家负担不起全部国民资产的时候,国家就把负担不起的那部分,分割到体制外,让他们自谋生路。
于是小岗村农民私下包产到户以后,经过几年的争论,国家正式发文承认,允许农民承包土地,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不用和以前一样,低价卖给国家了。
于是就有了没工作的千万回城知青,在大街小巷摆摊做小买卖。
于是就有了城市市民开店做个体户,只要不违法犯法,给国家交税,卖什么东西国家都不管。
于是就有了艺高人胆大的厂长、老师傅们,承包效益不好的工厂,甚至有人在全国各大城市承包工厂,准备搞成"承包托拉斯。"
短期来看,改革的效果很不错,短短几年时间,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增长到8500亿斤,数千万没有工作的人有了自己的饭碗。
但也不是没有代价。
农民从体制内出来便成了自耕农,不管赔钱还是挣钱都得自负盈亏,不能依靠国家了,逐渐成为边缘化的群体,而在城市,承包工厂成为私有化的起点。
用温铁军老师的话说,这是甩包袱。
经过甩包袱,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小,体制外解放了生产力,不管以后如何,起码这次经济危机是度过了。
三、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即属于国家计划分配内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定价,不在国家计划分配内的,实行市场调节。国家订购合同内的粮食,由国家定价,订购合同外的粮食,根据市场行情定价。
一般来说,国家计划内的价格较低,市场价格极高。
于是呢,价格双轨制,直接在80年代造出一个"倒爷"群体。
他们通过后门关系,拿到政府的批条,用极低的价格买到国家定价的物资,然后拿到市场上,以市场价格高价卖出。而且越到后来越离谱,有些物资都不用出仓库,倒爷们直接倒卖批条,导致物资的价格能翻十几倍。
南京有个更夸张的事,一批钢材原地不动,被倒爷们卖了129次。
实在太离谱了,以至于当时流传一句话:"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这些倒爷们囤积居奇,导致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催生了巨大的泡沫,而八十年代的各地政府大规模投资,又间接引起消费品的价格飞涨。
关键的问题在于,当时中国很多地方的工业体系不完整,不能供应足够的物资。
于是呢, 投资和倒卖引起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又吸引人们抢购物资,而物资不足反过来又催化了投资和倒卖。
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1988年初,中央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决定放开价格管制,进行"物价闯关。"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政策刚发布出来,全国的物价开始飙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肉类食品的价格涨了70%,零售商品涨了30%—50%,物价犹如脱缰野马,根本控制不住。
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各大城市的市民害怕货币贬值,购买力降低,便到市场上抢购物资,粮、盐、布、肥皂、毛线、电风扇等等,见什么买什么。
所有人都觉得,只要能买到东西,钱就算保住了,否则的话,以前可以买一袋面的钱,谁知道明天能不能买到俩馒头?
而抢购进一步造成物资的不足,物资不足又推高商品价格......没完没了,和套娃似的。
到了10月份,"物价闯关"实际上已经失败。
据官方资料记载,1988年是自1950年以来物价涨幅最大、通货膨胀最严重的一年,再加上各地错综复杂的三角债,全国陷入滞涨的经济危机,私企数量从20万家腰斩到9万家,政府投资项目大量下马,结果便是城市失业蔓延。
所以从1989年起,中国经济开始百业萧条。
国内经济萧条成这个样子,和东欧剧变的国际大气候结合在一起,便在那年引起了一场更大的危机。
那几年可谓是诸事不顺,直到90年代初,中国经济都非常惨淡。
因为某些不能说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次经济危机是共识破灭造成的,那么要拯救危机,最重要的是重建共识。
在经济方面,中央政府亲自出面搞大基建,带动了一系列下游产业。
借北京亚运会的机会,中央政府投资25亿,建设了20多个大型体育设施,在这个过程中,有数十万人参与劳动,相当于提供了工作岗位,采购了大量的钢筋水泥等物资,给下游送去了利润。
1990年4月,李总理宣布开发浦东,要在浦东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这项政策一经宣布,上海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大热门,由此开始30多年的辉煌岁月。
中央政府在京沪两座大城市搞大基建,向全国传递了积极的信号:"机会在这里,快来。"
而在政治层面,1992年初的邓公南巡,彻底结束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解放思想发展经济"成为全国的主流声音,同年召开的十四大,江同志在报告里宣布: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写入党章,引进外资明确的说出来,这就是向外界传递信号, 中国要坚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以前走过的老路,绝不再回头。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曾经破灭的"经济建设"共识被重建,国内外都相信,赚钱不是罪过,政策不会再改变。
于是呢,1992年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各地政府开始投资开发区,导致开发区的数量从91年的117个,增加到93年的8700个。
要建设开发区,就要供水、通电、修路,这数千个开发区加起来,需要的用工数量、钢筋水泥、机械设备,必然是天文数字,整个中国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而通用、微软、摩托罗拉等外资也纷纷到中国投资办厂,并且得到"三免两减半"的优惠,也就是企业前三年免税,后两年减半征收,在政策的鼓励下,此后8年将有3200亿美元的外资进入中国。
从此以后,中国对内解放生产力,对外吸引投资,重新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仅199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增长12%。
可以说, 重建共识和大基建,让中国度过这次经济危机。
四、
当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以后,便和国际经济的大气候绑定起来,世界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1997年初,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开始攻击泰铢,直接造成泰铢暴跌,随后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一场影响深远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在蔓延亚洲的金融危机中,银行倒闭、家庭破产、企业关门的惨状比比皆是。
而中国经过5年的高速增长,原本就出现了"工业品过剩",库存积压的产品价值超过3万亿,再遇到整个东亚的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人们不敢消费,企业大量破产,属于题中应有之义。
国企是中央政府的亲儿子,也是掌控国家经济的重要武器,在这种严峻的危机中, 中央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国企。
怎么保呢?
其实和70年代末一样,还是甩包袱,只不过农民已经被甩掉了,这次要甩的是经济效益不高的国企工人。
早在1991年,山东诸城市长陈光便决定,把归诸城市管理的272家企业,全部卖给集体或个人经营,让他们自负盈亏,政府只负责收税和监管。
因为把包袱甩掉了,诸城市的财政亏损降低很多,基本可以正常运转了,而陈光也被人骂做"贱卖国有资产",比日本人的三光政策都狠。
不过陈光的做法,得到朱总理的重视。
1996年,朱总理亲自视察诸城,认为陈光的做法不错,"诸城经验"可以肯定,随后中央政府便形成新的保护国企思路:
"国企彻底从下游的市场消费领域退出,组建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上游的能源、电信、电力、航空、银行、媒体等领域。"
只要垄断上游的基础资源,国企便控制住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怕民营资本翻了天,至于太复杂的下游消费市场,完全可以让给民营资本来做,反正民营资本机动灵活,让他们做还可以繁荣市场。
那个率先"包产到户"的凤阳县,这次又做了"表率",一年之内把数百家集体企业卖给私人经营,县政府一家都不留。
这项国企改革思路,直接影响了此后20年的中国格局。
这么做的好处是 国企甩了包袱,控制国民经济的同时,还能躺赚巨额利润,但代价就是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国家也承诺养活一辈子的3000万工人,被抛弃到市场上。
虽然有些人下岗再就业了,但大部分人的后半生都非常惨。
保护国企的方案确定下来, 朱总理要做的第二件事是扩大内需 ,这件事就是同样影响此后20年的房地产。
因为在1998年,中国的国民储蓄总量已经达到5万亿,要促进消费搞活经济,就得让人们把存进银行的钱都花出去。
而这么多的钱,日常消费品肯定是不能承载的,只有房子这种大件商品才行。
于是在1998年7月,中央政府宣布停止福利分房制度,以后住房需要到市场上买,并且允许银行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的业务,最长贷款期限为20年,可分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还款方式。
影响三代人的房地产就此出笼。
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房价逐渐涨到掏空6个钱包,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肯定不是好事。
但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以房地产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房地产开发商品房要拍地吧,那么地方政府可以搞一波土地财政,提前让房价的40%的钱进入地方财政。地方政府可以用这些钱来建公园、修高速、补贴教育、分发福利等等。
房地产商要建房子,就需要钢筋水泥等建材,炼钢需要煤炭、煤炭需要运输、运输需要加油和餐饮。房子卖出去以后,户主必须装修吧,那么装修就需要木材家具、电视空调等家电、窗帘被子等纺织品。
而在房子周围,要有平坦的道路吧、要有路灯吧、要有小超市和小饭店吧、要有夜宵和煎饼摊吧。
围绕一套房子,带动的是全国的产业链,提供的是全国的就业机会。
所以近20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本质上就是房地产推动的。
如果朱总理不释放房地产的内需,那时又没有领先的高科技产业,中国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更大的可能是沦为美国的初级工厂,连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都摸不到。
说这些不是给房地产张目,只是实事求是的回顾历史。
搞定内需问题, 中央政府要做的第三件事是扩大外贸。
自从80年代起,中国就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一直谈到99年4月,朱总理访美,美国才承诺"坚定支持中国于1999年加入世贸组织",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就被轰炸。
但那时中国的实力不足,没有翻脸的资格,选择了忍气吞声,稍作抗议之后,继续和美国谈判,到了11月份正式签署协议,得到美国的同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11月。
这个时间点,正是美国遭遇"911事件"出兵阿富汗的时候。
为了打入中亚地区,美国需要安抚东方的中国,而中国在经济危机尚未结束的关口,也需要美国开放世界市场,通过外贸出口带动国内制造业。
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国制造商品的成本便非常低,售价也很便宜,于是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
总体来说, 走出这次经济危机的过程,国企改革是保本,土地财政和中国制造是开源。
也正是在房地产和外贸的驱动下,中国开始了21世纪的征程。
五、
时间进入2008年,中国的危机仿佛十年前的重演。
美国做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军力和美元时刻在搅动世界风云,于是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通过美元影响全世界。
具体到中国,则是沿海地区的数百万家外贸企业,订单大量流失,整天人心惶惶,这些外贸企业下游的数千万家庭作坊,更是充满危机感。
外贸这条腿,略有些瘸了。
各大城市的房价也开始暴跌,到9月的时候,万科、碧桂园等大牌楼盘,房价都下跌85%以上,那些不知名的小楼盘更不用说了,记得我家邻居当时在市郊区买了一套房,房子盖了一半,老板直接跑路了。
外贸遇冷、房产暴跌,意味着前几年拉动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失效了。
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是农业社会,经济不增长就罢了,大家都去种田呗,但是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就走到只能进不能退的胡同里。
每年毕业的千万大学生要工作和前程,城市里的数百万人要收入,国家要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就必须保证经济增长,否则就会出现失业问题,进而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权的稳定。
想让他们回去种田?
十年寒窗读到大学毕业,你就让我回去种田?好不容易在城市扎根了,你让我回去种田?别开玩笑了。
所以 一个农业性质的国家,总是弹性很大,什么危机都能熬过去,但一个工业化的国家,看起来更发达了,实际上是更脆弱了。
不过也没办法,选择了工业化,就不能再回头。
那年中央政府算了一笔账, 要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增速必须维持在8%以上。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要维持8%的经济增速,还得用大基建和房地产。
2008年10月,财政部宣布个人首套房的契税降到1%,暂免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央行允许首付比例为20%。
11月,温总理领导的中央政府推出"四万亿计划",宣布要用四万亿的投资,拉动内需,随后完成汽车、船舶、石化、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的调整,称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
12月,中央政府推出"家电下乡"计划,对购买彩电、冰箱、手机等家电的农民,给予产品售价13%的补贴。
短短三个月时间,中央政府密集推出这么多救市政策,除了十大重工产业以外,其他的可以总结成4个字——花钱、买房。
这么说是没问题的。
经历过次贷危机,实体难做已经成了共识,银行放出的数万亿贷款,基本流入"容易做赚钱快"的房地产,而且地方政府的财政来自土地,也鼓励地方企业搞房地产。
这是利益决定的资金流向,很难用政治正确来一次性改变。
从另一方面来说,感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人们,也需要一个稳定的东西来保值财产,而经历了近十年房地产发展的中国,人们对于能保值的东西,得出的共识便是房子。
于是在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城乡人口的共同推动下,土地财政重新启动,2009年的全国土地出让金就达到1.5万亿,而代价就是房价飙升, 京沪等城市的房价,短短两年就翻了一倍。
就事论事,这次拯救经济危机是成功的。
中国没有被美国的次贷危机击倒,到了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现在回顾历史可以发现,2008年是打压房价的最佳时机,如果中央政府不救市,房子早就成白菜价了,不至于现在因为房价太高,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和生育率。
但站在当时的时间点来看,如果没有土地财政,地方政府没钱,然后就不能搞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如果不扶持房地产,那么钢铁、煤炭、家具、运输等行业都要完犊子。
结果就不是房价高的问题了,而是22年的寒冬提前到09年。
各行各业的失业人口无所事事,每年还有近千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社会环境遇到美国即将启动的"阿拉伯之春",会出现什么结果,恐怕不必多说。
如果历史走向这条路的话,别说买不起房子了,可能你都没有买房的机会。
我们总是想象,走到某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可以这样、可以那样, 其实处在中央政府的位置上,他们的选择范围很小,小到相当于没有。
事后诸葛亮的说,2008年的救市计划是功大于过的。
2012年3月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面对记者"评价自己工作"的提问,说了一句话:
"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六、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经济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拯救经济危机的办法并不复杂,主要有4个内容:
甩掉无力负担的包袱,让其自谋生路。
政府投资大基建拉动内需。
外贸出口拉动制造业。
房地产引导国民消费并充实政府财政。
2022年,我们又遇到经济危机,但很有可能以前用过的办法都失效了。
首先,经过40多年的改革,该甩的包袱基本都甩掉了,中央政府已经非常精干,没有包袱可甩了。
其次,等疫情过去以后,虽然世界各国都需要中国的制造品,但受制于中美的关系,外贸能否恢复到10年前的规模,要打个问号。
最后,房价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再推高房价真的要出问题了,而且房子已经建了太多,根本不需要再去卖地建房了。
最关键的是,经过这几年的调整,"房价只涨不降"的共识已经破灭,房子也不一定能做到财产保值了。
今年中央政府鼓励大家买房,但市场上反响平平,就说明了大家的态度。
所以拯救经济危机的三板斧都用不上了,至于大基建能否大力出奇迹,我就不做评价了,拭目以待吧。
总而言之,2022年的问题,是以往数十年都没有遇到过的,不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全新的挑战。
我以前写过一战、二战前夕和现在的对比,有个感受,用上帝视角评判历史很容易,真到历史重演的时候,还是希望它不要来......
最后用两句话来结尾吧: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功名大业乃时势所造,非人力汲汲以求可得。
临沂打人事件再起波澜,见义勇为小伙反被主持人逼着道歉2月28日,临沂16岁精神小妹当街暴打三轮车大妈,而且态度十分嚣张,她还当着众人的面,对着大妈叫嚣道但凡有刀我今天就弄死你!当时围观的人虽然有很多,但只有一个白衣小伙主动站出来阻止
百视通出席江苏有线数智全业生态大会,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蓝图3月3日下午,携手伙伴产业共进2023江苏有线数智全业生态大会圆满举行,来自广电经济金融科技通信制造等领域知名企事业单位以及江苏有线各部室分子公司负责人等超200名嘉宾参加本次大会
百姓看联播甲流上热搜囤药需冷静这些天,奥司他韦成了热词,这是一种治疗感冒的药,怎么着,难道这是又要开始囤药的节奏了?冷静冷静,听我说,这都是甲流惹的祸。甲型流感病毒并不陌生,每逢冬春季节它闹得最凶。飞沫唾液分泌
惠民农商银行召开内训师培训启动会议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段峰通讯员高红滨州报道为进一步推进全行网点转型发展,加快网点转型工作步伐,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切实发挥内训师的业务实效,近日,惠民农商银行召开了内训师培训启动会议。
芝罘再添一所新建校!明年交付使用!芝罘再添一所新建校年底主体完工!明年交付使用!建在哪儿?配套设施如何?现场直击!探新建校规划亮点挖掘机旋挖钻机齐齐发动,渣土车工程车来回穿梭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楚泰街以北楚绣东路以西
江苏小伙奉命潜伏,一路爬到国军少将后,找周恩来这活没法干了中国共产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既离不开正面军队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隐蔽战线上无数无名英雄的全力配合。很多隐蔽战线上的同志,其实早就在敌人阵营中取得了高官厚禄,但他们仍然不计个人荣辱得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又一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尘埃落定,每一位获奖者都带给我们心灵震撼和感动。震撼于他们的突出贡献,感动于他们的奉献与坚守。每一位获奖者,无论职业如何,经历如何,年龄如何,当回望过往,相信
奥司他韦多条相关专利获授权近期,不少甲流患者在药店抢购奥司他韦。对此,专家表示,奥司他韦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但治疗普通感冒无效。企查查APP显示,目前奥司他韦相关专利申请两百余项,其中70余条已获授
张津瑜二次视频流出,到底是谁在暗箱操作?张津瑜的遭遇,让人唏嘘不已!她的三次意外走红,现在被全网皆知,包括她的父母同事朋友同学,不论是现实中还是互联网上,都已经彻彻底底的社死了。现在,对于张津瑜只有同情,别无其他!随着第
薛凯琪演聂小倩演技一般只靠吻戏,佘诗曼硬夸,尔冬升皱眉了没有想到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还能亲眼见到吻戏。演员们真的在综艺节目中亲嘴,并不是借位,而是真实的。这样会不会误导时下的年轻人呢?现在的综艺节目难道拼的都不是演技了,只靠CP了吗?明明是
传承报国之心矢志不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王李彬孙家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制图李芸)一生航天情,满腔报国志。在中国航天事业的璀璨星河里,有位航天大家的名字从未停歇地闪烁着光芒。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