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要想出圈,总要有所凭借。历史积淀,如北京、西安;家里有矿,如大庆、攀枝花;四通八达,如郑州、武汉;颜值过人,如苏州、青岛。而说到 世界人民都知道 的 温州 ,大多数人只能想到—— 温州人 !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 图/网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温州人 开始 以富有著称 。温州"含商量"极高,每4个温州人中就有1个在外经商,70万温州人把生意做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创造了远远大于温州本土的经济规模。 温州商人 成为继徽商、晋商之后的又一商业军团,被誉为" 东方犹太人 "。 然而,温州资源匮乏, 人均GDP 在浙江 倒数 ,堪称 浙江最"穷"的城市 。"七山二水一分田"迫使温州人不得不暂离故土,把生意做到全世界,成为 逆袭 的典范。温州人如何从"一无所有"到"商业鬼才",成为经久不衰的灵魂拷问。 温州夜景。在浙江说"穷",到底有多穷? 摄影/Jayveeho,图/图虫·创意 一、众筹模式, 贫穷中打磨的个体意识 温州并非"中心城市",而是被 地形 定义的 边陲之地 。 北、西、南 三面环山 的温州,是名副其实的 山区 。温州到杭州的直线距离,可以换算为大约1个小时的高铁。尽管如此,在 瓯江大桥 通车之前,温州人到杭州要折腾上将近一天。浙江南部连绵千里的群山, 将温州包裹得严严实实 ,也阻挡了"鱼米之乡"南下的脚步。 温州属于名副其实的山区。 摄影/杨小雷 上不通沪杭,下不靠粤港, 偏居东南一隅 的温州, 狭小,资源匮乏,又长期闭塞 。温州用几乎整个东面拥抱着 东海 ,但在近代以前的大多数时候,这都算不得优势。 七山二水一分田,地理留给温州人的空间十分有限。 制图/孙璐 在长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古代,温州人不得已 与海争田 ,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然而,时常侵袭的 海潮 ,总是引起恼人的 土地盐碱化 ,给温州人带来长久的生存威胁。从西晋开始,温州人便开启了长达几个世纪的 海塘 (东南沿海地区对"沿海堤坝"的称呼)修筑工作。 沿海的土地很容易受到海潮侵袭而盐碱化。 摄影/卢文 由于地处偏远,温州 无法得到朝廷的经费支持 ,只能依靠 民间众筹 。比如,宋代在温州城外修建南塘时,民间捐资就占了一大半。温州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绵延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修筑了浙江省数量最多的海塘。 温州洞头元觉防浪堤。 摄影/杨小雷 明代,沿海的地形又让温州遭遇严重的 倭患 。在温州,抗倭不只是政府的事,民间亦参与其中,自发修筑城池、堡垒。保留在今天龙湾区的 永昌堡 ,见证着 温州的民间力量 。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温州对于国家的 战略地位 上升,却失去了经济建设的投资机会。大型 国营企业 一个没有, 城市基础建设 严重滞后。 温州人对桥的感情很深,图为瓯北大桥。 摄影/杨小雷 就连"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已开凿出铁路;而作为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的温州, 直到1989年,既不通铁路,更没有机场 。1998年,由温州籍学者 南怀瑾先生 筹资,香港、地方和铁道部三方合资修建的 金温铁路 通车,才结束了"交通死角"的尴尬。 金温铁路,结束了温州没有铁路的历史。 摄影/京局介段小DF,图/图虫·创意 在温州, 机场、大学 都依靠众筹模式而建,大到整座城的繁华,小到每一个村落的水泥路, 都凝聚着温州人自己的能量 。 自然环境 和 政策 的双重限制下,温州人被迫养成并延续着 依靠自己 的精神气质,并在基因里注入"自信"的密码。 二、走向海洋, 温州人的另类出路 瓯江 穿城而过,在城北东流入海。长期以来, 沿水路出海经商 ,成为温州人被迫选择的生存出路。这也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 另类出路 ,正如温州人自己说的: 温州只有"水" (在温州方言里音同"死") 路一条 。 瓯江穿城而过,在城北入海。 图/视觉中国 东晋名臣 谢灵运 担任永嘉(古温州)郡守时期,温州仅有 3万 余人。隋朝,温州首次突破 万户 大关。唐玄宗时,温州人口攀升至 24万 。南宋中期,随着宋王室南迁,温州跨入 百万级 人口大都市行列,直逼北宋的世界第一大都市汴京。而到清嘉庆年间,温州人口已逼近 200万 。 魏晋以后,大量 北方人口南迁 ,繁荣了江南地区的城市经济。然而,对于 土地面积十分有限 的温州来说,人口增长却肉眼可见地 增加了土地供养的压力 。 宋高宗被金兵追到温州,曾在江心屿"小住"。 摄影/卢文 并不友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常常塑造出 胆大悍勇 的民风, 商业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再加上人口压力,温州的商贸活动便迅速兴盛。 南宋时期,温州商人开始成团出道。 然而,繁荣的商业图景之下,也有"贩私盐、卖私茶"的不和谐因素。南宋朝廷由此开辟 温州港 为外贸港,并在温州设立 市舶司 (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温州由此成为 与泉州港并列 的四大港之一。 温州洞头半屏山拨浪鼓渔排。 摄影/杨小雷 那时,来自龙泉、丽水、金华等地的 青瓷、茶叶、木材 ,顺瓯江而下,在温州的 安澜亭码头 ,与温州出产的 纸张、瓯窑瓷器、漆器 等商品集结。或北上,被送往高丽、日本;或南下,被运至南亚、中东乃至欧洲。 南宋从温州港出口的瓯窑、漆器和茶叶。 图/视觉中国 频繁的海上贸易,催生了温州发达的 造船业 。彼时,温州每年造船600只,居全国首位。 然而,宋元时期的温州如昙花一现,在明清海禁之后,便迅速衰落。近代的温州,亦不十分突出,更兼南有泉州、潮汕,北有宁波、上海, "温商"真正出圈,还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 。 80年代,长三角、珠三角凭借政策优势,从出洋经商转为引进外资、就地经商,而温州人依然坚韧地开拓着海外市场。 想象一下南宋温州港千帆竞发的场面。 摄影/杨小雷 三、读书做官, 才是温州人眼里的"正途" 民国时期,江浙一带曾流传一句话:"做生意靠宁波人,打官司靠绍兴人, 读书靠温州人 。"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全国第一。 图/视觉中国 不要因为温州人擅长经商,就以为温州人只爱搞钱。商人的精明,掩盖不住温州人的儒雅。事实上,从宋代到建国之前,温州人在 文教 方面的成就,比他们的搞钱能力更加突出。爱劳动,更爱学习, 温州人的拼搏与坚韧,同样体现在对知识的渴求上。 当中原文化、经济迅速发展时,古属东越的温州,自然天高皇帝远。然而,每当北方战乱之时,温州便成为北方人躲避战乱的 世外桃源 。 山明水秀的温州,孕育出独特的瓯越文化, 也留下丰富的旅游资源。 制图/孙璐 两宋之际,在金兵追击下,宋高宗带领宋王室定都临安(今杭州)。边陲之地的温州,一下子变成 京畿之地 。逃亡中的宋高宗,一度在温州停留,与温州结下了"相识于微时"般的情感。 如今各个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早在古代就开始。 南宋时的温州,便意外地尝到大批士人入驻带来的繁荣气象 ,迎来人文发展的巅峰。南宋一朝, 温州籍进士 从之前的两位数,猛增至1000多人, 以绝对优势居浙江第一 。同时,与道学、心学并称"南宋三大学派"的 永嘉学派 ,也在此时形成。 受永嘉学派影响,近代温州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摄影/温州_Van 文化的兴衰,总是伴随经济的起落。 元朝迁都北京,温州再次回到边陲的常态 ,经济迅速衰落,进士数量跌至9人。明清闭关锁国,进一步削弱了温州的经济地位,温州再次陷入低谷。 改革开放之后,穷怕了的温州人,急于走出一无所有的境地。在外人看来,温州人凭借一腔孤勇,天不怕地不怕,创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然而,温州人自己知道, 读书致仕,才是温州人的真正传统和追求 。 雁荡山显胜门入口处的南阁牌楼, 显示着温州人的功名与地位。 摄影/张小中 永嘉学派强调 经世致用 ,一直影响到近代。甲午战争中清朝惨败,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的热情。温州近代著名教育家 孙诒让 在瑞安创办的 学计馆 ,成为国内最早的数学专门学校。作为我国的 数学之乡 ,温州人100年前就领会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温州近代的教育名人。 制图/鱼峰保安 民国时期, 北大的温州籍教员 远超其他地区。今年,浙江的两名 高考状元 均出自温州。温州人不止把眼镜店开到了全国,温州的医学研究水平,也在温州籍医生 张文宏 走红之后受到关注。 今天的温州城仍然保留着许多古坊的名称, 五马坊、墨池坊 留存着大书法家 王羲之 的文化踪迹。环城东路至解放北路的 康乐坊 ,中山公园东侧的 谢池巷 ,与东晋郡守 谢灵运 有关。温州人用自己的城市记忆,身体力行地表现着他们对文化的崇敬与追求。 五马历史街区,记录着温州的人文历史。 摄影/赵高翔 四、抱团取暖, 温州人的集体荣耀 温州人善于 抱团 打天下。 奥康、红蜻蜓皮鞋 的掌门人是亲戚, 正泰、德力西 的老板是同班同学, 均瑶 是三兄弟联合创办的企业, 重庆三家巨无霸企业 的领头人则是温州瑞安同乡。 兄弟、同学、同乡…… 都是温州人在外地做生意时的 组团规则 。 温州商会 遍布全国80%以上的地级市,成为中国最有实力的商会,也是温州人最信赖的求助对象。 疫情期间,温州生产的体温计。 图/视觉中国 8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 费孝通 预言了 温州模式 的成功。将 小商品 做成 大市场 的,不是温州一个个的商人,而是成团的" 温商 "。 在 意大利普拉托 ,6万多温州人联手注册7000多家公司,几乎掌握了普拉托的纺织业和零售业。 北京大红门 拆迁之前,聚集着20万的温州小商贩,让大红门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温州村"。人口不足百万的 永嘉 ,则掌握着无数小城镇里小超市的命脉。 温州眼镜、奥康皮鞋,全国人民都知道。 图/视觉中国 曾经, 每400多个温州人里就有1个千万富豪 。其余的温州人,则默默无闻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 财富小目标 。 在外抱团,反映的是温州人对故乡的热爱。虽然被称为"东方犹太人",但温州人和犹太人有本质不同—— 犹太人曾经无家可归,而温州人却有永远的家乡 。 说一口温州话,就可以闯天下。 温州对家乡的爱,被各地不同且不通的 温州方言 分割成对于各自小地方的爱。有理由怀疑,温州人的抱团也是迫于温州方言 十级难懂的杀伤力 。 温州人说的话,连温州人都不一定听得懂。 制图/孙璐 温州人对家乡的爱,反映在温州人对 温州传统美食 的热爱。在温州本土,保留着 独特的温州味道。 用 鮸鱼 制作的 鱼圆 ,没有规则的形状;冰冰凉凉的 江蟹生 ,最适合搭配一碗热乎的白米饭。在外地很难吃到的 矮人松糕、炒粉干、永嘉麦饼…… 是温州人最挂念的家乡味道。 鸭舌 、 乡巴佬 作为零食,则随温州人走遍 世界。 温州糯米饭、麦饼。 摄影/温州_Van 温州优越的山水环境,滋养出温州优越的人文底色;背山靠海、资源匮乏的劣势,又逼迫出温州人一身的勇气和智慧。 进可儒雅,退可江湖。温州最大的财富,永远是走到哪里都打不散的温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