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电子行业策略报告寻找供需缺口与国产替代下的高景气赛道

  (报告出品方/作者:万联证券,夏清莹)1 中期展望:把握供需缺口与国产替代下的投资机遇
  1.1 2021 年业绩高增长,22 年 Q1 净利润短期承压
  21年行业营收状况良好,同比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电子行业在剔除存在数据缺失 的无效数据后,营收按整体法增长25.18%、按中位数法增长30.81%,达262亿元,连 续两年实现增长、并且增速有所提高。同时,电子行业归母净利润按整体法同比增长 50.20%、按中位数法同比增长27.01%,连续两年实现较快增长。21年电子行业营收、 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在20%以上,主要是受下游手机、汽车电子等需求旺盛带动。
  22年Q1净利润短期承压,后续需求有望恢复。22年Q1企业实现营收6302亿元,按整体 法同比增长13.94%、按中位数法同比增长9.73%,虽然营收增速相比21年有所下滑, 但仍保持8%以上的增长。22年Q1企业归母净利润为330亿元,按整体法同比下降7.81%、 按中位数法同比增长0.77%,净利润短期承压。我们判断,22年Q1营收、归母净利润 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主要是由于22年初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对汽车、 消费电子产业链扰动较大,交通运输及下游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随着疫情逐渐缓解, 叠加电子产品销售旺季来临,我们判断,22年H2相关企业营收有望改善。
  1.2 行业整体估值偏低,配置价值较为突出
  年初以来回调幅度较大,5月行情逐渐企稳。自2022年初以来,电子行业、大盘出现 了较大幅度的回调,申万一级电子指数甚至于22年四月份回调深度达到40%左右。我 们分析,主要是21年H2以来消费电子需求出现疲软、相关企业业绩下滑,加之22年初 各地疫情有所显现,导致市场信心有所下滑;并且21年行情整体经历较大涨幅,部分 投资者获利后回吐,或打压行业股价水平。5月份以来,行情有企稳迹象、波动幅度 有所收窄,我们判断主要是由于22年一季度企业整体营收状况良好、投资者预期落地, 叠加疫情逐渐企稳、市场信心回暖,后续行业估值水平有望修复。
  估值整体较低,投资价值突显。截止5月27日,电子行业PE-TTM为22.81x,当前估值 水平明显低于十年均值水平42.41倍,以及4G建设周期中的峰值水平88.11倍。通过对 电子行业企业22年Q1业绩和经营情况分析,我们认为行业下游消费电子需求有望在 疫情稳定、消费刺激政策推出后回暖;汽车电子、光伏逆变器等业务发展迅速,行业 需求良好,后续估值有望回归。(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周平均日成交额有所降低,预期22年H2有望提升。22年5月14日-5月20日当周期间, 电子行业周平均日成交额为469.43亿元,较21年底下降37.20%,并且明显低于19-21 年均值水平918.17亿元。我们判断,22年电子行业企业一季报发布后、投资者预期落 地;并且消费刺激计划推出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企业受益明显,预计随着投资者 信心逐渐恢复,电子行业成交额数据或将提升。
  适配比例持续上升,22年Q1超配比例环比有所下降。从适配比例看,申万电子行业的 适配比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近一年略有波动,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其中2021年Q4和 2022年Q1电子行业的适配比例分别为7.47%和6.44%,同比分别提升了1.31pcts和 0.97pcts。从基金重仓比例看,申万电子行业的重仓比例自20年Q1以来处于波动状态, 20年Q2重仓比例为11.99%,超配比例为5.46%,均是近十年峰值。21年Q4电子行业基 金重仓比例为11.95%,接近十年最高水平,超配比例为4.47%,环比提升了1.90pct; 22年Q1电子行业基金重仓比例为10.11%,处于近十年较高水平,超配比例为3.67%, 环比下滑了0.81pct。
  从持股市值看,2021年Q4电子行业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立讯精密、紫光国微、韦尔 股份、歌尔股份、三安光电、北方华创、闻泰科技、圣邦股份、兆易创新和中芯国际, 由半导体、消费电子和光学光电子领域的标的组成,其中半导体领域的标的有6个, 占比过半。从行情表现看,前十大重仓股中仅有3个标的21年Q4出现了小幅下跌,其 余7个标的均实现上涨,涨幅最大的3个标的分别为闻泰科技、立讯精密和韦尔股份, 季度涨幅分别为38.05%、37.78%和28.09%,属于消费电子和半导体领域。
  从持股市值看,2022年Q1电子行业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紫光国微、立讯精密、圣邦 股份、北方华创、兆易创新、韦尔股份、三安光电、闻泰科技、中芯国际和法拉电子, 由半导体、消费电子、元件和光学光电子领域的标的组成,其中半导体领域的标的仍 有6个,占比过半。从行情表现看,前十大重仓股中仅有1个标的22年Q1实现小幅上涨, 为半导体领域的圣邦股份,其余9个标的均出现下跌,跌幅最大的3个标的分别为韦尔 股份、闻泰科技和三安光电,季度跌幅分别为-37.77%、-37.12%和-36.69%,分别属 于半导体、消费电子和光学光电子领域,反映了电子行业整体22年Q1行情表现较差, 其中闻泰科技为21年Q4前十大重仓股中涨幅第一的标的,反映了重仓标的行情表现 的季度波动性较大。
  1.3 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需求旺盛叠加产能释放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替代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华为、海 康威视、中芯国际等多家半导体设计、制造企业被美国列入限制清单,加之美国芯片 本土化生产和半导体技术联盟建立,国内获取相关技术或愈发困难,突破关键核心技 术、实现国产替代的道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芯片制造、半导体设备、材料、汽 车功率器件、MCU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多是欧美日企业主导,均存在"卡脖子" 难题。但我国部分领域也已经通过技术攻关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国内斯达半 导已经实现全品类汽车功率半导体的国产化;北方华创等企业在半导体刻蚀、沉积设 备上亦有较大突破;半导体材料方面,国内目前在中低端硅片、光刻胶领域已经实现 较好的国产替代,随着企业技术升级,后续国产替代率有望提高。
  需求侧持续旺盛,疫情后复工复产促进消费。22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消费电子下游 工厂开工率不足,叠加疫情导致的消费电子需求疲软,智能手机出货量及汽车销量均 出现下滑。但是随着5月份以来疫情逐渐稳定,复工复产的推进及各地消费刺激政策 的出台,手机、智能终端、汽车等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消费电子方面,手机、PC等 出货量出现明显增长,政策补贴叠加22年下半年Meta、苹果等新品推出,消费电子行 业需求持续向好。汽车电子方面,汽车产业链全面复工复产,智能汽车快速发展,新 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叠加碳中和目标、补贴政策驱动,汽车电子需求侧预计持 续旺盛。
  供给侧多轮提价,产能扩建下带动行业量价齐升。目前半导体行业整体景气度上行,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主要是由于需求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光伏产能增加, 而供给侧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产能扩张受限,从而在产能扩大的情况下行业整体仍然 供不应求,存在供需缺口。目前国内晶圆代工厂自年初以来已经多次涨价,根据当前 企业产能建设计划推算,供需紧张局面或覆盖22年全年。
  同时,汽车电子产品作为半 导体的一个分支,车规验证和安全性要求参与厂商的资质门槛较高,供需关系更为紧 张。目前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功率半导体企业已经进行多轮涨价,并且交期普遍较 长。而汽车MCU等产品普遍经历价格上涨,部分稀缺产品涨价甚至超过百倍。目前国 内各大晶圆厂均有产能扩建计划,包括纯代工的Fabless企业、以及具有自己产品的 IDM相关企业,预计未来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将带动行业量价齐升。
  综上,基于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背景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关系,我们推荐以下三 条投资主线:1)复工复产下消费需求复苏:全国疫情好转,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多 地政府出台消费补贴政策,建议关注智能手机、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等领域;2)供 需缺口下行业实现量价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需求持续旺盛,产业整体供不应求, 海内外晶圆代工厂多次涨价,各大厂商产能扩建后有望产能释放,建议关注汽车电子、 半导体产业链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3)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替代:我国的 芯片制造、半导体设备、材料、汽车功率器件、MCU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均存在"卡 脖子"难题,但我国部分领域也已经通过技术攻关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建议关 注汽车功率器件、半导体产业链相关领域。
  2 消费电子:多重利好带动下,需求有望回暖
  2.1 消费刺激政策出台,需求有望恢复
  22年一季度手机、PC出货量短期承压,预计后续有望恢复。2021年由于疫情原因,远 程办公、居家娱乐等需求增多,带动手机、PC等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有所增长。但22 年一季度以来,由于疫情原因,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下游消费电子工厂普遍开工率 不足,叠加20年以来由于疫情导致的消费电子产品额外需求有所减弱,综合因素作用 下,手机、PC等出货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我们预计随着疫情缓解、消费刺激政策 推出,叠加相关企业新品在22年下半年将逐渐发布,有望带动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回暖。
  苹果WWDC大会推出M2芯片、车联网应用等新功能,有望刺激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增长, 对苹果产业链企业有明显带动作用。本次苹果WWDC大会上,推出了全新的M2芯片,这 是一款基于ARM内核的芯片,采用台积电5nm制程工艺,集成了200亿个晶体管、较M1 多了20%。同时与M1相比,M2的多核CPU性能提高了18%;与相同功率水平的最新PC笔 记本电脑芯片相比,M2的CPU性能预计快了近2倍。此次苹果M2芯片在功耗、视频编辑 能力等方面,相比M1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同时,苹果新发布的CarPlay应用能够支 持汽车上的多个屏幕,车主将能够通过手机调节汽车温度和广播等,苹果产品的易用 性和功能丰富度再次提高。本次苹果新品推出,预计有望在下半年带动iphone、 Macbook等产品出货量增加,国内苹果产业链企业或将受益。
  国务院、各省市自治区等推出消费刺激政策,对手机、家电、新能源汽车等补贴力度 较大,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预计将普遍受益。国务院于5月底推出稳住经济相关措施, 鼓励各地增加汽车指标、并刺激消费需求。其他各省市自治区等均出台了家电、手机、 新能源汽车等补贴、减税政策,本次政策补贴力度较大、消费者响应积极,预计将推动相关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增长,产业链相关企业有望受益。
  2.2 AR/VR 设备出货量突破行业拐点,后续或加速增长
  AR/VR设备中,外接头戴式设备由于性价比较高、显示效果较好,成为了目前厂家主 攻的细分产品。AR/VR是通过头盔或眼镜的显示器提供3D立体视觉影像,并通过耳机、 手柄等提供声音、触觉信号。整体体验效果,相较于传统平面显示屏幕有比较大的提 升。
  目前虚拟现实设备主要有三种实现形式,第一种是通过带有凸透镜的手机盒子和 一部智能手机配合,就能够展示出三维立体画面,是最简单、廉价的虚拟现实产品, 目前显示效果一般、有模糊感;第二种是外接头戴式设备,就是通过带有显示器的头 盔来展示3D效果,但是需要外接电脑或者手机来提供数据信号,该种产品是目前最主 流、性价比最高的虚拟现实产品。第三种是将显示屏幕和存储、计算集成到头盔上, 即所谓的VR一体机,但是由于技术难度较高、且重量较重,目前市场份额较少。总体 而言,目前外接头戴式设备通过不断的成本优化,目前爆款产品销售价已经降到2-3千元左右,价格进入了对普通消费者吸引力较强的区间,预计后续销量有望扩大。
  苹果AR/VR设备有望在23年推出,根据智能手机、手表时代的经验分析,或较大的促 进AR/VR产业的发展。苹果已经向董事会展示了即将推出的 AR/VR设备,该设备目前处于高级开发阶段。本次WWDC开发者大会,备受期待的AR/VR 设备最终未能现身,不过从彭博社等消息来源分析,预计相关产品或将于2023年推出。 根据以往苹果对智能手机、手表、TWS耳机等新产品的普及作用分析,或将助推AR/VR 设备普及率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021年AR/VR设备出货量突破一千万部、达到行业拐点,预计相关设备或将持续放量 增长。 2021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达到1123万部、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行业拐点一 千万部,中国虚拟现实设备出货量也在21年达到了365万部,并预计22年全球出货量 增长31.79%、中国市场增长26.03%。IDC预计中国市场增速或低于全球,但我们认为, 中国市场成熟度在不断提高,JD和TM上销售评价数据良好,随着销售旺季来临,22年 国内市场出货量或高于预期。根据映维网数据,VR设备上目前出现了HL等爆款游戏, 结合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爆款产品、游戏对促进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有较为明 显的作用。我们判断,疫情新常态下,VR产品硬件、内容生态不断完善,对消费者的 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未来出货量有望持续增长。
  目前国外巨头占据市场主要份额,国内产业链优势企业供货国外主流厂商,未来或将 受益虚拟现实设备出货量增长。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VR出货量为1095万台,AR 设备为28万台,VR设备由于游戏、影视等内容生态较为完善,应用场景较为清晰,成 为了市场的主流,占AR/VR设备整体市场份额的97.51%,也是目前各大厂商主攻的重 点。目前全球VR头显设备中,美国Meta公司的Oculus系列产品市场份额最高、占比达 到80%,国内字节旗下企业Pico系列产品占比4%。目前国内企业在虚拟现实设备布局 方面,主要经营产业链上游零部件及整机业务、供货国内外主流厂商;随着国内外企 业产品销量逐渐崛起,相关产业链优势企业或将受益。
  VR产业链硬件部分包括显示模组、光学镜头等部分,手机零部件优势企业或可进行技 术迁移,扩展产品市场。VR产业链包括了内容、设备等部分,国内企业目前在显示模 组、光学镜头、整机制造等方面较有优势,由于虚拟现实设备零部件和手机零部件有 较多的相似之处,部分手机零部件传统优势企业,或可以向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产品延 伸。虚拟现实设备市场目前处于快速成长期,我们判断,后续相关企业营收规模有望 扩大。
  2.3 折叠屏手机技术不断进步,进入快速放量期
  折叠屏手机技术进步较快,22年一季度出货量快速增长,UTG玻璃、铰链等相关公司 或将受益。折叠手机屏幕历史上一直存在折叠次数和折痕明显的限制,近年来随着 UTG等新玻璃材料技术的发展,折叠次数可以覆盖手机使用期,并且屏幕折痕问题也 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目前折叠手机主要包括横向、纵向两种折叠方式,横向折叠一般 是将传统大小的手机进行对折,以便于携带;纵向折叠方式则一般是将两倍传统手机 大小的屏幕进行对折,从而在获得较大屏幕的情况下,仍有便携优势。折叠手机目前 出货量增速较快,根据DSCC数据,22年Q1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571%、达到222万部, 我们判断,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已经进入快速放量期,UTG玻璃、铰链等产业链公司或 将受益。
  折叠手机便携性、显示效果双重优势明显,22年或继续放量增长。自2019年以来,折 叠手机出货量经历了快速增长,预计将在2022年突破一千万部。近年来,疫情成为新 常态,大众远程办公、居家娱乐需求增多,在手机、平板等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因 此也对屏幕显示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折叠屏手机在设备显示效果和便携性方面 具有双重优势,是较佳的产品选择。我们判断,受益消费电子产品显示升级,折叠手 机出货量或将持续增长。
  折叠手机产业链企业较多,受益折叠手机快速放量增长,相关企业有望受益。折叠手 机产业链企业包括材料、面板、显示模组等,价值量较高的部分包括UTG玻璃、柔性 OLED、铰链等,国内企业通过不断技术攻关,在UTG玻璃减薄、玻璃基板、柔性OLED 面板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或将受益于折叠手机的放量增长。3 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需求快速增长,行业整体供不应求
  3.1 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量价齐升,国产化率有望提高
  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主要用于电机驱动、OBC等环节,价值量提升显著。新能源汽 车用功率器件包括电机驱动用IGBT模块(通常包含两颗IGBT芯片)、车载空调MOS(通常 需要6颗)等,对新能源汽车动力和温度控制等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新 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价值量的提升主要来自于汽车的"三电"系统,即电力控制、电 力驱动和电池系统,囊括IGBT、MOSFET及多个IGBT集成的IPM模块等。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2019年传统内燃汽车中的半导体成本合计额为338美元,其中功率半 导体价值量为71美元,占比约21%;而纯电动汽车中的半导体成本合计704美元,其中 功率半导体价值量高达387美元,占比显著提升至55%;相比传统内燃汽车,新能源汽 车半导体价值量提升2.08倍、功率半导体价值量提升5.45倍,有望带动汽车电子市场 规模不断扩大。
  汽车销量整体下滑,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2017-2021年,乘用车市场整体销量出 现下滑,从2017年的2426万辆下降至20、21年的2000万辆左右,乘用车市场整体销量 出现瓶颈。但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较快增长,2019-2021年CAGR为81.93%,21年 销量达到331万辆,同时渗透率达到16.20%。22年前四月由于受长三角、珠三角疫情 对汽车产业链扰动影响,乘用车销量出现下滑,但是新能源汽车销量仍保持较快增长, 分别同比增长126.7%、180.9%、139.9%和75.0%,实现较快增长,同时22年四月渗透 率达到26.37%。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市场目前的主要增量部分,并且单车电子产品价值 量提升很快,对汽车电子产业有明显带动作用。
  功率半导体市场稳步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根据EVTank、 中汽协、以及亿欧智库等数据和全球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我们对全球汽车销量进行了 预测,预计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240万辆;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单车功率半 导体进行成本分析,我们假定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量为455美元。测算结果表明,全 球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2025年将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1.92亿美元;中 国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2025年将达到61.39亿美元。虽然21-25年市场规模增速 有所下降,但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需求处于快速扩大 期。
  欧美企业主导,国内企业逐渐崛起。根据IHS数据,2020年全球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 英飞凌占比14%、市占率最高;前五大企业共计占比39%、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处于 欧美企业主导的情况。国内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英飞凌依然占比最高、为14%;前 五大企业共计占比42%、占比仍然较高,依然是欧美厂商处于主导地位。英飞凌等企 业由于起步较早、专利技术积累较为雄厚,加上车规验证较为严格,因此长期处于主 导地位。目前国内头部企业技术不断进步,最新技术已经可以对标英飞凌IGBT 7,未 来随着国内企业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汽车IGBT用于电机驱动等模块、作用突出,国内企业近年来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从全 球IGBT单管竞争格局分析,英飞凌、富士电机等前五家企业占据67.4%的市场份额, 市场集中度较高、处于优势位置。从全球IGBT模块竞争格局来看,依然是英飞凌等欧 美日企业占主导地位,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总计为66.7%。但是近年来,随着IGBT等 功率半导体出现短缺,国内企业借此机会逐渐打入国内主流车企供应链,如斯达、士 兰微获得比亚迪相关订单。并且,国内企业技术进步也很迅速。目前,斯达半导已经 实现车规级IGBT 7相关产品,22年预计批量供货。时代电气750V车规级逆导IGBT芯片 处于样件实验阶段、后续有望投产。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和国内功率半导体企 业产能逐渐释放,国内企业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MOSFET主要用于中低压领域,国内MOSFET厂商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从全球竞争格局来 看,英飞凌在MOSFET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达到29.7%,安森美占比11.2%、排名第二; 前五大企业占比为63%、市场集中度较高,目前还是欧美日厂商主导的格局。MOSFET 主要用于中低压领域,汽车上主要用于雨刷、刹车系统的功率变换等环节。近年来, 国内厂商不断崛起,如新洁能的MOSFET器件已经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国内企业 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预计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扩大。
  功率企业交货延期,国内企业打入主流汽车、光伏供应链。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内 外功率企业,如意法半导体、安森美、时代电气等企业均出现交货时间延长或者涨价 的情况。根据企业产能和下游需求状况分析,我们判断主要是由于车规、光伏、工控 等功率器件需求快速增长,而供给侧则由于疫情等原因产能扩张、产品运输受限;行 业整体处于供需短缺状态,国内企业通过产能扩张以及技术迭代,逐渐打入国内主流 汽车、光伏供应链,目前已经实现部分产品国产替代、未来放量可期。
  3.2 汽车 MCU 作用突出,市场有望放量增长
  汽车MCU用处广泛,汽车电动化带动需求进一步增长。汽车MCU主要用于仪表盘、车身 电子和底盘、汽车娱乐系统、车载空调等方面,是汽车的神经中枢,整体需求量较大、 单车使用数量可达上百颗。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升级,车载信息系统不断增多, 对MCU数量和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车规验证时间较长,业内玩家相对较少, 毛利率水平较高。
  MCU在车身控制中作用突出,受益ADAS、自动停车等新功能兴起,相关产品有望放量 增长。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是汽车处理输入输出信号 的基本单元,每个ECU的功能都有所不同。ECU一般由MC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 (I/O)、模数转化器(A/D)以及整形、驱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当对传感器输入信 号进行模数转换、放大等处理后,传送给MCU进行运算处理,然后输出模块需要对信 号进行功率放大、数模转换等操作,使其能够驱动如电池阀、电动机、开关等较高功 率的元器件工作。ECU对汽车的作用有如中枢神经系统,对发动机点火、ABS系统等起 到控制作用。随着ADAS、自动泊车等新功能逐渐兴起,做为ECU的核心控制单元,MCU 需求量有望上升。
  车规级MCU良率控制严格,合格玩家较少,行业毛利率水平较高。工业级MCU工作温度 区间为-40到85度,而汽车级MCU工作温度可达-40到125度;并且交付良率要低于1DPPM, 即每百万缺陷数要小于1、属于高规格的质量要求;工作寿命方面则要大于15年,基 本覆盖车辆生命周期。较高的车规要求,使得行业内玩家较少,产品竞争力较强。根 据企业营收和业务状况分析,相关产品毛利率水平较高、盈利能力较强。
  MCU市场规模整体扩大,预计25年全球市场将突破80亿美元。根据EVTank和中汽协、 亿欧智库等数据,并结合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将达到2240万辆、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49万辆。根据中国市场学会等数据分析, 我们假设21年新能源汽车单车平均MCU数量为50个,并且每个MCU单价为6美元。经过 测算,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MCU市场规模将达到85.30亿美元,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 模将达到51.38亿美元。虽然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数增大等原因,行业整体增速有 所放缓,但是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长。
  国际MCU巨头受益新能源汽车带动、市场份额快速扩大;国内企业打入汽车供应链, 随着技术进步、市占率有望提高。2016-2020年间,英飞凌全球汽车MCU市场份额由11% 上升至23%、恩智浦由13%上升至26%,瑞萨电子由10%上升至30%;2020年,前三大汽 车MCU巨头占据全球汽车市场79%的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根据三大巨头业务变化 分析,主要是由于汽车电动化过程中,MCU单价和数量均不断升高,带动相关业务快 速增长。近年来汽车MCU需求侧受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带动、处于扩大状态,供给侧 则受疫情和半导体设备短缺等影响、产能增加受限,目前汽车MCU市场整体处于供需 失衡状态,部分MCU产品渠道价格甚至涨超百倍。国内企业抓住机遇,通过提升技术 水平、扩大产能等方式,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预计随着21年新建产能于22年H2释放, 相关企业营收状况有望进一步扩大。
  国内企业通过车规验证、部分企业达到最高安全标准,未来有望放量增长。 国内杰 发科技的AC781x、AC7801x系列,芯旺微的KF8A、KF32A系列等产品均通过相关车规认 证,处于快速放量期。并且国内比亚迪半导体等企业已经通过国际AEC-Q100、 IATF16949和ISO26262 ASILB标准等认证,达到最高安全标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 率快速提升,我们判断,相关MCU企业或将持续受益。
  3.3 智能驾驶需求兴起,汽车传感器市场快速成长
  汽车传感器应用广泛,包括发动机状态感知、碰撞信号检测等多种功能。常见的汽车 传感器包括ABS传感器、用于保证制动活塞和制动碟不卡死,机油压力传感器、用于 检测汽车剩余油量,以及位置和转速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曲轴转角和转速等,对 于控制车身机械运行和行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近年来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 功能逐渐兴起,对光学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新型传感器需求不断提升。 目前华为HI等解决方案,传感器数量达到30颗以上;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驾驶等技 术逐渐升级,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扩大。
  辅助驾驶成为传感器市场全新增量,价值量高、且数量增长较快。目前,针对汽车辅 助驾驶,已经拥有华为HI、上汽ES22、长安方舟架构等多种方案。具体涉及的传感器 包括感知正面/侧面图像信息的摄像头、碰撞避免系统的毫米波雷达、行人物体检测 的激光雷达等。通过这些感知器件,汽车控制系统可以建立起周围环境的3D模型,从 而制定行车路线、躲避障碍物等。国内百度等公司在无人驾驶方面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目前已经实现L3级自动驾驶;国内多城市也开始试点无人驾驶汽车,预计有望带动汽 车传感器市场的进一步增长。
  汽车传感器市场近三年来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预计2022年规模将超过三百亿元, 其中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相关传感器带动作用较大。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2017- 2021年间,国内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CAGR为13.81%、并且近三年来保持10% 以上的增长;同时预计22年汽车传感器市场将增长15.12%,达到303.8亿元。对传感 器市场细分后,车身感知传感器占比最高、达到28%,毫米波雷达由于性价比优势而 使用广泛、达到28%,摄像头价格实惠且用处较广、占比达到23%,用于自动泊车的超 声波雷达、占比12%;用于行人物体感知的激光雷达、占比5%。辅助驾驶密切相关的 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总计占到汽车传感器整体 市场的68%,随着汽车电动化、自动化升级,预计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国外厂商由于发展较早、技术优势明显,占据市场60%以上的份额;国内企业目前在 中低端领域实现替代、未来有望向高端领域突破。2020年汽车传感器市场博世占比 22.2%、英飞凌占比15.5%、安森美占比10%,前五大企业共计占比63.6%、市场集中度 较高。目前在高端传感器领域,欧美企业由于起步较早、专利等技术优势明显,当前 处于优势地位。而在中低端传感器领域,近年来国内企业技术不断取得进步,部分产 品实现国产替代。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不断突破,未来市场份额有望扩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 半导体制造:晶圆厂产能扩张带动,市场规模有望扩大
  4.1 受益晶圆厂产能扩张,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半导体制造工艺涉及设备、步骤较多,国内企业技术不断进步,国产替代有望扩大。 半导体设备包括上游铝合金等金属、非金属材料,中游的工艺零部件、结构零部件、 真空系统等,下游客户则包括三星、台积电、中芯国际等晶圆厂。半导体设备是集成 电路、分立器件等半导体产品生产的基础,也是晶圆厂的主要固定资产支出之一。
  涉 及的半导体设备包括光刻、刻蚀、沉积、清洗等,设备种类较多、且精细度要求较高; 其中光刻、刻蚀、沉积是核心步骤设备。光刻是通过光刻胶曝光方式确定去除材料的 位置,刻蚀则是通过化学物理等方法去除材料,沉积是通过CVD、PVD等化学物理方法 添加所需要的材料。通过三个核心步骤不断流转,实现集成电路图形的制作。目前国 内厂商在刻蚀、化学/物理沉积、清洗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例如中微公司在刻蚀技 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北方华创在PVD等技术上国内领先、上海微电子的2.5D/3D先 进封装光刻机已经成功交付生产。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替代有望扩大。
  光刻、刻蚀、沉积设备构成晶圆制造设备的主要成本,目前国内刻蚀、沉积领域技术 进步较快,市场份额有望扩大。 新建晶圆厂中,厂房建筑成本占比20%,而晶圆制造 设备成本超过厂房、占比达到65%,占成本的主要部分。而在晶圆制造设备中,光刻 机占比30%、刻蚀机占比20%、PVD设备占比15%、CVD设备占比10%、离子注入设备占比 5%等;其中光刻机、刻蚀、沉积成本占比共计达到75%,构成设备成本的主要部分。 目前国内企业在刻蚀、沉积等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未来国产替代份额有望扩大。
  受益晶圆厂产能扩张,22年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预计持续增长。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 销售额同比增长29.56%、达到1026亿美元,并连续两年保持快速增长;同时预计22年 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增长11.11%,达到1140亿美元。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则在21 年同比增长39.75%、达296亿美元,增速较全球市场提高10.19pcts;同时预计22年中 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增长27%、达到376亿美元。自2020H2以来,集成电路需求侧受益 消费电子需求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加等带动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而供给侧则由 于疫情、设备紧缺等因素影响、产能增加受限,集成电路行业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景气周期。
  22年以来,消费电子需求有所疲软,但是折叠手机、AR/VR等新兴消费电子 产品不断崛起,叠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光伏装机量增加和消费刺激等利好影响, 集成电路需求侧仍在快速扩大。根据当前产能建设计划及市场情况分析,预计集成电 路整体供需紧张的状态或将覆盖22年全年。目前各大晶圆厂均有产能建设计划,预计 将带动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出货量增加。
  22年各大晶圆厂产能扩建紧张进行,刻蚀、沉积等上游设备厂商有望受益。台积电22 年宣布将扩充台南3nm生产线和美国、南京等生产线,预计22年资本支出将达到380- 420亿美元,并在未来三年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扩建生产线。而中国大陆中芯国际 等企业亦有产能扩建计划,例如中芯国际在上海临港、北京和深圳工厂均有产能扩建 计划、华虹半导体无锡12英寸生产线也将进行产能扩充。目前国内集成电路、分立器 件等供应仍然较为紧张,各晶圆厂产能扩建、预计将带动上游刻蚀/沉积等设备需求 增加,利好产业链相关企业。
  半导体设备领域目前由欧美日企业主导,国内企业近年来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市场份 额有望扩大。目前全球半导体设备领域,按销售额划分,应用材料占比最大、为17.7%, 然后是阿斯麦占比16.7%,前五大企业占比共计为65.5%,市场集中度较高。目前国内 企业市场份额低于2%、占比处于较低状态。但是,近年来国内企业在刻蚀、沉积、离 子注入等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叠加生产成本优势,我们判断,在晶圆厂产能扩建 的大背景下,国产化率有望提高。
  去胶、清洗、刻蚀等设备国产化率较高,光刻、涂胶显影设备预计将有零的突破。 目 前去胶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厂家为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目 前国产化率最高的项目;清洗、刻蚀、热处理设备国产化率达到20%左右,这几项工 艺环节对处理的精细度要求较高、属于较为核心的环节,预计随着技术突破、未来市 场份额有望增加。PVD、CMP设备国产化率在10%左右,目前国内主要厂家是北方华创、 华海清科等企业。而光刻机和涂胶显影设备技术难度较高,预计国内将有零的突破, 目前是上海微电子、芯源微等公司主要在攻关。国内各大半导体设备厂商近年来投资 额较大,并且国家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也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预计随着国内企业 技术进步,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有望提高。
  4.2 国内企业半导体材料技术进步较快,市场份额有望提高
  晶圆制造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半导体材料,其中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作用较为 突出。半导体工艺流程中,硅片及其他硅基材料是集成电路制造的基础,半导体硅片 纯度要求较高、一般要达到9-11个9级别。而电子特气主要分为反应气体和保护气体 两种,反应气体如氧气、氢气等起到氧化还原作用;而氩气、氦气等稀有气体则起到 惰性氛围作用,稀有气体虽然工艺中用料较少、但是作用突出,气体纯度每提升一个 数量级、集成电路工艺都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光刻胶主要用于光刻环节,通过曝光、 显影、刻蚀等步骤,在基板上形成相对应的电路图形。半导体晶圆加工过程中,由于 刻蚀、沉积等步骤,晶圆表面会凹凸不平、影响后续工艺操作,通常采用CMP抛光液 和抛光垫配合对表面平坦化。半导体制造工艺对材料的质量和纯度要求很高,因此业 内合格供应商相对较少,行业整体毛利率水平较高。
  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较多,按成本划分,硅片、电子特气、光刻胶及其辅助 材料等占比较高。半导体材料市场按规模占比划分,硅片占比最高、达到38%;电子 特气占比13%,光刻胶及其辅助材料占比12%、CMP抛光液占比7%。半导体材料对质量 和纯度要求较高,目前国内中环股份、安集科技等企业在半导体硅片、CMP抛光液等 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随着新建产能逐步释放、未来放量可期。
  目前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处于欧美日主导的格局,国内企业技术进步较快、市场份额 有望提高。硅片方面,信越化学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28%、环球晶圆占比26%、盛高占 比22%,前五大企业总计占比93%,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沪硅产业市场份额为2%、排 名第六。光刻胶方面,前四大企业为东京应化、美国杜邦等,国内企业占比较小;但 国内南大光电、江化微等企业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有望填补国产空白。
  电子特气方面, 空气化工、林德集团、液化空气、太阳日酸四大企业占市场的91%,处于优势地位; 国内企业目前占比较低,但近年来凯美特气等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势,市场份 额不断扩大。CMP抛光液方面,前五大企业占到市场份额的67%;国内安集科技进入前 五、占比2%。目前从半导体材料市场份额来看,主要半导体材料中,国内企业市场份 额较小,主要由于国内企业起步较晚、面临的专利技术壁垒较多;但是随着国内在半 导体材料基础理论和加工工艺上不断取得突破,预计市场份额将逐渐扩大。
  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连续三年增长,国内市场规模增速或高于预期。全球半导体材料 市场19-21年连续两年保持增长,虽然预计22年增速有所降低,但仍保持9%以上的增 长。国内半导体材料市场2018-2021年连续三年保持增长,SEMI预计22年市场增速为 7.8%左右,低于全球平均增速。根据当前国内晶圆厂产能建设计划推算,预计22年H2 将进入产能集中爬坡期、对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将会增多,我们认为国内半导体材料市 场规模22年或高于预期。
  半导体材料领域,光掩模、靶材等国产化率较高;光刻胶、硅片等领域国产化率较低, 随着国内企业技术不断突破、市场份额有望提高。 半导体材料方面,光掩模、靶材、 抛光材料等国产化率较高,占比在20%以上;硅材料、光刻胶、电子气体、湿电子化 学品等方面国产化率较低,占比低于10%。目前国内北京科华、晶瑞电材等公司在g/i 线、KrF等中高端光刻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安集科技、上海新阳等公司在CMP抛光液 等领域技术不断进步,目前国内CMP市场龙头安集科技全球市场份额在2%左右。随着 国内企业在中高端晶圆、光刻胶、CMP抛光液等领域技术不断进步、叠加国内生产成 本优势,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 投资分析
  22年下半年,我们预计随着疫情稳定、消费刺激政策出台,叠加新兴消费电子崛起、 苹果新品发布,消费电子产品将进入行业拐点。同时受益行业供需紧张,我们判断汽 车电子、半导体相关产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实现量价齐升。此外,在突破关键核心技 术实现国产替代的政策背景下,汽车功率半导体、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 企业有所突破。基于以上行业背景,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以下赛道:
  1) 消费电子: 22年一季度以来,消费电子行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疲软,主要受疫情 产生的供应链扰动和需求疲软导致。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国务院稳住经济政策和各地 汽车、家电等消费刺激措施出台,消费电子等产品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从目前国内 疫情数据来看,已经基本恢复稳定,预计22年下半年随着传统销售旺季来临,消费电 子产品需求有望回暖。同时,苹果等公司新品发布和AR/VR产品生态逐渐完善,对消 费电子产品需求起到了助力作用。
  2) 汽车电子: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叠加汽车智能化、自动化趋势 加深,汽车电子产品相关需求不断增加。结合国内产业链发展状况,我们认为,汽车 功率半导体、MCU、传感器等产品国产替代空间较大且相关企业技术进步较快。汽车 功率半导体对汽车动力系统具有决定性作用,需要承受高压、高频磁场等恶劣环境, 国内企业的技术突破,对我国实现新能源汽车底层技术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MCU 主要用于汽车处理各种传感器信号,并做汇总分析,是汽车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保证 车辆安全和实现温度调节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汽车传感器则用于感知周围环境,是 汽车辅助/自动驾驶的基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渐兴起,相关需求不断增多。
  3) 半导体相关产业:目前国内各大晶圆厂均有相关产能建设计划,预计将对刻蚀、沉 积、清洗等半导体设备的需求量起到带动作用;同时,近年来,国内企业技术不断取 得突破,叠加国内生产成本优势、国产化份额有望扩大。根据当前产能建设计划推算, 预计22年H2将进入产能集中爬坡期、对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将会增多,产业链相关企业 或将受益。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1399荣耀x10没人买到吗?感谢邀请1399荣耀x10没人买到吗?实际这个价格如果放在去年,我确实相信可以买到。但是在今年似乎是有些不可能了,很多人说手机还能越卖越贵?确实如此,至少目前华为手机或者是搭载麒麟中考考不上怎么办?这个怎么说呢,首先,我想大家都听过一个故事吧,就是我高考300分,邻居家的孩子高考600分,我上了中专,他上了清华,他妈妈来我家向我妈炫耀自己的儿子考的多好,几年后,他妈妈又来我家枸骨根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药用功效有哪些?枸骨是冬青科植物,四季常青。他全身带刺,又叫鸟不宿,猫儿刺,八角刺,一看这么多刺儿,浑身都感觉不自在了!顾名思义,枸骨根就是这种枸骨植物的根。请看图,就长这么个样,弯弯曲曲,粗细不湿气重寒气重风气重易上火,该如何调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首先要弄清楚身体是怎么虚的,才可以对症下药,风寒湿上火都是自觉体症,并没有有形的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去医院检查结果至多有咽喉水肿(上火)其余也查不出个子丑寅卯,人到了五十岁有多少家产,就可以退休养老了?以前中国都有句古话叫养儿防老,现在大家的观念都已经改变了,养儿其实不能防老养儿也不是为了防老。养儿是为了自己的基因延续,孩子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他成人,其实就应该拥有自由的人生和现在各券商开户佣金大概是万几啊?目前市面上有2种开户渠道1。官网渠道通过官方网站APP,或者是第三方交易软件同花顺东方财富,还是股票类论坛雪球网淘股吧集思录论坛。以上三类场景都是官网渠道,开户佣金通常是万2。5万月子里可以吃什么水果?月子里可以吃什么水果?月子里可以吃新鲜应季不过于寒凉的水果,如苹果香蕉草莓等。女性生产后坐月子一定要科学合理,在生活和饮食方面要格外注意,以免引发疾病。月子里大多数水果都是可以吃的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农村延续至今大体都是按照辈分取名字,不算流行但不过时,过去有的甚至是人未出生,墓碑上早已刻好了姓名,生男生女对应墓碑上取,我不明白的是,万一儿女有多少出生有不同怎么办?莫非就让名字杭州有阿里,深圳有腾讯,广州有什么知名企业?广州的知名企业跟深圳不相上下,深圳的企业出名的有,像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兴正威国际创维等等耳熟能详的企业。广州的企业如下广汽集团广汽集团旗下拥有广汽乘用车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三菱广汽吉长时间跑高速,汽车发动机能承受住吗?我国目前最长的高速公路,是连霍高速公路,简称连霍高速(编号G30)。是连接江苏连云港市和新疆霍尔果斯市的高速公路,全长4395千米。由富饶的东部,连接到祖国边疆,横跨东西,够长了。三个月后跑半马的训练计划要怎么安排?一般来说没有跑步经验的人,半马准备半年,全马准备1年比较好。但只求完赛的话,3个月也是可以搞定半马的。半马的关门时间是3小时,也有3小时15分关门的。不管是那个目标,跑步都要求循序
尤金世锦赛老将坚守ampampamp新星一鸣惊人,中国田径队一直在逐梦路上2021年8月1日晚的东京国立体育场,苏炳添跑出9秒83的黄种人极限,首次站在了奥运赛场的百米决赛跑道中,那一刻他创造了历史。从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刘长春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宋占英被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河北省纪委监委消息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巡视员宋占英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宋占英简历宋占英一战定胜负,能否反客为主?中国男篮18日战印尼,争夺八强资格记者冯子涵轻取中国台北队后,这支在风浪中前行的中国男篮,将在北京时间18日1830迎来亚洲杯14决赛资格赛的对手印尼队。在一局定生死的残酷赛制下,这场比赛,对阵双方必然都会全力争取中国女足出征东亚杯,沈梦雨缺席令人遗憾,水庆霞道出一些缘由正文7月17日,中国女足启程前往日本参加东亚杯赛事。此前公布的26人大名单中,有一位天才中场球员的缺席令人感到遗憾,那就是目前效力于苏超凯尔特人女足的中国小将沈梦雨,对此,中国女足曾志伟儿子携小13岁娇妻走红毯,挽手大秀恩爱,彻底打破婚变传闻7月17日,据港媒报道,第40届金像奖颁奖礼隆重举行,曾志伟儿子曾国祥携小13岁娇妻走红毯,这也是两人传婚变后首度同框。受不可抗力影响,去年的金像奖颁奖礼被迫停办,只能在网上公布得一生都在做善事,却被质疑目的不纯,丛飞的善举换来了什么?小的时候,总会被言传身教要多做好事做善事,因为好人才会有好报。涉世未深的小豆丁对此自然是坚信不疑。但混迹社会已久的我等老油条,还是会时不时疑惑,好人真的有好报吗?比如歌手丛飞,坚持电子手环历史无阳就业歧视背后如何防止数字技术滥用?7。15知识分子TheIntellectual在数字化管理的现代国家,有必要重新认识法律程序的意义图源pixabay。com导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法学家季卫东指出,为抑制疫情所采取的昨晚男篮如果输了,我真的不敢想惊险至极的一场比赛,无论如何我都没想到巴林能和男篮打到最后一刻,男篮靠着巴林最后一攻的失误才险之又险地拿下比赛。虽然赢了,但毫无疑问,昨晚的胜利是耻辱的。巴林国家队是什么水平?世界印度公布金砖扩员名单,土耳其埃及和沙特上榜,中国态度成关键自从金砖国家宣布扩容后,有越来越多国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包括美国的盟友和伙伴。金砖国家的队伍即将壮大!据参考消息网报道,近日,一位了解谈判进程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除了众所周知聚光科技中国仪器行业的赛默飞聚光科技旗下公司谱育科技大型企业借壳与自己有关联的中小企业谋取中标,暴露出中国仪器行业长期隐藏的大问题这两天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醒目,吸人眼球一家低调的生命科学仪器公司,有望国外走私毒品的10种创意方式,藏在美味的夹心菠萝里面走私毒品一直是一项危险而又违法的活动。仍然有许多人冒着这个风险,希望能大赚一笔,而幻想自己不被抓到。在利益面前,走私者发挥了无穷创造力,并想出了数百万种不同的方法来尝试将毒品偷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