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人也喜欢白天插门闭户了,是人情味淡了,还是什么原因?
农村人越来越习惯关起门过日子,人情味淡薄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导致。
作为一名在农村土生土长的80后,记忆里的家乡喧嚣而又温情。平日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三三两两坐在供销社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东家的李婶端着刚出锅的饺子,去看望隔壁才过门的弟媳,顺便唠唠妯娌间的家长里短;放学后的孩子们,挎着书包来到村口的废弃窑厂,比赛看谁逮的蚂蚱最多……
这张照片是最近回老家手机拍的照片,清晨的村庄刚刚下过一场小雨,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街道两边的人家也都大门紧闭,显得格外冷清。
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了农村生活的常态,从过去家家敞开大门过日子,到现在白天插门闭户,邻里之间沟通往来越来越少,村庄变得越来越安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人口锐减改变家庭结构,宗族邻里关系淡化
过去,农村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宗族和邻里两大纽带,大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起,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在相互守望中人情味十分浓厚。
由于国家长期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农村的新生人口急剧下降。在八十年代,农村家庭里兄弟姐妹比较多,三四个孩子很正常。而现在,老家村中大多只有两个孩子。有些年轻农村夫妇,考虑孩子未来高昂的上学、婚嫁成本,也选择只要一个孩子。
随着适龄儿童减少,直接导致大批村办小学纷纷倒闭,热闹的村子也开始变得冷清。由于没有外来人员补充,老龄化问题相较城市更加严重。
加上越来越多的老人去世,农村家庭成员结构趋于简化,类似城市的小家庭生活模式越来越普遍,宗族邻里关系逐渐淡化。物质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大家习惯关起门过日子
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端匮乏的过去,有时家里缺点油盐酱醋等生活物品,村民就习惯去隔壁邻居家借一点,大家开门过日子,通过日常互相帮衬,既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在电视、微机、手机等通讯娱乐设备还没有普及的过去,串门聊家常是村民重要的排遣时间方式,大家坐在一起说说东家长,聊聊西家短,半晌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那时候,有人经常到家里串门是件极有面子的事,这说明你在村中口碑好、人品正,大家愿意找你倾诉烦恼,评断是非。
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农村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农村,家家有电视、人手不离手机,微信、抖音等沟通方式更加便捷。网络时代,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城里人一样丰富多彩,关起门一样过得有滋有味。关门为了遮羞,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的互相攀比
农村现在有一种现象,似乎家家户户都在盖新房,地基起的一个比一个高。
从外观来看,别管这户人家有钱没钱,门楼一定要盖的豪华大气,至于院内的房屋、陈列摆设则参差不齐,贫富差距一目了然。
在农村,过去大家都以务农为主,守着几亩地生活,经济来源单一有限,生活水平都差不多。随着市场经济开放,村民也陆续走出村庄,大量年轻人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其中,甚至有些大胆且头脑灵活的村民,逐渐尝试自己经商办企业,慢慢成了村中致富的带头人。
有钱的村民盖房置地在所难免,眼见一座座洋楼拔地而起,其他村民也不甘心被比下去,管他有钱没钱,怀着不能丢了门面的心理,跟着掀起了一股盖楼风。
即使条件稍差的人家,重点也要把门楼休憩一新,毕竟这是门面。至于里面,关上门谁能看到呢。关门为了安全,现代交通导致村庄安全事故频发
农村一般位置都比较偏僻,过去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就是祖辈留下来的土路。一旦赶上雨雪天气,变得泥泞不堪,加上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还很少,村民基本常年都处于封闭状态。因此,村中平时很少有外人,大家平时开门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实施公路"村村通"工程,宽敞的柏油马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加上汽车越来越普及,村民出行变得更加方便。
路通了,村里外来的车辆和陌生人越来越多,间接对村民的居家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经常有到过路过车辆造成村民伤亡的事件,加上人贩子、偷狗贼等不法分子存在,村民为了安全起见,选择关上门也不足为怪。大量住户家中无人,空心村的尴尬现实
随着农村人口日益减少,我国每年都有不少村庄消失,空心村庄也越来越多,很多家庭虽然盖着洋气的二层小楼,主人却只在逢年过节才偶尔回来住几天,平时家中并没有人居住,只能大门紧锁。
还有些老房子,原来的主人可能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早已举家搬往了城市生活,但老家的房子并不舍得放弃,平时也只能荒废。
除了家中无人居住导致大门常年紧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村中有些留守独居老人,由于腿脚不方便,加上吃穿住行需求也少,平时也不怎么出门。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也融入了城市化的进程,原有封闭落后的居住环境逐渐被改变,生产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同时,农村"城市化"对传统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曾经邻里守望互助的温情逐渐变得淡漠,大家也更习惯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乡村日渐发达,却也不再喧嚣,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无力改变,只能通过回忆来触摸曾经那些温情画面。
首先,农村家里有老人的,是绝对不关门上锁的。除非是外出打工,家无一人的情况下,才关门上锁。在家的老人,人情味多少还有些传承基因。还时常劳作作伴,经常串门拉家常。年轻人和年轻人,真的有些乡里乡亲的,且几年未见不认识了,还有人情味?为了钱,各奔东西。家门口小厂关的差不多了。一般早出晚归也碰不到人,淡何人情味!网上炒的火爆的结婚酒席,桌数客人如何之多,彩礼之大等等。或许,若干年后,这没有了人情味的年月,婚庆酒席还有几桌?!
第一个,因为年轻人多数出门工作了,多数是妇孺老人在家,白天关门很正常,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其次,夏天很多人家里开着空调,关门比较节约用电。冬天也没谁开着大门。
最主要原因是老年人跑不动的有之,新的活动代替以前串门也有比如刷手机,广场舞,于是交流方式改变了。
习惯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一种单一力量造成。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好 淳朴民风的农村也开始被现实打败 人情世故 已经没有了 以前那种 一家有事大家 相帮 也开始攀比 随之邻居与邻居都互相不往来 关门过好自己的日子
农村人白天插门闭户并不是人情味淡了而是每家每户装卸的不比楼房差,有不少的家用电器,这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一种手段。
过去,一个原因是穷。全家人所有劳动付出都无法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哪里来钱购买其它物品。即使强盗进屋也无物可盗。有些家庭连房屋都是破烂不堪,四面透风。甚至墙壁是由农作物桔杆代替。所谓"夜不闭户"是伪命题。真实情况是,当时的小偷能够偷盗的只有衣服、鞋袜、农具、小菜。二个原因,当时人口不能流动,所有南女老少都在家,不存在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孩子在外上学也极少。相对来说人口稠密,村子和野外随处可见人。强盗下手和逃跑的机会就少。然而现在,许多家庭都保存有现金和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以及各种电子产品。因此防盗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前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因为大家都穷除了口吃的什么也没有,很多家甚至连个大门都没有,一个前后通的胡同里面住了一百多户,锅头挨着锅头有一百多个,哪有什么私有财产,什么隐私可言。
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慢慢的有了私产,既然有了私产就需要大门有防盗有看门狗,如果这些都没有,嘿嘿,你家四门打开试试,看看还能给你剩点啥,有偷鸡摸狗的,有偷粮食化肥的,居然还有偷桌椅板凳的,猪油和鸡蛋的。
另外一个那时候人多,白天也是家家都有人,也没地方玩儿,今天农村白天也看不到什么人,闲人太少啦,不然的话开销那么大在家呆着怎么办。
以前那个年代,我记得小时候不管去谁家,大门都是打开的,因为家里根本就没什么东西,就算有也是吃的和菜!不会怕被把家里的钱偷了!那个时候村里的小伙伴,都是整个村里蹭蹭跳跳的!也不需要担心孩子会被人偷走!我爸爸家,我娘家村里,姨妈家,外婆家,大姑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偷孩子的!贵重物品也很少
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外来人口,下乡卖棉被的,卖麻花的,卖电器化的!毕竟有陌生人经常进村,也有老人被骗钱的,孩子被偷的!
所以现在农村也不安全了,以前的人安全意识薄弱!现在的老人家安全意识都变高了,现在农村还安监控!
我二叔每年出去远处上班,连续三年被偷钱了[抠鼻]所以现在只要出门,就要把门关好反锁好!
家里值钱的东西多了,出门也是一定要锁好门的!
还有的农村老婆婆,辛辛苦苦存的养老钱,不会去银行存取钱,都是锁在柜子里面!
还有以前村里的人很多,就算出去干活,附近好几家也有几个老人不用干活,帮着看门,现在农村的老人少了,孩子读书了,年轻人上班了,一个村子也就一家一个人,连个看门的都没有[捂脸]
我天天在家里的啊,白天送了娃上学,接着弄饭吃,吃了洗衣服,洗好就睡觉,村里奶奶们经常找不到我人的!说我关门了[呲牙]我不关门,大马路上有色狼进来家里怎么办[捂脸]
不是人情味淡了。
现在的农村很多地方都实现了村村通,而农民朋友通过劳动致富,不少人喜欢靠着公路边或在这附近建房子。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不仅对房子进行了装修,买了不少家具家电。不少人家还买了摩托车和小汽车,方便出行。可是无论那里,总是那么一些好逸恶劳的家伙,把他们罪恶的双手伸向这些人家。而大部分农村朋友家要出去做工种田,小孩要去读书上学,很多时候无人在家。这就给那些好逸恶劳的人可乘之机,给农民朋友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他们没办法,只好在外出时锁好门窗,个别人家还修建围墙,防止家里被偷盗。
所以农村人白天关门闭户,不是人情味淡薄了,而是因为农村的安防工作跟不上趟了。
以前白天村里家家户户的门都大开着,孩子到处串门乱跑,那时候家里有人还关门的行为是异类,会被认为在干什么偷偷摸摸的事。
直到有一年。
偷东西事件急剧增多,这在农村几乎是从来没经历过的,晚上偷也就算了,大家锁好门提高警惕,关键那时候白天被偷的也特别多,有时候前脚推电车进大门了,后脚就被偷了。都传言是哪哪流窜过来的盗窃团伙,人心惶惶,所以大家白天也大门紧闭。
从来没有破过案。
一方面偷东西时有发生,一方面关大门习惯了,也就变成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