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一下题主的问题,福建有三处南少林(疑似),除了莆田和泉州外,还有一处福清南少林,先介绍三处的情况再说结论。 1915年出版的《少林拳秘诀》说:"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中州少林寺就是嵩山少林寺,闽中少林就是本题中的南少林。福清南少林 1993年6月,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如图)。从少林尾经少林石路,过少林桥,进入山门,有九个层次分明的大阶地,寺院依山起势成阶梯式建筑,前后进深180米,主座及两厢附廊宽达68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寺院建筑群十分浩大,寺内有极为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用特制的瓦筒安装的供水设施,四周筑有防火墙,墙外还有附属建筑物,是一座大型禅宗寺院。 福清少林寺遗址,无论其山川地貌、寺院风水和文化内涵都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似,同为莲花宝地,九莲山环峙。少林寺后面的山,也叫嵩山。 福清少林寺遗址,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批准,从1995年7月起由省市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少林寺文物,如"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以及石桥、石孟、石槽、石碾、石碑、石础、石春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巨型的北宋早期的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 福清少林寺遗址面积达5000平方米,寺院建于唐宋时期,属佛教寺院建筑,其布局依山体走向,沿阶地进行设计建造,工艺精细。寺院周围有4条当年对外交通古道和10多座古桥。 1994年11月,经批准,福清在少林寺遗址上重建南少林寺。寺前广场上,立着南少林寺大碑坊。天王殿后两层院埕,石阶上是"大雄宝殿"。还有达摩祖师殿。整个寺院的建筑,全是乳白色的墙基,红色的墙壁、门户、梁柱,顶部仿古的斗拱、椽条红白相间,屋盖是金黄色琉璃瓦。 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三代法师释永寿曾率团到福清考察少林寺遗址,予以确认。莆田南少林 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十几年前我去过莆田南少林,亲眼看过这个石槽。去的那天刚好赶上所谓"南北武僧汇演",还上了新浪头条,结果第二天就被北少林打脸。(其实就是当地从河南武校请来表演的) 九莲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间盆地,居九华山脉中段,地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间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遥;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据守不过片刻功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寺区周围有朱山、樟江、寨头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均存。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三、四十米颇为壮观的山涧瀑布。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中心,寺院的基地有两三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气度可想而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中国佛教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他根据先辈叮嘱,暂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现在,莆田南少林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以及赵扑初题额的"南少林"牌坊等,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周围的古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环绕着南少林寺,形成气势昂扬的寺院群落,重现了当年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度。唯一的遗憾是所有记载只是"林泉院"的痕迹,并无记载"少林寺"的字样,还是不能服众。泉州南少林 泉州南少林应该名声最大,因为央视10套曾经多次播放了泉州南少林的纪录片,展示了古籍证据。福建泉州东禅少林寺,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入闽所建,址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一向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之中心,声名远播。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唐天佑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直至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部分武僧逃入德化避难,其藏身地一直是个谜。近来有人证实,泉州市德化县福建省著名的戴云山脉是当年南少林武僧的落脚点。在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续发展南少林拳。后来他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现位于东岳山脚下的泉州市少林寺,挖出了大量唐宋时期南少林寺的建筑构件之后,位于南安石井镇埭头村的颜岗寺又发现了一处"南少林五祖"之一的墓塔,为"南少林发源地在泉州"的说法再添一重要左证。正在施工的泉州南少林寺二期工程在复建天王殿工地上,已陆续出土一批唐宋时期古石础、石柱、石塔刹、药碾槽、宋瓷花瓶等珍贵文物。此间考古人士称,这是南少林考古的又一新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泉州南少林遗址历史。但所有这些的证据还是难以服众,最重要的一点是无直接记载"少林寺"的字样。个人判断 三家中莆田的证据最弱,仅凭着石槽上的"僧兵"两个字。福清出土了大量少林寺文物,如"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相对靠谱些。泉州证据更充分,关键是衣钵传承清晰。所以我的判断是泉州大于福清,福清大于莆田。 当然是莆田的才正统。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19年(公元495年)。据说,当时的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而来,而孝文帝的是信佛的。跋陀在旅途中,见嵩山很象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也就在嵩山兴建少林寺供养跋陀。除了"少林寺"以外,原本真正冠名"少林"的寺院只有一个。 这要从元代的"雪庭福裕救天下"说起。 元初,蒙古大军南下,荼毒天下生灵。雪庭大师时任少林寺长老,为阻止蒙古人残害汉人,日夜奔走劝导蒙古人,最终他成功了,比如元军攻下汴梁以后本来是想屠城的,因为那时的汴梁不属于大宋,而在金国的管辖内。雪庭大师凭一己之力,不断去找元军的各个高官将领劝善,最终保住了汴梁,不仅没在汴梁屠城,而且之后元军也明显减少大屠杀的行为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庭福裕救天下"。 雪庭大师因此升任"总僧统",全天下所有的寺院、僧人全都由他罩着。这也是历史上少林寺最辉煌的时候,少林派也是这样成为天下武林第一的。 雪庭大师为了拓展少林,奏请纳入少林寺护寺下院的共有23所,皆在中原地区,也各有独立寺名,未有以"少林"冠名者。后来,他只分别在和林、蓟州、太原、长安、洛阳五地,设立"五少林"。这是真实的历史,在1336年所铸造的大铁钟上有明确记载。如今,天津市蓟县盘山的北少林寺,是唯一正式以"北少林寺"冠名的少林寺。 再一个不冠名的,但也受正式承认的,是三门峡熊耳山的"空相寺",是嵩山少林寺最正式的下院。南少林原本也不存在。但是清代康熙年间(也有说雍正),清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义士"谋逆"而将寺院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僧众逃亡至南方,这才真正形成所谓的"南少林"。 这个时候的"南少林",其实只是口头上那么叫,官方并没有正式承认它。当然了,主要也是因为清廷一直在捣乱,僧人们也没时间聚在一起讨论这些事,反正就这么叫着,少林内部心照不宣,倒也认可南少林的存在。 南少林,也就是福建莆田九连山这座,它其实也是少林寺分院,创建于隋唐年间。但是这个少林分院刚开始也是不受承认的。 或者应该这么说,它建起来,纯粹就是为了蹭少林寺的热度,它开始时并非真与少林有什么联系,而是为了蹭热度,是李世民准许少林寺随意的"蓄僧兵、垦田亩",这是个超级大的大便宜,莆田这个就这么建起来了,所以说……人杰地灵的莆田,莆田货是真有历史啊。 到了清代时,世道变了,正牌少林门人南逃,逃到莆田,这回莆田少林就算真材实料了。再经过铁斋、致善、致果、天虹、湛举、五枚、古轮、妙兴、贞续、德根等高手这么一过度,彻底成真了。 高。实在是高。 顺便。清代封建统治者虽然焚毁了少林寺,但是为了掩人耳目又重修少林,并且派人入驻。清廷在少林内部的添乱,也是许多少林人南移的原因。现在的少林山门就是雍正时造的,"少林寺"三个字这门匾,康熙写的。所以,另一个肯定就是不被正式承认的了。直到今天,少林十大院也没有泉州少林之名。 十大院,以上说的蓟州、太原、长安、洛阳各有一个,和林少林,过去叫外蒙,现在叫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再有,就是山东九顶莲花山、台湾八番社、四川峨眉山各有一座,再加上莆田南少林与嵩山总院,一共就这十个。但是,泉州少林倒也不完全算是假的,假中有真。 这是因为,1928年,军阀石友三以少林寺辅助他的对头樊钟秀为理由,3月15日攻占寺院,先纵火焚毁法堂,次日,又把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等多处尽付一炬。少林僧众又不得不逃亡,有人逃到了泉州,在泉州寺院定居。 所以,泉州少林虽然不是受正式承认的,但也不能说它是假的,只能说稍微有那么一点点不正统吧。 都正统,但应该叫泉州南少林才正确,早时莆田和福清都归泉州府管辖,现在的泉州南少林、莆田南少林和福清南少林都是早时泉州南少林的上院或下院,都是正统。 这里涉及到少林分院的来源问题,只有搞清楚了来龙去脉才能解释清楚。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隋末唐初禅宗逐渐在汉传佛教内部取得压倒性的地位,少林寺的宗教地位就被完全确立起来。 当年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苦战,少林寺派十三名棍僧助战,帮助唐军拿下了久攻不下的坚城,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十三棍僧的武艺不是重点,重点是少林寺的宗教影响力——这才是李世民登基后亲上少林寺封赏众僧,并把少林武僧收编为僧兵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寺庙养武僧很平常,但唯少林及其分院的武僧被编入军队才可称为僧兵。 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本人也是少林俗家弟子,他防着武将夺权但对师门的僧兵比较信任,所以北宋时期少林寺势力达到颠峰。不光在全国很多大城市建了分院(开封、长安等大城市都有),而且还在很多军事要地附近建了一些小分院作为正规军的补充。 比如宋史中就记载李元昊亲率亲兵企图绕过关隘,被少林分院僧兵侦知。他们一面派人通知守军,一面发动附近的道士、山民抢占有利地型坚守。李元昊见战机已失,只好退兵。 福建南少林比较出名,一方面是到了清代初期还比较完整,但更重要的是它与天地会有关——天地会最早的成员都是南少林的幸存者。港台的影视圈,又与天地会分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比较喜欢拍这一类的武打片,南少林也就因此被抬得可以与嵩山本院齐名。 了解了以上内容,就可以知道,福建的几座南少林其实没有正宗不正宗的问题,只有嵩山本院才谈得上正宗。 [捂脸][捂脸][捂脸][捂脸]哪还有正统的啊。不管是南少林还是北少林都是一些人敛财的工具啦,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现在很多的寺院庙宇都被一些有钱的人,特别是香港那一片儿的人承包啦吗? 看看历史书上的记载吧,不管是道观还是寺院庙宇。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前都是老百姓们免费祈福纳祥的圣地,并且如果遇到战争灾难的话,他们是穷苦老百姓避灾避难的地方,不管是僧人还是道士他们乐善好施,倾囊相助苦难的老百姓! 再看看现在不管是古代留存下来的,还是近代从新修建的道观庙宇,多少有点名气的,哪个不给收取门票啊,就连当地的老百姓去里面祈福烧香还要收取半价的门票,美其名曰是为啦文物保护,可是那一年国家不给拨付修复资金呢,到头来都成啦一些人敛财的工具啦。 并且近年来频频报道一些寺院里强行规定不准在外面购买香火,只能在烧香拜佛的寺院里购买他们的香火。甚至一些寺院还出现啦一些僧人殴打游客的丑闻!所以说哪里还有什么正统的啊! 在我国少林分南北。北少林,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就是位于河南郑州的那个佛教寺院。我们常说的"天下第一名刹""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都和它有关。 有关南少林的说法就比较多了,其中以福建省内的最为出名。在福建省内有3处南少林,分别是莆田少林、泉州少林、福清少林。 莆田少林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莆田少林一开始并不叫少林,而是"林泉寺"。1986年,人们在西天尾镇北部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里面有北宋年间的石槽、残碑、石柱等。 这石槽比较重要,上面写着"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人们据此推断,这便是南少林的遗址。 为什么见到"僧兵"就能想到少林呢? 根据史料记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僧兵"起源于北魏时期。北魏世祖西伐长安时曾查抄寺院,并发现了弓、矢、矛、楯等武器。可见,僧人习武并不是个别现象。 唐朝时期,天下大乱,李世民兵出潼关,进逼洛阳,不料被自称郑帝的王世充所擒,少林十三棍僧夜入洛阳城救出了李世民。 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演义的成分,但少林僧人习武而且在隋末助唐却是真实存在的。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念及少林之功,特敕嵩山少林寺的昙宗方丈在福建莆田对林泉寺进行改扩建,形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少林寺。这就是后来的南少林。 以上有说法有部分是史实,但其中不少是推理,很难使人完全信服。 泉州少林的来源也有依据。 泉州少林,也就是镇国东禅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镇国东禅寺和少林扯上关系也和"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关。话说,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南下入闽建立了镇国东禅寺。 目前,可以说明镇国东禅寺就是南少林的主要依据有明抄本的《清源金氏族谱·丽史》、清抄本《西山杂志》、《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 上述资料并不是官方信史,甚至记载还时有错误。真实与否,大家自酌吧。 福清少林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相传也是朝十三棍僧之一入闽创建。经过战火的洗礼,福清少林也是沦为一片废墟,后来得以重建。 福清少林的溯源也是比较困难。宋人梁克家著有《三山志》中,里面就提到了福清"少林院"。具体这"少林院在哪已经不得而知了。 1995年,人们对福清少林遗址考古时,发掘了不少瓷器,瓷器上就写有"少林"、"少林院用"、"少林大王"等字样。 看来,福清少林也是有迹可循的。 最后说说南北少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有自己的看法,"在我们少林寺所有的典籍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南少林’字样。但是,‘北少林寺’是有的,不过,那个‘北’字,不是指我们嵩山少林寺。"这个北少林在嵩山少林寺的北边,其实就是嵩山少林寺的分院。 不是一直都是说莆田少林寺吗?我觉得应该是正院与分支关系吧! 虽然现在泉州和福清都有大量的少林出土物,但大多数包括影视剧大多都说是莆田南少林。 五十多年前听前辈老人常讲泉州东岳山一带的少林寺!现在又冒出什么莆田少林寺? 争这些无非是为了给发展旅游做铺垫,毕竟一本万利,还源源不断! 只要有需求别说3处,就是30处,也会有人炒出来! 哈哈,恰巧我昨天去了泉州少林寺参观,蹭了一会儿导游,听导游讲解福建一共有三个少林寺,分别在莆田,泉州,福清。 话说当年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和尚们游历四方,一直走到了福建。从北向南,自然是先到的莆田。居住了几年之后,觉得当地穷乡僻壤,生活非常无趣。就对当地村民说,我看您们当地的山势雄伟,非常像嵩山少林寺。于是忽悠当地百姓建起了寺庙。于是又住了几年,感觉枯燥了又继续向南走。 到了泉州,又是同样的说法。再到了福清,还是同样的说法。于是,福建就有了三座少林寺。 听导游说,金庸先生参观泉州少林寺时候说泉州少林寺应该就是南少林。当然只是嘴上说说,没有留下笔记。 因为泉州曾经是东亚第一大海港。中东的摩尼教,也就是明教,在金庸小说里叫魔教,是从水路到达泉州开始传播。甚至有人认为当年围攻光明顶就是在泉州附近。因为泉州是明教最大的聚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