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难逢岁交春,千年难遇闰腊月",闰腊月,过前还是过后? 闰腊月您了解吗?是农历的说法,既不是公历也不是阴历的说法。古代农民种地是看农历的,它是为了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而设置闰月的方法。 如果这一年出现闰腊月,那么,腊八过闰腊月初八,除夕过闰腊月最后一天,因为闰腊月才是农历最后一个月。关于闰腊月在《 后汉书·朔闰表》也有记载,文中说"建安十三年 戊子十二月 壬午朔。 闰十二月 壬子朔"。意思是说,在公元208年,也就是东汉 建安十三年 ,岁次戊子,这一年就是闰腊月。 那么老话说,"百年难逢岁交春,千年难遇闰腊月",是什么意思呢?一、什么是阳历、阴历和农历 阳历(公历)比较好理解,我们也喜欢用阳历来记录日期。所谓的阳历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确切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我们都统一成是365天。为了补每年相差的那几个小时,规定每四年闰一次,每百年就少闰一次,到了第四百年的时候再闰。 我们再来看一下阴历,阴历是按"月相"周期变化安排的历法。我们把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作为起始,也就是农历初一,把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作为结束,也就是一个月,这个所用的时间是29.5天,也就是说按阴历来说,一个月是29.5天,阴历一年就是12×29.5天=354天。 农历完全是为农民种地所出现的的历法,因为阳历和阴历相差十多天,这就导致阴历四季都过完了,阳历还没完事呢!这让农民咋种地?是看太阳还是看月亮?所以,古代的一些学者为了方便农民劳作,把阳历和阴历融合在一起了,出现了新的历法就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每3年多出来的一个月加在下一年,就是我们说的闰月,这样就把阴历和阳历平衡了。二、闰月和闰日的区别 文章前部已经说了,地球围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但这5个多小时不够一天,不能算一天,只能往下一年去累加。平均累加四年就会多出一天,这一天就被成为"闰日",规定把这一天是放在阳历的二月。这就导致阳历2月份的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出现闰年,一年有366天。所以,"闰月"只能出现在阴历上,而"闰日"是阳历上的说法。三、"百年难逢岁交春"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春指得就是"立春"节气,而节气是按农历来算的。而这里的"岁"指的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我们说的正月初一。所以,"岁交春"指得就是"立春"那天正好是正月初一。 "岁交春"并不多见,每隔40-50年左右才能出现一次,上一次"岁交春"是在1992年,据推算,下一次"岁交春"是在2038年。四、"千年难遇闰腊月"是什么意思? 为了指导农事,古代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规定农历每个月有2个节气。把月初叫节气,月中后叫中气。比如,"清明"为农历三月份的节气,"谷雨"为农历三月的中气。 公历(阳历)上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是30.5天,而农历上每个月只有29.5天,这样节气在公历和农历上相差1天。这就导致因每月的中气会比上一个月晚1-2天。这样循环下来,总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时候。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被规定为"闰月"。 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不是正规圆形,而是接近于椭圆形,由于这样的轨迹就导致一年中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有时远有时近。据相关资料显示,一年当中当地球沿轨道运行到离太阳最远时,大约是每年的公历6月左右,这时候地球运动相对慢一些,导致这个月份两个中气的间隔长,最长超过31天。另外,月份中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大,闰月可能性就大。所以,出现闰月机会多的月份,一般是4、5、6月。 按这个思路接着来推算,地球沿轨迹运行,运行到离太阳距离最近的月份是一年中的公历12月份左右。这时候地球运动相对较快,中气间隔短,最短时只有29天多一点,比农历一个月还短。所以,按这个推算,一年当中正月、十一月、 腊月这3个月中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小。也就是说农历这3个月份中很少出现闰月,而闰腊月更是少见。 翻阅资料,我们能够看到上一个闰正月还是在1640年,而下一个闰正月是在2262年;上一个闰腊月是1574年,而下一个闰腊月要到3358年才出现。这就是"千年难遇闰腊月"的说法,是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导致的。 五、出现闰腊月,要过两个除夕吗 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和一些节日大多都是以农历来算的。并且,文章中也说了,闰月指得都是农历,因为阳历上没有"闰月"只有"闰日"。在古代民间如果出现"闰月",一般只过当月不过"闰月"。意思是说,只以正常的月份为主,不过闰月。 而古代过"闰腊月"就不能按以前的过法了,因为,只有过了除夕夜,才能迎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说,如果一年闰腊月,那么,腊八过闰腊月初八, 除夕过闰腊月最后一天,因为闰腊月才是农历最后一个月。 总之,古代是农耕社会,无论是历法还是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指导农民劳作和百姓生活而出现的。我们现在了解起来都比较费劲的,但这些都是老祖宗通过长期的劳作并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带来的农谚虽然每个只有几个字,但却是经过长时间与大自然搏斗用"血泪"换回来的。虽然,有的已经不准确了,但是还是值得被传承下去的。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就给个赞吧!感谢阅读。 ·顾名思义:岁,指的是新年;春,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岁交春,即过年的时候赶上立春。一般来说,春节与立春重合的日子比较罕见。春节和立春有新的开始、生机昂然的吉祥寓意,老百姓相信这一年的庄稼收成肯定不会差。闰腊月也是一个除夕。比如2022年没有腊月三十,因为今年的腊月是小月,只有腊月二十九。那么也就是说,阳历31日,阴历29即为除夕。 百年难逢岁交春 人们都认为一年就是"一岁"。而这句话中的"岁"指农历新年,也就是正月初一。这里的"春"指的是立春节气。这句话的意思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这种情况称为"岁交春"。正由于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而立春属阳历节气。立春与正月初一是同一天是十分不容易的,大约要四五十年才能遇上一次。若遇上"岁交春"将是很幸运的事。 千年难遇闰腊月 由于农历腊月与正月,是中气间隔最短的时间段,只有二十九天多,造成比阳历小月(30天)还短。故这两个月很难出现有"中气"的情况,也就不容易闰月(即不容易闰腊月),所以就出现"千年难遇闰腊月"的俗语了。 如果真出现闰腊月,是不是要过两个"除夕"呢? 中国民间一般节日多以农历为主,万一农历出现闰腊月,一般遵循"过前不过后"的原则,也就是以头一个月为准,不过闰月。因此,就不会出现过"两个除夕"了。 除夕只有一个,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润不润月,也只有一个除夕。什么是除夕,除夕就是阴历或者农历的最后一天,除夕是两个年的转换点,就是年头接年尾,所以,这样就清楚了,应该过的除夕。虽然润腊月很少,情况弄清楚了就知道意义了,也就没有悬念了,就知道过哪个除夕,或者什么样的除夕了。 根据传统历法,若阴历的某月没有中气这个节气,这个月即为闰月,其名称按上月名称,例如五月应有芒种,夏至两节,芒种叫节气,即五月开始叫五月节,有芒种在阴历四月,可是按节期是五月的第一天了,夏至叫中气,表示五月的中间日,若五月里没有夏至这个中气节,则五月改为闰四月,下个月初有夏至节,下个月为五月。 每年从冬至到雨水只有五十九天不到,且从十一月到下年正月阴历大月比较多三个月中至少有两个大月,有时连续三个月都大,不会缺中气,即使偶会出现无中气(除夕日雨水)也不会闰腊月,这是历代历法家的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