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历史,堪称中国历史中最为特殊的一段。 之所以说这段历史时期是特殊的,是因为这是继周天子一统天下以后,华夏经历七百多年的统一状态,重新四分五裂,群雄逐鹿,战乱频仍。 但是,战国虽乱,却也乱得井然有序,乱得有理可循,因为这个时代并不是上古的夏商周时代,而是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一点点蜕变的新时代。 这个时代的争夺,更讲究大势所趋,更讲究事在人为,更讲究人定胜天,战国之世,有一大批具备真才实学的学派士子,在搅风搅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这些士子,有的出身于公室王族,有的则来自名家之后,甚至有的人同出一门,却又针锋相对,各自为敌。 其中最出名的一两对师出同门,又相互对立的士子,就是苏秦和张仪这对丞相师兄弟,以及孙膑和庞涓这对世仇师兄弟。 那么,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些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究竟师出同门?能教育出这样惊才绝艳的弟子的老师,又是何等厉害的一个人?鬼谷纵横 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四人虽身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所持学问更不同,却是都师出同门。 这一门,叫纵横家,他们的老师,名叫鬼谷子 。 鬼谷子,本名王诩,春秋时期楚国人。 其实,鬼谷子虽然是纵横家的开山鼻祖,也是这一门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理论成就又不止于纵横一家。 相反,鬼谷子的学问,涉猎颇多,精通百学,无论是士农工商,兵医农杂,都是他的学问范围。 正是因为他精通许多种门类的学问,所以他才能教导出具备各种学识,擅长各种能力的弟子来。 不过,鬼谷子虽然自成一门,又开课授徒,但是自己却从不下山,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孔孟二圣以游说各国,喜欢抛头露面而著称。 此外,名家的公孙龙,法家的申不害等,也以精擅论战,与人"唇枪舌斗"而著称。 有人喜动也就会有人喜静,诸子百家中,最喜静的就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但是老子是性格淡薄,不喜惊扰,所以常常不理俗事。 但是老子虽喜静不喜动,却不是完全与世隔绝,因为他也是俗人凡人一个,还是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与社会需要的。 而墨家的墨子,与纵横家的鬼谷子,则是完全的与世隔绝,在自己的一方世界中生活,从不问世事。 也因此,鬼谷子在诸子百家中,是仅次于墨家墨子的神秘之人。 历史上关于鬼谷子的详细事迹记载非常少,有限的资料中,只能知道鬼谷子曾经在嵩山学过养生体术,在东方的大山中学习过道法,在游学之中看过百工,因此什么都会,什么都精。 在周朝衰败的时候,鬼谷子回到了中原,在一个名叫鬼谷山的地方,开辟一方桃源,自此隐居修学,教书育人。强势霸道 鬼谷子一生躬耕致学,才高八斗,又教出了一批卓尔不凡的名士子弟,在战国期间搅动风雨,一遇风云便化龙,着实是了不得。 而且鬼谷子教育徒弟,从来不强迫谁学习什么学问,而是根据徒弟的所长与天赋,而量身打造。 苏秦张仪能言善辩,思维机巧,所以学纵横游说之术,孙膑庞涓少言木讷,才思敏捷,所以学兵法,走军旅权谋之道。 这样教书育人,成材率才会特别高,而能教育出这样出色的弟子,是因为鬼谷子自己本身就很奇特。 鬼谷子非常博学,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千篇学问,万本著作,他基本都看过,知之甚详,研之甚深,所以才能因材施教,各展所长。 鬼谷子曾经编纂过一本《鬼谷子》,作为他本门学派的精华典籍,其中所编写的内容,都是他的呕心沥血之精华。 其中,鬼谷子讲到了他对老子道家思想的推崇与认可,他认为,老子说"道"是宇宙本源,"天道"、"人道"都是宇宙本源的延伸这一理论,是很有见地的。 其次,道家有"无为"之说,鬼谷子也是认可的,他还进一步在道家"无为"学说之上进行延伸,提出"不争"的见解。 只不过,鬼谷子教育人才,更多是要他们去拼去闯,去一展抱负,而不是抱着"无为"的想法去治理家国,所以尽管他个人对道家,对老子很欣赏,却不会把这些东西传递给学生。 反而,他在教育弟子这一方面,还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强硬"。 鬼谷子说,"心软之人,无福之人也,"意思是心地纯良,毫无防备的人,往往死得更快,命都没了,福气自然也没了。 鬼谷子对弟子们说,人可以怀有善心,却不能不防着别人的恶意,因此,他强调,要弟子们宁可"自私"一点,心狠一点,也不要被心怀恶意的人伤害。 鬼谷子说,心软即愚蠢,良善是懦弱。 这句话放在战国这个残酷的军争时代,确实是恰如其分的。 战国时代,战争是主旋律,大国之争中更是没有一点人性可言,战国初年,强大如魏国,弱小如秦国,不对等的实力对比之下,魏国肯放过秦国吗? 并没有,相反魏国还满怀恶意,要邀请六国瓜分秦国,完全没有把秦国看在眼里。 这对于秦国是耻辱,所谓知耻而后勇,秦国把魏国的所有恶意都吞了下去,然后咬着牙进行变革,最终蜕变,做大做强。 后来,鬼谷子的弟子张仪来到秦国做丞相,帮助秦国继续巩固变法,巩固国家实力。 但是也并非所有人,对于鬼谷子的教导都能够很好地吸收消化,比如孙膑,他心思单纯,听了师兄庞涓的建议,准备到魏国和师兄一起,携手发展,大展宏图。 却不想庞涓是嫉妒孙膑的才华,想要陷害他。 结果,孙膑被庞涓处以极刑,一对膝盖骨被挖去,变成了一个残疾人,而且失血过多,命都差点丢了。 后来孙膑侥幸,被齐国君臣救回,虽然感激,但是却将鬼谷子的教诲记死在心底,"防人之心不可无"。名师高徒 虽然弟子们各有悲欢,各有成就,各自发展有好有坏,不一而足,但是鬼谷子却从不过问。 鬼谷子的弟子们就像是星星萤火,洒在战国这片干燥的大地上,一点就着,鬼谷子的徒弟们各展所学,将鬼谷一门发扬光大。 只不过,任他们成就多高,官职多大,却是无法将自身的荣光,与鬼谷,与恩师分享。 这是因为,鬼谷子有着一条严格的规矩:弟子出山以后,无论成就高低,无论身居何位,所作何为,都一律跟鬼门没有关系,亦不许学生再回鬼谷探望。 而且弟子出山以后,不允许随意透露自己是鬼谷门生这条信息。 所以,无论鬼谷子的弟子们做出了何等浩瀚的功劳,却没有给鬼谷子带去任何影响。 他终生都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教书育人。 他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却是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们格格不入,是很另类的那种。 墨家彰显学派理论的方式,是诛杀暴政,解救庶民于水火,方显义侠者风骨。 儒家学者喜欢求官,到大国去施展抱负。 只有鬼谷子不一样,他展示自身学问的方式,不是到世间去露面,去亲身说法,而是靠的弟子们去发展,通过他们的发展,来展现鬼谷子的学问能力。 有人说,如果鬼谷子自己入仕,恐怕战国结束分裂,天下一统的速度会更快,而且最后的胜者未必是秦国。 这样的假设姑且不论是否有马后炮的嫌疑,单是问题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鬼谷子无论出山与否,入仕与否,其实都在左右着天下大势。 张仪苏秦,孙膑庞涓这些将相之才,正是各大战国的关键人物,他们在各个核心环节上,发挥着自己的能力作用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而鬼谷子对于学生们去往何国,如何发展,完全没有任何知识,要他们随心所动,率性而为,结果四个弟子就没有一个携手合作的,都成了对立面,而且是不死不休。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在鬼谷子的预料之中的,或许是在他看来,无论谁怎么做,做出了什么样的成就,都是在印证,以及贬驳自己学问中不足之处吧? 或许这样的结果,正是鬼谷子理想的治学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