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真的有所谓的使命么?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到,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以前觉得这句话说的好对,那些年轻时就找到自己热爱事业的人实在是太幸运,也太幸福了。
每个人在投胎前,都会在上天那里领取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因为轮回而被遗忘,所以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寻找自己的使命。
越早的找到,就有越多的时间来践行这个使命。
于是在很多人生的迷茫期里,都尝试着去寻找这个使命,比如去看看世界,看看有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启发到你?从而点燃你的使命感?
在我毕业三年后,快三十岁时,某一份工作到倦怠期时,都会花至少一个月时间去探索一次所谓的使命。
这期间会看很多伟大人物的传记,也会去看很多有趣又独特人物的采访,还会全国各地到处去跑,去见不一样的风景,去遇见不一样的人。
但是到最后依然一无所获。
即使曾经被某个人,某件事触动了,等回到家,回到正常的节奏以后,那种触动也就消失了。
于是安慰自己,我并不幸运。
直到后来开始接触心理学,特别是认知行为科学后,被里面人的驱动模型所启发——也许使命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开始或者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一个行为习惯,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不断博弈、磨合并纠缠的过程。
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一件事以后,眼中闪着光,然后就能自始至终坚持,并把这件事变成一种使命的。
也许他一开始会有所触动,但是那种触动和我在路上,在生活中遇到的触动和启发是一回事。
只是他为什么能长久,而我们的触动却很快消失。
也许是因为他比我有更大的内驱力,把那种触动一次又一次的利用起来,去推动他的坚持。
也许他有着更强大的心理需求,能够一次又一次唤醒他,让他继续主动往前走。
当然,他也有更快的行动力,一有触动立即行动。
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收获到的反馈,每一次反馈都在告诉他——主观上你没错,理性上你值得,所以请继续。
一个点,就变成了一条线,一次偶然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
一件小事,慢慢也就变成了一件独属于他的大事——这也许就是认知科学里,使命的本质。
有了认知科学里对于使命的解释以后,我对于一生必有一使命这种执念也就消失了,因为使命不是计划出来的,也不是寻找到的,而是我们在践行中实践和磨合出来的。
而且未来也许这种从一而终,匠人型伟大的事业坚持会越来越少——因为人们的选择会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控制也越来越难。
也就是说,未来会更少人真正去践行一辈子的大使命,更多人会被一个又一个的小使命,小触动所吸引,所推动,从而完成自己的一生。
那再回到我自己身上,对于一辈子要干什么这件事也就没有了执念。
也许从来就不曾有那么一个大使命,也许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个小使命,对一件事感兴趣,那就是去做,去体验,去做到最好。
等这件事"圆满"了,你在这件事里体验到了你的快乐,满足了你的需求,奉献了你以为的贡献感,那就是继续下一个选择。
人生就是一段路,再下一段路,这两段路没必要在同一座山,甚至没必要在同一个世界。
有了这个视角以后,也许很多事情都会不同。
比如和朋友开玩笑的说,你是否可以用体验的视角去工作,去恋爱,去结婚呢?
并不是你先喜欢,然后去做,而是先去做去体验,再看看你是否喜欢。